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46|回复: 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拯救濒临消亡的西部民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6 11: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对广西、甘肃、青海三省区少数民族民歌进行的考察显示:除“花儿”传统演唱形式和环境保存较为完整,有一定传承条件外,其他传统民歌演唱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那些记载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歌。

    这是记者日前从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了解到的。2001年至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成的联合考察组,行程2万多公里,采访了235名歌手,考察并采录了广西、青海、甘肃三省区10个民族的民歌。日前,考察组采录的385首民歌被整理成册,并刻录成光盘回赠给当地的学校,让学生们传唱这些宝贵的民歌,采录地区同时被授予“联合国民歌考察基地”称号。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文化抢救工程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黄金钰全程参与了这次考察。他介绍,西部民歌遗存十分丰厚,但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正随着经济发展而发生巨大变化,民歌赖以生存的条件正在消失,传统民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处于濒临消亡的险境。

    “人走歌走”是民歌的危机所在。民歌传唱主要靠歌手口耳相传,但现在年轻人或迫于生活压力,无心学歌,或钟爱流行歌曲,随着老歌手相继去世,不少优美动听的民歌也随之而去。黄金钰告诉记者,在广西、甘肃、青海三省区采录中,50岁以上的歌手占到了一大半,30岁以下的很少,一些民族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中,甚至大部分不会说本民族语言。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春香介绍,在瑶族文学史上占据一定地位的布努瑶族鼓歌《杠葩众》,上世纪90年代还有20多位老人会演唱,到2001年4月,会唱的只剩下7位古稀老人了。对于一些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来说,民歌失传现象更为严重。黄金钰举例说,甘肃东乡族的“英雄史诗”《米拉尕黑》和长篇爱情叙事歌《马五尕豆》、裕固族长篇叙事歌《西至哈至》、《黄黛琛》、《萨拉玛珂》已没人能用本民族的语言唱全了,而裕固族婚礼仪式也没人能完整主持下来。

    近年来“民歌会”规模萎缩,仪式越来越不完整,许多歌会上才能听到的民歌也随之失传。。黄金钰介绍,随着青年大量外出打工,电视、影碟机普及,男女间自由交往,交流感情的方式增加,民歌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受到破坏,歌会渐趋消失。

    刘春香介绍,广西侗族许多动听的民歌因其民间传统活动“月也”的消亡而失传,瑶族的坐歌堂、踏歌堂、蝴蝶歌等著名民歌也因歌俗歌节活动难组织,无处可唱而濒于消亡。

    此外,农村生活方式和条件日益现代化,一些传统民歌没了演唱环境。刘春香介绍,现在盖房用水泥构件,不再用木头做梁柱了,过去盖房唱的“盖房歌”、“上梁歌”就失去了演唱基础。

    不过,让考察组感到欣慰的是,考察显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适合民歌流传的环境还没有完全被破环,能传唱传统民歌的老艺人有的还健在,民歌的种类和数量也还可观,还有挖掘的余地。黄金钰介绍,目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以及许多文艺界人士正在四处奔走,筹集资金,争分夺秒地进行民歌抢救工作。(张目 朱国亮)

  转自新国学綱(http://www.sinology.cn/art/mgxq/mygq/200408/2369.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11 12:3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