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79|回复: 6

【原创】鄂东南民歌的奇葩——《百花歌》的调查报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17 00: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鄂东南民歌的奇葩
——《百花歌》的调查报告



                                                    湖北省大冶市群众文化馆  柯小杰



    1985年笔者听说鄂东南的大冶与阳新两市交界处,有人哭嫁时,会哭一百朵花,前去搜集,不曾收到。1986年3月至2004年5月笔者先后八次共25天,前往阳新县大王镇李清村,住在李振兴家中,采访了民间歌手:李青(女)、李祥明、李祥生、费如意(女)等20余人,调查了阳新和大冶两县市的李清、中庄铺、曹家堍、三角岭、石林书、冯家新屋下、大冶城关等村镇,采访、调查工作意外的顺利,才得以做此报告。

    笔者直接从民歌手采录有鼓书艺人演唱的《报百花》、道士演唱的《叹百花》、哭嫁的《哭百花》、斗趣的《百花打屁》等民歌。这些唱“花”的歌名称、曲调、演唱形式(即民俗事象)等不一致。但它们的文学内容大致相同,唱的都是“百花”。故笔者将它们统一称为《百花歌》。

   《百花歌》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反映了楚民间文化的遗存,对研究楚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百花歌》的价值,体现在其实用价值上,其实用价值中最明显突出的就是娱乐价值。“娱乐性是民歌最本质的功能”,农民特别是比较偏僻地区的农民,文化生活不发达,民歌是他们最好的娱乐方式,笔者在搜集《百花歌》的过程中深有感触。每当采访歌手时,邻近的农民都赶来参加,他们在听了别人的演唱后,自己也不甘落后,马上唱几首,气氛好不热。譬如:1990年3月19日晚,笔者向李清村鼓书艺人李祥明采访《百花歌》时,鼓一敲,板一打,听众很快就由刚开始的10人到33人,大家都聚集在李振兴的堂屋中,围着煤油灯而坐,年龄最大的80余岁的老太太,最小的有3、4岁的小孩,从晚上8:10开始到12:00结束,自始至终是热闹的氛围。结束时,大家还舍不得离开。采访《哭百花》、《叹百花》时,场景还不只是如此,听众都争先恐后地演唱,越唱越热闹,气氛十分活跃,人人喜笑颜开。当时这里属于两县市交界地带,经济文化较为落后,交通不便,这类活动是主要的娱乐活动,因而如此吸引人。经过了一天繁重的体力劳动,身心在这里可以得到愉悦。如果说《报百花》、《哭百花》、《叹百花》娱乐的功能还不够明显的话,那么,《百花打屁》歌其娱乐价值就显而易见了。如:“大麦开花打的是长沙屁,苦荞开花打的是滚子屁,荞麦开花打的是菱角屁,玉榴开花打的是拖尾屁,石榴开花打的是破皮屁,碗豆开花打的是滚子屁,绿豆开花六角屁,黄豆开花屁又香……”诙谐的语言,特殊的表现手法,由慢渐快的节奏;演唱者:活泼、风趣;听者:笑容满面,笑语喧喧。

   《百花歌》既娱乐他人,也娱乐自己。女歌手李青,经常一个人哼唱《百花歌》,下面就是她一个人唱时的歌头:“六十婆婆一个落脚女,名叫杏元年纪十六正,将要离娘去婆家,哭九十九朵花来表明。”她的两个姑娘早已出嫁,歌中的“落脚女”杏元,是她为了自娱而假设的,多在烧火做饭、做针线活时所唱。通过演唱而消除个人的忧愁和疲劳。

    因此,《百花歌》可以说是一种最好的娱乐的民间文学样式,既能消愁解闷、使人快乐,劳动之后恢复体力和精神,又能够“寓教于乐”,使人们从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诗人的愿望应该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又对生活有帮助”。民间诗人,民歌手也是这样。《百花歌》就是很好的例证,它在娱乐中传播了一些花卉常识、生产知识、文史知识、医药知识以及人伦常识,给人们的生活以很大的帮助。知识性,是《百花歌》的主要特色,也是其实用价值所在。

    介绍和传播当地常见的各种植物的花卉常识是《百花歌》的一个共同特点。粮食、蔬菜的花,树木、水果的花,其他各种花卉等均予以了介绍,例如:

    叙述粮食蔬菜的花朵有:“大麦开花众不同,一条槽子顶威风”(《叹百花》),“大麦开花一撮穗”(费如意哭《哭百花》),“大麦开花打的是长沙屁”(《百花打屁》)等,对同一农作物的花,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了介绍,还有“辣椒开花尖对尖”、“茄子开花头朝下”、“碗豆开花一根线”等概述了蔬菜开花的知识。

    叙述树木水果之花的有:李青演唱的《哭百花》“松树开花长又长,多开丫担毛须黄”、“枫树开花叶杈杈,树大丫多结刺元”、“枇杷开花尖对尖,枇杷树高叶又大”、“苹果开花鲜又鲜,苹果长大圆又圆”等,《报百花》、《叹百花》亦有这方面的内容。

   叙述园艺花卉的有“茶花”、“杏花”、“牡丹”、“海棠”“荷花”、“桂花”、“菊花”、“水仙”、“石榴”等。不论是李青演唱的《哭百花》、费如意演唱的《哭百花》还是《叹百花》、《报百花》都不乏这些花卉。

    叙述山上、路边野花的有:“枸杞开花柳叶青,结起果来红又红”、“巴芒开花一把帚,巴芒蔸儿多开杈”、“刺拱开花刺乱乱”等。

     介绍和传播生产知识的主要是《叹百花》,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耐旱怕雨又骄傲”、“红花草籽开满花、农人忙着背犁耙”、“兰花草籽开兰花、农夫妇女把田插,稻谷午时来开花,越是淋来越发达”、“桐子开花身生叶、浸种下秧都晓得”(方言读“dāi”);《哭百花》中亦有这方面的知识“秧桃开花紫红色,秧桃长大把秧栽”等。

    介绍和传播医药知识的仅仅是《叹百花》,象“枣子开花小而黄,身上肢好营养,枣子开花果实红,一味解凉好药方”、“金银花开香又香,养血止渴好药方”、“半边莲花沟壑生,入药可治人肝炎”、“锯草开花白又香,给人多以肺腑凉”、“蒲公英乃黄色花,苗禾入茶健胃大”等知识,穿插于歌中,对保护当地民众的身体健康有一定的作用。

     反映和传播人伦常识的则要算《哭百花》了,它大约包括三大内容:一是母女情;二是劝喻女儿到婆家如何为人;三是祝福。“兰草开花翠绿色(方言读“sái”),我跟我儿分离何撒得(方言读“dái”)”、“竹子开花艳儿青,嫩笋出林节节高,我跟我儿莫离开五夜(方言读“yā”)”、“菊花开花美似金,我跟我儿莫离身”、“杏子开花绿艾艾,我儿是我裙边带”等唱出了母女情深,难舍难分的天伦之情;“明豆开花成双对,恭贺我儿到婆家,好好心情对女婿(方言读“sèi”),凉帽取得高挂起,绣鞋捡在踏板上”、“黄豆开花结到脚,恭贺我儿到婆家,结倒公婆缘,细姑小叔要团结”、“蚕豆开花结脚,恭贺我儿到婆家,婶娘伯娘要和睦”、“四季豆儿开花紫红色,恭贺我儿到婆家,敬重公婆记心怀”等等,教育女儿到婆家要好好地做人。还有“柏树开花柏树深,恭贺我儿到婆家,荣华富贵多子孙”则是祈求“多子多福”的民俗心理的反映。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哭百花》亦不可避免地保存有消极的东西,如:“包脚絮裤要放下”、“人人不要高笑女,说笑人前莫应声”等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具体反映,象这样的糟粕,我们在研究时要严格区分开来。

    传播文史知识的是《报百花》,其演唱的有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故事,并且多是一些名著中的内容,限于篇幅。恕不——举例说明。

   《百花歌》寓知识性于娱乐中,而且传播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它可以说是一部流传于民间,指导人们生活的教科书。

    地方性特色突出,这是《百花歌》的主要特色之一,还是楚文化遗存的具体表现。

   《百花歌》正如古人评价《楚辞》时谈的那样,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地方色彩十分浓厚,综观《百花歌》它们所唱的花的植物,据演唱的大致顺序可分为六类:(1)粮食,(2)蔬菜,(3)水果,(4)园艺花卉,(5)树木,(6)野外花卉。而这些植物都是当地所常见的,女歌手李青讲:“我所哭的花,都是我们这里有的,好多还是吃得的”,当笔者采访记录到“荆硬(方言读“ēn”)(据音记录)开花泥金红,荆硬长大摘下来”时,问她们荆硬是什么东西,她说是可以吃的,形如石榴,并随口打了一个谜底是:“荆硬”的谜语:“黄土罐,装大麦,不打霜,吃不得”。正因为是当地常见的花朵、植物,所以李清村的农民一般都可以唱十几朵花的花歌来。

    在语言上,全部用的是方言土语。象:“苞谷”为“玉榴”、“南瓜”为“变瓜”、“树枝”为“丫担”、“中药”为“茶”和常用口头熟语词“奉呈”、“富贵双全”、“鹿鹤同春”、“百种百发”等。韵脚上,押的是方言音韵,如“十一月桂花香千里,攀龙附凤功名取”,“里”方言读lēi,“取”方言读“cēi”,两字押韵;“扁豆蔓生是结英,籽菜拿来一起吃”,“吃”方言读“qiá”与“荚”jiá押韵,还有“色”读“sái”,“悦”读“yuái”。“说”读“xuái”等等。大量地使用方言口语和描写当地常见的植物,这就构成了《百花歌》的民间文学和楚天风味的特色。使用方言口语既便于表现地方性的题材,又增加其群众性、形象性和生动性,没有虚构的成份,是现实生活的忠实记录。因此,在记录时,笔者大都是据音记录的,至于各种植物,花卉的学名,还有待于进一步考究。

    在艺术上,《百花歌》成功地运用了楚歌独特的表现方法,运用的是楚地流传极广的山歌野唱形式——扬歌。《百花歌》有头有尾,中间演唱的内容相对稳定,所谓“头”即歌头——序歌。内容多为触景生情的即兴之作,譬如《哭百花》的歌头就有:(1)我回来又笑又是哭,回来是做姑娘的份,我只能叫大姐和细老妹。娘伯娘要我把百花开明,哪个姑娘的名字把我表花名,让我叫儿来又叫乖,我自己不能乱充大(tāi);(2)“我回来一回又一回,婶娘伯娘你来答对,我还是把百花来开明,哪个名字把我表花名?”这两段歌头均是女歌手李青在演唱《哭百花》时信口唱的,事先未作任何准备,实乃即兴之作,这说明民间歌手有着过人的聪明才智。“歌头”与正文在内容上可以说没有多大联系,但是它却是传统的“起兴”手法的运用。女儿乃是母亲心中的花朵,《哭百花》以“花”作比,反复咏叹,铺陈,充分体现了楚歌传统手法“赋、比、兴”的运用。

    《百花歌》唱腔高亢,具有音域宽广,高下往返,真假声相结合的特色,个别字在演唱时拖得很长很长,韵味无穷,不论是道士的《叹百花》,还是哭嫁的《哭百花》,歌喉婉转,唱得亲切感人。催人泪下,悲中有喜,死人——白喜事,哭;女儿出嫁——红喜事,亦要哭,哭得如此之动情,内容之丰富,充分体现了楚人善哭的特点。甚至地方剧种《楚剧》就是以哭腔为特色,谓之“大悲亚”、“小悲亚”。

   《百花歌》中的《报百花》、《叹百花》的全部和《哭百花》的大部分均为七言句式,句式匀称,这不正是春秋后期突破四言式的束缚后,形成的自由而富于变化,多样而匀称统一的楚歌形式之一吗?飘溢着浓厚的楚地风韵。

   《百花歌》出现在民间文化中,不是偶然的,如前所述《百花歌》的主要搜集地点和流传地区。都在大冶市的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周围的15公里之内,正属于古矿冶遗址群之中,而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全国最大的红铜生产基地,是青铜时代的一种区域文化。如今生活在这一带的人们,说话声高,咬字重,几个人凑在一起谈话,象吵架似的,外地人嫌他们说话吵闹,喊人时,最后一个字多为拖腔。这与《百花歌》唱腔的形成不能说没有联系,这一带的人,几乎人人都能唱出几首类似的民歌,这些或许是《百花歌》的繁衍土壤吧!

    《百花歌》既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也是一幅描绘楚风楚俗的风俗画。它保存了丰富的民俗、民风性,是其又一特色。

    鼓书艺人在说唱时,中途一般要加餐,称之为“掇夜台”,如若“掇夜台”的盘中插了一朵花,乡民们都知道这就是要他唱《报百花》;再就是谁家有喜事,一般要请艺人演唱《报百花》,以渲染喜庆的氛围,这些已成为传统的民俗事象。

   《哭百花》是伴随着哭嫁民俗而产生的一种民间文学样式——哭嫁歌。而它又不同于其他诸如土家族的哭嫁歌,不是对哭,混哭,却是少有的母亲一人大篇幅的哭,其本身的民俗意义应看着是渲泄母女情深的手段,并以此寄托离情别绪,使心里得以平衡,同时,它还使出嫁礼仪显得十分热闹。在哭唱声中,大家还可以得到艺术的享受,演唱《哭百花》的人,一般只哭三、四十朵花,最多只哭九十九朵花,即使哭得来第一百朵花,也要留一朵花。传说,哭满一百朵花的话,哭者不是眼睛瞎,就是要死亡。此乃禁忌民俗的反映。女歌手王细香说:“这个传说是不可信的,只不过是演唱者哭满一百朵花,怕人家说她太聪明了,所以要留一朵不哭。”这大概就是楚文化的支柱——老庄之道学“清静”、“无为”的表征,第一百朵花,据说是一种在夜半子夜开放的花,开放时间很短。传说在很早以前,有一个人哭嫁,半夜子时哭到第一百朵花时,看见这种花开放,转眼就谢了。而哭者在哭完一百朵花后,就死了。从那以后,就传下了上述民俗。

    《叹百花》原为道士给死人做法事所唱,据做法事的时间而定,唱的有长有短,长则唱《叹百花》,短则唱《十二月叹花》,由于该歌是为死人而唱,不吉利,故一般不能在他人门前唱,否则就会发生争执,甚至斗殴。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不再局限于特定的仪式、场所,已成为日常娱乐活动的主要内容。象《百花打屁》歌一样,劳动时,劳动之余,下雨天休息时,大家聚在一起,就唱起来,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歌声不断,笑声不断,演唱时暗中带有竞争意识,你争我比,以达到表现自我的目的,实乃是一幅农家生活风俗画!

    此俗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是《百花歌》现在非常流传的村庄——李清村,据李氏宗谱载,原籍湖北浠水黎山,乃元朝末年其祖人跟随朱元桩造反后,“亲属惧株连,多迫逃难,清六公南渡避难于大冶,转旋于沿埠,清七公之妣亦背井离乡,携二子碧智,碧惠南渡避难于大王之西凤山之麓,户名李清村,是也”,“迄今已六百余载”,据歌手们讲《叹百花》是从大冶的金山店传过去的(李祥生讲)。《报百花》大冶的大箕铺乡很早以前就有流传(李祥明)。“中国民俗既具有民族性,原始性,封建性、神秘性、传承性的特点,也具有融合性、变革性的特点,”《百花歌》民俗同样如此具有上述特点,在流传过程中,有变异和发展。

    《百花歌》流传范围广。解放前,李清村极其贫困,人们纷纷外出谋生,“散入数省,宦贾则遍及全国”。现有的人回家探亲走时什么不带,只带几盒《百花歌》或家乡的其它民歌的录音磁带,象拣了宝似的,高兴异常。据歌手李青讲,她在上海的二哥(堂兄)曾经把她唱的民歌录音带回上海,在那儿放过多次,有不少湖北老乡听过,后遗失。

   《百花歌》是鄂东南地区民众的天簌,是这块土地民众艺术创造才能的体现,是经过千锤百炼的集体创作。它不仅是在楚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也在这块土地民众的生活中有着深广的影响。

    下面接着谈谈《百花歌》的几位主要传承人——民歌手的情况。

    《百花歌》的主要传承人是李青、费如意、李祥明、李祥生四人。钟老把“现代民间诗人、歌手分为农民歌手、工人歌手、部队歌手和职业演唱艺人四种类型”他们均属于农民歌手,他们的文化程度都很低。是文盲、半文盲、身世极其贫苦,却有着过人的聪明才智。

    李青,女歌手,《哭百花》的主要传承人,已去世,文盲,她20岁以前未出过家门,其有生之年最远也只到了阳新城,生活非常困难,那时与母亲一起靠吃地菜、糠、豆渣为生,听到别人唱歌,非常羡慕,但母亲闺训甚严。所以经常一个人躲在房内偷偷地学唱歌。20岁时(1950年)出嫁到一破产地主家生活10年,这10年正是讲阶级斗争的年代,政治上抬不起头来,经济生活亦很艰辛。后由于其丈夫想当特务,而她又是贫农出身,故在政府的支持下离婚,带着8岁的女儿曹岁开(现在亦很会唱民歌,在团近与其母齐名)改嫁曹于生村的一贫农,上有年迈的婆婆,住的只有一间破草房。与再婚丈夫又生了二男一女,经济生活相当困难。自到其婆婆去世,她在精神上得到了解放,她经常回娘家——李清村,这里是她尽情歌唱的地方。她现在住的村子,却很少人知道她会唱歌,李清村她虽无亲人,但是她回去后,却是满门的姑娘、婶娘、伯娘都很疼爱她,农忙时,在家操持家务,下田劳动;农闲时,常串团近的寺庙、村庄。找人对歌与其他歌手相比,她的歌唱得最好。我一走进李清村,人们听说我是采访民歌的,纷纷向我介绍她:“青(李清村的人都这样称呼她)没回,她最会唱,你应找她!”李青不仅会唱歌,在民间剪纸和布贴画方面,还很有特色,其内容与其演唱的《哭百花》等民歌一样,多来自现实生活,既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又带有朴实无华的田园情趣,如:她制作的布贴画有飘带——帐吊,名为“事事如意送金瓜飞蝶”、“八卦图”等;剪纸“福贵双全”“金鸡采芙蓉”等均作为喜花、鞋花、枕花、小孩围兜装饰用,深为当地妇女喜爱,大自然赋予她创作灵感,她又用民歌、剪纸等民间艺术形式来呕歌大自然,奉献给乡村民众以美的享受。

    费如意,女歌手,李振兴之妻《哭百花》的传承人之一,时年50余岁,初小文化程度,丈夫长年在外做临时工,操持一家七口人的家庭,同时,还要做农活,劳动之余,常常歌唱《哭百花》等民歌以自娱。

    李祥明,男歌手,《报百花》的主要传承人,时年60余岁,初小文化程度,主要在家务农,祖孙四代同堂,上有年迈的父亲,下有妻儿和嗷嗷待哺的孙子,共有11口人,他是家中的经济支柱,家庭经济十分困难,10岁时,在大箕铺其姑家听一个叫曹明翰的老豉书艺人说书时,人家在上面唱,他在下面学,这样就着了谜。并且鼓板一开始就打得很好,曾以此为业余职业,演唱时多少收点钱,笔者这次采访他时已有10年没敲鼓板演唱了。他在演唱时,能即兴表演、灵活应变。譬如,有一次,人家请他演唱掇夜台时,要他唱《报百花》,由于一时无准备,并且身体不很舒服。恰好那照明的煤油灯结了灯花,他就把油灯拿起一口气吹熄后,说:“对不起!有烛花,犯了花神,明天再报!”第二天上午,大家又要他报两百朵,他略一思索就答应了,报完一百朵花后,最后又报一朵花为“百合花”,这样,《报双百花》就诞生了,他的表演较之于其他歌手在内容上,文学性要强得多,这次《报百花》未搜集齐全,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其家庭经济困难,仅靠农活难以为生,靠他在外做生意赚钱来补充;二是其堂兄病故;三是其小儿子因触犯刑律,而被关押,需要交2000元罚金,故留下了未搜集齐全的憾事。

     李祥生,男歌手,《叹百花》的传承人,时年60余岁,初小文化程度,其妻因与人吵嘴于1986年服毒身亡,两个儿子,一个在三四岁时夭折,另一个于1988年因病而亡,一个女儿已出嫁,现孤身一人,除种自己的口粮田外,再就是帮人养猪,其他时间大部分吃住在李清村的金鸡寺内,同时抄写经文消遣时间。《叹百花》他保存有一手抄本。

     对于《百花歌》的搜集整理,前文已穿插其间地作了一些介绍,下面笔者再加以补充。

     笔者搜集整理《百花歌》的过程,始终“办求忠实记录,保存原貌,显示口头艺术特色”,坚持“三性一化”的原则。

    搜集的方法是录音与笔录相结合,辅之以适当的采访现场摄影(由于初学摄影,照片效果不佳)和相关的民俗调查,实行全方位多侧面的进行搜集。

    采取多种形式与群众打成一片,串门个别采访,召集老人,歌手座谈会,在采访时,使自己真正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譬如:1989年3月17日晚,在采访《报百花》时,李祥明演完后,我及时演唱了大冶情歌《十叹妹》,把当晚的采访活动推向了高潮。随后,大家纷纷向我提供线索(《哭百花》的线索就是这时找到的),为后面的几次采访打下了好的基础。再如,1990年7月14日,笔者第三次前往李青家采访《哭百花》时,正巧碰上她家要改装电灯线路,而她的丈夫和大儿子出外做临时工去了,家中只有李青和她的儿媳,无人安装,我二话没说,主动帮她改装线路,从上午10点开始到下午2点钟结束,弄了一身臭汗和灰尘,使她非常感动。才得以将《哭百花》搜集记录起来,这样与农民建立了浓厚的感情,建立了群众性的搜集网,几乎“处处有熟人,村村有依靠”。女歌手费如意带着我到处找线索,1990年4月1日,她带着笔者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找到李祥生采访《叹百花》,还有搜集《百花打屁》歌时,由于主要传承人李文质,1990年已有70岁,内容记不清了,大家就聚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地凑出前文引用的几例(首),使我们得以窥见这首歌的内容。

    整理时,为了忠实于原作,便于研究,反复放听录音,对照笔录,保存了原始面貌,对难于理解的方言,用汉语拼音予以注解,文字记录稿笔者曾仔细查对原始资料,逐字逐句,都慎重考虑和推敲过。《百花歌》堪称鄂东南之民歌奇葩。

    关于《百花歌》的调查,报告于上,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还有一些问题诸如阳新大冶的《百花歌》与荆楚地区和吴歌中的“花名歌”有无联系等有待专家、教授们来进一步探讨,我衷心盼望诸位专家、教授对《百花歌》的文字记录稿和该报告,提出意见和批评,以便笔者作进一步的修改。



参考文献

1、吴超:《中国民歌》第120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

2、[罗马]贺拉斯《文艺理论译丛》第2期第63页。

3、枫波:《扬歌、扬声、阳声》(《群众文艺指导》)1990年第1期第18页。

4、张正明主编:《楚文化志》第33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

5、《李氏宗谱·顺德堂》卷首:《戊辰寻源纪略》。

6、《李氏宗谱·顺德堂》卷首:《五届续修宗谱序》。

7、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第45页,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10月第1版。

8、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第119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

9、陶阳:《民间文学的历史命运》(《民间文学论坛》1987年第1期第71页
发表于 2005-8-17 09:35: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鄂东南民歌的奇葩——《百花歌》的调查报告

因为我们都没听过、看过所谓的百花歌,柯兄能否贴一两首出来大家看看?
你放心,我们只是看看,盗用不了你的调查整理之功。
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05-8-17 20: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鄂东南民歌的奇葩——《百花歌》的调查报告

《叹百花》、《报百花》节选

报百花.doc

19.97 KB

 楼主| 发表于 2005-8-17 20: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鄂东南民歌的奇葩——《百花歌》的调查报告

《叹百花》节选

叹百花.doc

19.97 KB

 楼主| 发表于 2005-8-17 20: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鄂东南民歌的奇葩——《百花歌》的调查报告

《哭百花》,九十九首尚未发表。
发表于 2005-8-17 23: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鄂东南民歌的奇葩——《百花歌》的调查报告

柯兄辛苦了。
非常感谢!
 楼主| 发表于 2005-8-27 18: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鄂东南民歌的奇葩——《百花歌》的调查报告

99首哭嫁歌《哭百花》,供大家研究用。

哭百花8。21.doc

62.98 KB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8 18: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