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32|回复: 0

【转帖】女大学生破译山西河津230万贿选村官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16 12: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女大学生破译山西河津230万贿选村官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5日10:27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 张凡

  23岁的女大学生魏娟玲以一篇23000字的调查报告《谁动了民主的奶酪——关于山西省河津市老窑头村230万元竞选村官的调查报告》获得今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特等奖,该报告因对农村选举中存在的问题和现实原因作了深入地调查和分析,引起了专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23岁的魏娟玲是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生,得到今年“挑战杯”的特等奖让她感到意外,仅仅是因为自己的一篇报告。

  2003年8月的一天,她在网上看到了山西河津市下化乡老窑头村230万元巨款买村官的消息。一个多月后,魏娟玲只身来到这个小山村,此后她三进三出老窑头实地调查。

  一年之后,一份以老窑头为典型,深层剖析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报告出炉。调查中,魏娟玲发现,贿选已然改变了当地人对选举的看法,但是,在此过程中,当地的民主政治正处于进步和变革之中。

  天价“贿选”的疑惑

  “为什么会关注农村选举问题?”是这段时间魏娟玲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而她的回答一开始总是两个字:兴趣。
公务员出身的父亲经常和她谈论一些基层民主选举的事情,这让她在高中时代就对这类问题产生浓厚兴趣,在上大学时她最后选择的专业就是政治与公共管理。

  魏娟玲说,近几年,在大学校园里民主化的氛围越来越浓,班级、学生会干部都靠民主选举,和基层民主的亲密接触让与之相关的问题成了大家课余时间谈论最多的事情之一,而老窑头事件让她得以找到一个合适的案例来实地了解农村选举的真实情况。

  200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监督与思考”栏目刊登了一篇以“山西省河津市下化乡老窑头村,农民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在村委会主任选举中却有人开出天价”为引题,题目为《230万巨款买村官》的报道,文章披露了山西省河津市老窑头村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过程中的问题。

  一时间,全国上下铺天盖地展开了讨论、分析,但却说法各异,甚至针锋相对。

  230万元,相当于当地一个农民整整2300年的收入,而这笔巨款竟只是为了一个小小的村委会主任!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当事人以如此天价来竞选村官呢?应当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一事件?它对已经走过20年风雨历程却依然脆弱的农村基层民主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老窑头村民在收到这笔巨款后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呢?大多数见诸于媒体的报道和研究并没有解答魏娟玲的这些疑问,也没有触及事件的深层原因。为了了解实际情况,做出正确分析,魏娟玲决定独自前往实地调查。

  三下老窑头村

  魏娟玲开始单枪匹马跑到山沟里调查村官竞选的内幕,她说“会当地方言”是她的法宝。

  2003年国庆节假期的一天,魏娟玲来到了河津市老窑头村。为了保险,魏娟玲请父亲给自己保驾护航,但是她也跟父亲讲好了,只让父亲呆在村口等着。然而,刚开始调查就遇上了意想不到的困难。

  贿选事件一经媒体批露,这个偏僻的小山村立即成了全国关注的中心,各地的媒体、调查组蜂拥而至。魏娟玲进村不久就被来了个下马威,一个骑摩托车的男子追着她问,“你是不是记者?”并明确表示,老窑头村不欢迎她。

  处于事件核心的村党支部书记避而不见,“我们明天再约”、“我现在很忙!”、“你是谁?”、“我听不懂你讲的话!”简单的几句话就把她拒之门外。这个小村子大多人姓史,都是一个家族,即使是普通村民,说到自己村的贿选事件时也是三缄其口。

  每次开口,魏娟玲的第一句话都是,“我是学生”。慢慢的,村民们和这个操着运城方言的小姑娘之间的隔阂消失了,从拉家常开始,很快他们就聊到了魏娟玲所关心的话题。

  后来的一年时间里,魏娟玲共三次来到老窑头。经过调查老窑头村的背景、人际关系网,乃至村子的经济文化水平,她都深信这决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它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虽然事件本身有些极端。

  “贿选”的重新解读

  经过两次实地调查,魏娟玲不仅详细询问了全村村民人中1/4的村民,还同所有的涉及人员和当地干部进行了交谈,在她两万字的报告中,这部分就占到了一半,而老窑头贿选后面一些深层次东西的轮廓也逐渐清晰起来。

  河津市是山西首富,全国经济百强县,而老窑头却是河津最穷的地方之一。2002年统计报表显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49元,但多数农民实际收入距这个数字相差甚远。几经调查,魏娟玲发现,曾经富裕过的老窑头村人从腰缠万贯变得一无所有的过程其实很简单,就是村里的集体煤矿在上世纪90年代后就变为私人的了,而老窑头村人们高价争当村官的原因也是为了这座煤矿。

  煤矿此前几经转手,合同签了一份又一份,但合同的内容是什么?煤矿到底能赚多少钱?到底应当怎样发包和承包?村民究竟应该得到多少?老窑头村民根本无从得知,但他们知道,这其中一定大有猫腻。他们也得出了不成文的规律:“谁当了村长(村委会主任),煤矿就是谁的。”所以这个无品无级的芝麻官成了天价“竞买”的对象。

  2004年暑假,在贿选事件已经尘埃落定后,魏娟玲再次回访了老窑头村,这时的大多数村民还是不愿过多提起一年前的事。不过一些愿意站出来说话的人依然认为贿选的事没错。魏娟玲分析说,这些村民对民主和法制没有认识,他们只认一种潜在的秩序,特别是眼前的利益。他们中大多数人的认识是,即使有制度,他们的利益也无法得到保障。

  从老窑头回到太原,魏娟玲开始了调查报告的写作。因为接触到了太多的人,要把不同的人关于这件事情的观点说明白,还要对整个事件进行分析,工作十分繁琐。魏娟玲每天除了正常的学习外,就是趴在电脑桌前写作。在对事件进行重新梳理,对村民们的想法细致地整理分析后,魏娟玲的2万字的报告初稿成型。

  看到魏娟玲的调查报告,她的许多同学和朋友都笑着说,看起来很有意思,无论是语言还是内容都像是一部小说。经过近一年半的努力,魏娟玲的调查报告得出了一个全新的结论:老窑头村事件是一个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当地的民主政治正处于进步和变革之中。

  魏娟玲认为,竞选人竞选“贴现”的方法存在着诸多弊端,绝对不应提倡,但应当公平、全面看待这一事件,从老窑头事件中仍能发现一些令人欣喜的现象。“贿选”事件的核心人物是以高价当选的村长王玉峰。

  调查中魏娟玲发现,王玉峰本来是一个普通的村民,而他主动站出来和原来的村主任及另一位候选人一起参加竞选的时候,显然希望能够以民主的方式当选,其竞选的方式就是用各种承诺,包括发钱这样直截了当的方式希望村民能够投自己一票,而王玉峰的各项承诺大多是村民非常关心的问题。

  她在《调查报告》中提到:毕竟,这200万元实实在在地装进了农民的口袋,无论他们的选择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都是村民个人自愿选择的结果。公开竞选这一形式可以有效解决民主选举过程中的很多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开竞选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同时她认为,老窑头村发生的天价竞选村官事件,贿选与否并不应当成为争论的关键,也不能简单归咎于农民的素质,而是上述各种原因共同催生的结果,是民主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是基层民主进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是民主不到位应付出的代价。亡羊补牢,犹未晚矣。现在应当做的是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杜绝已经出现过的问题再次出现,完善各项制度,堵住各种漏洞,使村民自治不断完善。

  谁动了民主的奶酪

  在报告中,魏娟玲对贿选出现的原因做出了详细的分析。

  她认为,经济因素是天价竞选村官的直接原因,但一小部分村民的信任危机也为金钱提供了乘虚而入的机会,使村民做出了现实而无奈的选择。

  村委选举人做了一些公开承诺,办好学校、按时发放教师工资、减免学杂费、解决村民用水问题等,但最后一条当选后将用自己的钱为每个村民发款200元才是这次选举中的最大焦点,随着候选人将许诺发钱的数层层加高,最后达到每人1 800元,这已经快接近老窑头村人的平均收入了。

  村民要从村民自治中得到好处,最直接的就是有钱人竞选村官时发给他们的钱。当钱数不断上升时,他们的期望越来越高,心底的怀疑也就越来越强,他们真的会发这么多钱吗?当王玉峰把钱箱搬上主席台时,他们终于报以热烈的掌声。

  魏娟玲发现,从几次投票的结果中,可以清楚看到选民的意愿与承诺钱数的变化之间的直接关系:3月18日,由选民直接提名候选人,王玉峰得0票;3月24日,当王玉峰承诺400元时,得275票,占759名选民的32.6%;4 月17日,当王玉峰承诺1800元时,得470票,占758名选民的62%。在对民主和村干部不信任的情况下,承诺与亮相的结合最终决定了选票的走向,老窑头村民做出了草率而又无奈的选择。

  魏娟玲向村民们问到了一个问题:如果重新选举,不承诺发钱,你还会选王玉峰吗?大多数人没有回答她的问题,但一位老大爷的话却让她触目惊心:“不一定,他的钱花了,我们也选过他了,就算两清了,他还想选就得再掏钱,再选谁就看谁给得多了。这就是我们老窑头的特色,谁想当村长都得掏钱!”

  这次选举带来的副作用让人深思,基层民主的变异是一步步形成的,魏娟玲据此分析到:表面上,导致老窑头村选举的极端局面的是选举法规的不完善,但其深藏的原因却是由于四个民主不能整体建设和协调发展,在于民主选举之外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缺失。

  如果老窑头村的村民对于选出的村干部能够依法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如果村民对于村煤矿承包合同中利润上交集体的比例有参与讨论和决策的权利,候选人就不会通过承诺巨额现金来进行竞争。正是由于民主的不到位,使得权力无限扩大并游离于村民的监督之外,才使竞选者们纷纷不惜“天价”竞选村官。

  在调查报告中,魏娟玲不仅分析了原因,还提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法。

  对魏娟玲的调查报告,“挑战杯”大赛人文类项目的主评审奚广庆教授(教育部原社会科学司司长)认为能打80分的高分,奚广庆对高校内人文科学研究的滞后现状感触颇深:“我们在这一领域的创新太差了。教师上课照本宣科,写书写论文抄风盛行。”

  在担任了“挑战杯”评委后,奚广庆定下一个硬指标:谁的作品要获得大奖,必须源于亲身的社会实践。奚教授说: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讨论社会科学的创新标准。其实很简单,就是看在调查中能否发现社会问题,并找到根源。”他说,理论联系实际就是魏娟玲这篇报告的可贵之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2 21: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