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法来源于天象,这已是公认的事实。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最基本计时单位“日”到“月”,从“闰月”直到今天的“闰秒”,无一不是与天象对应的结果,而且越古老的历法与天象联系得越密切。因为历法除了用于指导农时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就是预测天象。只有与天象密切相符的历法,才能很好的预测天象。
《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山海经•海内经》中有:“……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山海经•大荒南经》中有:“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以上分别说的是十二月年周期、岁星记年周期以及十日太阳历的创生。(至于何以会有“浴日”、“浴月”之说,且待以后论说。)一年有十二个月,十二年周期与木星天象对应,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了。可是十日太阳历与天象的对应从来还没有人考证过。今将本人的所作考证说明如下,以抛砖引玉。
所谓“十日太阳历”就是彝族人所用历法,此历法近来已被有关专家发现,被称作“十月太阳历”。经过考证,我觉得应该与古籍中称呼一致,故而改称“十日太阳历”。
这种历法每年十个分段,每段36天,余下5~6天设冬夏两个新年。平时大年3天,小年2天;闰年称为双大年。记天不用数,用十二生肖循环记日,过年不记生肖日,每段正好三个生肖周,一年三十个生肖周。
目前发现这种历法有两种岁首。白族、纳西族使用星回节和火把节将一年等分。星回节距火把节平年为185天,闰年为186天。
十日太阳历记段有的用序数,有的则使用五行配公母:从夏至起依次为土公土母、铜公铜母、水公水母、木公木母、火公火母。
另外,彝历纪年以八年为一个周期,谓之“八方之年”。彝族八方年的名称为:
方向 东 东南 南 西南 西 西北 北 东北
年名 布多 绿呼底 依姆 欲舌姑 布切 起底呼 依巫 尼舌姑
《黄帝内经》、《礼记》等古籍中经常出现的“春,其日甲乙;夏,其日丙丁;长夏,其日戊己;秋,其日庚辛;冬,其日壬癸”指的就是这种历法。司马迁的《史记•律》释十干:“甲,荚出于甲;乙,奋轧于乙;丙,明炳于丙;丁,万物丁壮;戊;丰于戊;己;理纪于己;庚,敛更于庚;辛;悉新于辛;壬,怀任于壬;癸,陈揆于癸。”表明十干本来对应年周期。从古籍中随处可见的情况来看,表明上古曾经普遍使用过这种历法,并由此诞生了我国特有的“五行”思想理念,即将事物发展分成五个阶段进行分析论证的思想观。
这种将一年分成十等分的历法是怎么产生的呢?如果我们明了金星的运行规律的话,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金星的会合周期是584天,一个大周期正好是八年25420天。365天×8=584天×5=25420天。其特征天象所在位置将黄道圆自然划分为五等分,对应十月历的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八年一大周正好与彝族八方记年周期相同。 能简单明了的表明金星的运行的规律的历法就是十日太阳历。假如将金星偕日出规定为一年之始,那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金星每次偕日出都正好处于季节交替阶段。由于金星在东方、西方相间出现,且出现时间相等。因此,为了更精确的预测金星的特征天象,将五季全部一分为二,每季分成一公一母或阴阳相配。如此,十日太阳历得以形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