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01|回复: 0

[转]黄景春:珍视生存资源,保护文化遗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28 20: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珍视生存资源,保护文化遗产
——《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海论坛》综述
黄景春

由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海论坛》于2005年12月14日在上海市莲花路1555号华一大厦举行。从事民间文化保护和研究的近30位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徐华龙先生主持了论坛,华一村党委书记瞿龙兴出席会议并对首届论坛举行表示祝贺。与会学者就非物质文化的概念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上海市学术界应该在保护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哪些具体工作等展开热烈的讨论。
一、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些强势文化不断扩张其活动空间,同时一些弱势文化面临灭绝,人类生存的多样性受到了巨大影响。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的那些习俗、仪式、表演、神话、传说、技艺等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资源正在加速消失,人类精神文化的丰富性受到冲击,人类生活正在因为逐渐失去自我文化内涵而变得表层化、单一化,这种趋势终将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全世界都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然而,什么是非物质文化呢?与会学者展开热烈讨论,各自抒发自己的理解和意见。陈勤建教授认为,“非物质文化”是我国的翻译方法,这个翻译是有一定缺陷的。实际上,非物质文化是指那些非文字的、口头传承的知识和习俗,我们对它的理解太狭隘了,把它等同于民俗文化,而对民俗文化的理解也忽略了很多生活形态的东西,这样就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引进了死胡同。我们要把非物质文化定位于一种打破上层与下层、官方与民间分割以及学科界限的宽泛的文化。譬如昆曲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上海的沪剧当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改予以保护。蔡丰明研究员说,非物质文化的概念要大于民俗文化,在日本有关法律中,非物质文化与民俗文化各有一栏。非物质文化就是指那些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表现形式与文化空间。他进一步解释说:所谓“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就是现存的生活形态的民众生活方式;所谓“文化表现形式”,就是各种文化形态,如田歌、地方传说等;所谓“文化空间”就是个别文化的场景,如上海的石库门,它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文化。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顾此失彼,都要纳入到我们研究和保护的视野中来。田兆元教授引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中发布的对最新定义,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指出物质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譬如陕西有大量的炎帝、黄帝传说,这些非物质文化依附于当地的炎帝庙、黄帝陵等建筑和古迹之上,二者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非物质文化的定义是宽泛的,它是我们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依据。
搞好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而界定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开展这项工作的第一步。通过讨论和争鸣,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范围、特征等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何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次论坛集中讨论的一个问题,大家围绕这个问题献言献策,提出很多值得重视的意见和建议。
王水先生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各级领导要有足够的重视,因为我们的政府力量特别强大,离开政府的支持我们将一事无成。翁敏华女士认为,学者投入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已经有很多节日在历史上失传了,譬如上巳节、寒食节,七七女儿节也濒临灭绝。还有哭嫁歌、哭丧歌、叫卖歌等等,都在迅速消失,学者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意识地搜集和整理这些资料,保护这些宝贵文化财富。蔡丰明研究员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专家学者来研究和民间组织的行动,但更需要政府出面,需要政府有所作为,包括对民众进行动员,对保护项目进行资金投入。我们也要学习东邻日本的一些做法。日本早在1950年就制定了《文化遗产保护法》,我们到今天仍没有这方面的法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缺乏法律依据,这恐怕也是今天群众不理解、官方行动不到位的原因所在。最近我们开始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了,但仅仅依靠学者研究和民间力量还远远不够,需要有国家资源上的投入和支持。黄景春博士结合某地政府官员四处活动要将梁祝传说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个事例说,政府的介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件好事,但是也要警惕地方官员的真实动机,如果是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名,行招商引资之实,这实际上就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翻版,其结果是利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招牌进行经济开发,为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而不择手段,最后反而糟蹋了现存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宏刚研究员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具有亲和力、最善良的民族,而且富有自己的特色。我们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财富,我们应该发挥民族优良传统,保护好我们的精神文化资源。吴祖德先生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复古倒退,回到过去的生活方式,在这方面群众有时是有疑问的,学者有责任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的这些努力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守护我们的文化基因,保持我们特有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上海如何保护好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次论坛是一次务实的会议,学者们就如何采取实际行动保护上海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地交换了看法,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欧粤先生认为,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在具体行动,少说空话。当下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摸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对有些项目应该立即着手调查研究。譬如民间信仰过去被当作封建迷信遭到批判,最近抬头发展十分迅速,上海的造庙成风,我们搞民间文化研究的人应该深入深究这种现象背后的各用因素。王水先生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在行动,我们可以依据上海的实际情况,搞出一些题目,发动大家一起参与。范明三研究员在讨论中指出,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脚踏实地,几十年如一日地进行,因为这不是一个时髦的话题,而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在这项工作中,我们这些搞研究的人要在专业上进行提高深化,不能走入误区,这样才能保护我们本色的文化遗产。秦耕教授建议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开发结合起来,保护与开发是可以并行的,二者不是对立关系。他还提议华一村在这个方面可以做出一些尝试,建自己的村级博物馆,把一些民俗文化如民间音乐、民间说唱、传统服饰等艺术保留在博物馆中,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出更多的探索。
蔡丰明研究员指出,今年全国各地申报了1700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北京、天津都有二三十项,浙江申报了一百多项,可是上海市却只有区区7项,在这方面上海有关部门还需要努力。现在仅仅依靠广电部门来搞这项活动是很不够的,拥有很强研究力量的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应该更多地参与其中。徐华龙、田兆元、翁敏华、黄景春等人都提出,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在民间文化研究方面拥有庞大的队伍,研究能力也是很强的,但是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没有自己的专业学术刊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没有自己的阵地,发不出我们自己的声音,我们的研究成果难以发挥社会影响,对于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不利的。王宏刚研究员说,上海连一个民间文化研究的刊物都没有,这是不正常的。办一个学术研究的刊物并不难,对于经济繁荣的上海来说也不算什么大的负担,主要还是有关部门没有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与会学者呼吁尽快创办一个这样的专业刊物,推动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效展开。田兆元教授表示将着手把自己的博客网站建设成民间文化研究同仁的一个信息交流平台,这一设想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
讨论结束前,论坛主持人徐华龙先生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说,这是上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届论坛,今后还要举行多次。学者们应该提高到关系“我们”生存的高度来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起积极参与和自觉承担,同心协力推进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原载“海上风民族民间文化论坛网”
www.blogcn.com/user43/windfromsea/index.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4 15:5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