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17|回复: 0

刘雁翔:伏羲名号及其风姓解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11 22: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伏羲名号及其风姓解析  

2005-9-14       刘雁翔  
   


  研究伏羲文化,面对纷杂的史料,往往有一种如坠雾中的感觉。但有时也会在山重水复的史料密林中,寻找到一片柳暗花明的天地,偶有所得。以下是我对伏羲名号及其风姓本源的一点见解,不揣浅陋,抖搂出来,就教方家。


一、伏羲名号解析


  在古籍中,伏羲名号繁杂,按其特点可划为三个类型。(一)伏羲型:诸如伏牺、伏戏、包曦、庖犧、炮羲、赫胥、庖牺、宓羲、虙牺等。(二)太昊型:诸如大昊、泰昊、大(太)皞、大皓等。(三)羲皇型:诸如牺皇、羲皇、戏皇等。于这些名号的含义,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就方法论而言,也可分为三个类型。(一)训诂解释法。(二)事迹解释法。(三)训诂结合民俗解释法。

  (一)训诂解释

  东汉应劭《风俗通》引纬书《礼含文嘉》说:

  伏者,别也,变也;戏者,献也,法也。伏戏始别八卦,以变化天下,天下法则,咸伏贡献,故曰伏戏也。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说:

  包,本又作庖。郑云:取也。孟、京作“伏”。牺,郑云:鸟兽全具曰牺。孟、京作“戏”,云:服也,化也。

这些解释均出自儒家的教化观,意在说明三皇之首的伏羲君临天下,伏而化之,天经地义。功利色彩、主观色彩浓厚。

  现在的研究者按自己观点的需要,又做了许多的新解,或将“伏”训作“孚”,意指“孵化”,以论证“伏羲”表示生殖。或认为“伏”是会意字,表示人带着猎犬爬在地上等待猎物,以论证“伏羲”表示狩猎的意思。如此等等,很有新意,但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二)事迹解释

  先秦典籍《世本》说:

  取牺牲以供包厨,故曰包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羲氏。

东汉班固辑《白虎通义·号篇》说:

  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天下,天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

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

取牺牲以充庖厨,以食天下,故号庖牺氏,是为牺皇。

东晋王嘉《拾遗记》说:

  庖者包也,言包含万象,以牺牲登荐于百神,民服其圣,故曰庖牺,亦谓伏羲。变混沌之质,文宓其教,故曰宓牺。

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说:

  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

南宋罗泌《路史》说:

  继天出震,肇修文教,为百王典。得乎中央,别而能全,宿而有成,因号伏羲。

这些解释都是用伏羲的事迹附会“伏羲”的含义。按这种思维方式——伏羲某一种或几种功绩都是用“伏羲”两字的不同写法示意的,而“伏羲”的不同写法也就示意伏羲有某些功绩。其实,不论是“伏羲”两字的不同写法,还是以不同的写法示意某一种或几种功绩,都是后人所为。因此,以事迹解释伏羲的含义,只能是认定的,并不能反映实情或“伏羲”的本意。

  出于对以上两种解释的检讨,刘文英先生在《伏羲传说的原始背景和文化内涵》一文中提出全新看法:

  伏羲的名号,古代没有固定写法。或作伏戏、庖犧、宓羲、虙羲氏等,都是同一语音的记录。据《庄子·月去箧》,伏羲氏以及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之世,“民绳而用之”,尚无文字。那么,伏羲的名号只能是记音。孔安国《尚书·序》和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均谓伏羲氏“造书契”。书契的创造,极有可能。书文的发明,大可怀疑。因为如果真有书文,“伏羲”在后世就不会有各种各样的写法。许慎《说文》认为黄帝时仓颉造字,时间肯定在伏羲之后。文字发明以后,由于汉字同音单词较多,所以才有不同的写法。至于苗族、瑶族由于无古文,伏羲名字在那里都是单纯记音[1]。

这段论述的中心思想是“伏羲”只是记音符号,并不表示一定的含义。正如汉字译出的外国人名,在汉字字面上是无法解释其含义的。

  (三)训诂结合民俗的解释

  闻一多先生《伏羲考》,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的伏羲女娲借助葫芦避洪水创造人类的故事为基础,通过语音训诂,指出“伏羲”亦即“匏瓠”也就是俗言的葫芦;女娲就是“匏瓜”也是葫芦之意[2]。

  刘尧汉先生《中国文明源头新探》一书中对此论点又加以补充完善。指出葫芦可食、可药、可制器皿,可作舟济水,用途广泛,人类在发明陶器以前的一个很长的时间内,或曾广泛地使用过葫芦容器,可称之为葫芦时代[3]。正因为葫芦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过深远影响,于是很自然就成为崇拜对象,《诗经·绵》说:“绵绵瓜瓞,民之初生。”所谓“瓜瓞”就是葫芦,意即人类出自葫芦。另外《礼记·郊特牲》说:“陶匏以象天地之性”,所谓陶匏就是祭祖用的陶质葫芦。依此,刘先生得出结论:

  中华民族各成员以开天辟地的盘古——龙女娲和伏羲的合体葫芦为文化共祖[4]。

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也在不断深化之中。何新先生在其名作《诸神的起源》中,首先揭示中国的原始先民曾普遍有过太阳神信仰,接着通过语音训诂,指出伏羲之“伏”亦即“溥”也就是“伟大”之意,而“羲”亦即“羲俄”和太阳神“羲和”是同一名号。伏羲又称太昊,而太昊正是光明盛大之意,也就是太阳[5],于是有这样的结论:

  伏羲的本名作溥曦,即伟大的“曦”神——太阳神。此外,中国上古的一些神圣名号如:太皓、太昊、帝俊(乌)、重华(舜)等,本来也都是中国古代太阳神的尊号。后来被用作人君的名号。对日神的崇拜发现于中国东部、西部、南部和北部的各种早期人类遗物和遗迹中[6]。

  (四)伏羲名号的原始含义

  对于自古及今形形色色的伏羲名号解释,着实让人无所适从。即如此,我也凑热闹提出一个新论点,我认为伏羲的原始含义就是混沌。兹引庞朴先生的观点:

  混沌,在汉语中有各种音变,分别用以命名不同的事物,如:馄饨、湖涂、囫囤、温敦、混蛋、葫芦等[7]。

用一个简单的推理,既然混沌有音变曰葫芦,而闻一多先生论定伏羲有音变曰葫芦,可证伏羲也有音变曰混沌。闻先生的“葫芦说”回归混沌,那何新先生的“太阳说”呢?太阳其实就是象征道家万物由生的太极,而太极就是神话学家所言的“宇宙卵”亦即混沌,兹引何先生自己的观点:

  中国原有的天地开辟神是“浑沌”神。但根据《山海经》中对浑(混)沌神形象的如下描写:(1)黄色的球形(2)有时又红如丹火(3)有翼无足能飞(4)漫无轮廊;可以推测,其实这一形象描绘的就是太阳[8]。

再用一个简单的推理,混沌是太阳,而伏羲又是太阳的化身,那么伏羲也就是混沌。这样,何先生的“太阳说”还是回归混沌。在混沌的旗帜下“葫芦说”和“太阳说”殊途同归,那混沌又是什么呢?

  混沌在《老子》《庄子》《山海经》《淮南子》中均有描述,或实或虚,大抵都是无面无目,混作一团,“敦兮其若朴,浑兮其若浊”。我的看法,混沌是一种状态,是上古哲人对大地、苍天、万物乃至对宇宙生成由来所想象的一种状态,也可以说混沌是一个原始点,一个可大可小的点或者圆,大可充塞宇宙,小可成为粒子。阴中有阳,阳中含阴,阴阳混同,相反相承。混沌是太始,是大胚胎,一切的一切都是由混沌孕育的,阴阳化生的。还如庞朴先生所言:

  混沌则是宇宙生成、哲学架构以至一切科学的开始[9]。

正因为如此,伏羲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人文始祖,文明由是生者。由此可结论:伏羲的原始含义应该是“混沌”,是最原始、最低级而又大象无形、大道无形的混沌。补充一点,在古代哲学里“阴极”、“太阴”的化身是女娲(也就是闻一多先生主张的“女葫芦”),而太阴也是无形无色的大混沌。女娲的阴极和伏羲的阳极是混沌的两种最基本构成元素,也正是阴阳一起的太极。这就是女娲类似伏羲而成为创世神或原始神的依据。

  (五)伏羲名号的广义含义

  从民族学的角度而言,在原始社会,个人的名号和整个氏族的名称是混同的,个人名称和氏族成员共同的名称——氏族名称是一致的。正如著名史学家吕振羽先生在《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一书中所言:

  ……所谓伏羲氏、金天氏、神农氏、有熊氏等等,在最初不仅是其氏族的名称,而且是其每个成员的名称[10]。

可见伏羲名号也是兼有氏族名称和个人名称的双重意义。

  在伏羲时代,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化,并最终完成转化,原始农业逐渐兴起,和畜牧业并驾齐驱。同时,伏羲部族东迁进入黄河中下游,与中原部族融合,形成一股强大的文化势力,构成“诸夏”的基础。由于伏羲部族在武力上和文化上的优势,许多部族都沿用伏羲名号,并以伏羲后代自居。北宋《太平御览》引《遁甲开山图》说:

  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次有柏皇氏、中央氏、粟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袭伏羲之号。

可见在伏羲时代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伏羲的名号为伏羲后代共享。


二、伏羲风姓解析


  据史籍,伏羲为风姓,是风姓之祖,而女娲亦风姓。溯其源流,风姓之“风”,不仅限于姓氏,且有其他隐喻含义。

  (一)生殖含义

  早在殷商之时,伏羲女娲的原始形象就已出现在装饰图案中。据张光直先生的论点:

  商代安阳西北冈殷王大墓出土木雕中有一个交蛇的图案,似乎是东周楚墓交蛇雕象与汉武梁祠伏羲女娲交尾像的前身[11]。

西汉而下,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像的形式,被广泛采用,频频出现在墓室雕刻、建筑物彩绘等艺术形式中,这种遗风直至明清依旧连绵不绝。透过现象看本质,伏羲女娲交尾像所反映的主题就是原始生殖崇拜的形象化。这使人联想到伏羲女娲风姓的另一含义,即异姓相吸、雌雄相诱,也就是史籍所言的“牝牡相诱”,例句如《左传》之“风马牛不相及”,孔颖达疏引服虔:“风,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由此看出风姓本身就是伏羲女娲交尾像具有生殖含义的例证。

  (二)图腾含义

  就字形分析,“风”从“虫”,甲骨文辞中,“虫”和“巳”为同一字,而“巳”就是“蛇”,《山海经·海外西经》就有“虫为蛇”的说法,足见伏羲女娲的风姓也是其部族出自“蛇”氏族的标记。同时,风亦即“丰隆”,也就是雷。王维堤先生考证:

  据古音学家的拟测,风字的上古音读,声母是复辅音[bI]。大多民族融合为华夏族的过程中复辅音渐次消失,遂失[I]变成“风”,或失变成“龙”,或衍变成双音节词“丰隆”(“风”、“丰”都是奉母字,上古无轻唇音,奉母[f]皆读帮母),丰隆是汉族神话中的雷师。《离骚》:“我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王逸注“丰隆,一曰雷师。”云、雷本不可分,而“丰隆”为雷之象声词,以释雷更为贴切[12]。

这是说“风”、“丰隆”(雷)、“龙”三词同源。既如此,“风”所具有的“蛇”的含意其实指的就是“龙”。何新先生《大易新解》一书注震卦说:

  闪电如龙。二十八宿东方为苍龙,《说卦》云:“震为龙”《楚辞·远游》王注:“辰星、房星,苍龙之体也。”《尔雅·释天》:“龙星明者以为时候,故曰大辰。”辰亦为龙,故辰即震。龙星,雷震之神也[13]。

这是说“震”就是“龙”。既如此,可以有这样的推断:风→丰隆→雷→震→龙,《山海经》所附的雷神图就是作人首龙身舞动之态。有雷即震,有震即阴阳互击闪电,状似神龙舞动,很自然雷就成了龙[14]。小时候,大人们时常吓唬,孩子如不孝敬大人或骂大人,打雷闪电之时,就会被雷的化身龙摘去头。我甚至还多次听到别人传言,一声炸雷之后在某处某处留下了龙爪印或龙指甲之类的痕迹。是为雷即龙的民俗例证。所以伏羲的风性,指的就是伏羲源自龙,伏羲是龙的化身,伏羲部族的图腾是龙。

  (三)八卦含义

  《说文》释“风”说:

  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漠风,东北曰融风。

是说风的本意是四面八方之风。东晋王嘉《拾遗记》说:

  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

是说伏羲听八方风受到启发而画八卦。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

  《左氏传》“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服注“八卦之风也……”。

都表明八风和八卦的关系,也表明风姓是有八卦含义的。


三、一点感想


  阅读数量众多、说法众多、而实质性内容不多,且大抵层层相因的伏羲史料,在越看越糊涂的同时,若仔细探究其源流,便会深切体会到,古人有深意在焉,绝非轻意言之。如本文所论:追到根子上,伏羲的本意就是混沌,也正是阴阳一起、万物由生的太极;追到根子上,伏羲风姓,除姓氏而外,隐喻伏羲是始祖神、伏羲部族是龙图腾、伏羲始作八卦等含义在其中。探讨古史,如同猜谜,就是要断千古未解之悬案,使之由复杂走简单,由混沌达到有序。我对伏羲名号及其风姓的解析,只能是试探,目的是在研究伏羲的史料的路径上,尽量地达到真,从而寻找到理。当然,这些解析很可能是一招不慎,全盘皆输。但体会到:研究伏羲只能是从无字句处读书,以求找到“古人有深意在焉”的深意。


————————————

  注:

  [1]文载《伏羲文化》,17页,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2]《闻一多全集》第一卷,59~60页,北京,三联书店,1982。

  [3]刘尧汉:《中国文明源头新探》,221~222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4]刘尧汉:《中国文明源头新探》,231页。

  [5]何新:《诸神的起源》,51~52页,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

  [6]何新:《诸神的起源》第一章《太阳神与远古华夏文明》提要。

  [7][9]庞朴:《黄帝与混沌:中华文明的起源》,载《文汇报》,1992(3.10)。

  [8]何新:《诸神的起源》第十四章《浑混与中国人的宇宙创生观念》提要。

  [10]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78页,北京,三联书店,1961。

  [11]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226~227页,北京,三联书店,1983。

  [12]王维堤:《龙凤文化》,7~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3]何新:《大易新解》,231页,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

  [14]古籍“(华胥氏)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提到的雷泽,其实就是震泽、龙泽,进一步说就是寓意伏羲部族的龙图腾。雷泽是虚拟并非实指,如硬要将某地的某水潭或某湖指定为雷泽,那就无异于缘木求鱼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2 18: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