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05|回复: 1

试论竹山女娲遗迹和民俗与女娲的关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1 07: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试论竹山女娲遗迹和民俗与女娲之关系

          (一)、关于女娲补天处的争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后,  全国各地不仅重视生产性的经济建设,同时也注重非生产性的经济建设。利用旅游文化拉动地方经济,成为全国的共识。为了拉动地方经济,很多地方都学会了从风物传说中,从地方文史掌故中寻求名人,甚至从上古神话中寻求名神,以期产生名人、名神经济效应。还有些地方不仅很会“用神”,而且甚至争神、抢神。特别是名神、好神,在冷落了多少年以后的今天,忽然就热了起来。
    例如人类始祖——女娲这位尊神,在世纪之交前就已经引起了有些地方的高度重视。首先是山东某地,邀请了《人民日报》的记者和京城的专家(消息见当时的《人民日报》),对当地历史上曾经有一位名叫“女娲”的村姑予以论证,并且下了决心,非要将其论证成补天的女娲不可!后来,请去的几位记者和专家却没有考察、论证出个所以然;或许是记者和专家心有明智,或许是邀请方未能提供出足够的、有效的证据,所以记者和专家不敢贸然杜撰和牵强,终于没有论证出理想的结果和恰当的说法与世人,只好不了了之。但是,山东省那一块人工“补天石”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是很可观的。
    再就是陕西省平利县多年来一直相争女娲属于陕西,其证据是平利去安康的路上,有一座名叫女娲山的山,山上有一座女娲塔的塔。平利县并且依据此证于2004年下半年举办了隆重的女娲文化节,影响波及相邻的鄂豫川陕周边地区。可是,最后得到相关专家的评论是:“其文化准备不足。”
     当然,位于湖北省边陲的竹山县也在据理力争:女娲补天处就在竹山。竹山县争女娲的底气比较足。一是民间有识之士于十年前就开始从古典籍中查证、收集有关女娲的资料,游说地方党委、政府,出版关于女娲的系列传说。在新世纪终于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发专门文件,号召全县顷力打造女娲文化品牌,弘扬地方优秀文化。于2005年5月中旬,在女娲炼石补天处宝丰镇,成功举办了“中国竹山首届珠宝文化节”。开幕式前夜,隆重上演了地方歌舞剧《女娲补天》,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客商耳目一新的感觉,产生了轰动效应。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山东、陕西、和湖北竹山都想把本地作为女娲炼石补天处,其本身的行为都没有过错,而且也都有良好的初衷和愿望。都是没有忘记中华民族、甚或是全人类始祖——女娲——的表现,都是寻求中华民族之根的良好举措。不应该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冷嘲热讽。它毕竟比崇洋媚外、数典忘祖的行为好几百个来回。
    不过,无庸讳言的是,这种举动的本身也确实包含着功利意图,话说明白就是借名人、名神拉动地方经济建设。如果真能借此致富一方,造福一方,神灵也会欣然默许,人民群众也会热烈欢迎。可是,假设“借神”是纯粹的为了赚钱,那么就确实有亵渎神灵之嫌了。我们不能干那种蠢事情,因为真正的神灵是不可亵渎的。比如(事见《封神榜》)商纣王在女娲庙给女娲娘娘降香时,瞧见女娲娘娘金身塑像很漂亮,顿时心生邪念,起了淫心,挥笔在娘娘的裙裾飘带上写下了“何时金身换肉身?换成肉身配寡人、、、、、”的歪诗,激怒了女娲娘娘,才使女娲动了要惩罚纣王的念头,派了九尾狐狸借苏妲己之体和声名,大行破坏、扰乱朝纲之能事,让纣王落了个国亡家破、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
    既然真正的神灵不可亵渎,不管是寻根认祖也好,借神拉动经济建设也罢,争过来争过去,作为人母之祖和史称人皇的女娲的炼石补天处,还是应该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地方才好。否则,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女娲到现在还居无定所,业无定处,功无定方,岂不是惹外人和后人看笑话?!诚所谓贻笑大方!
    我们说女娲补天处在鄂西北边陲竹山县,或者说是炼石补天处之一,是有一系列佐证依据的:

           (二)、与女娲相关遗址的来路与现状

    关于女娲补天处在竹山,诚所谓是见经见传。所见经传笔者在另一篇文章也即《女娲当惊世界殊》中已经做了介绍,本文着重论述的是除了经传以外,存在竹山的尚有女娲的遗迹和相关民间风俗的佐证。
     先说相关女娲的遗迹:
    一是坐落在县城东部的现在文峰乡境内的皇城村的“方城山”。此处为古上庸国的定都和被楚灭亡的遗址,当地居民把方城作为皇城看待,所以城下及周围地带的地名,至今仍然叫做皇城村。根据志怪小说《封神榜》开篇的叙述,说商纣王去女娲娘娘庙降香,因见娘娘塑像貌美而心生邪念,激怒了女娲娘娘;女娲娘娘才降下罪来,委派狐狸精借苏妲己的身体和名义专门扰乱纣王的朝纲,扰乱的结果是民怨沸腾,全国纷纷起义,组成了伐商倒纣的大军。那么,倒纣伐商的先遣军是谁?根据相关史料和学者明安生先生论及上庸国兴衰的论文,以及南漳县文化局老作家刘久和先生的长篇小说《古卢铁军》详尽的描述,倒商伐纣的先遣军即是上庸国的精锐之师!虽然刘久和先生在创作思想上也有地方主义,在小说中主要是描写南漳将士作为先遣军的英勇,但是,穿越历史的隧道观照,英勇的南漳将士,正是古上庸国的边防军。南漳当年是属于上庸国的疆土,是上庸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引领江汉制控荆(洲)襄(阳)的边关要塞。
人们要问,为什么上庸国的军队成为倒纣伐商的先遣军?
    我的回答先从人的情感上讲,首要原因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纣王侮辱了古上庸国民心中的圣母,亵渎了与他们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女娲娘娘!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女娲补天的壮举是在上庸国(今竹山县)境内发生的,那么,在女娲补天之前筑炉炼石的劳作过程中,庸人责无旁贷也是首当其冲的参入了筑炉和冶炼五彩石的劳动。并且使他们在劳作过程中经过女娲的直接指点和教诲,熟练掌握了筑炉、筑路、筑城池等干打垒技术尤其是铸钟鼎的高超冶炼技术。所以,庸人成为当时最聪明的人,技术力量最过硬的人,是早期青铜器武器的发明者、使用者。具体说在筑路、筑城池、铸钟鼎等高难度技术活上,非庸人而不可为之。根据明安生先生的考证和所撰论文的阐述,后人为褒奖庸人,在“庸”字左右添偏旁,造出了左加金旁的“镛”,左加“土”旁,造出了新字“墉”,右加“邑”旁,造出新字“庸  ”。庸人这些时尚技术和造字为奖赏荣誉的取得,是与受到女娲耳提面命的教导分不开的。那么,在女娲娘娘受到侮辱和亵渎之时,首先表示愤慨的当然是上庸国的人民,上庸国的军队作为倒商伐纣的先遣军是情在理中的事情了。这样看方城山是与女娲相关的遗址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二是县城西郊潘口乡境内的“筑山”。此山在该乡政府对面,与汉江主要支流堵河隔岸而望。根据古版本《竹山县志》记载,“汉昭帝屯兵筑口,即为此地。”根据相关记载与当地居民传说,汉昭帝屯兵此地时,曾经使用一种名字叫做“筑”的乐器,作为为军民作息的号令用具。日久,人们则随口把该山称作“筑山”。在西魏之前,现竹山县名曾经以“筑”山为命名。
根据当地一位很有文化素养的长者说,他曾经查阅过相关文史资料,说“筑”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竹制乐器,类于笙。“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乐器,现在还有存无存?文物界和民乐专家或者史学家是否曾经经见?由于笔者手头资料所限而不得知。那么,我们就只能从县志记载和民间传说来推测,“筑”是一种乐器,不仅民间使用,而且还推广到军队使用。从我国最权威的辞书《康熙字典》“娲”字条目诠注引证的《史记。五帝本纪》原文“女娲古神圣女始制笙篁”之句来看,竹山县从古到今多竹,女娲在此抟土造人的闲暇中,为了教化后人、娱乐子孙,在遍地是竹之乡取竹制作笙篁,是伸手可及的事情。由此而言,“筑”是竹制乐器,类于笙的这种乐器,应该是竹山人的祖先首先师从女娲学会了制作和吹奏的。所以,筑山也应该看成是与女娲有关的遗址。
    三是竹山县西部与陕西省白河县交界的“圣母山”。据《竹山县志》记载:“圣母山,城西百三十里,上有圣母庙,世传圣母在此,见恶蛇举而掷之,迄今纵横四十里无蛇。”又据《竹山县地名志》记载,“今庙已毁,仅存遗址、、、、、、硫铁矿藏量1000万吨、、、、、、”我们要说的是,竹山人心目中的圣母就是女娲,而在上古神话和远古传说中,以及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堪称圣母的人,也只是女娲。因为她是天地人三皇中的人皇,是中华民族之母,是人类共同之母!
    圣母山山顶有并行排列的硕大铁锅,当地俗称为“天锅”,锅下皆有深穴,探不及底。民间传说是女娲修炼时的座坛,上饮天露和日月精华,下接地气与万物灵感,方褪去蛇身鱼尾化为完人。圣母山下,也早在唐朝就已经建起了圣水寺。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后期建起了茶场,所产的绿茶就是现在名列湖北名茶榜首的“圣水茶”。关于圣水茶,也有着与女娲相关的美丽民间传说:女娲在圣母山上修炼时,由于内炼金丹,经常感到口渴;大鹏鸟得知这一信息,有一天就衔来一粒种子,丢在圣母山脚下,当下就发出了嫩绿的叶芽。女娲采回嫩叶泡水喝,不仅生津止渴,而且乳汁丰融涌流。乳汁如泉水不断,沁润沃土,使圣母山下很快繁殖出遍野绿茶来。当地人们把乳白色的泉水叫做圣水,把这里的绿茶叫做圣水茶。唐中宗李显流放在竹山县的东邻房县(古称房陵)时,本来是万念具灰,没有了东山再起的希望,当得知圣水茶有润心提神开胃醒脑生津养颜等功效,计上心来,专程前来竹山,弄了半斤圣水茶,送回京城恳请病中的武则天试饮,使武则天精神焕发龙颜大悦,不仅赦免了李显的罪过,重新起用,而且还敕令在圣母山下建起圣水寺。至今冠以圣母之名的绿茶,名声越来越响。
    四是几种典籍所指的竹山县西部中心地带的宝丰镇主街道南面的女娲山。女娲山,山顶平坦,根据明朝徐道所著《神仙全传》记载,说女娲山顶平坦,亦写作平庸,县名故称“上庸”,并简明描述了女娲在此建功的经过。山顶早年有建筑雄伟的朝天观,观前有“天斗”,即天然水池。《竹山县志》录有古诗人王象之赞叹女娲山的诗句:“女娲山下少人行,涧谷云深一鸟鸣、、、、、、”也录有纯阳真人吕洞宾的诗句:“女娲山高与天齐,四顾群山座座低,隔断往来南飞雁,只留日月走东西。”山南有一敞口大山洞,民间传说该洞就是女娲伏羲兄妹成婚的洞房。当地曾经有人结伴探行此洞,走了三天还不知道终点何在。现在的女娲山,经千万年风雨仍不失其巍峨雄风。
     与女娲山相呼应的,是宝丰镇东坡山梁315省道过境引水渡槽下面的“凹”形处,此处是《竹山县志》所记载的古八景之一,名曰“女娲青锁”,意思是说此处的地貌形状酷肖往年民间使用的铜锁。根据民间传说所言,此处的凹形,是女娲在此处挖泥抟土造人形成的。后来凹处生长出茂密的蒿草和森林,青葱葱一片,而仍不失锁形状,故曰“女娲青锁”。早年此处立有石碑,铭志女娲补天功劳,遗憾的是在农业学大寨改田造地时期,其碑被人拆毁。但是老一辈人依然把该处亲切的唤作“女娲儿碑”。而女娲青锁处的黄泥岗,也正是女娲晾晒人胚胎的九里岗。
以上遗址遗迹,虽然民间传说的成分较重,但是毕竟有与女娲相关的实在的景点和看点。

        (三)、与女娲相关的民间风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滋养出一方别样风情。而从民风民情中可以看出一个地方的历史是否悠久,文化积淀是否深厚,并且可以折射出作用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和一个时代的特色。我们可以信手拈来竹山民俗的一种来证明。
    比如,在竹山民间婚嫁的仪程中,新娘子的脸面在早年都要搭上红盖头。而盖头的起源,在竹山是有与女娲相关的来历,也即女娲在与哥哥成婚之际,非常害羞,临时由太白金星想了个遮羞的办法,伸手在天上拽下一片红云搭盖在女娲的头上,遂称之为盖头。而后世所有新娘子在成婚时都有害羞的感觉,也都自然而然用上了盖头,形成了一项固定的民俗。新婚新人的新房,称作洞房,这是因为女娲成婚的时候,还没有现成的房屋,只能够在山洞里成婚,于是就形成了“洞房”这一专用名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演进,在竹山虽然不用盖头了,但是把新人新房叫做洞房的称谓至尽没变。再如,某一个家庭中做丈夫的去世了,在竹山做妻子的哭诉有专门的腔调,开腔哭诉的第一句话类似于戏曲中的叫板:“我的姊妹呀,我的哥呀,我的人呢、、、、、”这个叫板以后,则各个再哭诉他们各自不同的境况。从这一风情中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的,一是女娲伏羲是兄妹成婚,而女娲作为妹子和妻子的双重身份和双重情分,与既是哥哥又是丈夫去世的悲痛时候,在大庭广众之中,确实不好称呼对方,而最妥帖的就是姊妹称呼。所以,竹山民间哭丈夫亡灵也就沿用了女娲的哭诉称呼方式。从竹山这一民间风俗来看,一是证明了女娲为繁衍人类,确是兄妹成婚;二是证明了女娲兄妹是在竹山成婚后对本地人的深刻影响,以至形成妻子哭亡夫为姊妹的习俗,至今没有变更,也无从变更。
    再如,在竹山民间有吹打《皇祖点子》的习俗,凡是重大节日和婚丧嫁娶、乔迁祝寿都以吹打《皇祖点子》为荣为乐。关于《皇祖点子》的来历是这样的,天地人有三皇,女娲是公认的人皇,是人类的始祖,竹山人合二为一,称女娲为皇祖。竹山人的祖先对女娲的感情特深厚,在女娲补天献身以后,竹山人为怀念和纪念女娲,编创了以竹山民间锣鼓敲打点子为主,并辅以笙萧丝竹形成套曲,专门用于祭祀女娲的活动,是专门献给皇祖的点子,所以称为《皇祖点子》。由于竹山人 对这个点子的特别喜爱,后来则逐渐扩大了演奏范围。《皇祖点子》听起来,既有宫廷音乐的韵味,又有道家音乐的遗风,最鲜明的则是民间特色。年节时候演奏《皇祖点子》,还辅以一大四小一组花灯相伴,大灯是莲花座灯,小灯是四条鱼灯,而这鱼灯则是固定下来的鲢鱼、鲶鱼、鲫鱼、青鱼,象征着和和美美,连年吉庆。这种对乐队的装饰实属罕见,它充分证明了竹山人对女娲的特殊情感,同时也折射出女娲民本思想的光环,为民祈福、造福正是女娲的意愿。
从以上有关女娲的遗迹和民间风俗的例证来看,竹山这块土地和人民与女娲的关系是密切的,与女娲的感情是独特的。


发表于 2006-10-7 18: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试论竹山女娲遗迹和民俗与女娲的关系

楼主考证女娲补天处的“真实”位置,等于承认了女娲补天事件的真实性,请问天能由人补吗?传说能等同于事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6 10:4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