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76|回复: 8

年节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8 21: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鄂西北的年

赵彩云

湖北广水市是一个地处鄂西北的小山城,地广人稀。春节年味十足,年气浓重。
总体来说,年节是从腊月24到正月15。24年的是花序,它揭开了年的面纱,多姿多彩的节日气息弥散开来……15是年的尾声,人们在感受着年的余温品味着最后的余味。
不同与其他地方,我们这里的小年开始于腊月24日而非23日,到了那一天,人们就开始正式的为年做准备了。当地一直延续着一个传统叫做扫扬尘。早饭一过,家里的长子就要去竹林砍一些又绿又翠的竹叶,然后绑在一根长长的竹竿上准备用它来打扫屋顶墙角的灰尘蛛网。当男孩子做这事的时候。女孩子们也忙开了,她们要把家里的瓶瓶罐罐擦洗干净,花花草草都打扮靓丽,从卧室的书桌到厨房的灶台,一切的物品都要被拿出去,等竹叶做的大扫帚把每一个角落都打扫干净之后,所有的物品都会被重新摆放。
接下来几天就一直是繁忙的年前准备阶段,这几天了不管家里有钱没钱,也不管是刮风下雨,一定得赶赶集,给小孩买上一身的新衣服,还要买上烟花爆竹,香蜡纸炮,还有什么门神连画啊啊中堂画啊等,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记得买上写对联的红纸(当然,这一个示情况而定,因为如果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家里有 直系家属死了就要买白纸写对联,在亲人过世的第二年要用黄纸,第三年要用绿纸非直系的族人要依辈和年分分用不同的纸,比如孙子家在爷爷逝世的第一年要写黄色的对子,第二年写绿色的。第三年就可以恢复红色的了)人人都会急急匆匆的添置年货。以图热热闹闹、像像样样迎新春。家庭主妇们就更忙了,通常有一个说法是“二十六的炒,二十七的炸,腊月二十八的打糍粑”。所谓的“炒”就是炒花生瓜子,要先从河里挑一些细纱回来用水洗干净,然后和花生或者是瓜子一起放在大铁锅里不停的翻来覆去的炒直至香味四溢。所谓的“炸”是指炸豆腐、园子和花生米、红薯片,糯米条等小吃。那一天的一大清早,父亲们就会挑上泡了一晚的黄豆去豆腐坊,下午再挑回白白嫩嫩的准备下油锅的豆腐。所谓的“打糍粑”就是先把糯米蒸熟了然后棍棒使之成糊糊状,然后作成一个个月亮似的小圆饼,第二天再把他们晒干。
在这一段准备的时间里又有很多的细碎琐事,例如蒸酒宰鸡、熏制腊肉、准备蔬菜等等,还例如大人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正月里在地上看到了钱也不能拣等等。腊月24 的那次屋内屋外的全面清扫一直要维持好。从屋前后坎杂草到被褥蚊帐、板凳、厨房用具都要保持得干干净净。家家户户的摆设都有相似之处,进入大门的叫做堂屋,堂屋正中放着神柜,搁置观音,观音背后的中堂画在年三十晚上要换上新的等。
大年三十是农历最后一天,也是正式的年的开始。早上的一餐是比较重要的,是一般的人家的吃年饭时间,一大清早家庭主妇们就要忙开了,碟碟碗碗杯杯盏盏都要派上用场了,这一顿是一定要丰盛的,因为不光要自己吃,还要供奉祖先,开饭前的这个仪式是一定不能省的,在祭祀之前绝对不能动筷吃饭吃菜,这样就是对祖先大不敬,来年祖先就不会保护你了。供奉祖先的时候要先摆上九张空椅子,菜要上两次,第一次要上八碗,第二次要上八盘,上菜期间要一巡一巡的给祖先斟酒。这个完了后再上饭(这饭是有讲究的,就是盛饭的时候只能一下盛好,无论多少。)还有一点就是整个期间,任何人特别是好动的小孩子绝对不能碰桌椅,也最好不要讲话。这个活动要在堂屋正中间进行,神柜上要搁上插了一根筷子的煮熟的猪头,还要点上香和烛,祭祀完毕要在桌前柜前都烧纸钱,并且要放鞭炮,并且鞭炮一点要又长又响,否则就会认为祖先听不到而不能来拿纸钱。这个时候家里的男性和所有的小孩子就要对这桌子个祖先磕头以求先人的荫庇。所有的这一切完了之后才可以吃饭。这一天中午,饭后,就要开始写对联啦,一幅一幅的都要精心选择精心写好。等到下午大概四五点的时候,就要把全家再重新打扫一遍后开始挂对子,也就是在妈妈开始做饭的时候孩子们就开始一间屋一间屋的开始挂了,注意要说“挂”或者是“粘”,千万不能说“贴”,因为觉得“贴”就有会贴钱的意味,这样来年就不会赚钱了。贴对子的时候一定要把晾在外面的东西都收进屋,(注意,这一天是不能够洗衣服的,特别是裤子,因为这一天是龙晒衣的日子)对子一粘就是新的一年了,就不能再说错话了,对子是只要有门的都得粘,象什么猪栏牛棚鸡窝都不例外。还特别别忘了土地庙里的。各家各户的象什么“天高日月长,庙小神通大”的对联把一个小小的土地庙都装扮成红色的了。这里就有一个说法,就是谁家对子粘的早谁家就更有福。接下来的就是吃晚饭了,晚饭的菜可以随便但一定要有鱼,并且鱼一定不能吃完,取意“年年有余(鱼)”,吃完饭后的一个集体活动就是一个洗脚,虽然这一天中午每一个人都要好好的洗一个澡,但是晚上的洗脚也是必须要做的,边洗的时候,家长就会发压岁钱,给小孩也给老人。无论多少,基本每个人都会得到当家人的压岁钱,这钱要一直装载身上,还有些家庭会拿出一些“现洋”(也就是民国时候流传下来的大洋)放在小孩的口袋里,叫做“压宝”,洗完脚穿上新鞋新袜就可以坐在火炉边边烤火边看电视了,以前的火炉里一定要烧一棵最大的大树根,或越旺越好,现在家里都不怎么烧明火了而改为烧木炭,同样是要越旺越好。年三十的晚上是要通宵不熄灯的,每一间屋里的灯都必须开这直到第二天天明,家里还要有人“守岁”就是一晚上的任何时间都要有人醒着坐在火炉前 ,十二点的时候就是“除夕”的时候,就是全家人都出去到院子里祭祀天地,这个过程中同样不允许任何人讲话。
正月初一早上大概五六点的时候家里的爸爸就会为每人做一碗荷包蛋吃,吃了就出去依照辈分先后给人拜年去,初一一般只给本家拜年,初二是走亲戚拜年的日子,也叫"转门"。俗话说"初一崽,初二郎",女婿要带着妻子小孩,提着礼物到岳父母亲拜年。初三是又一个忙的日子,特别是早上,男的要求水井抢水,就是要把水缸再次挑满水(第一次水缸挑满是在腊月三十),女人们要扫"富贵",就把家里积存两天(大年初一、二不能倒垃圾)的垃圾迅速打扫,一边打扫,一边道"富贵进,穷鬼出"。这一天按规定是要去给舅舅拜年的。剩下的几天就可以自由安排了
这年节一直到正月十五过元宵,十五的晚上家里要煮汤圆吃,一定要炒花生或者是瓜子。大街上有的舞龙灯有的玩船有的踩高跷好不热闹,鞭炮声人叫声喇叭唢呐声不绝如缕,整个的街道人满为患,人们都在尽情的享受这最后的狂欢的一刻。十五一过,日子就归入了正常的平淡了。年就这样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如今,很多人在外即使过年都不能赶回来,年味也越来越淡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1-8 21: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年节记忆

春节来临,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品味这个传统,希望同仁将自己对年节的记忆倾倒出来,赵彩云对鄂西北的年节记忆就很好。
发表于 2006-1-8 21: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年节记忆

呵呵 我来!!!
跟贴 !
发表于 2006-1-8 21: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年节记忆

  回忆在拉萨欢度藏历新年   
                           中文系03级5班     边巴卓玛  学好20030758               
每次快到一种节日时看到各个大商场都进行很多商业活动和综艺活动,行走的人们也在不由自主地吸引过去,最近也是在周边的这种大商场正进行商业促销活动,也是意味着迎接新年的到来,看到在过路的人们忙碌中准备的样子,,我的脑子里连想到我的家乡和那里的人们也正忙碌的影子,想到那里过年的那一幕,我的家乡是世界屋脊上的最神圣的西藏中心城市拉萨。我想现在这个时候我们那边也一样很热闹,商人们也在忙碌地市场上摆出各种各样,如:吃的,用的,穿的,玩的等,也进行很多商业促销活动,在拉萨的大小市场上人山人海,人们都在高高兴兴地采购新年的东西,在那种情景中感觉整个拉萨变的丰富多彩,    喜气洋洋,可以在每个人的脸上幸福和快乐的光彩,我们西藏那边过年时非常讲究卫生,到了藏历十二月,那边的人们便将各自的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该洗的东西都洗的很干净,房子外面刷新颜色,一看给人的感觉就很干净,很暖和。         
在藏历腊月二十九,当太阳下山后前,就各家各户还要吃“古突”这是个特殊的面,是过年时才吃的,我们在一部分面疙瘩里,包进各样的东西,如:包磁片〈这个在我们那边象征地代表好吃懒做〉,还包羊毛〈这个羊毛代表这个人心地善良、性格温顺〉;还有包辣椒〈这个表示这个人是很能说,比较泼辣,刀子嘴〉,木炭表示心黑,豆子表示勤劳着等,但有些家户包其他的,但都有象征的意义,蛮好玩,也很有意思,在到了面以后我们第一个反映是看自己拿到什么,然后自己看了后在大家面前说出来,这些东西有象征性的可以能够测试人的性格和内心等,这也是一种娱乐形式,很有趣的,在吃完面以后我们按传统性的进行“赶鬼”。这也是不同民族在自己生活领域内形成的一种观念吧,在我们那边信仰宗教是已经形成了人们的生活的一部分了,所以人们的意识里认为世上不光是人在活动,还有很多鬼也在人间活动,才人们的生活中遇到很多不幸的事,所以按传统形式在腊月二十九号晚上一定要把它们赶出家门,在赶它们之前我们在家里弄糌粑团先在我们每个人除了自己额头上外身上其他地方有揉擦,这是象征性地表示这样沾满了人身上所有的不幸的事和疾病。在还弄磁碗先给鬼会餐,也是给面疙瘩,也把糌粑团也放到一起,然后送鬼的人燃起麦草做的火把,出去家门去把它们仍到离家比较远的十字路口,送完以后记得不能回头看,只能高兴的往家里回,这样代表顺利地把家里的不幸和疾病都仍掉了。也表示新的一年里全家人健康,一切顺利。然后到晚点放烟花,当时天空变的很美丽,拉萨城市变的更有色彩,更有活力,整个雪域高原都在热闹和欢庆中变的更有威望和神秘。,
    我们那边一传统的习俗在腊月二十九这一天是家里的女同胞们洗头发,洗澡等搞自己的卫生时间,大年三十那天是男同胞们搞个人卫生的时间,还有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每家都自己准备的青稞苗、“卡塞”《油炸果》、还有“隆过”《羊头》、还有“切玛”(是五谷丰收头)、还有各种糖果,和干肉,等准备丰富的食物,在专用的碟子里装着,摆在佛龛上,而且碟子是要用单数的,不能双数的,还在佛龛旁边放花,这也是对神的崇拜和感激的表示吧,然后在我们的桌子上摆满实物,把屋子里弄的干干净净,把床上的卡垫和靠枕都换新的,很有我们民族气势的那种,这样一天就在忙碌中过了,晚上全家人一起看藏历新年晚会,在这样节目大多是我们自己语言和汉语双语录制的,节目内容都是我们西藏的传统故事所编的藏戏、还有小品、舞蹈、等形式多样,老少都喜欢看。也有些人几乎不睡觉,其实小时候我也一样,在爸妈弄这些时候我也旁边喜欢凑热闹,到了晚上兴奋的不想睡觉,总看自己的新衣服,总在试穿,小时候就喜欢盼新年,现在想起来很天真。在那时候我周围的小孩子也都一样的心态。都喜欢放烟花,都喜欢玩游戏,都是在盼望新年而睡不着那种。
新年的钟声响了,在初一我们那边家里的大人们起的非常早,以前差不多凌晨三,四点就起来~~放着欢快的音乐,爸妈提来新年的第一桶水,然后给我们吃“观颠”(这也是热青稞酒加上奶渣、人参果、红塘搅拌好后,,徐徐加上糌粑),还有全家人一起吃人参果,酥油,糖等做的“吉祥饭”。没过多就邻居和亲戚,以及所有的人就穿门进行拜年了,他们的声音很洪亮,手里拿着“切玛”高声念颂“扎西德勒”等吉祥的祝辞。大人在家里点香,点酥油灯,准备好好吃的和好喝的酒,迎接着周边人们的拜年,新年的第一天全件人穿着新衣服,大多数都以传统的形式的穿我们本民族的服装,拜年过程中互敬“切玛”和酒。对于吃“切玛”来说首先手上抓点糌粑或小麦先向天空散三下,这也是表示敬天,敬地,敬人,然后抓点放到嘴里吃,敬酒时候也是很有规矩,大多是三口一杯,你接受对方敬酒后不能马上喝掉,还有用无名指在酒里沾一下把酒往上弹三下,然后喝,我们那边敬酒时候专门有酒歌,还跳舞,还有给小孩子压岁钱,从总体上讲反是去拜年的男同胞大多是早就醉倒了,大年初一的上半天就这样过,在传统里大年初一不能出来穿门,但在拉萨现在单位里还搞拜年活动,在集体性的载歌载舞,这一天无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相互祝福和相互敬酒,人们都在新年的喜庆中陶醉,家家扶得醉人归。
大年初三大多是宗教活动,这一天家里的人们又清晨三,四点起来,走出这个喧闹的城市,去爬宝瓶山和药王山,在山上有是人山人海,从远出都看到敬神祈福人群,他们在山上插经旗,和挂彩幡,口里不断的念经,还在燃烧香草树枝,烟云从上顶袭袭升上晴空中去,彩幡纷纷扬扬,哈达猎猎飘舞。人们在这样浓浓的宗教气氛中祈求神灵赐予幸福和平安!老人们大多手里拿着经筒去寺庙拜佛,去转经,还有在拉萨周围的大小寺庙里喇嘛和和尚们也进行宗教活动,这种活动搞的很隆重,也有很多百姓参加。从这里可以看到我们民族的信仰,以及在这里受到很浓的宗教熏陶,在西藏那边信仰宗教也是形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们这个净土的神秘之处吧。后面的时间里亲戚和好朋友间相互请客,还有广大农牧区还将举行新马驮鞍仪式、赛马、拔河、投掷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藏历新年的欢庆活动将一直持续到藏历正月十五,这大半个月里浓浓的节日气息和多才多艺的节目不断,看到这些是个眼福!

我们那边一年中有很多节日,但大多是以带有宗教色彩,也有专门的宗教活动,虽然西藏现在的城市建设和规划不断地现代话,人们的思想现代和生活也进入了信息时代,但宗教是永不退化的,现在西藏旅游的人很多,大多是拜佛,在夏天也是西藏天气蛮爽,节日也很多,不如:赛马节,雪顿,展佛节等很多。也是旅游人口高潮的时期,在拉萨的大街小巷里都看到来自世界各方的游客,特别在寺庙里有不断的旅游团体参观,对于过年相对而言现在虽然吃的,穿的,用的都比以前好多几倍,但给我的感觉没有以前那样的值得兴奋之处,没有以前那样纯洁和真诚的气息,总感觉生活越好人心越复杂,人与人间内心有很多隔墙,和尴尬,看不到以前的坦诚和爽快。感觉平淡,其实周边的农民和,草原上的等离城市比较远的那些地区新年的气氛还是很浓,给我们更有过年的感觉,从他们的生活中可以看到真正的藏民族的原汁原味生活方式和民族习俗。
发表于 2006-1-8 21: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年节记忆

这是一位西藏小妹妹,对于自己过年的记忆。
很特别吧。
和你我的都不一样。
发表于 2006-1-8 21:56: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年节记忆

再发一个好东东!!!
发表于 2006-1-8 21: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年节记忆

福建人过春节的习俗
王文娟   
  我是福建福州人,春节是我们福建各族人民最为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在福建,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民间活动主要是开正、祭祀、拜年、游乐等。

一.祭灶
祭灶又叫送灶神。主妇们在腊月二十四的晚上,在灶台上(现在多在厨房的台桌上)摆上丰盛的饭菜,有鸡鸭鱼肉蛋等,一共十碗。其中两碗是固定菜式,一碗必定是甘蔗,另一碗是甜点,俗称“灶公料”。把菜摆齐后在桌上一溜排开十个小红酒杯,旁边放着古色古香的红色酒壶。准备工作做好后,就要开始祭灶了。把旧的画像揭下来,贴上新的灶公婆画像,然后斟酒烧香,感谢旧年里灶公公灶婆婆赐与我们丰盛的食物,祈求新的一年灶公婆继续保佑我们家衣食无忧。祭灶拉开了过年的序幕,祭完灶,就要准备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清洁家居,贴年画、春联,买新衣,采办年货,市面上开始弥漫着过年的气氛。
在福建,祖先是家族的核心,祭祀是节日的首要内容。一方面是感念先人,另一方面是祈求祖先保佑子孙。节日里只要有饭局,必定要先烧香让祖先先吃过,我们才能上饭桌。

二.过小年
小年是指腊月二十二十九。红灯笼已经挂起来了,“快过年了”的感觉非常强烈。这天晚上烧过香,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预备过年。没有过大年那么正式,但是在福建一样受重视。小年的时候家长就开始发红包了,这是小孩子最开心的事情。

三.过大年
大年三十的晚上是最激动人心的。游子们无论多忙,这天晚上都要赶回来全家团圆。烧过香就开始吃年夜饭了。一桌子的美味佳肴,一屋子的欢乐气氛。吃着年糕,讲着吉利话,新的一年满是美好的憧憬。福建没有过年吃饺子的传统,我们都是吃年糕。因为年糕谐音“年高”,春节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吃完年糕,大人们“攻战四方城”,小孩们嬉笑玩耍,好不热闹。大家都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
    1.开正
  开正又叫开大门。开大门者必须是一家之长,一般是父亲,希望他能在新的一年中给大家带来吉祥与福祉。除夕零点的时候,开启大门,同时焚香点烛,燃放鞭炮,既表示新的一年开始,也祈求吉利和顺。“开正”之时,天未破晓,家家户户灯火通明,香烟缭绕,鞭炮声此起彼落,不绝于耳,一时间热闹非凡。
近年来,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代之以录有鞭炮响声的录音带。但开正的时候,家家仍欢天喜地放鞭炮,遇到公安部门罚款也是笑咪咪的,这种隆重的时刻,违纪也是值得的。
  2.祀神
  祀神在“开正”之后,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仪式。祀神主要包括祭祀天地、家神及祖先。祭祀之前,在厅堂的长案上事先摆好供品。供品一般是酒、果品(多为柑或桔)、年糕以及插着红纸花的“岁饭”、鲜花。祀神时,由家中长者主持,全家穿戴一新,先祭拜天地神明,焚香点烛,烧金纸,祈求新的一年中合家平安、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即所谓“礼神祈年”。然后依长幼次第祭拜祖先。
四.正月
正月初一的饮食十分讲究,比较普遍的是吃“隔年饭”(岁饭)、线面、年糕、素食。初一早上一般不煮新饭,吃“隔年饭”讨个“年年有余”的吉利;吃线面寓意长寿;年糕寓意年年高;而用素食则与崇拜神、佛有关,以示虔诚,祈求一年平安如意。福建流传这样的俗语:“一餐吃斋,四季无灾;一天吃斋,灾祸不来”。福州地区,早餐必是线面,而且要配上两个“太平蛋”,象征一年中福寿绵长,太平如意。
这一天,大人小孩都穿着新衣喜气洋洋,或在家休息,或到公共场所游乐,但不走家串户。按照传统,初一是不拜年的。
    1.拜年
  初二开始就可以拜年了。拜年又称“拜正”、“贺正”、“贺春”,是春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在自己家中,在祀神祖先之后,晚辈依次向长辈拜年。大多只说些“拜年”、“长寿”之类的话。长辈则说些“平安”之类的吉利语。
  给亲朋好友拜年时,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万事如意,合家平安,新年发财,主人也以作揖回贺。福州地区流行的回贺语是“齐发,齐发”。小孩去给亲戚拜年,往往会得到一份“压岁钱”,至少也有两个红桔,因此福州地区俗语说:“拜年拜年,没桔也有钱”。
  到老师家拜年,说些“拜年”、“恭喜”之类的话后就要退出,一般是不接受款待的。如果到好友家中拜年则可随便些,主人以烟、茶、糖果、红桔等待客。一般的熟人,路上相遇,也都说些“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
  如果同姓中有老人做寿的,拜年时应送寿面,又叫拜寿。
甚至有舞狮队(俗称“打狮”)来家里拜年,每到一家,都大受欢迎,要燃放鞭炮迎送,离开时赠红包赏彩。舞狮队还在大街或广场上舞弄,锣鼓震天,热闹非凡。
2.游乐
  春节的游乐活动很多,大型的游乐活动主要有舞狮、舞龙、踩高跷、舞龙灯等,还有观看戏剧,猜灯谜,另外还有玩四色牌、打麻将、玩牌九,聚赌为乐。近年来流行春节期间登山,福州的鼓山尤为热闹。
3.点灯
大体说来,从正月初九起,灯市便开始热闹起来,正月十三日后几乎可见各居家门前都挂出花灯。元宵节给新嫁女送灯,是旧日福建的习俗,目的是为了“添丁”。福州一带已嫁女未生男者,娘家多于正月初以观音送子灯送之,是谓送丁;嫁后已生男者,娘家可送各式的灯,谓“添丁仔”。
灯的种类甚多:走马灯、关刀灯、莲花灯、兔子灯、骰子灯、钱鼓灯、薄饼灯,应有尽有。灯节中的舞龙灯,是福建元宵节中最受欢迎的节目,龙灯长数1O尺,有头有尾。龙身有九节或十一节,以长帛彩绘鳞甲披盖其上,各节燃蜡烛,前导一灯球,由十数人手执舞弄,屈曲盘旋,随灯球而上下,前后敲锣打鼓以壮声势。龙灯于元宵夜在街头巡回,谁家有放鞭炮以示欢迎者,即进入该家庭院舞弄,让人们观赏,舞毕主人以薄礼相送以示答谢。这种舞龙灯,福州人称为“舞太平龙灯”。

参考文献: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中国传统节日》
《福建省志.民俗志》

福建过年2.doc

24.06 KB

发表于 2006-1-8 21: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年节记忆

刚发了一北地的过年习俗;这是南地的。
差别大吧!
大家支持啊!!!
发表于 2006-5-4 17: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水乡无锡的年节习俗

(中文03    周蓉)
在无锡,整个的新年其实可以分为好多个阶段,其间的活动也不尽相同,具体的可以分为年前、除夕、新年三个大段。


首先是年前,这个时段一般是做一系列的准备活动来迎接除夕以及新的一年的到来的。过年的时候关涉的事情很多,具体到点上就是日常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而年前的那段时间就是为新年做个方面的准备的。
掸檐尘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无锡,农历十七、十八就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掸檐尘”是无锡的土话,其实就是大扫除的意思,由于年前大扫除最主要是要掸去屋檐、房梁上的蜘蛛网等灰尘的缘故,无锡当地人都把这个过程叫做“掸檐尘”。无锡旧俗一般是在农历十二月十七、十八打扫卫生,正所谓:“十七、十八,越掸越发。”特意挑选这两天进行大扫除就是有图吉利、避忌讳的味道,以期望来年能发财交好运。
掸檐尘的时候一般最主要的是掸除蜘蛛网、擦拭桌椅、清洗灶台等。那两天人们都会全家出动进行清扫活动,大人一般拿长杆的鸡毛掸掸擦房子屋檐角落的灰尘蛛网,无锡乡镇居民一般仍保留独门独户的居住方式,所以往往每家都是一所独立的房子,遍及全屋的角落很多也很杂,要做好这个工作通常还是不容易的,不过大人都是很耐心很有序地掸遍每一个角落,力求让房子在新年到来前干净整洁。小孩子在大扫除中也是很好的帮手,他们往往被指派那些小的清理工作,例如擦拭桌椅,扫地等。
送灶和“粘脚跟团子”
┌无锡过去家家户户有炉灶头,灶头上供有灶神┐②,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就有了“送灶”的说头。据说每家的灶神在腊月二十四那天晚上会上天述职,就是向天庭报告本户一年的烟火情况,为此家家户户要在这一天举行“送灶”的仪式。由于人们都希望灶神在汇报的时候能尽量说到好的方面,所以家家都会在那天在灶神前点上香烛供上酒菜,送灶神上天庭。
在那之前无锡人还会打早做好“粘脚跟团子”。团子是无锡人过年时候都要吃的一种糕点类食品,一般是用磨好的纯糯米的米粉和烧熟的南瓜一起和着做,做成之后就是一半白一半黄的糯米团子。之所以要把这天做的团子叫做“粘脚跟团子”就和灶神上天述职有关了,团子的粘性很好,据说那天晚上无锡人通常会把做好的团子趁天黑放在灶王爷的脚底下,那样灶神的脚就会被粘住,走的也就慢了,到天庭自然也就晚了,那样他就来不及说坏话只能说本家的好话了。
蒸糕、做团子
送灶之后除夕之前无锡城乡居民就开始轧米做粉,那是为做团子、蒸糕做准备。团子和年糕在无锡是很有特色的过年食品,家家都会做,人人都要吃,团子象征团团圆圆,年糕象征年年高、节节高。旧时无锡习俗是送走灶神后就要开始蒸年糕(年糕是用一定比例的糯米和粳米磨成粉做成的),糕的谐音为“高”,象征着生活年年高。在这方面还有很多说头的,比如说在┌蒸的时候不能有人窥视,据说那样的话糕粉就不易发透,就要夹生,蒸的年糕不熟的话来年就不吉利了┐③。
每年每家蒸的年糕和做的团子一部分是自己吃,一部分则是用于过年的各项活动的,特别是祭祀活动。例如上面说到的“粘脚跟团子”就是跟灶神有关的,再有就是用于正式的祭祀仪式了。
“过年”
所谓的“过年”并不是我们一般说的过新年的意思,在无锡的方言中,它其实指的就是“祭祀”,是指新年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的祭祀祖宗的整个过程。
“过年”在无锡人的传统里是很重要的一个仪式,因为它祭奠的是各家自己的祖宗,意义重大。其实在以前这个仪式是在除夕之夜才进行的,不过发展到现在的话,所有的仪式都是在除夕前就完成了。整个的祭祀活动所包含的步骤和各种含义很是复杂,一般都只是由上一辈的人对自己的继承人言传身授好多遍以后才得以流传下来,其他家庭成员只是按照步骤做事。而每一个步骤的含义和顺序、祭品摆放的位置、多少等又都是有讲究的,焚香、点烛、烧纸钱……每一个过程都反映了人们对祖宗的崇敬之意。
要强调的是,在“过年”那天每个家庭成员都必须在场,特别是家中的男子以及所有的孩子。期间主祭祀人(一般是家里的男性长者)会操持一切的祭祀规范和流程,什么时候干什么都是有说头的,其他成员就在旁边看着,并且在主祭祀人吩咐要跪拜的时候跪拜。祭祀时家里必须保持一定的安静,也不可以随便说话,祭祀的场面一般也不可以被别家人看见,目的就是要表现出对祖宗的绝对尊重,以期盼他们保佑整个家族来年兴旺发达。
采办年货
过年当然要采办年货来为除夕夜的年夜饭做准备,在无锡当然也不例外,不过也别说,这还是一门学问。
一般要采购的年货都分为两部分。
首先是食物。┌旧时的无锡人采办年货只要有荤食,即鱼和肉就心满意足了,因为鱼代表着“年年有余”,肉代表着“吃肉有福”┐④。这里就有和别处不同的地方了,那就是无锡人准备有自己的特色菜肴:肉酿油面筋,这是无锡三大特产之一,家家都会准备。
年货中会有大量的蔬菜,这就涉及到很多固定的说法了,其中有几样菜是一定要备的,因为它们有特殊的含义:┌青菜,表示“有清有头懂事理”;菠菜,表示“有巴有望健波波”;芹菜,表示“勤勤俭俭会当家”;萝卜,表示“兴隆发财”;豆芽,表示“万事如意”(因形状像如意而得其意);百叶(无锡说法,即别处的千张),表示“长命百岁”;大蒜,表示“当家理财会算计”┐⑤。
另外还要准备一些干果零食,例如长生果(即花生,代表长命百岁)、甘蔗(有节节高的含义)、寸金糖(代表甜甜蜜蜜)等,所有这些都寄寓着吉祥富贵、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在采购时也要特别的在意。
另外一部分年货就是对联、炮仗之类的东西。对联是中国人家过年时的必备物品,无锡人在这方面也很讲究。旧时的春联都是自己写,除夕夜之前的好多天家里的长者就开始构思书写自家的对联,裁取红纸,研究用字,很是把它当作一件大事来看。每家每户的春联都不尽相同,但主要内容都是表达自家来年的希望和祝福。由于书写工具的改变,现在的无锡人会写毛笔字的已经不是很多了,当然春联也就不是自己写,不过内容还是与吉祥喜庆分不开的。
过年的时候人们都图个热闹,那么代表着喜庆和热腾的炮仗鞭炮就必不可少。每家每户都会在年前购置一定量的炮仗,具体的数目也是有说头的,不吉利或是不成双的数字不在人们的考虑范围之内。现在时代发展了,人们都争相喜欢上了焰火,那比单纯的炮仗鞭炮更吸引人们的目光,虽然国家已经禁止了烟火的私人燃放,但是在无锡一些小城镇和农村还是允许的。


一切的年前准备结束后,无锡人就喜气洋洋地盼着除夕夜了。
在无锡,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夜称大年夜;其前一夜称小年夜。这两天无锡人基本都是在家过,最重要的是晚饭肯定要在家吃。小年夜的晚餐要稍微简单些,不过比平时已经好了很多,大家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第二天晚上的大餐上。
年夜饭
大年夜是吃的盛宴。一年到头,家家户户好不容易聚到了一起,一年的丰收和喜悦也都挑这天来分享。大年夜的晚饭是有讲究的,首先,没有十分特殊的情况,每个家庭成员都必须也盼望着回家吃晚饭,一般都是一个个的小家庭,最少三人,多至五六人。有多个子女的老人会每年到不同的子女家吃年夜饭,往往是这边抢那边拉的,大家都在这一天要更多的人来分享丰收的喜悦。
年夜饭的菜色也是有讲究的,很多菜肴是每家都有,比如上面说到的采购年货中所提及的青菜、菠菜、百叶、鱼、肉、黄豆芽、肉酿面筋等等,其余的菜色则以各家自己的喜好去准备,鸡鸭鱼肉各色小吃都会在桌上出现。无锡人在这天还会准备一点酒,那酒是自家用糯米酿制的米酒或黄酒,里面撒有桂花,香香醇醇又带点甜味,老人小孩都可以喝一点而不至于醉。
这天的晚饭一般很早就“开宴”,每家的女主人从当天下午就开始准备,午饭吃的很简单。忙活了一下午,晚饭是满桌的可口菜肴,大家都在那天敞开肚皮吃、喝,拘谨羞赧地吃是十分不合时宜的。吃的时候大人会不断地给孩子和老人夹菜,对于有说头的菜式还会附加说上几句祝福吉利的话,比如夹菠菜就说“波波健健”,夹豆芽就说“万事如意”等。
贴春联
贴春联其实是在吃年夜饭之前要做的事。在大人们即将准备好晚餐的时候,天色也开始暗淡,这时各家的小孩子就开始贴春联,大家都除去门上的旧春联,贴上红红的新联子,意在表明除旧迎新、新年新气象。
除了对联外每家还会贴“福”字。中间的那个“福”字往往是倒悬的,意在取其谐音“福到”。现在的无锡人审美意识更加强烈,除了对联和福字之外,可爱的新年娃娃也适时地出现在了每家每户的门上,一般是金童玉女,福瑞可爱。
看烟火
贴完春联、吃完年夜饭,大家都不急着收拾碗筷,而是一起到门外放烟火。那时候的小孩子是最高兴的,或是自己手舞小烟火,或是看着父亲叔伯放大的焰火,往往一处放完另一处接着,满天的烟火将人们的笑脸映得十分喜庆。
所有的事情完了之后大家都会各自回家,现在的人们或是继续各种娱乐活动,或是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这在全国好像都是一样,就不一一叙述。在旧时的无锡,人们往往会在除夕之夜生个脚炉或者一般的炉子开始守岁,脚炉和炉子被叫做“旺箱”,预示着今年到明年本户会兴旺发达。
还要提及一点的是,在各家关门之前男主人要放三声“关门炮仗”。在午夜十二点的时候,也就是新一年的零点,伴随着电视里新年钟声的敲响,各家又会放“开门炮仗”,整个岁朝的凌晨,鸣放的开门炮仗响彻云霄,大家都在喜悦中辞旧迎新。
新年前还有一些细小的事情是一定要注意的,因为它们虽是小事却都有讲究。比如说要在门上挂松柏以示“常青”;家里有水井的要封井,做到细水长流;新年前要把灶灰从灶堂里扫出去,意指把一年中的晦气通通扫掉……


从初一开始就进入到了新年,直至正月十五一切的年事才会结束,这半个月中家家户户都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沉浸在新年的轻松愉悦中。从年初一开始,每天要做的事情都不同,哪天要干什么事都有一定的程式可循。
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大家在这一天都会穿上新衣服早早起床。
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长辈拜年。这往往是小孩子最开心的时候,因为拜过年后就会拿到压岁钱(长辈发压岁钱是祝福晚辈长命百岁、身体康泰),讲究的人家父母亲也会给自己的孩子压岁钱。给自家长辈拜完年后父母都会带着孩子去给邻居和亲朋好友拜年,在无锡,新年中凡是小孩来到,主人就得拿茶点糖果出来招待馈赠,如果是亲友中有孩子前来拜年的还要赏给压岁钱,所以这天的小孩子往往是最兴奋最开心的。
大年初一的早晨还有一门学问就是吃早点。无锡人在年初一的早晨是吃糕丝(切成片的年糕,在无锡叫丝不叫片)、团子、圆子或百合莲心枣子汤、长寿面的。年糕代表着年年高升,团子和圆子是团团圆圆的意思,长寿面则有身体健康长长久久的含义,至于百合莲子红枣汤嘛,从字面上就知道是取其喜庆祥和之意了。总之在这一天每个人都要吃早饭,就连平时从不吃早饭的人也不能例外。每家在新年的第一天都要吃出本户在新的一年里团结祥、好运健康的特色。
无锡旧俗年初一一天都不能烧新饭,只能把隔夜(除夕)剩下的饭菜热一下,意指“有吃有剩”,无锡人的俗语是这么说的:一年吃到头,吃用不容愁。┌吃饭时也不能在饭里浇汤,也禁忌吃粥,认为年初一吃了浇汤饭和粥,一年内出远门就会常遇雨┐⑥。年初一这天还有不能扫地的习俗,认为那会扫掉财气。
年初一一天里余下的时间大家就是在家吃喝娱乐了,大每个人都兴高采烈,以各种方式庆祝和欢渡新年的第一天。
年初二至十五前
年初二起人们就开始走亲访友给亲戚朋友拜年了。
初二那天一般是做女儿的带着夫君和儿女回娘家向父母拜年;┌那天已经可以扫地,不过即使扫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门,而是堆在屋角边,一直要到正月半,称为“聚财”。
初三则是新女婿到岳母家拜年的日子,初三被无锡人称为小年朝,那天不能扫地、乞火、汲水、与年初一的风俗有点相同┐⑦。
过了年初三新年的喜庆气氛就减轻了些,接下来的日子就是为自己放松娱乐所用了,忙活了一年的人们都会在这难得的几天里好好休息娱乐,结束之后就要准备投入到新一年的学习和工作中去。
在无锡年初四接灶王爷回家;年初五接髅头吃新灵昼饭;初六至正月十五人们则尽情玩耍,花样繁多。
新年当然也是筹办各种喜事的最佳时候,从年初一开始各家有婚宴等喜庆事的都会陆续挑选日子筹办,走亲访友的同时也增强了人们之间的和睦。
┌无锡有一个风俗与别处稍微不同,那就是凡是家中有六十、七十、八十祝寿的,都会选择在春节举行,而不是在生日祝贺。家中的老人自年满60虚岁开始,每10年在春节期间都要设宴庆祝┐⑧,所以年节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就是为家里的老人庆贺生日。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新年的一个界限,过了这天人们都要开始恢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了,新一年的忙碌奔波也从那天开始,所以人们往往在这一天为新年做最后的庆祝。
┌元宵意即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又称元夕、元夜。无锡人在元宵节早晨吃荠菜蒸糕或汤圆(又名元宵),中午吃春卷,晚上各家在一起吃团圆饭。这天茶馆里泡茶,惯例加进青橄揽,俗称“吃橄揽茶”,又称“吃元宝茶”。橄揽象征元宝,寓意发财得福。
正月十五又是灯节。这天晚上,无锡民间所挂花灯名目很多,有龙灯、风灯、鱼灯、兔子灯、走马灯以及各种神话灯、历代人物灯,有的用灯扎成灯树、灯楼、鳖山、牌坊等,还有踩高跷、扭秧歌、打太平鼓、玩花船、耍龙舞、耍狮子舞等活动。花灯上还写有灯谜,吸引人们观灯、猜谜。在城里,最热闹的是崇安寺,明清时期,这里的灯市极盛,整条街上悬灯结彩。晚饭后,人们纷纷点起各种彩灯,敲着锣鼓,聚集崇安寺闹元宵。
无锡有“正月半,龙灯看”的民谣。元宵节前后的几天晚上,锡山龙光塔的每只角和每一窗口都挂彩灯,恍如火树。元宵节晚上,还有人携带酒、菜登锡山、惠山,一面观赏市内夜景,一面饮酒赏月。┐⑨
在无锡正月十五晚上还要接赵公帅等五路财神回家,这样做就可以求得自家一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财运高照、身体健康。一切事情完毕后一般恰逢皓月当空,全家人就会通宵达旦庆祝,故称闹元宵。

至此无锡人的整个年节就算过完了,新年在无锡人的欢声笑语中显得丰富多彩兴趣盎然,每年的年节也体现了无锡这个江南水乡无尽的风土人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3 00: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