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99|回复: 4

[今天是老人节]附老人故事的小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1 09: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记忆里,今天是阳历的老人节,给爸妈打个电话。
    每次看《咱爹咱妈》的电视剧都禁不住辛酸流泪。其中的歌依稀记得,大概这样唱道:
      说一段往事给你听,讲我这悲欢讲我这情,
      借一片高林做秋山,不看那霜寒看枫红。
      无论你是贫是富、是卑是尊,
      切莫忘记谁将你养大、谁将你生。
      (几番坎坷、几度辉煌,人生万里路,
      谁为你流泪、谁为你心痛、谁送你上征途?)
      古老的民谣一辈辈唱,唱红了太阳唱落了星。
[ 本帖由 宜家 于 2005-9-1 11:44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5-9-1 09: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今天是老人节,附篇关于老人故事的小文

     从“浪子回头”的民间故事主题谈起
                                         祝秀丽
(注释没贴上,暂时略去)
      
     一、引言
    古今中外流传着许多浪子回头的故事,主人公都是少不经事、道德沉沦、游戏人生的青少年,后来在某种外在因素的刺激下发觉自己以往的荒唐,从此走上自强自立的人生正途。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促使青年痛改前非的那些催化因素上,会发现大多是家庭成员中的父母长辈起着引导青年道德重建、改过自新的关键作用。这些长者们所采用的成功的教育方式不是苦口婆心的劝导,也不是“棍棒出孝子”的责罚,更不是断绝亲子关系的离弃,而是针对青少年成长中的问题对症下药,表现出教育心理学意义的理解和引导的睿智。
      
     二、文本资料
    笔者从40多本中外故事集、上万则文本中精选出三个“浪子回头”主题的故事文本,它们最能代表这类主题群中所表现的青少年思想发展的三种任务和老年的父母采取的三种教育方式。这些由家庭中的长辈采取的教育方式蕴藏着生活的智慧和人性的光辉。

    (一)中国文本
    中国吉林市的文本《父亲的遗嘱》, 是中国广泛流传的一个民间故事类型, 讲的是:
    一对老夫妇依靠莳弄葡萄园过日子。他们老来得子,疼爱无比。结果,渐渐长大的独生子只知道吃喝玩乐、挥金如土,从来不懂得侍奉双亲,更不用说营业谋生了。老父亲临死的时候,把儿子叫到跟前,叮嘱说:“孩子,我在葡萄架四周埋了一千两银子,我死后,你把它刨出来。但是要记住,千万不要伤到葡萄根。”
    为了得到那笔遗产,小伙子遵照父亲的遗嘱小心地翻动葡萄园里的土地,不知疲倦。直到秋收的季节到来时,他刨完了最后一架葡萄,一锭银子都没有找到,却收获了满架的葡萄。他终于体会到父亲的遗嘱的用意。

    (二)前苏联文本
    素有“长寿之乡”美名的前苏联格鲁吉亚地区流传着的《劳动挣来的一个卢布》,讲述了一个聪慧的老父亲如何引导好吃懒做的儿子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其情节梗概如下:
    一个老铁匠有个儿子,被母亲的溺爱养成了懒惰、贪玩的个性。当一生勤劳的老铁匠发现死神就要临近时,预感到好吃懒做的儿子未来生活会十分窘迫,他决心给孩子一个深刻的教训。他嘲笑儿子虽然已经长大却不能养活自己。当孩子不屑一顾地说自己也能挣钱时,父亲不失时机地与孩子打了个赌:“只要你能挣下一个卢布,我就把全部的家产留给你;否则,一个铁钉都不能给。”青年对财产的垂涎和自尊心使他同意了这桩“买卖”。
    一开始,母亲出面给青年安排一切,让他拿着一卢布出去玩,到晚上回来时假装工作挣来的一样交给父亲。老人默默地把卢布扔到火炉里,儿子毫不在乎地说:“你不信,那就算了!”然后回房睡觉去了。父亲十分失望。第二天,母亲又给儿子一个卢布,嘱咐说:为了装得像干了一天活计那样,晚上你要汗流浃背地跑着回家。父亲还是如法炮制,把卢布扔进火炉。面对儿子的无动于衷,父亲愤怒地嘲笑他的无能和骗局。第三天,母亲反思了一夜,加入到督促儿子劳作的行列,她劝告他去挣一个星期的钱。失去了母亲的袒护,青年不能不带着行李到小镇上干了一星期的活,一分一分地积攒,终于挣够了一个多卢布的钱。
    当儿子这次回家时,一反以往大吵大嚷撒谎的样子,一声不响地掏出一把钱放到父亲面前。父亲拿着这把沾满汗水的钱币,微微一笑,又把钱币让进火炉。儿子立刻扑向火炉寻找钱币,边哭边说出自己的辛苦。终于,青年第一次学会了珍惜自己的劳动所得,并从此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态度,跟随父亲学习手艺并继承父亲的家业和财产。

    (三)伊朗文本
    伊朗的《商人和他的儿子的故事》 主要情节是:
    一个富商的独生儿子已经走上了邪路,不知羞耻、没有良心,总是同不三不四的坏家伙来往。他的父亲反复劝导都没有效果。最后,老父亲在阁楼上藏了十万金币后,对儿子说:“如果你遭逢不幸打算自杀,就用一根绳子系在阁楼的这个环上上吊,这样比较容易死去。”
    不久老人去世,荒唐的儿子任意挥霍父亲的财产,很快就和不务正业的狐朋狗友花光了金钱、卖光了家具和奴隶,一无所有了。当然,那些酒肉朋友不再相信他、理睬他。于是,伤心的年轻人对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悔恨万分,想起父亲的忠告。当他按照父亲的遗嘱准备结束生命的时候,发现了父亲藏匿起来的金币,这也是父亲留给他的寓意深刻的最后礼物。此时,历经磨难的儿子才明白父亲的爱。他从此远离了那些没有信义的朋友,抛弃一切愚蠢的行为,不久便成了当地著名的巨商。
      
       三、教育方式与人生发展任务
    上述三则故事展现了三种应对问题青年人生发展的策略:中国的文本中提倡的是疏导式教育,老父亲使年轻的主人公注重务实的美德;前苏联格鲁吉亚文本中鼓励的是激发式教育,旨在老年的父母引导青少年发现生活的意义;伊朗文本中暗示的是挫折式教育,老年父亲帮助年轻人领悟友爱的真谛。

    (一)疏导式教育
    在《父亲的遗嘱》中,年轻的主人公面临的问题是旺盛的精力、享乐的热情,却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由于父母的过分疼爱导致了青少年无法树立独立的意识,除了四处闲逛、坐享其成,一无所能。如何摆脱恶习、从事正业,成为主人公道德发展的主要任务。故事中的老父亲年老体弱,无法再经营葡萄园,看起来似乎对不务正业的儿子无计可施了。然而,在临终的时候,他设定了一个敦促儿子努力工作的目标,即葡萄架下埋了一千两银子。故事的结尾暗示出,这是老父亲善意的谎言,也是为无所事事的青年量身打造的一个梦想,正是这个梦想给放浪形骸的青年提供了专心致志的志向。老父亲还特意交待,不能伤害到葡萄的根须——这是多年经营葡萄园的宝贵经验和实际技能。于是,美好的梦想加上实际的技能最终把年轻人引向学习谋生营业的第一步。
    老人采用的有效办法可以概括成疏导式教育。他没有简单地命令年轻人去管理葡萄园或谋求一份实际的工作,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见到长辈命令年轻人改变某种不实际的行为却激起年轻人的反感。老父亲的智慧依靠间接的行动,问题的解决中包含着深思熟虑的计谋。这种计谋依赖的是对青年心理的深刻了解。青年拥有追逐享乐和财富的热情和能量,为了得到梦想的东西,能够忍受任何的艰险和劳苦。他十分理解青年对财富的强烈欲望,并成功地利用了这一欲望,通过精心设计的遗嘱,为青年设定了志向,为技能作出导引,顺水推舟地把青年实现梦想的热情和精力转移或凝聚到实务上来。不懂得劳作的孩子在财富的动力下,实现了脚踏实地谋生的过程。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论语》里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父亲的话之所以奏效,正是因为他生前正直的品行,用儿子的话说,“一辈子没有说过谎话”。因此,儿子始终对父亲的遗嘱坚信不疑。这种信念支撑着他日复一日地在葡萄架下翻土找寻,直到最后一架葡萄。老父亲成功地扮演了一个引路人,志向的引领者和技能的监督者,人生发展的训导者。可以说,除了智慧之外,老父亲的品德成为遗嘱背后真正的牵引力量。

    (二)激发式教育
    故事《劳动挣来的一个卢布》的开头,介绍了母亲从小溺爱养成了主人公懒惰的性格,这是青年面临的道德成长的另一个危机。老铁匠给予孩子的教训就是在这个艰难的前提下开始的。与上则比较起来,《父亲的遗嘱》的青年问题不在于行动的漫无目的,而这则故事中的青年问题在于懒惰成性,不愿意行动。针对这一点,聪明的老人没有给孩子讲什么人生的大道理,因为阅历丰富的老父亲非常清楚,直接的训斥可能带来儿子的反感和疏远,所以,他利用青年的好胜心和好强心,采取了与孩子激将打赌的方式,激发孩子自觉行动起来。用全部的财产继承的权利来换得年轻人亲自挣的一卢布,在没有生活经验的年轻人看来,多么疯狂却轻而易举可以获得交换,然而,对于老父亲来说,这是用所有的财富换取儿子刻骨铭心的一次工作体验。
    年轻人的贪婪、无知和骄傲,使儿子接受了这次挑战。接着,故事戏剧性地展示了母亲和父亲行为的强烈对比。老母亲代表了那些善于为孩子安排一切、全身心地奉献一切却没有让孩子学会回报的父母,其溺爱除了养成孩子作威作福外,没能教会孩子给予别人关爱,孩子的恶习就是被他们娇惯出来的。在打赌的初期,老母亲执迷不悟地为儿子谋划如何逃避劳作,而机智的老父亲却略施小计就立刻识破了母子合作表演的把戏。老铁匠不是直接要求孩子说出真相,因为他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会撒谎。与其费力地判断或追问这些谎言的真实性,不如让孩子自行暴露答案。这是老父亲最伟大、最精明之处。正因为经历过劳有所获的辛苦与珍惜,老父亲从孩子对钱币的在乎与否做出了准确地判断。他默默地把卢布扔到了火炉里,观察孩子的反应。孩子的无动于衷一次次暴露了自己的谎言。后来,母亲加盟到督促孩子的行列中,产生决定性的效果。这意味着双亲的协作对于孩子道德培养的重要意义。失去母亲的袒护,年轻人终于学会了独立面对现实,搬到城里工作了一周,挣回了一把沾满汗水的一卢布硬币,并默默地交给父亲。老父亲已经满心欢喜地猜想出儿子所作的一切,但没有立刻赞赏,而是故意像前两次那样表示质疑——把钱扔进火炉。他的这一良苦用心是想让儿子亲身体验一下自己的汗水换来的财富不被珍惜的感受。至此,老父亲给儿子上了终生难忘的一课。青年从自己的亲身实践中第一次懂得收获的喜悦,珍惜劳动所得,在继承了父亲的手艺和财富的同时,最重要的是继承了父亲的品德。

    (三)挫折式教育
    《商人和他的儿子的故事》令人感动之处,也在于老父亲在死后留给孩子财富和希望的同时,也留给子女教训和智慧。与前两则文本不同的是,青少年面临的问题不仅出在孩子身上,还表现在社会环境上,即那些不务正业的同辈朋友的负面导向作用。认清友谊的真谛并远离不仁不义的朋友,成了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又一个重要任务。当聪明的老人预感到儿子不可收拾的下场后,想出一个破釜沉舟的办法。他藏了足够让儿子重新振作的钱,当然,留下遗产还远远不是老人的目的,因为比这更多的钱都让孩子浪费掉了,所以,老父亲的最终目的是让儿子在无路可走、只求一死的情况下发现这笔遗产,以此来珍惜绝处逢生之际重新得到的一切。从这一点来看,老人不是溺爱孩子而担心孩子吃苦的人,他也不是不深爱孩子的人,相反,他得到让孩子从失败的教训中反省过错,从而获得品德重塑的机会,体会人生的本质。老父亲的智谋和挚爱伴随着理性的头脑而显得更为深切动人。
    笔者把这种教育方式称为挫折式教育。许多教育理论提倡挫折式教育,意在让青年自己认识到失败是人生的必然,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更坚定地成长。正如博尔诺夫的挫折教育观所主张的:“危机必然也具有其合理的功能,使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只有接受了这一事实,才能更有效地从源头上去寻求面对危机的方法。” 故事中,老父亲训导失败后似乎放任了孩子,事实上,给孩子经历挫折提供了充分的时空。另外,他不是盲目地让孩子独自承担这种挫折的后果,而是通过自己准确地预测以及后期的保障(隐藏的财富)。他明白儿子和那些朋友之间除了共同享乐之外并没有真正的友谊,也推测出这种关系在儿子破产之后就会完结,这会给儿子最重大的打击,并使之清醒。友谊的破产比家业破产更让青年不能忍受,因为这将意味着他从一直获得归属感和快乐的社会团体中被剔除了出去。因此,当与社会的纽带被无情地割断的时候,青年才陷入了绝望,并且看清了自己行为的荒谬和“酒肉朋友”的虚妄。父亲洞察了这一切,他为拥有了悔过自新希望的孩子准备下生存的勇气——10万金币。从效果来看,老人的这种方式对于顽劣不驯的青年来说,非常成功。
    故事中还有一个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因素——同辈之间的作用,也是教育者不容忽视的。年轻的主人公放纵不当的荒唐行为,正是在与同辈的互动中形成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特别是在心理尚未成熟却急需获得自我认同、社会认同的青少年时期,同辈人之间的模仿、交往,是社会化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称之为缺乏深度和连续性的“互喻文化”,在这种文化中,长辈的作用往往得到轻视。 所以,教育者如何在互喻文化中扮演好引导者,是个难题。故事的主人公经历了落魄时受到朋友的嘲弄和轻视,也目睹了富贵时朋友们重新追随他的财富而来,才毅然与他们断绝了关系,这是他清醒地认知友谊和步入正路的一个难能可贵的重大举措。
      
       四、余论
    上述三则故事所揭示的主题,始终围绕着老年人对青少年人生发展问题的解决和支持而展开,蕴含着老年人对下一代人生发展的支持作用和特征。概括而言,成功的教育是一种积极的教育,就是目前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所倡导的,以更为开放和适当的视角积极地发掘人类的潜质、动机和能力(potentials, motives, and capacities)。故事中老人所采取的正是煞费苦心地、积极地促发和培育孩子沉睡的爱心(love)、力量(strengths)和美德(virtues)。
    之所以成功的教育者都是老年人,大概是因为老年人是人生阶段中最为成熟、智慧的代表吧。故事中老人的智慧都表现在对青年的心理发展上。青少年在成长过程最重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同一性。这需要否定儿童时期所拥有的已知的东西,肯定和选择带有未知成分的东西。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沉浸在孩童时期的自在放纵、任性索取的状态里,对于青少年阶段需要的思想道德的发展任务毫无觉醒。老年的父母承担起唤醒他们独立发展、自我实现意识的责任。当青少年经历着和过去决裂而艰苦地争取个人自主性和自我成长的斗争时,老人又给与了及时而机智的支持。
    当早期的教育宣告失败、孩子成为“问题青少年”之后,长辈,特别是父母所承担的教育角色、职能以及需要掌握的技巧,成为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问题。故事中的老人所积极态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尤其是面对青少年成长危机的时候。主张积极教育心理学的学者认为,“每一次危机都提供了发展或者沉沦的机会。因此,青少年在学校里遇到逆境的时候,正是利用这种自然环境来构建和强化积极成果的时候。”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青少年在家庭以及社会中面临种种不幸的情况。睿智而积极的老人会把年轻人的人生危机转变成品德发展的阶梯,通过合理地利用周围环境中一切有利的因素,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帮助青年修正品德的缺陷,发展种种生存的能力。这正是故事中光辉的老人形象给世人的主要启迪。


[ 本帖由 宜家 于 2005-9-1 10:28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5-9-5 11: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今天是老人节]附老人故事的小文

记得老人节,还不忘给老人去请安,可见宜家是一个孝子。在中国传统节日中,重阳节可承担起当代老人节的角色,九九重阳菊花香,菊花生命力强健,可给老人带来吉祥。
 楼主| 发表于 2005-9-5 17: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今天是老人节]附老人故事的小文

您说的对,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老人节。
我家的情况比较特殊,父母的生日也在九月,兄弟姐妹就都集中在对父母生日的庆祝,重阳节鲜有提及。9月1日曾被定为老人节(辽宁地区),我还是在上学后知道的。
发表于 2005-9-6 21:54: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今天是老人节]附老人故事的小文

老师,您好!
    我是一名大三学生, 我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并没学过民俗学课程. 我是从好朋友那里知道的这一门学科,我对民俗学很感兴趣.想考研民俗专业.但我现在无从下手,没有相关书籍,连一点这方面的信息都没有,我能向你了解一些吗?非常感谢你啦!如果行的话你能给我QQ留言吗?留下你的电话号码?我 跟你联系好了.谢谢!
     QQ:262921422    电话:13752846453   




                                                        学生:小惠
           
                                                    2005.9.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3 03: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