|
游妙峰山琐记——纪念钟敬文先生诞辰100周年
3月20日,原本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却因为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而变得不寻常,因为今天是钟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日,是一个值得我们民俗学界纪念的日子。为了纪念这个不寻常的日子,我们决定以登临妙峰山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对钟先生的哀思与缅怀。
早晨9:00左右,钟敬文先生家属、弟子、中国民俗学会代表和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部分老师和同学一行共26人,从师大出发,经过近一个小时,汽车驶入妙峰山风景区。
我们乘车沿环山公路前进,透过车窗,映入眼帘的竟是漫山遍野的桃花,白的、粉红的,煞是好看。汽车在蜿蜒盘旋的山路上又行驶了近半个小时,才到达妙峰山金顶古道。然后,我们兵分两路,年纪稍长的几位乘车继续前行,我们年轻一些的则沿古道攀登。其实,说是古道,已不能与顾颉刚先生当年登山的故道相比,山路被修整的更为平坦了。令我们感兴趣的是,沿途还依稀存留着一些废旧的茶棚,不知是不是顾先生当年所描述的那些。我们一路拾阶而上,前呼后应,向金顶进发。虽然此时已经是春暖花开,但三月的山中还是春寒料峭,阵阵北风袭来,漫山遍野响起了悦耳的松涛声,让人不禁打了个寒战,风中弥散着桃花的芬芳,也掺杂着沙尘的气味,都是让这恼人的沙尘暴给闹腾的。
到了金顶妙峰山的碧霞元君祠,北风更加有恃无恐地肆虐着,天也更加阴沉了,但我们没有一个人因风大天冷而退缩。正所谓“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先生不是早就经受过时代风暴的考验了吗?先生的精神和不朽的业绩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先生的走也令“风云因而变色,草木为之含悲”。今天的风不正是在为先生壮行吗?
参观完碧霞元君祠,我们一行人在妙峰山管理处会议室召开了一个小型的座谈会。会议由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刘铁梁教授主持,他首先向我们讲述了钟先生在1995年为纪念顾颉刚先生妙峰山调查70周年而登临妙峰山的情形。并重点介绍了钟先生对于民俗学应用价值、禁放鞭炮、世纪之交民俗学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见解和看法,使在座的诸位又上了一堂生动的民俗学课,对钟先生的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刘教授还对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以及关怀民众等系列问题做了精彩论述。
随后,钟先生的儿子钟少华代表其家属向妙峰山管理处赠送了纪念先生的专刊及先生生前的部分著作,中文系副主任万建中教授代表中文系赠送了北师大一位著名书法家为妙峰山亲笔书写的条幅:“妙峰山,民俗学调查与研究的圣地”。作为钟敬文先生的第一位博士,董晓萍教授对钟先生的治学思想与方法进行了总结,并表达了继续向先生学习的愿望与决心。
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贺学君女士介绍了现今我国民俗学在民众中的开展情况,认为现在是民俗学发展的最好时机,令人为之振奋。万建中教授也对妙峰山的价值与历史地位给予了中肯的评价,认为对妙峰山的研究是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
钟先生的女儿钟宜女士虽已是花甲之年,但在登山过程中坚持徒步登山,并一直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因为她想以此来寄托对父亲的无限哀思与与眷恋。在代表家属发言时,说至动情处,泣不成声,令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妙峰山管理处的负责人王立宇还向我们扼要介绍了近年来妙峰山开发和发展的情况,并表达了与我们进一步合作的愿望。
最后,刘铁梁教授作了总结发言,对妙峰山管理处给予我们的热情接待和表示感谢,并欣然挥毫题词:钟敬文先生百年诞辰暨登山七周年纪念。其他人也在落款处签名留念,座谈会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结束。会后,代表们久久不愿离去,纷纷在钟先生遗像前合影留念。
午饭过后,经过短暂休息,大家游兴不减,在84岁高龄的郭子升先生的率领下,又兴致勃勃的地游览了东岳庙、玉皇庙。而且郭老先生是在无人搀扶的情况下坚持登上了妙峰山最高处――海拔1293米的玉皇庙,令人肃然起敬,真可谓老当益壮。
下午3:30分左右,我们乘车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妙峰山,告别了先辈曾经留下了足迹的地方,告别了这个曾经见证了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圣地。在回来的路上,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我想:钟先生人虽然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但先生的精神却在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们,我们要自强不息,为推动中国民俗学的继续发展,为建立中国的民俗学派,完成先生未竟的心愿而贡献我们全部的力量,并以此来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等到中国民俗学派真正建立起来的那一天,我们可以自豪地对先生说:“我们一直在努力,我们不会让您失望的,您可以安息了,先生。”
程善伟(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民俗学2001级硕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