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82|回复: 21

大槐树的传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11-6 20:4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洪洞大槐树与移民

http://www.hebtv.com/20011011/ca1865.htm

(2001-10-16 16:34:36)

“问我祖先来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河北省广大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故乡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是说,自己的祖宗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移来的。如果接着要问:为什么迁移呢2那就得从“燕王扫北”说起了。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障的四子,名棣,领重兵镇守大都(即今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死,朱元璋死后,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标的大儿子朱允文即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听从齐泰、黄于澄等大臣建议,大力削藩,剥夺分封全国各地的叔父们的兵权。燕王以讨齐、黄为名,起兵反抗,号称“靖难”。建文帝


派兵平叛。于是在河北、山东一带,进行了长达三、四年之久的大战。史书上称之为“靖难之战”,民间传说则为“燕王扫北。在此期间,人民遭受战乱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袭击,“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史书上记载,河北这块地方“青膦白骨”’“怵惊心目”,满目荒凉。而山西洪洞一带,却无兵荒马乱之苦,连年风调雨顺,四境安宁,人民生息繁衍,一片升平景象。


“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1403年,燕王军攻占南京,建文帝于战乱中失踪。燕王即皇帝位,改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在历史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大力发展生产,极力恢复河北一带经济。永乐初年,诏令从山西“分丁于真定、南宫一带占籍为民。”于是,当时的中央政府便在洪洞县设立一个移民机构,专门办理移民事宜。相传此处有一棵老槐树。故河北老百姓中有“要问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老槐树”的说法。



发表于 2002-11-6 23: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大槐树的传说

我在调查河南固始县的几家家谱时发现:很多家谱上均说该姓是从山西枣林冈迁来的。我猜想可能固始在古时曾发生过征战或瘟疫等天灾或人祸,当时可能从山西迁了很多人过去。这种猜想需要查县志证实一下。但就目前看,极有这种可能噢!!只是我现在仍未能找出枣林冈具体在哪里。
发表于 2002-11-7 00: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

那里迁出来的脚尾趾的趾甲都是两片,我是。
发表于 2002-11-7 21: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个东西你看看

和你的大槐树有点关系
-------------------------------------

川底下村村名由来

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有一景色奇异的小山村,名叫“川底下村”。村中完整保存着500多间70余套明清时代四合院民居。近年来经过开发,已经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著名旅游景点。

这个村庄已有400多年历史,是明初自山西移民实行军屯建成的村落。村子初建时名叫“爨里安口”,至今村口石崖上还刻有一个很大的“爨”字。

那么,这个比较奇怪的村名究竟由何而来?笔者以为,这与村民的原居地有关。这里最初的居民很可能是从山西夏县爨村迁来。史载: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先后18次自山西向外移民,其中“徙山西民无田者实北平”即达7次之多。尤其是明成祖朱棣(燕王)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后,又迁都北京,在位21年,从山西移民8次,其中有6次移往北京,且主要采取军事屯垦的方式,动辄万户、数万户。屯垦的农民以地设营。今天京郊大兴、顺义一带的“蒲州营”、“降州营”、“红铜(洪洞)营”、“夏县营”、“稷山营”、“河津营”、“霍州营”等都是当年山西移民军屯留下来的地名。“爨里安口”的村民正是在这次军垦移民大潮中来到京郊的。这里地处京西古道,村子以“口”命名(古北口、喜烽口、南口、杀虎口、张家口一样),表明它曾是个军旅要塞。然而,千里移徙故土难忘,村民们仍然袭用了山西原居地村名的“爨”字,并把它镌刻在村边的石崖上,以作纪念。除了“爨”字之外,“里安”也具有山西安邑、夏县一带地方口语特色。当地人表示方位常用一个“安”(或写作“岸”)字,称“这边”、“那边”为“这(至)安”、“那(兀)安”,称“里边”、“外边”为“里安”、“外安”,称“上边”、“下边”为“上安”、“下安”等等。而对有深度较封闭的地形,居高临下俯视时,“下安”亦可称作“里安”。据介绍,该村原址在沟底,故“爨里安”实际就是“爨底下”的意思。可能最初是山西移民用家乡口语起了“爨里安”这个村名,后来时间长了人们嫌这三个字难写,于是将“爨”字简化,改用北京人的说法,写成了“川底下”。

此外,从这里四合院建筑来看,也与晋南夏县一带乡村建筑风格相同。夏县爨村位于今县城东2公里处,据《战国策·魏策》记载,爨襄为魏惠王时一员大将。爨襄之封地就在魏故都安邑(今夏县禹王城)附近。爨襄被称作史书有记载的爨姓第一人。“爨村”传说即是由爨襄所封而得名,当地现简化写作“全村”。

那么,京郊“爨里安口”村为何没有爨姓人家呢?这就要从爨氏早期的迁徙说起。据史载,河东安邑爨氏作为氏族,后迁于云南,继而演变为部族,与其统辖之少数民族白族、彝族先民融合,统称为“爨人”,且分为“东爨”、“西爨”。由于爨氏汉晋之际已举族南迁,故夏县爨村很早就没有爨姓人家。明初徙往京郊“爨里安口”村当然就更没有爨姓人家了。这就是今天“川底下村”及该村无爨姓的由来。(王雪樵)
 楼主| 发表于 2002-11-7 23: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大槐树的传说

小人家 于 2002-11-7 00:10 写道:
那里迁出来的脚尾趾的趾甲都是两片,我是。


小人家姐姐不知是哪里人士?我们家那里也有这种说法哦,而且我一直视之为祖先的标志之一。可是,就在今年夏天我同嫂嫂婶婶们聊天时发现我跟她们不同,只有一片,呜呜~
 楼主| 发表于 2002-11-7 23: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大槐树的传说

谢谢淇园之竹和小人家的材料,bow~

之所以关心这个话题,是大三时曾经对村里的家谱搜罗一番却没有什么好发现。很多老人家说的那棵“大槐树”却成为挥之不去的一个结。据我在图书馆看到的一册济南府附近的王姓人家新近编修的家谱前言中也有这种说法。

“解手”(上厕所的一种称法)的来历似乎也跟明初的那次大迁移有关。

我家所在的村子据说是从大槐树迁到河北又辗转到达山东的。这一模糊的历史记忆(?)还存留在乡人的口头传说中。
发表于 2002-11-8 00: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大槐树的传说

我也该谢谢你噢,流萤!!
发表于 2002-11-8 08:45: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大槐树的传说

大槐树的传说作为一种记忆象征,或许是移民文化的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事例。正像闯关东中的秃尾巴老李传说一样,我们只能把它作为一种历史记忆,绝不可把它当作历史真实。历史记忆中储存着众多的历史基因,这些基因可以被民俗学者所引用,可以被历史学家用来分析,但是,千万别把它当真(历史)。据说,大腕赵世瑜正在研究大槐树,不知何时能够见到他的大作,相信他到时候一定会有令人信服的解释,我们期待着。
 楼主| 发表于 2002-11-9 16: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大槐树的传说

东北大汉 于 2002-11-8 08:45 写道:
大槐树的传说作为一种记忆象征,或许是移民文化的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事例。正像闯关东中的秃尾巴老李传说一样,我们只能把它作为一种历史记忆,绝不可把它当作历史真实。历史记忆中储存着众多的历史基因,这些基因可以 ......


多谢东北大汉指点,我也听乡人讲过秃尾巴龙的故事,并说农历五月二十三那天下雨是老李回来看家。
既然有赵大腕精研“大槐树”,我等就拭目以待吧。
 楼主| 发表于 2002-11-9 16: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大槐树的传说

东北大汉 于 2002-11-8 08:45 写道:
大槐树的传说作为一种记忆象征,或许是移民文化的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事例。正像闯关东中的秃尾巴老李传说一样,我们只能把它作为一种历史记忆,绝不可把它当作历史真实。历史记忆中储存着众多的历史基因,这些基因可以 ......

发表于 2002-11-10 00: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大槐树的传说

昨天还跟淇园竹妹讨论这个大槐树的问题。我家旧居的门口就有一棵,离历史上和传说中相当著名的学步桥只有50米之隔。老人都说我们本地人是从洪桐县迁居过来的,但是我没有小人家师姐所说的那种生理特征。不知道是人们思乡情重还是另外的什么原因,门前的槐树在我的记忆里总是香火不断。似乎已经成了一种超自然化的东西。住在它树荫下的我家在家乡也就有了相当显赫的地位和相应的责任。不过由于商品房的拆迁,那个地方已经变成工地了。不过我家的房子还没有拆,因为不够有商业价值的缘故,所以现在那棵大树还在。想着小时候经常把它当作认家门的重要标志,所以要目睹它被砍倒还是挺伤感的。有点后悔今年初身在东京,没有在旧居老户都迁走之前作一点田野调查。应该有很多的故事和传说可以发掘。今年回去一定要把他拍下来,哪怕没有民俗研究的价值,留一点童年记忆也好。
发表于 2002-11-10 01:43:36 | 显示全部楼层

竹君请看

http://newbbs4.sina.com.cn/arts/view.cgi?forumid=13&postid=547126
 楼主| 发表于 2002-11-10 03:30: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大槐树的传说


http://www.htdhs.com.cn/lanmu/ghqm.htm
发表于 2002-11-15 20: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大槐树的传说

流萤 于 2002-11-7 23:37 写道:
小人家姐姐不知是哪里人士?我们家那里也有这种说法哦,而且我一直视之为祖先的标志之一。可是,就在今年夏天我同嫂嫂婶婶们聊天时发现我跟她们不同,只有一片,呜呜~


哈?为什么我听说尾趾两片是马来人种的特征,蒙古人种只有一片
。。。。。。
发表于 2002-11-15 20: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去问叶老师

他老人家没有告诉过你“讲古不禁驳”?
要不找人类学系教体质人类学的老师问问也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7 10:4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