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30|回复: 5

【转帖】中秋船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24 22: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秋船灯
  (转贴自中国科技大学的微笑在线网,作者shajia)

    记得上次放船灯是两年前了,想法是我和wuheyou提出来的,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办成科大的船灯节就算了,今年终于决定去蜀山湖畔再放一次船灯——也是离开这里之前的最后一次了……

    远方的湖里放了装有熏衣草的漂流瓶,不知何时能漂到我这里呢?

    ……不想写太多感想,Just feel and enjoy it!

下图为2003年科大的芳华园
[ 本帖由 宜家 于 2005-9-24 22:22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5-9-24 22: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帖】中秋船灯

2005年中秋--合肥蜀山湖畔,纸鹤
20059229445444496--2.jpg
 楼主| 发表于 2005-9-24 22: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帖】中秋船灯

    钓的时候,鱼很多,就是钓不上来;只用啤酒、面包诱捕了两条小鱼,临走前送给了当地的小孩儿,呵呵~
20059224430--3.jpg
 楼主| 发表于 2005-9-24 22: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帖】中秋船灯

[转贴]放河灯习俗
(转自巴蜀文化网)

--------------------------------------------------------------------------------

2003-9-5 17:26:13


放河灯,是华夏民族传统习俗,用以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它流行于汉、蒙古、达斡尔、彝、白、纳西、苗、侗、布依、壮、土家族地区,各地在三月三、七巧节、中秋节晚上水边,常放河灯。

  道教、佛教在夏历七月十五举行宗教节日时也放河灯,一般人误为放河灯是宗教活动。

  实际上,放河灯民俗起源甚早。

  原始社会,限于对大自然认识的局限,较长时间,人们认为火是万物之源,成为顶礼膜拜的图腾,吉祥温暖的象征,战胜寒冷饥饿的神灵。渔猎时代,人们驾舟出海下湖为免风暴肆虐,在过危礁险滩或风大浪高时,用木板编竹为小船,放祭品点上蜡烛,彩纸作帆及灯笼放水中任其飘流,向海神祈保平安。这一习俗至今仍在台湾、福建、广东渔民中流行,叫彩船灯。奴隶社会的公元前11世纪周代,周公辅佐武王卜成洛邑,在曲水设宴庆祝,“流水泛酒”,“羽觞随波流”,夜以日续,放酒杯的盏上点灯,曲觞流杯演变的灯酒逐波。春秋时代的《诗经》,记载了秦洧两水秉烛招魂续魄、执兰除凶的民俗。奴隶社会是侵略邻国、战争不断的社会,用船载火攻城摧寨时,对阵亡将士水葬,船筏置鲜花燃灯已成惯例。周代八月十五有以火迎寒即围篝火歌舞活动,“举灯蟾魄圆”。晋代在每年月亮最圆最亮之夜,“纵情玩月、火烛竟宵”、“载船玩月”。这些活动,比汉代出现的道教、汉晋传入我国的佛教都早。

  民间的悼念亲人祭奠,常在每月初一、十五和逝世忌日进行。汉晋以后,宗教影响日益扩大。南北朝梁武帝崇拜佛教,倡导办水陆法会,僧人在放生池放河灯。唐肃宗于759年诏天下设放生池81所。北宋真宗在1016年定佛诞日为放生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届时举灯玩月,放河笙歌,“僧尼道俗盆养供佛”。宋代道教得到提倡,规定中元节各地燃河灯、济孤魂、放焰口、演目莲戏,不少诗人留下杭州西湖放灯欢腾的诗篇。此后,放河灯在七月半举行并随道教、佛教传播而流行全国。这一天,人们在家设酒馔、烧纸钱祭祖,到寺庙、道观参加放河灯等法事或道场活动。

  成都在汉代是全国五大都会之一,唐代有扬一益二之说,游赏之风冠于西南,闻名天下。后蜀孟昶的花蕊夫人百首宫词中,有“法云寺里中元节,又是官家降诞辰”记载,可见盛行中元节之早。“河灯亮,河灯明,牛郎织女喜盈盈”、“河灯一放三千里,妾身岁月甜如蜜”、“放河灯,今日放了明日扔”等民谣、竹枝词,可证习俗的久远。
发表于 2005-9-25 09:51: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帖】中秋船灯

中元节,七月十五,很多地方称为鬼节。
傍水而居的很多民众,都有放河灯的习俗。为的是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也有“不忘”的含义。更有大型的仪式是为了超度亡灵。
河灯盏盏,灵歌阵阵,气氛庄严而凝重。
玩月达旦的中秋夜跟这个好像不是很搭嘎?

发表于 2005-11-3 22:49: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帖】中秋船灯

内蒙古河套地区、山西、陕北黄河两岸也都有此习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3 03: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