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674|回复: 17

zt:中国民间传说的十位仙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8 23:5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月出皎兮,劳心悄兮;有意变化,君莫笑兮——狐仙
狐王,出现在名著《西游记》中。而九尾狐,最早是出现在《山海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山海经·南山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经·海外东经》。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一个亦正亦邪的形象(按照正规说法,狐,狸是两种动物,只是人们叫习惯了,统称狐狸,而只有狐有仙气,狸似乎只是是俗物)。《山海经》中的九尾狐,乃是一个能“食人”的妖兽。到后来的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九尾狐则象徵子孙繁息(见《白虎通德论·封禅篇》)。“食人”之传渐隐,“为瑞”之说渐渐出现。但同样是
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解狐为“祆兽也,鬼所乘之”。可见,狐有灵气(妖气),在数千年前,已是公认。再到后来的唐宋时期,狐已经被人设庙参拜,而且十分流行。唐朝张鷟《朝野佥载》说﹕“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而到了明清,狐的形象就更加丰富了。九尾狐中最著名的妲己形象,就是在那时出现的(《封神演义》),而《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中,狐仙、狐妖的故事更是举不胜举。“妖媚”、“邪气”、“仙灵”、“神秘”、“狡猾”,可以说是中国人想到“狐”后最明显的感觉。
结论:狐王取材于《山海经》中的妖兽——九尾狐


 楼主| 发表于 2005-11-8 23: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zt:中国民间传说的十位仙妖

贵主还宫,洞庭凝碧;柳生不在,谁会此意?——龙女
这有一则有关龙女与王山樵的动人爱情传说
清朝同治年间,山东省有个落第的书生,由于看破了红尘,独自一个人离家远游, 后搭救了龙女,随着岁月的流逝,两个人的感情越来越深,谁也离不开谁了。到后来,天从人愿,终于成了一对恩爱夫妻。两颗心贴在一起 ,小日子过的和和美美。想不到,这对患难夫妻没有得到善终。

 楼主| 发表于 2005-11-8 23:53: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zt:中国民间传说的十位仙妖

云路万里,百邪不侵;西域来此,建旗羽林——辟邪
中国传统节日活动中至少半数以上带有祭祀祈祷求福辟邪色彩。腊月送灶,正月迎喜神,祭祖,走三桥消百病,二月百花生日,观音诞,三月清明扫墓,四月浴佛,立夏享先,五月端午采百药饮雄黄酒除病消灾,六月谢灶曝经,七夕乞巧,中元祭鬼,八月初三灶君生日,中秋妇女拜月,重阳佩茱萸登高辟邪,十月祭祖烧化寒衣,十一月冬至大如年,祭祖迎喜神。

 楼主| 发表于 2005-11-8 23:54: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zt:中国民间传说的十位仙妖

君貌狰狞,君心公正;青林黑塞,唯君所命——判官
鬼判官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冥府判官。
判官位于酆都天子殿中,负责审判来到冥府的幽魂。最著名的四大判官为:赏善司、罚恶司、查察司、崔判官。前三位均为职位名,不可考。但最后一位崔判官,却是?值某雒?T凇段饔渭恰芳案鞯氐拇?抵校??谐鱿帧O啻?夼泄倜?澹?怂逄萍淙恕L普旯燮吣?633)入仕,为潞州长子县令。据说能“昼理阳间事,夜断阴府冤,发摘人鬼,胜似神明。”民间有许多崔珏断案的传说,其中以“
明断恶虎伤人案”的故事流传最广。故事说:长子县西南与沁水交界处有一大山,名叫雕黄岭,旧时常有猛兽出没。一日,某樵夫上山砍柴被猛虎吃掉,其寡母痛不欲生,上堂喊冤,崔珏即刻发牌,差衙役孟宪持符牒上山拘虎。宪在山神庙前将符牒诵读后供在神案,随即有一虎从庙后窜出,衔符至宪前,任其用铁链绑缚。恶虎被拘至县衙,珏立刻升堂讯。堂上,珏历数恶虎伤人之罪,恶虎连连点头。最后判决:“啖食人命,罪当不赦。”虎便触阶而死。崔珏死后,百姓在多处立庙祭祀。
结论:鬼判官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冥府判官。

 楼主| 发表于 2005-11-8 23:54: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zt:中国民间传说的十位仙妖

曾于法华领大车,剪尾跑蹄皈我佛:南无阿弥陀——牛头
牛头马面也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庙中,均有牛头马面的形象。 牛头来源于佛家。牛头又叫阿傍,其形为牛头人身,手持钢叉,力能排山。据《铁城泥犁经》说:阿傍为人时,因不孝父母,死后在阴间为牛头人身,担任巡逻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 有资料说佛教最初只有牛头,传入中国时,由于民间最讲对称、成双,才又配上了马面。但也有资料说马面也称马面罗刹,同样来自佛家。但本人在查阅资料中,并未发现印度神话中有马面作为冥府差役的说法。密宗中到是有“马面明王”的形象,但那是密宗佛教中的一位大神,相传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和冥府差役相距甚远。
结论:牛头马面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勾魂使者的形象。

 楼主| 发表于 2005-11-8 23: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zt:中国民间传说的十位仙妖

来历不明,土长土生;傍着牛哥,冥界逞雄——马面
牛头马面也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庙中,均有牛头马面的形象。 牛头来源于佛家。牛头又叫阿傍,其形为牛头人身,手持钢叉,力能排山。据《铁城泥犁经》说:阿傍为人时,因不孝父母,死后在阴间为牛头人身,担任巡逻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 有资料说佛教最初只有牛头,传入中国时,由于民间最讲对称、成双,才又配上了马面。但也有资料说马面也称马面罗刹,同样来自佛家。但本人在查阅资料中,并未发现印度神话中有马面作为冥府差役的说法。密宗中到是有“马面明王”的形象,但那是密宗佛教中的一位大神,相传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和冥府差役相距甚远。
结论:牛头马面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勾魂使者的形象。

 楼主| 发表于 2005-11-8 23:55: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zt:中国民间传说的十位仙妖

都江堰下,千古英风。二郎在此,波澜不惊——二郎
传说盘古开天地,天上十个太阳共存,赤日炎炎,没有白天黑夜之分。虽然后羿接连射掉九个,可一个太阳的能量仍然太强,以致寸草不生,四海皆荒田,饥馁满地,民不聊生。杨二郎毛遂自荐,主动向玉帝讨旨肩挑二山。为蔽强光昼夜追赶,行至柳洲旗山以南时因倒鞋土误了时间。为赶上太阳二郎一时性急忙中出乱,一个闪失扁担眼挑穿,两山落地,扁担脱肩,从此形成二郎山。

 楼主| 发表于 2005-11-8 23:56: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zt:中国民间传说的十位仙妖

百箭攒心,心尤未死;毅魄归来,两狼泣下——七郎
楊家將事蹟深膾人口,民間戲曲常引為教忠寓孝的題材。例如雙籠會描寫遼王設計邀約宋帝相商國事,楊業恐其中有詐,遂命長子假扮宋帝赴約,八子護駕同行,結果大郎、二郎、三郎犧牲,四郎和八郎為遼公主所擒而招為駙馬,五郎出家為僧,楊業與六郎七郎突出重圍,暫駐雁門關,因無糧無援 ,乃派七郎至大營求救,潘仁美欲報私仇,趁機灌醉七郎,綁於芭蕉樹上,亂箭射死。楊業命六郎尋弟,自己逃至蘇武廟,見廟前立有李陵碑,忠奸並立,感觸良深,遂撞碑而死。後來楊門只剩一家孤寡十三人,由佘太君領陣禦敵,傳為一時美談。
后七郎传为阴界专管孤魂野鬼之人。


 楼主| 发表于 2005-11-8 23: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zt:中国民间传说的十位仙妖

干戚之舞,猛志常在。胸腹代首,天刑何有于我哉——刑天
刑天是中国上古神话中,最具反抗精神的人物之一。
《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至此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牌(风神盾);戚,大斧。刑天为炎帝近臣,自炎帝败于阪泉,刑天一直伴随左右,居于南方。但刑天不甘心失败,他一人手执利斧和盾牌,直杀上中央天帝的宫门之前。黄帝亲自披褂出战,双方杀得天昏地暗。刑天终于不敌,被黄帝斩下了头颅。黄帝把它的头颅埋在常羊山里。没了头颅的刑天却突然再次站起,把胸前的两个乳头当作一双眼睛,把肚脐当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持斧,向着天空猛劈狠砍,战斗不止。东晋诗人陶除陶渊读到此,深受感动,做诗感叹:“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刑天,象征着一种精神:永不妥协!
结论:刑天的取材于《山海经》中的人物--刑天


 楼主| 发表于 2005-11-8 23: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RE:zt:中国民间传说的十位仙妖

老鱼跳浪,瘦蛟婆娑;巡行不已,尽职尽责——夜叉
每位夜叉族人的生命平均约有五百年,扣除年幼与年老的岁月。其中大概有三百年是战力发挥到极致的辉煌时代,但是为了维持战力不坠、同时也为了防范王者怠惰或发生其它意外,所以继任仪式每百年举行一次;不管当时在位的王者是否受到族人爱戴,都不能免除每百年便可能被除去资格的危险!


发表于 2005-11-9 11:49:19 | 显示全部楼层

RE:zt:中国民间传说的十位仙妖

张礼敏 于 2005-11-8 23:52 写道:
贵主还宫,洞庭凝碧;柳生不在,谁会此意?——龙女
这有一则有关龙女与王山樵的动人爱情传说
清朝同治年间,山东省有个落第的书生,由于看破了红尘,独自一个人离家远游, 后搭救了龙女,随着岁月的流逝,两个人 ......


俺喜欢秦地女的“龙女”故事《张打鹌鹑李钓鱼》,也喜欢下面这幅《龙女牧羊》图。仙哉?妖哉?

[ 本帖由 宜家 于 2005-11-9 11:52 最后编辑 ]
200422092749773.jpg
 楼主| 发表于 2005-11-9 16:55: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zt:中国民间传说的十位仙妖

楼上这么一说,我还真记起了关于龙女的一个传说——柳毅传书。我2002年前后曾经做过这方面的调查,还写过一篇不大成熟的文章,本来企图想证实一下柳毅是不是确有其人,可是发现证据实在不足,很不严密,遂作罢。也许这只是柳姓移民为了在当地立足,将自己与当时传说中的名人联系起来而已。但此文作为当地柳毅系列传说的“调查报告”,留了下来。嘿嘿。今天又翻出来了~~~。。。。现在提取一部分出来,欢迎拍砖!!

唐传奇《柳毅传》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传奇小说之一,在国内许多地方流传。目前国内柳毅传说仍在流传的地方,几乎都是与《柳毅传》中涉及到的地名有关的,主要集中在洞庭湖地区。笔者做民俗田野调查的时候,发现了新的柳毅传说,传说柳毅是今潍坊市寒亭区朱里镇亓家庄人氏。本文将通过对唐李朝威传奇《柳毅传》、柳毅传说、柳氏家谱及内部传说、志书等资料的对照、分析,力图探究柳毅传说到传奇再到新神话的嬗变。

从开元、天宝时代到北宋灭亡,是我国小说的发展时期,尤以传奇小说最盛。唐代李朝威的传奇《柳毅传》在历史上有较大影响,多被后人所改编、引用,或为戏剧,或被他文所引,如唐末陈翰《异闻录》、五代杜光庭《先传拾遗》、尚仲贤的《洞庭湖柳毅传书》、南戏《柳毅洞庭龙女》,以及李好古将其演变为《沙门岛张生煮海》等。传统的看法几乎都认为柳毅在洞庭湖、泾河一带活动,并能列举不少“实地证据”,说柳毅的某事就是发生在某处,并有庙堂建筑之类相佐证。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山东省潍坊市东部农村,人们讲述着一系列关于柳毅的传说,进行着相应的俗信活动。潍坊市寒亭区朱里镇亓家庄村有一支柳姓家族,称自己是柳毅的后人,并有家谱、县志记载。在潍坊东部流传的版本,主体部分与我国其他地区是相似的;但还有前沿和后续的传说。亓家庄柳氏家族内部则存在更为系统的柳毅传说。柳家有一套口头传说,从柳毅的父亲,一直讲到柳毅“活为神”;另外还曾有一本祖传的《柳毅传》(今已不存),是从现实的角度叙柳毅事,内容与传说也大不相同。关于柳毅在家族中的排位,当然还在于家谱,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家谱上没有事迹的叙述,只列出了排名。


我国大范围流传的柳毅传说,主要是以唐朝李朝威《柳毅传》为模板的。元代尚仲贤戏剧《洞庭湖柳毅传书》也是根据这部传奇改编的。
李朝威《柳毅传》曰:唐仪凤中,儒生柳毅应举下第,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遂往告别。路遇妇人牧羊于道畔。妇人自述乃洞庭龙君小女,配嫁泾川次子,而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日以厌薄;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遂被罚至此牧羊。妇人托柳毅送信至洞庭湖老龙王处,并授毅密技。毅气血俱动,愿为信使。遂至洞庭,献书如龙女所示。洞庭君览毕,掩面而泣。不想龙女受虐之事为钱塘龙所闻,旋天坼地裂,宫殿摇簸,云烟沸涌。俄有赤龙长千余尺,项掣金锁,锁牵玉柱,擘青天而飞去。须臾,钱塘龙与龙女皆归。钱塘龙杀生六十万,伤稼八百里,吞噬泾川龙子,并自告于上帝,得救龙女而归。翌日,宴毅于清光阁。钱塘君迫毅娶龙女,毅肃然而作,严词拒绝。钱塘乃谢罪。明日,毅辞归,赠遗珍宝。柳毅返至广陵,娶张氏、韩氏,皆亡。后娶范阳卢氏女,实乃洞庭龙女也。龙女数年衔君之恩,誓心求报,闭户剪发,不嫁他人。毅遂得以成仙。后居南海,再复归洞庭。开元末,毅之表弟薛嘏为京畿令,谪官东南。经洞庭而得见毅。毅出药五十丸遗嘏,曰可增五十岁。嘏常以是事告于人世。殆四纪,嘏亦不知所在。陇西李朝威叙而叹曰:“五虫之长,必以灵着,别斯见矣。人,裸也,移信鳞虫。洞庭含纳大直,钱塘迅疾磊落,宜有承焉。嘏咏而不载,独可邻其境。愚义之,为斯文。”
依此传奇,我国许多地方产生了区域性柳毅传说,在胭脂峡、苏州五峰园、宁夏泾源老龙潭、洞庭湖等地均有流传。据说胭脂女是仙女下凡,不仅美丽漂亮,而且书琴诗画样样精通。一天,泾河龙王三太子出宫游玩,在河边遇见胭脂女,顿时被其姿色所迷,堕入爱河,不能自拔,迷恋于胭脂女而渐渐疏远了其妻洞庭龙女,结果闹出一场风波,遂产生了柳毅传书的故事。有趣的是,至今峡内南侧山巅有一高耸独立的石女,向泾河老龙潭凝望,企盼着龙王三太子的到来。○1这样的传说还蛮有意思,有的传说却有些争抢之意了。苏州五峰园“内柳毅墓,也是一处值得传诵的古迹。虽然唐代李朝威所著传奇《柳毅传》称柳毅籍贯是湖南,但在《异闻集》、《吴县志》等书中,却明确指出:唐代仪凤年间的儒生柳毅,字道远,吴县人,居住在阊门下塘。他的居宅附近,有座柳毅桥。据南宋《平江图》所示,桥在今张广桥之西,南面隔河与皋桥相望,这是一座风姿秀美的石拱桥。而《吴门补乘》、《五亩园小志》等书,则有柳毅墓在五峰园中的记载。苏州还有多座水仙庙、柳仙堂,都是祭祀柳毅的。在洞庭东山,还有一口柳毅井,‘旧井潮深柳毅祠,封书谁识洞庭君?’柳毅传书的故事,在苏州一直流传至今。” ○2《异闻集》本就是“异闻”,怎与《吴县志》并列互证?且县志中也有来源于民间神话传说的记载,单凭一句“字道远,吴县人,居住在阊门下塘。他的居宅附近,有座柳毅桥”就认为柳毅住在那里,实在缺乏说服力。这件事情上,《潍县志》就比较明智,把柳毅传说放在了“杂稽”当中,并在后文用小字编写了“张昭潜潍柳毅祠辨”,对此有神话因素的记载进行了辨析,可称明智之举,避免了无知者将传说当作信史!
类似由李朝威《柳毅传》而生的“名人真迹”,还有许多,这恐怕是李朝威都没有想到的,无奈人们追星甚烈!且看: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四九五卷之西安府淳化县载:
  龙女泉,在城东北三十里,即柳毅传书处。
同书中五一一卷之西安府泾阳县载:
  柳毅传书台,在县南五里,今名柳家街者是,尚有台址。
六八二卷之苏州府载:
  柳毅井,在洞庭东山。小说柳毅传书事,或谓岳之洞庭,然“橘社”在吴中洞庭,至今称“社下”。
《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卷四○载:
  岳州府柳毅井,在君山,唐柳毅为龙女传书处,一名传书井。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平江府•古迹》载:
  柳毅泉在太湖侧。
其它还有,暂不全录。此等“遗迹”,纯属附会而已。《传》云“将还湘滨”,又云“闻君将还原吴”等等,致使井出两处,传书台若干。
然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亓家庄的柳氏家族祖传的柳毅传说与历史上普遍的柳毅传说有很大不同。主要内容如下:
柳毅之父柳行芳,乐善好施,助人为乐。家住亓家庄东五里土门山(后改名叫柳毅山)。柳行芳五十多岁了(51或53岁)但仍没有孩子。山下有溪河(或名岩溪)。河上无桥,路人要绕很远才能过河。柳行芳就每天在河上搭桥,方便路人。一次发大水,一只黄雀受伤落入水中。柳行芳将其捞起,以香油治疗,一个月后小鸟痊愈,将其放生。后来人们说这是神仙来试探柳行芳是不是真的善良。桥建好了,其妻也有了身孕。一年后的正月十六,其妻做梦,有八抬大轿来到家里,下来一个穿大红袍的男子。午夜时分柳毅就出生了。可是柳行芳还没有给他起好名字,就在院子里踱步。这时看到河里漂来一块大木板,柳行芳就把它捞过来,发现上面刻着一个“毅”字,觉得挺好,就给孩子起名叫“毅”。三、四年以后柳行芳去世。毅母纺棉为生。柳毅八、九岁时上山打柴,到集上去卖。柳毅每天打柴时经过学堂,就在外面听先生讲课。有个公子买他的柴,柳毅就给他送到家里。后来柳毅每天给他家送柴,两人成为密友。
  公子常在父亲面前提起柳毅,夸他聪明勤劳。过了一年多,公子的父亲想见见柳毅。公子的父亲是位员外,听柳毅说话有些文化,就问起他的学习。柳毅虽然偷偷听了课,但是却不会写。柳毅以实相告。员外决定资助柳毅,当场认柳毅为干儿子。公子比柳毅大两岁,为兄。员外赠给柳毅三百两白银,用来养家和上学。柳毅回家后把事情告诉了母亲。“无功受禄,寝食难安”,母亲不同意,就让柳毅把钱送回去。员外又让公子与柳毅一起回去,与柳毅的母亲说明情况,毅母这才将钱收下。
柳毅开始进学堂,母亲仍然纺棉。过了七、八年,柳毅要进京赶考,就到姨家借路费。他姨家在樱桃园子村(现属潍坊市潍城区),走到那里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挺冷,也没吃饭。可是他姨说炕头的灯上还有点儿火,猫的食盒里还有点饭。柳毅很生气,说“冻死不烤灯头火,饿死不吃猫剩食”,“不信以后你们就用不着我”,他姨就冷笑着说:“要是用得着你,我们就死个小青年儿(年轻男性)”。
没办法,柳毅又找别的亲戚借钱,总算凑够了路费。到京城后,住进一小旅店,得知已经是报名的最后一天了,于是吃完午饭后就去报名。上台阶时正巧遇见了公子报名回来,公子就在台阶下等柳毅,两人一起回到柳毅住的小旅店,结了帐。柳毅随公子住进了比较高档的旅店。晚上,二人喝了点酒,不想半夜就开始上吐下泻。早上,大约在四更时,公子实在难受,说自己不能参加考试了。柳毅就说作了文给公子抄。考试时,公子拿着柳毅的卷子,开始时不敢抄,后来还是抄上去了。柳毅的第二篇文章也写出来了。二人一起交了卷子出场。
柳毅在卖柴时结交到富人家的公子为朋友,后来得到其资助。这在社会经济发达、社会风气良好的唐代,应该是具备可能性的。唐高宗时国家仍然富强,社会基本安定。   富人并不都是为富不仁者,且此员外喜欢好学之人,见柳毅好学而家境贫困而加以资助,也在情理之中。正如现在企业家为希望工程捐款,道理是相通的。
考试中二人作弊——柳毅为公子代作文章并递给公子,这肯定是不现实的。这可能是现实中柳毅帮助公子提高学习的一个虚拟的典型化事例,使得这种帮助在文本记载中更加集中和外化,矛盾更尖锐,从而使得柳毅的知恩图报更有风险、更感人。从这个角度考虑,家传《柳毅传》中出现这样美化抬高祖先的记载也不难理解。
出了考场,柳毅想回家。公子说自己水平不行,写不出那么好的文章,不肯让柳毅走。他们最后决定等三天后揭榜再走。三天后,有人报喜,公子中状元,柳毅是第八名进士。皇帝召见状元,然后文、武丞相又接见他。文丞相想把女儿嫁给状元,就托武丞相说媒。状元说家里已有家眷,然后介绍了柳毅,并派人接来。见柳毅比状元长得更好,学问也不错,武丞相大喜。过了几天,文丞相下了请柬,状元与柳毅同入丞相府,定下与柳毅的婚事,不久结婚。婚后,柳毅带新娘回村。
“状元”一词早已进入我国民众的通俗语言,既是对对封建国家最高级别考试中的第一名的统称,又是对各行各业中佼佼者的称呼。据统计,唐代已知姓名的有151人,其中60人籍贯不详,其余91人中山东籍的7人:孔纬、孔拯、孔振、孔缄、孔纁、崔铏、颜康成。○3他们无一人籍贯潍坊。所以传说中的状元公子很可能也是虚构的。也许此状元已不可考;但传说中暗含的事实应该是公子在柳毅的帮助下考得了功名,而柳毅也得了一定的名分。所以这很可能是为了表现柳毅的才能。但柳毅终究没有为官,这是肯定的。否则历史上那么多饱读史书者,早就发现官吏名志上有柳毅了。
《简明中国历代官制词典》“丞相”条:
官名,始置于战国,为众官之长。其职掌为承国君旨意,助理国政。秦、汉沿置。……唐废。……(刘德增)”;
同书“宰相”条:
“……隋唐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唐为中书令(中书省)、侍中(门下省)、尚书令、仆射(尚书省)。……(宋青蓝)” ○4
柳洪亮所说文、武丞相实际上是朝廷高官的象征而已。
  一年后,文丞相想考考状元,说有一个案子,一个人吃熟鸡蛋噎死了,要状元去破案。状元未能马上破案,就要求了一个月的期限。他马上派人回老家找柳毅。柳毅一时也没有办法,就告诉他媳妇。他媳妇说肯定没有这种事,并决定与柳毅一起进京,顺便回娘家。半月后,一行人来到京城,先在状元家住了一夜,问明前后事。第二天,丞相女儿、柳毅和公子一起来到丞相府。吃饭时,丞相问起案子,状元说还要过几天。晚上,丞相女儿告诉柳毅,这是个假案,没有的事儿。第三天,柳毅把情况告诉了状元,然后一起来到丞相府。这一次武丞相也来了。宴席上,又问起案情,状元说这是你考我,这是个假案,虽然早就想到了,但是没敢说。
  宴后,武丞相把文丞相叫到一边,想让他做媒,也要把女儿嫁给柳毅。征得女儿同意后,向柳毅提出婚事。柳毅不同意,但两位老丞相一劝再劝,到最后就同意了。
  三年后,状元又派人来叫柳毅进京,说一个王子造反,武丞相派人武力平叛,没有成功;两丞相商议了一下,要以和平手段解决,就要派状元去讲和。状元自认为才能不行,就来找柳毅。后来还是武丞相的女儿看出了这又是假的,又是考验状元的能力和胆量。于是柳毅一行又进京,两个丞相女儿也各自回家看家。其实事情的真相是,一个王子串通小国造反,王军已经平定。武丞相设和谈假局,以考验状元的胆略。武丞相的女儿将实情告诉了柳毅,柳毅又转告状元。第二天一起来到文丞相府。
  宴席上,文丞相问武丞相找人讲和没有,武丞相说找了状元。状元说要带柳毅一起去。两丞相同意。后来两个女儿也要求一起去。文丞相说不能割地,可以赔款。状元说:“赔款也不用。”文丞相说:“那好啊,我可以求圣上给你官升三级。”本来就是假局,他们去了之后事情自然很顺利地解决了。
  回来后,状元真的得以官升三级。封官时,状元向皇上说明了从考试到现在的来龙去脉。皇帝召见了柳毅,赦他们无罪,并封柳毅为“河南王”。柳毅又说出文、武丞相的两个女儿的功劳,皇帝赞赏说这两人“似龙赛虎”,这就是“龙女”和“虎女”的来由。
柳洪亮说封号为“河南王”,调查中未发现此记载;相反地,查到的传说、文字记载、牌位中都是“唐河平王”,故取后者。
柳洪亮提供家传《柳毅传》中的传说:
龙王的女儿嫁到一个大家主,是“小王”(笔者注:为泾河龙王子之角色)所变,在小清河边放羊,受到丈夫和婆婆虐待。她在放羊时碰上柳毅,就向柳毅求救,让柳毅去找东海龙王送信。他说在东海边有一棵树,左转敲三下,右转敲三下,就会有人来接。柳毅接信照办,于是从海里上来八大金刚,人面兽身,长着角。他们让柳毅闭上眼睛,等他睁开眼后发现已经到了龙宫。柳毅受到了龙王的召见,就跟龙王说了龙女的事情。然后龙王就让柳毅在这里等着。龙王去杀了小王,救出了女儿。龙王让柳毅在龙宫里住了几天。临走的时候,龙王要把女儿许配给柳毅。柳毅不同意,但在龙王的逼迫下成亲。后来带着龙女重返人间。这同时也是“龙女”的来历。
他们重返人间后,柳毅有一天上山打柴,遇见猛虎,把柳毅叼走了。到了山顶,老虎放开柳毅,发现柳毅已经吓晕了。柳毅醒来之后,发现旁边有一个女子,女子说她打跑了老虎,救下柳毅,还说他们二人前世有缘,才救了他,是要嫁给柳毅的。柳毅说家里已经有一个妻子了,女子说愿意做妾,并且一路跟随柳毅。回家后,柳毅把事情告诉了龙女。龙女看穿这位女子实际上是老虎所变,但知道她没有坏心,同意了柳毅娶她做妾,这就是“虎女”。
从故事内容来看,既是对龙女、虎女来历的解释,又是对现实中两位“似龙赛虎”妻子的神化,符合了我国封建传统中男人们要有妻有妾、且妻妾能“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理想。从“虎女”情节来看,这应是柳毅早期传说的文本记载。
现实生活中存在重名重姓的情况,李朝威之“柳毅”与目前发现的《柳氏家谱》中的“柳毅”是同一个人吗?亓家庄《柳氏家谱》、潍坊地方志中,对柳毅都有记载。

柳家祠堂与祖传家谱毁于民国十八年战火,现在看到的家谱由柳氏家族十七世柳洪书提供,是民国二十二年由柳希梦、柳福安等人重序。(左图中左为柳洪书,右为柳福安,中间为民国版《柳氏家谱》)由于没有副本,所以只能凭借众人的记忆来重修家谱,于是“静思求真惟希孟能记其大概,追至清明祖,遂以清明为支派始祖。”现在的世代顺序就是从明清祖开始计算的。十七世柳洪书已60多岁。
“蒙大唐代宗皇帝敕封毅祖为唐河平王于龙池。后建庙塑像以承,祀典香烟绵远永垂不朽。所以柳氏家谱宗派支传,昭穆伦次亦历代至今毫无错误。”可见柳家修记家谱的工程,最早是从唐代宗封柳毅为“唐河平王”后开始的。可能是由于唐代宗时柳毅已经是传说人物,为他加此封号是由于当时故事传说的缘故(后文将加以论述),所以造成正史对其人其事无记载。另外,民国二十二年版《柳氏家谱序》中关于早期柳家家世的记载,在清末《潍县志稿》和《潍县乡土志》中都能得到印证。但由于是根据记忆重修的,里面出现纰漏甚至错误,在所难免,例如“隋炀文帝九年”的说法。
《柳氏家谱序》载:
念我始祖明伦,自隋炀文帝九年,由西川迁于山左潍东梅花村居住。
《寒亭区志•朱里镇•亓家庄》载:
唐代亓姓立村,故名。据《潍县志稿•民社志•民族》载:“柳氏一族始祖明伦隋开皇五年由蜀东迁,……”又据《潍县乡土志》载:“亓家庄有唐柳毅墓。”
《谱序》“西川”,统指四川省(即西部的四川),与《志稿》“蜀”可互证。“潍东梅花村”,当然在“潍”之东方向。“山”应为土门山(后更名为柳毅山者),位于潍坊东部,解放后更名“柳毅山”;柳洪亮说梅花村在今亓家庄东两公里处,柳福安说土门山在亓家庄东五里,位置相符。且柳家传说中有柳毅在山上打柴的情节,说明有“山”。潍坊是平原地区,这里的土门山实际为大型的土埠子(土质丘陵)而已,周围是茂密的树林。山下溪河,应为家谱中所谓“岩溪”者;解放后绿化柳毅山,在溪河上修建了“柳毅扬水站”。
《谱序》云“隋炀文帝”,不妥,不取此说;应为《潍县志稿》所记“隋开皇五年”。柳明伦隋开皇五年东迁,由此可推断开皇5年时他已经成家,否则应记为“随父(或某人)东迁”。假设开皇五年(585年)前已生太来,按太来、元海16岁生子,柳行芳50岁生柳毅,则至少历82年,到柳毅成人时,共90年左右。开皇5年后推90年,当在仪凤(676—679年)中,正如朝威所述。即便此推算有误差,但柳毅生活在唐高宗年间是问题不大的。
《潍县志稿•杂稽》载:
唐太宗征朝鲜,历其地。父老备述其事。太宗曰:‘此真龙女也。’封毅为河平王,龙女为膳国夫人。
《潍县志稿•杂辑》载“张昭潜潍柳毅祠辨”:
……今人相传以神为柳毅,为潍州太平村人,又附会龙女寄书事,云唐太宗封柳毅为“河平王”,龙女为“膳国夫人”。……按毅之遗事,见唐人李朝威所撰《柳毅传》及《异闻录》。……或又曰然,则“河平王”、“膳国夫人”二封号亦不足信。与曰一《传》一《录》皆云毅仪凤中人,安得太宗时已受身后封?此又不得解而释然者也。……
张昭潜曰柳毅“非潍州人”,“安得太宗时已受身后封”,却“不得解而释然”,因为此君没想到民间提到唐朝事,总是加在唐太宗、玄宗(也仅限于与杨玉环之事)名下的。故柳毅被民间传说受太宗封“河平王”是可以理解的。
《谱序》曰:
明伦祖生元海,元海祖生太来,太来祖生行芳。行芳家贫乐善,每日在岩溪渡口济人救急。五十岁生毅。……寅祖妣生华,华祖系都昌柳家庄柳氏之宗派。
《潍县志稿•民社志•民族》载:
明伦子太来,太来子元海,元海子行方,行方子毅,毅子长萼次华,今潍县亓家庄柳氏系萼之后。
柳洪亮(已故)、家谱作“芳”,《潍县志稿》作“方”,不取。
从柳明伦到柳毅历经五代,历经一个世纪左右的时间,到柳行芳四、五十岁的时候,无论交通如何不方便,时局如何混乱,柳家是可以走到山东的。无论隋开皇五年时柳家是从西川开始迁出,或是已经到了潍县,柳毅的前辈肯定已经迁到潍县东梅花庄定居了,所以柳毅应该是在潍县出生。
据柳家传说,亓家庄东两公里有梅花村,有路口叫“五路把”,五条道路在这里分支。柳家后来从那里迁出,老大领着两个儿子,带着柳毅的画像,住在亓家庄;老二和他的四个儿子去了今昌邑市,在今天的烟潍公路北约三里的地方住下,另立门户,发展为大柳家村。清乾隆时,大柳家曾送匾到亓家庄,上书“文全武备”,1970年左右烧毁。
至此可知柳萼迁居亓家庄,柳华至都昌(今昌邑市)今大柳家庄立村。
《谱序》曰:
毅祖天性聪慧,才学兼优,又有辰、寅两仙女为内助。当日夫妇荣贵固不待言。
“仙女”,当为毅妻之誉。“仙女”正是对此二人美丽、来自于“仙界”(宫廷)的隐喻。由于她们的才能和家庭背景,“荣贵固不待言”,皇帝更赞誉她们“似龙赛虎”,——平民的女儿无论如何也不会得到皇帝的如此赞扬的。
“龙女”、“虎女”这两个角色在柳家内部传承,辰、寅二妻应为其原型。柳氏祠堂柳毅画像左龙右虎,也是其写照。“民间传说,特别是那些流传悠久和传播地域广阔的口头传说,因为在流传过程中遇到社会情况和民众心理的巨大变化,致使它变换了主题和改动了部分或大部分情节的,并不是少见的现象。”○5 柳毅的传说在流传过程中,由于佛教神话的影响,“似龙”的妻子被幻化为“龙女”;“赛虎”的妻子却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老虎精化作女人”的反感,逐渐被传说者所抛弃,造成市井流行的传说中只有龙女而没有了虎女。
《谱序》曰:
蒙大唐代宗皇帝敕封毅祖为唐河平王于龙池。
虽未在史书中取得明证,但比太宗之说具体,且由此可知最早的柳氏家谱很可能就是从受代宗封赏后开始修记的。唐代宗时封唐高宗时的柳毅,应该是追封了。抑或柳毅本就是唐代宗时人?然无明证,仍取高宗时人之说。
唐都长安位于黄河附近,可能是为了保护长安不受黄河决口的危害,唐代宗敕封柳毅为“唐河平王”于龙池,并追封“龙女”为“膳国夫人”,似乎也是有可能的。这可看作是封建政府对这一传说的官方认可,最起码是群众的愿望。
《谱序》曰:
毅祖夫妇修真养性,得道成真。升仙后于梅花村西十里许龙池附近屡显灵迹,以救兆民。
《潍县志•疆域•泉源》载:
咸水泉,一名龙神泉,在县治东三十八里,宋家双庙西和平王庙内。庙基高耸,拔地丈余,二殿并建,因名“双庙”。水出前庭,俗呼“海眼”。泉口十余尺,水与口平,深约三丈。每日潮汐,水即外溢,由庙门下流出,西入一小池,终年不竭。
《涌幢小品》卷十五载:
莱州府潍县有咸水泉,在潍东三十里刘村。地势甚高,平泉数十步,伏流于地,他水在左右皆淡,为此独咸。因甃为池,立祠祀之。其地去海近,岂一窦所通而然?亦奇。
咸水泉、龙神泉、龙池、池,皆指宋家双庙之海眼。
有传说:柳毅下第,返家途中遇龙女,为她捎信,救她出苦海。后来他成了龙王的女婿,活为了神(活着便成了神,“修真养性,得道成真”),负责管理黄河,也管着下雨。又过了许多年(“升仙后”),他领着龙王、龙女回乡,从北(渤海)往南走。因为是从龙宫来的,就从地下走。他们走偏了,到了亓家庄东,露了一下头,发现走偏了,还得往西。于是就继续走,又走过了,到了亓家庄西方向(“梅花村西十里许”)的仇庄(今宋家双庙村)南,露了一下头(“屡显灵迹”)。因为是管水的神,走到哪里都带着水脉,于是在这两个地方出现了两处海眼(俗称“池”,即文中“龙池”者)。这两个海眼现象相似,但亓家庄东的海眼流的是淡水,很早就枯竭了,只留一个一米半直径、三米深的大坑,一直到四十年代还有;仇庄的海眼流的是咸水,并伴有种种“神奇”现象,一直到1974年才断水。当时柳毅在仇庄出现的时候,被当地农民发现了,他们找来乡绅,拜见神仙,并请求在这里建庙祭拜,以后有什么事情也可以来这里求柳毅显灵。于是柳毅准许在这里盖庙,说要是需要下雨,就可以到这里来祈雨。人们在这里盖了两座庙,南边一座是龙王庙,背边一座是柳毅庙,又叫柳郎祠或柳平王庙。后来这里有寒亭高庙派来的道士掌管,并向周围大小近十座庙宇发号施令。仇庄因为这两座庙而为人所知,后来因故重建时,村名就改为“双庙村”。(关于宋家双庙海眼及民俗状况,可详见拙作《宋家双庙村海眼民俗调查报告》,发表于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民俗研究》2002年第四期)。
人们遇到大旱,就到这里祈雨,据说很灵验(“屡显灵迹,以救兆民”),更提升了柳毅的知名度。但是有一个村的人是很不愿来的,那就是樱桃园子村。因为当时柳毅的姨发了毒誓,说要是用得着柳毅就死一个人,所以樱桃园子每次来祈雨,村里就会莫名地死个小伙子。开始时人们没想到是这个原因,后来成了规律,人们才知道有这么一会事,赶紧作大法事,求柳毅原谅,愿意死一个大牲口代替。果然,以后就不死人了,改成死个大牲口。直到现在,每年柳毅生日的时候,樱桃园子还来庙上上香祭拜,他们被称为“柳毅姨家的人”。他们隔几年就到亓家庄一次,探望柳家。另外,传说柳毅的姥姥家是现在的寒亭区河滩镇华埠村。
据柳家人讲,亓家庄曾有柳氏家庙(祠堂),里面供奉着张天暖画的柳毅像,左龙右虎。柳毅头戴前后有串珠的冠。柳毅画像左右有两夫人塑像,为龙女虎女。在祠堂西侧有一个躺着的塑像,盖着红布,这是柳毅的第一任妻子,叫谨娘,早亡。如果这谨娘是虚构的,或者未婚,那么她绝不会出现在家庙这种家族中最神圣的地方,接受世世代代的供奉祭拜。之所以传说她与柳毅没有结婚,或仅存于外部传说中,估计是为了让后来的大臣家小姐有正妻名分。作为在封建社会产生的传说,让一个死去的女人做出这样的牺牲,不是没有可能的。李朝威《柳毅传》中说柳毅回家后娶妻皆亡,应该就是以此为原材料;只是娶妻时间改变。关于谨娘的传说只存在于柳家内部传说,是因为柳家为了这两位大家闺秀的名分而主动牺牲了谨娘在族外传说中的地位,所以到后来民间传说中就没有了她的事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认识:
隋开皇五年,柳氏始祖柳明伦由四川西部迁出东行,历元海、太来两代,至柳行芳时已经在今潍坊市寒亭区朱里镇亓家庄东的梅花村居住。柳行芳居土门山下溪河附近,积德行善。唐高宗年间,50多岁的柳行芳得子柳毅。
柳毅秉性善良、聪颖好学,在他的帮助下,其密友考得官职。柳毅娶妻谨娘,但她早亡。后来此密友先后给柳毅介绍了朝中大臣的女儿为妻,轰动一时,其传说流传于市井。此二女德才兼备,加之家庭背景,柳家生活殷实,她们被皇帝赞为“似龙赛虎”。由于佛教文化的影响,遂产生龙女、虎女传说。由于我国民间文化对“老虎精变化女人”的忌讳,虎女逐渐淡出传说。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文学艺术辉煌灿烂,传奇是当时的新兴文体之一。唐代中期以后,“在提倡古文运动和市民文学的兴起这两重动力压力之下,为适应新的需要,新的文体就产生出来了,在旧的小说的老枝上张出了一个新芽,这就是‘传奇’文学,它是综合了过去一些小说体裁而产生的。”○6 由小说演变而来,多讲一些奇异怪谈。这些作品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根据一点或几点素材,勾画出一篇神奇美文,其中不乏文笔优美者。鲁迅认为,传奇有三个特征:一、有意识的艺术虚构;二、丰富生动的细节描写;三、美的文体和语言。“传奇”的故事情节曲折;故事内容要有一定真实性,同时带有虚构;不是单纯记述某人某事,而含有大量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作者本人的思想和看法;要有丰富的辞藻,可读性强。有了这些因素,才构成我们现在所认为的“传奇”。
李朝威的《柳毅传》富于想象,情节曲折,结构严谨。柳毅正直,助人为乐;龙女追求幸福,一往情深;钱塘君刚直暴烈,人物性格非常鲜明,文辞华艳;对龙女的心理描写,尤为细致真切。《柳毅传》作为著名传奇之一,当然也是典型的传奇作品,其故事内容和主人公,应该能从当时的现实中找到事件和人物的原型。
《柳毅传》原名《洞庭灵姻传》。“此传宋世不见著录,亦无单行本传世,幸赖《异闻集》取之,得以流传。原文载于《太平广记》卷四一九,注出《异闻集》。《广记》题《柳毅》,《广记》标目惯例多以姓名为题,知必非原题。《类说》所删《异闻集》题曰《洞庭灵姻传》,《异闻集》之例则照录原题原文,原传之题必尔也。……《施注苏诗》卷一四《起伏龙行》注引《洞庭灵姻传》‘尧遭洪水九年,乃此子一怒耳’语”○7;“《柳毅传》,见《太平广记》卷四一九,注云‘出《异闻集》’。原题无‘传’字,鲁迅编《唐宋传奇集》收之,增‘传’字,……宋无名氏编《绀珠集》卷十所收《异闻集》,均收此篇,《类说》题作《洞庭灵姻传》。……足可证,《柳毅传》的原篇本作《洞庭灵姻传》,《太平广记》因其与全书标题体例不合,改署《柳毅》,明人取为单篇,臆加‘传’字,以为篇名。”○8
李朝威,事迹不可考。《柳毅传》末云:“陇西李朝威叙而叹曰”,由此可知李朝威是陇西(今甘肃东南部)人。李朝威与李公佐、李复言,史称“陇西三李”,著名唐传奇文学家。《传》云“仪凤中”,知唐高宗676-679年;又云开元末柳毅表弟薛嘏经洞庭湖遇柳毅,赠药五十丸,可增五十岁;殆四纪(每纪十二年),嘏不知所在。开元末(约741年左右)后推四十八年为789年左右,乃唐德宗贞元年间。“《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上》蜀王李湛(李渊弟)六氏孙有李朝威,推其年历,当亦在贞元前后,颇疑即此传作者。或以裴铏《传奇•萧旷》有云‘近日人世或传柳毅灵姻之事’,证朝威与裴铏同时,乃晚唐人。按‘近日'云云乃萧旷语,事在大和中,去贞元三四十年,正可曰近日也。” ○9 周先生对于李朝威是贞元前后人氏的论证是基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上》蜀王李湛(李渊弟)六氏孙有李朝威,推其年历,当亦在贞元前后”之理论上的,此李朝威是否彼李朝威尚不可定论,且李湛之孙者的生活年代本身就是推测的,更何况作为皇族的李朝威,去写这种传奇小说的可能性似乎也不大。后面又说三十年的时间可曰近日,亦似不妥。
《全唐文》卷八○载:
铏咸通中为静海军节度高骈掌书记,加侍御史内供奉。
《唐诗纪事》卷六七云:
乾符五年,铏以御史大夫为成都节度使。……时高骈为使,时乱矣,故铏诗有“愿到沧溟”之句,有微旨也。铏作《传奇》,行于世。
朝威与裴铏同时,当在懿宗、僖宗前后;但李朝威应早于裴铏。
因此,笔者认为李朝威应该是今甘肃人,大约生活在晚唐懿宗、僖宗前后的时期。
周绍良先生认为,李朝威《柳毅传》与当时社会上的人物、事件是有关系的。《新唐书》卷八三,《诸帝公主列传•德宗诸女》:
魏国宪穆公主,始封义阳,下嫁王士平。公恣纵不法,帝幽之禁中。锢士平于第,久之,拜安州刺史。坐交中人,贬贺州司户参军。门下客蔡南、独孤申叔为主作《团雪》、《散雪》辞,状离旷异意。帝闻,怒,捕南史等逐之,几废进士科。
唐李肇《国史补》卷下:
贞元十二年(796年),驸马王士平与义阳公主反目,……德宗闻之怒,欲废科举。后但流斥南史、申叔而止。
周绍良先生认为李朝威写《柳毅传》于开元末“殆四纪”之后,也就是贞元年间,正是义阳公主被幽禁的时候,因此李朝威可能是取材于这件事。周先生还认为,李朝威所描绘的可能是影射当时某些地方藩镇,洞庭君、钱塘君、泾川君等是指某些节度使;而传奇中所谓“中间驰至九天,以告上帝”则指到皇帝面前告状;洞庭龙女被泾川龙子所遗弃,是影射某一藩镇女之事,“惜无更多资料加以发明耳”。○10
通过对李朝威生活的年代、传奇记述的内容的分析论证,可以断定这篇传奇文是有其历史现实背景的。然而,笔者认为,周绍良先生的分析虽有可取之处,例如对“上告天帝”的分析,但其他事件与李朝威作品的联系似乎有些牵强。
历史上包括唐代在内,娘娘贵妃被打入冷宫者多矣,节度使抛弃女子者肯定也不在少数。说李朝威受义阳公主事件的启发,将她与传说中的“龙女牧羊”之类故事联想起来,似乎很勉强,而且照此对应法解释下去,就会走到“惜无更多资料加以发明耳”的地步。换句话说,义阳公主的事件与《柳毅传》的相似处太少。但是笔者发现另一记载,倒应该比义阳公主事对李朝威更具启发性。
《唐代状元奇谈•唐代状元谱》曰:
唐宪宗805—820年,武翊黄(780?—846年?)字坤舆,河南缑氏(治今河南偃师县东南,北宋废)人。高祖武德载为武则天的祖弟,官至湖州刺史,封颖川郡王;曾祖武平一长于文学,官至考功员外郎;祖父武就官至殿中侍御史;父亲武元衡(758—815年)宪宗朝官至宰相,为唐代名臣。武翊黄为元和元年(806年)状头。……会昌年间(841—846年)迷恋于其妻的随嫁婢女薛荔,而虐待其长媳卢氏,受到舆论的谴责,虽宰相李绅以同年之谊多方庇护亦无济于事,最后流窜异乡。”○11
以武翊黄的身世来看,可真能称得上是“泾川龙王”之子了,他的亲戚也都可算是“龙族”了。但“泾传龙王”毕竟不是东海里的正宗大龙王,算是老龙王的外戚罢,而武翊黄也正是这样一个武姓龙族的外戚。
《传》曰:
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日以厌薄。
武翊黄受婢女所惑而虐待妻子,与李朝威《柳毅传》极为相附。
《传》曰:
“无情郎安在?”曰:“食之矣。”君怃然曰:“顽童之为是心也,诚不可忍;然汝亦太草草。赖上帝显圣,谅其至冤。不然者,我何辞焉!从此以去,勿复如是!”
虽有庇护,武翊黄最终流窜异乡,肯定不得善终——泾川龙子未得好死,倒也异曲同工。
《传》曰:
中间驰至九天,以告上帝,帝知其冤,而宥其失。
洞庭龙女事被告于上帝,“武翊黄虐妻事件”在当时引起了舆论大哗,并为宰相所知,估计皇帝也应略知一二。
“武翊黄虐妻事件”发生在唐文宗会昌年间(841—846年),属于晚唐,李朝威也生活在晚唐。窃以为,虽然晚唐的时间跨度较大,但在没有有力论据可以证明其生活的确切年代的情况下,保持一定的模糊性应当也是科学的态度。作为传奇小说家的李朝威肯定不会轻易放过如此好的题材,借着舆论的强大势力将此事件脉络嵌入作品,抨击武翊黄,这是极为可能的。故此笔者认为抨击“武翊黄虐妻事件”才是李朝威写作《柳毅传》的直接诱因。


李朝威选择洞庭湖地区作为故事的发生地并不是随意的,这应该是有原因的。《柳毅传》中所采用的龙女等诸龙族、叩树入海、传信救女、获得财宝等,只是当时民间传说的套路和传奇小说的常用题材因素,柳毅作为现实中人,入李朝威《柳毅传》也应该有其原因。
彝族《赛玻嫫》故事讲述“一个彝族姑娘嫁给了蛇郎,而这个蛇郎原来是龙王的儿子”,“姑娘与蛇郎”的故事在我国南方和西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中都有流传。○12故事中的蛇郎被作为龙王的儿子,这种角色设置正是当时人们对“龙”的理解结果,是思想中对龙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随着“龙”在中国文化中的日益广泛,地位日益提升,后来蛇郎演变、简化为直接的龙子,其他的故事情节也更加丰富。
洞庭湖一带还流传着《龙女牧羊》的故事。故事说洞庭湖龙王的三女儿因打破玉帝赏赐的宝杯,被罚嫁给人间财主家的儿子。婚后,被财主一家人欺侮。一天,她在湖边为财主家放羊时,遇到青年柳明英。柳明英帮龙女到龙宫送信,龟丞相带水族救回三公主。龙王款待柳明英。并把龙女眼泪变的一盘珠子送给他。柳明英回家后,见财主家已被沉入水底。○13这个故事和《柳毅传》似乎有些渊源关系。从人物角色来看,有龙王、龙女等水族,有“柳明英”,有龙宫、珍宝。从事件的矛盾来看,有龙王三女儿嫁到财主家受欺、柳明英送信救助、龟丞相带水族救回三公主,这些情节与《柳毅传》很相似。但从龙王三女儿“打破玉帝赏赐的宝杯”、“眼泪变的一盘珠子”、“财主家已被沉入水底”这三个要素来看,它们又都是民间传说中常见的故事发展情节:因罪受罚—〉英雄完成任务后获得奖赏(财宝、宝物)—〉坏财主遭到惩罚。
可见,《柳毅传》应属于“姑娘与蛇郎”故事类型,《赛玻嫫》比龙女牧羊的故事更早。可以说,李朝威的《柳毅传》选择洞庭湖作为故事的发生地,很可能就是受到了原有的同类型故事的影响:这类故事可能流传在洞庭湖或周边地区,也可能是故事中的地点就是在洞庭湖。
李朝威《柳毅传》中的其他组成要素,也有其历史背景。
关于龙,古已有之;六朝佛经汉译本中出现龙王、龙女,唐代时在小说中已多见。因此,李朝威小说中的龙王、龙女等水族角色,是受到了这方面的影响。“唐人小说中具有神话意味的是很多的,……李朝威的《柳毅》,写柳毅和龙女恋爱的故事,是受了佛经文学和自古相传的鲛人神话的影响”。○14唐代诗人岑参(715-770)有《龙女祠》诗:“龙女何处来,来时乘风雨。祠堂青林下,宛宛如相语。蜀人竞祈思,捧洒乃击鼓。”可见,当时民间已经供奉龙女了。
至于传书、叩树,古亦有之。“俞樾《茶香室丛抄》卷一五《为神人寄书》引述《水经注•溱水篇注》载晋中朝人为水神传书,扣石间悬藤入水府及《谓水篇注》引《春秋后传》载华山君托郑容致书镐池君,取文石款梓二事,以与柳毅叩藤事比勘,以为‘可知古来小说皆转展沿袭而来’……不惟此二事,《搜神记》卷四载胡母班为泰山府君致书河伯,于河中叩舟呼青衣,于泰山叩树见驺,亦属同类”。○15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凡人若要入水中,必需特殊的通道,故幻想出悬藤、叩树、叩船之类,也属于人之常情。类似的,泾川水浊,故说其龙恶;钱塘潮巨,故说其龙猛;洞庭橘良,故有大橘树,都是由现实特征联想而出。
目前看来,柳毅的传说有李朝威《柳毅传》版本(包括与之相似的民间传说)和亓家庄柳氏家族内部流传的传说两个不同版本。对于柳毅传说的还原,可以通过对这两组版本的分析、对照来进行。如上文所述,《赛玻嫫》的故事应该是《柳毅传》的滥觞,“龙女牧羊”的故事则更接近于《柳毅传》,应该是其原型之一。但这些故事中均没有出现“柳毅”的名字。“柳明英”与“柳毅”究竟有没有关系?也许是柳毅的字?但我们终究还是在亓家庄听到了柳毅的又一传说,在家谱序中发现了柳毅的名。但柳毅是怎样进入李朝威的视野,怎样成为《柳毅传》的主人公,还不清楚。为了科学地证明这一点,不发生附会的问题,我们应该将传说(及传奇)与柳氏家谱结合起来,从当时已有传说的可能形态和文化背景来分析。还有一点,我们应该想到:如果以史实作为基准点,那么柳家家谱和传说是距离这个基准点最近的,李朝威《柳毅传》离得稍远,其它民间传说更远。因此,应该以柳家家谱记载和柳家内部传说为主要对象材料,李朝威《柳毅传》及其他传说为辅,并提供互证。
《潍县志稿•杂稽》载:
柳毅,相传潍州太平村人,业儒,弱冠应试京师。
“潍州太平村人”,未见其他记载,不取。
《传》云:
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
前文证柳毅乃唐高宗年间人氏,应举落第。相符。
《传》云:
娶于张氏,亡。又娶韩氏,数月,韩氏又亡。(然后娶龙女)
前文证柳毅有前妻谨娘,已婚早亡,然后娶二妻,即“龙女”、“虎女”者。我国民间忌讳“虎女”,“虎女”遂湮没。柳毅事由德宗传至唐末,唯剩“龙女”,故《柳毅传》只有龙女事。相符。
随着柳毅无官而取朝臣之女为妻的事情在市井流传,尤其是虎女淡出、龙女提升、柳毅演化为龙王女婿之后,
《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上册)》曰:
此外《传奇•萧旷》云‘近日人世或传柳毅灵姻之事’。○16
《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下册)》曰:
大和中处士萧旷于洛浦豔遇神女(甄后)及织绡龙女事。○17
由此可见,唐末时柳毅已经由“传说”演化为“传奇”,有了神化的故事因素,但具体内容与李朝威之作品并不完全相同。
《传》云咯女自泾川归后,誓非柳毅不嫁,后终得嫁作柳毅妇。这可能是武翊黄之妻最后的归宿的影射。武翊黄奔逃后,其妻不得不再嫁他人。
李朝威写作《柳毅传》因武翊黄事而起,但并未用当朝事讽之,而是采用了已有的前朝柳毅、龙女传说。传奇小说作为当时市井流传的通俗文学,这样的内容早为大家所熟悉;在这熟悉的内容中,柳毅之仗义相助、轻色重义,与武翊黄形成鲜明对比,通达事理之天帝与徇私庇护之李绅形成对比,读者自可读出其中所抨击之事。


柳毅成名,估计在娶大家闺秀时;“似龙赛虎”的妻子更使他名声远扬。后来衍生的柳毅与龙女事,一直流传到今天,有关名胜存于多处。他们的传奇故事因何得以在民间广为流传,也是笔者所感兴趣的。
柳毅故事前期的流传,是因为他无官而得以娶朝臣之女辰、寅为妻,时人称为龙女“仙女”。这种新闻无疑最适合市井流传。“似龙赛虎”的赞誉产生了“龙女”、“虎女”的说法,开始走上神化的道路(如唐代宗真的追封柳毅为“唐河平王”,那么这绝对会刺激柳毅故事的神化和进一步传播)。传播过程中,柳氏家族原有的传说几乎没有了市场,柳毅成了众口创造的虚拟传奇人物,人们一方面为他制造着虚假的传奇经历,一方面历图通过这些神奇的经历说明他是某地真实存在的儒生,反而不追究他的真实存在——因为大家都认为他是虚拟的。
到唐朝后期,柳毅、龙女故事的传播达到一个小高潮,甚至开始出现异文。唐末有无名氏仿此作《灵应传》。宪宗元和年间,“有沈亚之者,为韩愈之门徒,字下贤,吴兴人,元和十年进士第。……集今存(注:沈下贤集)。集中有《湘中怨》,记郑生遇龙女事:……但他的这几篇传奇文,都无甚情致,……《湘中怨》也大不及《柳毅传》”。○18这时的传说,除了以柳毅等男主人公神奇的经历、艳遇之外,已经有了他们仗义助人、救人危难的成分。故事情节也有了更多的起伏。
唐武宗会昌年间,发生“武翊黄虐妻事件”。李朝威在当时民间传说、佛教故事的背景下,结合“武翊黄虐妻事件”,对原有的柳毅传说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创作,龙女、龙王更加民族化,对不义之武翊黄、包庇之宰相李绅进行抨击。此传奇的产生,标志着柳毅传说由民间口头传说演变为传奇小说的文学作品。这部作品中曲折的故事情节、精致到位的心理描写、痛快淋漓的复仇结局,幸福美满的爱情故事、民族化人性化的龙族,非常符合我国普通大众的口味。口头传说以文本形式固定下来,以往的传说得到了更加神化、更加深入人心的肯定,同时柳毅传说的核心文本也固定下来,无论在文坛还是百姓中都广泛流传,深得人心。正如袁珂所说,“(李朝威《柳毅传》)作品问世以后,马上又成了新神话,赢得不少人的深信不疑,甚至为他们作了造像,还为柳毅修建了洞庭神君庙。小说戏曲模仿《柳毅传》的,人物形象涉及无支岐的,更是所在多有。” ○19他被赋予了管水的责任,在南方管理洞庭湖,在北方管理黄河。
《中国神话传说词典》“洞挺神君”条:
清东轩主人《述异记》卷上:“洞庭神君相传为柳毅。其神立像,赤面,獠牙,朱发,狞如夜叉,以一手遮额覆目而视,一手指湖旁。从神亦然。舟往来者必临祭,舟中之人,不敢一字妄语,尤不可以手指物及遮额,不意犯之,则有风涛之险。”按柳毅,传奇中本弱质书生,而其神像竟如此,则是神话传说之演变。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卷十一“织成”末附记云:“相传唐柳毅遇龙女,洞庭君以为婿。后逊位于毅。又以毅貌文,不能慑服水怪,付以鬼面,昼戴夜除。久之渐习忘除,遂与面合而为一。毅揽镜自惭。故行人泛湖,或以手指物,则疑为指己也;以手覆额,则疑其窥己也;风波辄起,舟多覆。”当是其解。○20
柳洪亮说,解放前,黄河上的河工不收取柳姓人的船费,因为柳毅就是管理黄河的神。潍县东部遇有干旱而祈雨于宋家双庙,也是因为柳毅为管水之神。
《柳毅传》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版本柳毅传说的出现。以往神话传说研究的经验告诉我们,自发于民间的传说流传范围逐渐扩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变异。而目前所存的柳毅传说基本相同(除柳家内部传说以外),这种情况只有在先有完整作品后有流传的情况下,才能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产生统一版本的传说。柳毅的传说自唐朝流传至今,在全国范围内却没有大的变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传播者都是以《柳毅传》为蓝本的。因此,在传播过程中与其相差很大的新传说就难以被认同——因为受众心中是以《柳毅传》来做默认标准的。那些善于讲述、编造故事和传说的人,在此束缚下就失去了大的发挥空间。
在柳毅传说以后的流传中,戏剧成为主要形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宋末周密的《武林遗事》,著录‘官本杂剧段数’至二百八十本之多。……名为‘大圣乐’者三本,如《柳毅大圣乐》等是;……” ○21柳毅传说进入了政府戏剧之列。到元朝时,戏曲大盛,柳毅的传奇故事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文学界、戏剧界再掀高潮。“尚仲贤,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今存《尉迟恭三夺槊》、《洞庭湖柳毅传书》、《汉高祖濯足气英布》三种。”○22这些戏剧的产生,无疑又为柳毅故事——已经完全神话的故事的传播开拓了领域,推波助澜。戏剧不同于成文的传奇,对于不识字的农民来说,传奇文本几乎没有意义,柳毅传说主要是根据口头来传说的;而戏剧则是大家都能看懂的,真人演出的戏剧使得口头和文字的柳毅形象更加具体化,使得他的故事也更加可信。柳毅传说随着戏班子走南闯北,在更大范围内产生了影响。
《寒亭区地名志》载:
(宋家双庙村)元代称仇庄,自龙王庙、平王庙建成后称双庙,后宋姓人旺,改称今名。
又有此村老人说,宋家双庙村的原址在现村址北约一公里处,叫仇庄。后来因为遭到地震破坏,同时双庙基本建成,所以仇庄在庙南重建,并改名为“双庙村”。由此可知,宋家双庙村的两座庙是柳毅的故事流传以后,或者说是元代尚仲贤的戏剧《洞庭湖柳毅传书》流行之后,与当地的海眼相结合而建造的。
此时,人们品味的除了历经磨难而得来的幸福婚姻、激动人心的打斗,还有实际中的功利因素——祈雨、平安等等。经过历代文人、小说家、戏剧家以及民间传说者的加工,尤其是李朝威、尚仲贤的杰出艺术创造,柳毅故事经过传说—〉传奇—〉新传奇的嬗变,最终被民间文化所神化。




○1参见陕西信息网之“胭脂峡”,http://www.sei.sn.cn/zxw/lyyzx.htm。
○2参见名城苏州之旅游频道,www.2500sz.com。
○3周腊生著《唐代状元奇谈•唐代状元谱》,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97页。
○4安作璋主编《简明中国历代官制词典》,齐鲁书社,1990年4月版,第131、260页。
○5杨 哲编《钟敬文生平•思想及著作》之《〈新的驿程〉自序》,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2月版,第259页。
○6周绍良著《唐传奇笺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3页。
○7李剑国著《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上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第286页。
○8周绍良著《唐传奇笺证•洞庭灵姻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138页。
○9李剑国著《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上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第286页。
○10周绍良著《唐传奇笺证•洞庭灵姻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147页。
○11周腊生著《唐代状元奇谈•唐代状元谱》,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225—226页。
○12参见〖美〗马克•本德尔(Mark Bender)著,付卫译,《怎样看〈梅葛〉:“以传统为取向”的楚雄彝族文学文本》,山东教育出版社《民俗研究》,2002年第四期,第38页。
○13参见中国诗词网,行者搜集整理,http://grzy.ayinfo.ha.cn/hxj/sccs/shenhua/036.htm。
○14袁珂著《中国神话传说(上)》,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9月版,第53页。
○15李剑国著《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上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第290页。
○16李剑国著《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上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第287页。
○17李剑国著《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第868页。
○18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传奇文的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3月版,第二册第383页。
○19袁珂著《中国神话传说(上)》,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9月版,第53页。
○20袁珂编著《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6月版,第294页。
○21郑振铎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杂剧的鼎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3月版,第三册第631页。
○22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关汉卿与元代杂剧•石君宝、李好古及其他杂剧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5月版,下册第868页。

发表于 2005-11-9 20: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zt:中国民间传说的十位仙妖

仙妖魅力非凡啊
 楼主| 发表于 2005-11-9 23: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zt:中国民间传说的十位仙妖

仙妖不是魔鬼,仙妖还是比较可爱的。。。。。哪天咱也碰上一个。。。。
发表于 2005-11-10 17: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RE:zt:中国民间传说的十位仙妖

张礼敏 于 2005-11-8 23:55 写道:
都江堰下,千古英风。二郎在此,波澜不惊——二郎
传说盘古开天地,天上十个太阳共存,赤日炎炎,没有白天黑夜之分。虽然后羿接连射掉九个,可一个太阳的能量仍然太强,以致寸草不生,四海皆荒田,饥馁满地,民不聊生 ......

此传说流传甚广,也被附会于山东曲阜的自然景观,在曲阜工作时,曾听到相关歌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4 13: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