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464|回复: 18

寻找婚俗:公公与儿媳之新婚仪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8 16: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公与儿媳的新婚仪式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剧烈的深层次的文化转型时期,国家层面的经济、政治、社会、教育等领域的系列变革已经深刻影响到人们的具体生活,以至于促使了一些社会习俗的演化。江汉平原的天(天门)、潜(潜江)、沔(仙桃)三地近年日益时兴的一种新婚习俗即是一例。这一新婚习俗最大的特点是,在婚礼仪式上,新郎被参加婚礼的亲友们强行闲置起来,而把新郎的父亲扮成新郎,使其与新娘儿媳一道完成新婚仪式。这种极度变形的新婚习俗,笔者将其名之为“公公与儿媳之新婚仪式”,它缘起于江汉平原天、潜、沔三地的民间乡村而又普遍影响着这些地区的城镇市民,如今正逐渐为江汉平原天、潜、沔三地以外其他地区的人们所了解和关注。 这一习俗的影响,我曾作过楚文化精神的论证。前不久,在华东师范大学与几位民俗学学者闲聊,发现这一习俗在山西、江苏等部分地区也有类似情形。于是,有了寻找同类婚俗的念头,以为这可能是我国当代(也可能有其坚深的历史)婚俗的一个面貌,求问于各位,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06-1-8 16: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寻找婚俗:公公与儿媳之新婚仪式

    2000年秋,讲授民俗文化时,从江汉平原天门籍的学生中了解到一种令我瞠目结舌的新婚习俗。学生说,这一婚俗中,新郎并不是主角,唱主角的是被妆扮成新郎模样的新郎父亲与新娘,这是参加婚礼的亲友们故意设置的以增强喜庆气氛的婚礼项目。出于专业兴趣与惊诧的疑惑,我在江汉平原的学生中作了一次问卷调查,在近三百份问卷中我又得到了新的结论,来自江汉平原的天门籍、潜江籍和仙桃籍学生都谈到了这一习俗在本地的流行情况与具体程式,在他们的笔下已经没有了象我这样的外乡人的诧异与好奇,似乎生活原本如此。   
 楼主| 发表于 2006-1-8 16:57: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寻找婚俗:公公与儿媳之新婚仪式

                           湖北省仙桃市城郊的乡村调查“公公与儿媳之新婚仪式”
   新郎与新娘家相距不到十里。 婚礼当天,上午10时左右,新郎与亲友一道乘车(五辆小轿车和一辆乘载礼仪乐队的小卡车)前往新娘家迎亲,约下午3时许,伴随悦耳喜庆的乐队演奏声,迎亲车队出现在离新郎家近300米远的路口,这时早已等候多时的另一支数十人组成的迎亲队伍炸着爆竹急匆匆地从新郎家迎出来,所有令人惊喜而又奇异的新婚仪式自此拉开了序幕:
       Ⅰ、“公公背儿媳”的仪式
    新娘所在的迎亲队伍被在家等候的人们拦住,三百米的距离顿时挤满了参加婚礼的客人和热情的邻里以及素不相识、驻足旁观的路人,笑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编演成了一幅热烈吉祥、欢乐喜庆的风俗画卷。衣着喜气华艳的新娘在几位年轻亲友的说服下与新郎分开,另一边,化妆过的新郎的父辈们被众亲友推拉着向新娘走来。新郎的父亲有三兄弟,都穿着时下最为流行的枣红色的丝袍马褂(租用的),头戴仿古官帽模样、用纸盒做成的又高又尖的大帽,上面分别写着“一品水货”(新郎的伯父)、“二品正宗”(新郎的父亲,也有的干脆写着“扒灰佬”)、“三品水货”(新郎的叔叔)歪歪斜斜的大字,他们的脸上也被涂脂抹粉,成了一个个十足的大花脸,其中一品水货的胸前还挂着木制的灰耙与撮箕。二品正宗被推着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们的两侧还有同样被化过妆的自己的妻子,衣着与面容相仿,不同的是她们胸前挂着一串曾经盛过陈醋的空瓶。这一行迎亲队伍的出现把整个喜庆氛围推向了高潮,他们有如古代戏台上的名角,正在上演一出鲜活的人生喜剧,被因激动而略显轻狂的人们簇拥着、推拉着,急急地向新娘卷过去。等到走近,几个年轻人便把新郎的父亲拉到新娘前面,迫使他转过身、弯下腰去背新娘,他试图反抗与争辩,却无奈人多力大,心不由己,只好静静地照着年轻人的安排做好姿势。新娘开始小声的说着什么,然后想用力摆脱劝说者的推拉,没想到被几个大胆而又利索的年轻人顺势抬起来紧紧地放到了她公公的后背上,接着让公公反过手来背好,起身回新郎家去。其他的长辈也被推拉着跟在后面。因为新娘较重,上了年纪的公公背得很有些吃力,加之亲友不时地在后面推一下、拉一把,弄得他一步一顿的,大口的喘着气。大约走了百来米远,有人提议让新郎的伯父背新娘,于是几个年轻人又强行换上新郎的伯父,又过了一段路程,又让新郎的叔叔去背,最后的几十米还是由公公来背,直到家门口为止,新娘下了地,被扶进大门,背新娘的仪式完成。这一过程大约用了四十多分钟,新郎完全被冷落,他独自回家等着。
    Ⅱ、“公公与儿媳的拜堂”仪式
    接下来的新婚庆典仪式上,公公被安排紧靠着新娘,以新郎之礼相见。其他长辈并列左右,真正的新郎则远远地站在长辈的旁边。然后在主婚人的口令下,行拜天地、夫妻对拜的大礼,唯独少了拜高堂的礼节。人们不时提出一些公公与新娘完成亲密动作的要求,如共吃一个苹果、互相亲吻等,约二十来分钟,庆典仪式结束。此时,才由新郎挽着新娘进入洞房,重新开始真正属于新婚夫妇的喜庆活动。
    对这种与中国传统以新郎为主的婚礼大异其趣的仪式,组织者大多认为这种形式更能达到喜庆、热闹的效果,而且也适应当代生活强化感性刺激的潮流。他们还解释说新郎长辈所戴大帽上的文字的涵义,是指代仪式上的新郎及假新郎,数字是其兄弟排行,其核心为新郎的父亲。
 楼主| 发表于 2006-1-8 16:59: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寻找婚俗:公公与儿媳之新婚仪式

                         湖北省潜江市城区的婚礼仪式
    与仙桃市乡村的婚俗有所不同。由于场地小,参加婚礼的亲友和近邻不多,新郎迎亲回来时没有举行“背”的仪式。直到下午5时举行婚宴时才组织了较隆重的仪式。婚宴正式举行之前,新郎父母被化了妆,父亲身穿大红绸缎的对襟马褂,头戴纸盒做成的仿古官帽,母亲也身穿同样的服饰,胸前斜挂着一个空醋瓶。他们被推到宴会厅的主持台上,与早已等候在此的新娘并排站在一起。而新郎的父亲被迫紧靠新娘,以新郎之礼与新娘相对而立,然后主婚人宣读新婚仪式的程序:①、新郎新娘拜天地;②、夫妻对拜;③、新郎新娘给来宾敬酒。接下来,被妆扮成新郎的公公与新娘儿媳即依照主婚人的要求完成各种仪式,整个过程由挂醋瓶的新郎母亲与新郎陪同。婚宴也在这种热闹的近于逗乐的氛围中进行,一直到结束。
 楼主| 发表于 2006-1-8 17: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寻找婚俗:公公与儿媳之新婚仪式

     综合这两次调查,笔者认为,“公公与儿媳的新婚仪式”这一习俗,主要包括两个程式:一是公公背新娘(儿媳)的仪式;一是公公与儿媳拜堂的仪式。虽然不同的地区或多或少有些差异,但都已表现出新婚突显公公与新娘儿媳的仪式行为这一本质特性,所以都应视为相同的新婚习俗。这一婚礼习俗又因其传承的地区与城市距离的远近而有较大差异,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城乡结合部的形态,这一区域的婚礼仪式最复杂、最典型、影响也最大,具备这种习俗的两大仪式特征,并呈现出向乡村与城区辐射、形态愈加简化的传播趋势。一定程度上具有习俗传播源的意义。二是乡村的形态,主要传承着这一习俗的第一仪式特征,即“公公背新娘(儿媳)的仪式”,而夫妻拜堂仪式则仍由新郎与新娘完成。三是城镇的形态,主要传承着这一习俗的第二仪式特征,即“公公与新娘(儿媳)拜堂的仪式”。当然,这三种区域化形态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时有变化,时有增删,与具体的婚礼仪式有很大关系。
发表于 2006-1-9 13: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寻找婚俗:公公与儿媳之新婚仪式

啊!还有这样的习俗!
 楼主| 发表于 2006-1-9 20: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寻找婚俗:公公与儿媳之新婚仪式

          有呢,五年前我也好惊讶!
       原以为这只是楚人余绪,狂狷不俗之为呢。等到五年后不久的一次小聚,又发现中国之内,此俗实在是野草遍地,为数多多哟……
       因此,趁各位享年节之时,返乡之际,帮忙比照比照,说不定还有好多好多的地方有呢-------谢谢提供线索哈
发表于 2006-1-10 00: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寻找婚俗:公公与儿媳之新婚仪式

莫要搞成爬灰i哟
发表于 2006-1-10 11: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寻找婚俗:公公与儿媳之新婚仪式

晕,就象看红楼梦时朦胧中仿佛看到了肮脏处!
这应该是种 陋 俗吧
发表于 2006-1-12 12: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寻找婚俗:公公与儿媳之新婚仪式

《民间文化论坛》第5期余园的《性禁忌调侃性反抗与强化的公开映照——鄂中南一种奇特婚俗的功能思考》就是考察这一仪式的,有兴趣的可以参考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 11: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寻找婚俗:公公与儿媳之新婚仪式

    笔者的《文化转型催生狂欢化新民俗》(《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江汉平原当代婚俗的文化考察》(荆楚文化丛刊第1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曾经有些讨论,但不够准确、全面,甚至有些判断可能失之偏颇。据目前的了解,这一民俗可能有很早的传统,而且我国南北许多地区至今都有传承,其中演化及内涵,值得大家关注。
发表于 2009-12-30 23: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寝室同学哥哥结婚的时候,她爸爸和妈妈都被穿上唱戏的衣服,画的很滑稽,爸爸挂着耙子,当时只觉得很搞笑,现在想想可能有些东西值得研究。武汉这边结婚,都要调戏儿媳妇和公公。
发表于 2010-1-4 01: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小猫快跑咯 的帖子

哈哈,这个在孔孟之乡也有,时尚乎,民俗乎?与现实社会人们的心理或精神状态是有关的。
发表于 2010-1-4 14:3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戏谑——一个穿越时空的话题

第一次上民间文学的时候就听之农老师提到过这个习俗,后来与老师私下散步时,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我原以为这是游戏,老师说是仪式的一部分,后来华师大的同学说这是西方所说的戏谑研究,还准备搞一个华东,华中,西北 的联合调查,现在陈老师说齐鲁之地也有,实在令人兴奋,还注意到之农老师的帖是06年发出的,过了4年了!!!看来,这一话题还是一个穿越时空的嚼头。

   欢迎大家补充资料!

[ 本帖最后由 恩施土家 于 2010-1-4 14:35 编辑 ]
发表于 2010-1-4 14:35:29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做 戏谑

《诗·卫风·淇奥》:“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汉 徐干 《中论·法象》:“君子口无戏谑之言,言必有防;身无戏谑之行,行必有检。”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二:“ 蜀 昔有术士,精於谈天,尤善戏谑。”
  明 徐渭 《漱老谑墨》诗:“世间无事无三昧,老来戏谑涂花卉。”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三五章:“新郎新妇喜逐颜开的接受客人的戏谑和祝贺,满屋子是笑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4 08: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