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92|回复: 2

故乡原是凤形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26 21: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凤   形   地
                                       高远扣
    如果不是翻开家谱,我怎么也想不到,我青少年时期最宝贵的时光,曾经呆过十二年的老家——安徽省无为县鼓楼西乡的高庄村,竟是一块风水宝地:凤形地。
    高庄村是中国典型的北高南低的地理地势,整个村庄呈长方形。村前一直到高庄大圩地埂的长长地段,是凤的颈项和头部;村后扇状的田垄是漂亮的凤尾;村东的大塘和村西的锅红塘自然就成了硕大的凤尾了。
    从古代风水学角度看,凤凰所栖之地,必然是块风水宝地。
    四百多年前,本村高姓始祖景屏景岩二兄弟从庐江板桥迁徙到这里,看中的正是这儿的绝佳风水:村庄左边的锅红塘常年流水不断,长长的水沟一直流到村前的西边圆宝形小塘;村东有一条南来北往、车水马龙、络绎不绝的交通要道;村后背靠的是从佛子岭到龙骨山脉的巍峨群山;村前有朝东的月牙池塘和朝西的元宝小塘;抬头前望,村前的冲田南面是丘陵地带特有的岗阜;再向远眺望,前面是一排笔架式起伏奔驰的茂密矮山。这正是古代风水术所追求的贵祥吉地,即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池塘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前面的矮山谓之案山,如形似笔架,将会文人辈出。这种座北朝南、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村落格局,是古代最理想的居住环境;这样的村落空间,用现代科学观念来分析,无疑也是一个难得的生态环境。
后来,由于治水的需要,我们的先辈将轩车山下的千年不枯的笑泉水系引了过来。于是,便开凿了一条长长的涧水河。从此,这奔流不息的河水,便从村前到高庄大圩地埂的长长地段穿流而过。对此,有人说,这下子凤的长颈被彻底切断了,凤凰再也飞不起来了。但聪明的族人却有着自己智慧的诠释:长河水练绕凤颈,这不这不正是吉祥金凤凰求之不得的项链么!?
    而今,硕大的扇形凤尾也大变样了,高庄村后修建了一条东西向的县级公路。在公路两旁,远近百余户不同姓氏的有识之士,纷纷前来落户或经商。如今,这里时尚豪华的楼房别墅鳞次栉比,林林总总的店铺星罗棋布,来来往往的车流奔腾不息。如今的凤形地呵,地段更显尊贵,人气更加旺盛;学校、医院、菜场等文教生活实施,应有尽有;以农作物、渔具、皮草、建材等加工业已初具规模。远远望去,这儿哪里是村庄,俨然是个热闹的集镇了。
    2002年秋天,本族“赐乳堂”高姓四修族谱即将告罄,族人要我写一篇后跋煞尾。重任在肩,我岂敢怠慢;于是,我有幸第一次全面拜阅家谱,并查考大量的家谱书籍资料、汲取博大精深的谱牒文化营养,深深为先辈择吉地而居的朴素思想所感动。于是,我才第一次知道故乡凤形地美其名的来历。当然,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风水观念,难免避开迷信的成分,但瑕不掩瑜,在四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这种满怀富贵吉祥的美好愿望、期盼后琨瓜迭连绵的家族理念,应该是合理因素的文化沉淀,有着积极的健康情愫。
    关于风水这种古代文化现象,即使在今天,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譬如天文、地理、环境、建筑、园林、伦理、预测、美学诸多方面,都与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里恕不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了。
    今天,在改革开放奔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潮里,我的故乡——凤形地高庄村的村民比以往任何时候,脑子更加活跃,思路更加清新、目光更加阔远。他们再也不囿泥于脚下有限的土地了,而是纷纷走出去天南地北地闯天下,将可观的收入带回来打扮自己的庄户;或构筑“凤还巢”工程,为家乡的经济腾飞推波助澜;或特别注重对教育的投入,将学校办到家门口。如今,村上吃子女上大学的喜酒已成为家常便饭了。
    啊!我可爱的故乡高庄村呵,你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这块热土,如今委实是块风水宝地了。
    啊!我可爱的凤形地故乡呵,你择吉地而栖、附雅以美名的金凤凰,正是展翅高飞的时候了。
    啊!我可爱的凤形地高庄村故乡呵,祝你的明天更美好!
    (通联:建设银行安徽省无为县支行  邮编:2383000   附注:标题也可改为“故乡是个凤形地”)
发表于 2005-11-8 17: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故乡原是凤形地

啥时候俺也到你的高庄村走一遭,呵呵
发表于 2006-4-15 00: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故乡原是凤形地

在高家辈份排序中,你属哪一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 22:5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