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423|回复: 70

2014年3月份主题讨论:荐书:三联版“节日中国丛书”与节日研究得失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14 20: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预告:3月15日,话题讨论为:三联版节日中国丛书与节日研究之得失谈。节日文化丛书包括萧放的春节,张勃的清明,刘晓峰的端午,刘宗迪的七夕,黄涛的中秋,杨琳的重阳。此次讨论由宋颖召集。到时候一起讨论吧。欢迎大家对节日研究相关问题和节日习俗的有关内容各抒己见。欢迎有兴趣的同好阅读相关书籍。

[ 本帖最后由 瓶子 于 2014-3-15 19:3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20: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的主要内容。

讨论内容主要有:
1、三联版节日丛书的心得及感受。邀请相关作者共同探讨交流。
2、节日研究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是民俗学界一直关注的领域。相关著述成果很多,研究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和探讨。
3、畅所欲言,在从容的时间欢迎随时登陆板块留言,不限于3月15日当天。尤其欢迎对节日研究的各种批评。
4、欢迎对节日研究的未来走向和关注点提出新的问题,进行新的展望。
5、从时间上来说,春节的讨论刚刚结束,马上要到来的有春分、立春和清明,各位可以就即将到来的节气与节日的习俗各抒己见。

晚上八点至十点在QQ群内开始讨论,论坛板块内同步进行。。。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20: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3月主题预告时的讨论记录。请参考。

宋颖(1739783330) 20:58:49
欢迎大家对节日研究发表各种见解。我主持的这期,以书的阅读、推荐和书评来带动一个话题。希望各位多多指教。
孙正国(228660863) 21:07:30
节日,就是社会的住院时间。
王鑫(413144468) 21:08:13
比住院好一点吧
孙正国(228660863) 21:14:52
我们把节日的节,还原为节点,枝节,也就是一段平实之后的支撑之节。
孙正国(228660863) 21:15:46
日常生活就是平实的、普通的、积累贫乏与痛苦、充满危机的那段平实的材料。
李向振(350052566) 21:24:28
哦哦,高见
林海聪<ray_ok2007@126.com> 21:25:07
孙老师这个提法有意思
李向振(350052566) 21:25:45
不过身处日常生活之中的人们是一种病态吗?
孙正国(228660863) 21:26:25
日常生活将人的灵性与激情,一个一个的淹没,一个一个的关闭,直到节点之时,重新将这些日常之固点燃、打破,从而为下一轮新的日子提供养分。
王鑫(413144468) 21:27:41
而现在的节日能否点燃、打破也值得商榷
孙正国(228660863) 21:28:24
节日,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种理论概念。
孙正国(228660863) 21:28:41
至于历史的分类,另当别论。
王鑫(413144468) 21:29:04

孙正国(228660863) 21:29:30
日常本身没有病态与健康之异。只是说,从日常对人的压抑,的确是巨大的。
宋颖(1739783330) 21:32:11
日常生活是病态的,还是节日是病态的?孙老师,您是说日常生活是压抑的,节日是释放的吗
宋颖(1739783330) 21:33:05
请大家畅谈对节日的看法。畅谈对这套丛书的看法,畅谈对节日研究的看法。。。
孙正国(228660863) 21:35:31
用(日常)压抑与(节日)释放这一对概念比较好。请各位方家指教!
林海聪<ray_ok2007@126.com> 21:39:39
如果说狂欢,显然节日是一种非常状态,从这角度理解,是否可以视为修辞上的病态?
郑木溪(61306476) 22:32:56
日常生活和节日不宜分开谈,两者本身是一回事的
苏长鸿(383512199) 22:51:10
节日往往有很多禁忌,相对日常来说,可能是一种压抑。用狂欢理论解释可能只说明了节日非日常性的一个面
苏长鸿(383512199) 22:51:54
聚散离合本是相对统一的
苏长鸿(383512199) 22:52:39
而日常与非日常这种二分也不适于解释节日
苏长鸿(383512199) 22:52:44
或者民俗
苏长鸿(383512199) 22:53:22
日常禁忌一般是空间地域族群意义上的
苏长鸿(383512199) 22:53:35
而节日禁忌是时间上的
苏长鸿(383512199) 22:53:53
日常的禁忌对于节日禁忌来说不是禁忌
苏长鸿(383512199) 22:54:34
因为日常禁忌的比对是之于其他空间地狱族群而言的
苏长鸿(383512199) 22:55:51
当然很多事情节日能做,日常不能。
郑木溪(61306476) 22:56:10
盲目的分类,只是权宜的办法
苏长鸿(383512199) 22:56:13
我的说法有误
郑木溪(61306476) 22:56:49
请举个具体的例子
林海聪<ray_ok2007@126.com> 13:09:48
节日与日常的划分是根据活动内容进行的命名分类,似乎并无不妥。反观常与非常,或者通过仪式来看,也是一个时间的阶段性,每个阶段有它的侧重和特色,即便在空间上看也有区别。无论是饮食还是活动,这也是具有可操作的概念,没必要因噎废食,一损俱损地推翻概念,对不对?
郑木溪(61306476) 14:22:09
这段文字中的“似乎”太没有底气了,没有能给结论(或反问)提供很好地解释。
孟令法(296577121) 17:36:52
这个讨论不是3月15号才开始么
孟令法(296577121) 17:37:39
可惜那个时候咱在奔考试
孟令法(296577121) 17:38:49
在此咱也说两句
孟令法(296577121) 17:39:04
节日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孟令法(296577121) 17:39:41
它的特殊就在于它的周期性存在
孟令法(296577121) 17:40:30
而这种存在似乎反映了自然的阶段性的重复
孟令法(296577121) 17:45:36
节日在现在看来就是在某个时日中要做一些特殊的事情,而这种事情有人认为是一种不寻常,或是某种狂欢,或是某种病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法,在我个人看来,这种认识似乎仅仅展现了民众对某一时日特殊活动的表面认识,而其深层的意蕴实际上还是一个周期性的自然阶段,是对于自然之“节”(孙正国老师)的人为解释。
孟令法(296577121) 17:48:02
不论是春节、元宵节(上元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六月六、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腊八节、除夕等,以及未被纳入这些节日的其他二十四节气,和少数民族节日,其根本还是体现了某种自然的变化
孟令法(296577121) 17:53:21
只是古人,尤其是远古人,并不知道自然周期性变动的根本原因,从而加以认为附会,而发生而这种变化仅是从一个自然阶段进入另一阶段的过渡形式,即是普通民众的自我休憩(或曰狂欢的不寻常),也是对自然变化的惊奇、恐惧和感念的集中展现(比如祭祀活动的展开)。而在某一特殊点上的不同事件的相互叠加,便形成了今日我们对节日进行的追溯性文化认识。
孟令法(296577121) 17:55:07
而有些节日,虽然叫节日,但却并非一天而是数天,甚至数十天不同活动的组合,如春节就是如此
孟令法(296577121) 17:55:33
韩国的端午祭也是这样
孟令法(296577121) 17:56:14
故而,在我个人看来,我们对节日的研究不能仅是对节日的人文性加以研究,更应从自然的角度加以探索
孟令法(296577121) 17:57:21
比如,为什么那么多民族都有“三月三”歌节,难道人们需要这一天仅是一种放松,或“叫春”的表现吗?
孟令法(296577121) 17:57:54
而其背后的自然因素,才是其起源的根本所在
孟令法(296577121) 17:59:33
是人们进入一种新劳动阶段的开始(实际上按照农历的季度而言,三月也是第一个季度的最后一个时段,但为什么会选在三月三,还需要进一步加以探讨)
孟令法(296577121) 18:00:48
总之,我们不应摒弃对节日的自然属性的研究,也不应过分强化它的人文属性
孟令法(296577121) 18:01:11
节日是古人认识自然的一种手段,是指导劳作的一种时间指向
孟令法(296577121) 18:01:31
而这也是中国阴阳历、时辰观念的自然反应的形式之一
孟令法(296577121) 18:02:01
个人看法,敬请各位老师、博士师兄姐弟们指正、批评
孟令法(296577121) 18:02:05
谢谢!
宋颖(1739783330) 21:55:30
这个节日论题是3月15日开始,不过大家要是有什么想法,随时欢迎发言,回头我整理到一起,方便深入讨论。
宋颖(1739783330) 21:56:36
如果各位在讨论中,明确了个人的看法,促进了一些思考,笔头勤快的还可以继续写成文章发表。欢迎大家观点不同,针锋相对,各抒己见。
宋颖(1739783330) 21:59:11
对节日,自然的探索,人文的认知,都是重要的视角。孟兄顺着这个思路有时间再多想想。
发表于 2014-3-15 00: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期待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19: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套丛书的封面及目录-春节

先从春节开始吧,萧放教授著。接着2月份讨论的主题。另外请参考今年中央电视台四套中文国际频道的8集纪录片《中国年俗》,着重于媒体对民俗的表现与想象,在央视网上可以搜索观看,每集约45分钟。有意见和建议请随时发言批评指正,或QQ群内发给我,谢谢指教!

[ 本帖最后由 瓶子 于 2014-3-15 19:3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19: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明,以第一个节气为日期的节日

张勃著。另外推荐简涛的《立春风俗考》,我写博士论文时,虽然题目是端午节研究,但是非常认真的向立春风俗考求取过经验。强烈推荐。

[ 本帖最后由 瓶子 于 2014-3-15 19:2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19: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端午,刘晓峰著

端午节的相关研究比较多,在2005年前后因韩国申遗的事件曾经引起过较广的关注和探讨。此后,2013年由中国民俗学会诸位教授参与编纂,刘晓峰主编《研究卷》已经出版。孙正国也在持续做研究,或许他会打算在五六月话题中作为主题讨论,孙老师,您说呢?

[ 本帖最后由 瓶子 于 2014-3-15 19:2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19: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夕,刘宗迪著

由于去年《七夕》出版,这套丛书才全部出齐,我曾经为这部写过一个小书评,也是本次荐书和话题的源起。相关研究另郑重推荐,叶涛教授等主编的《中国牛郎织女传说》,5卷,2008年7月,相互参见。对于织女星的幻想,可以和当红的《来自星星的你》相提并论吧,美国大片《Contact》中织女星上出现过朱迪-福斯特所饰演的女主角的父亲形象。织女星常常被看做是神奇而崇高的智慧之神,一直都没有离开过人们的文学想象与描写。

[ 本帖最后由 瓶子 于 2014-3-15 19:3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19: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秋,黄涛著

没有哪个节日像中秋节这样始终是中国古代文学寄托情怀的主题。与太阳有关的春节、端午、重阳等都难以追寻到祭拜太阳神的踪迹,而中秋节始终与“皎且洁”的明月紧密相关,哪有比这更浪漫更美好更接近人类情感的时分呢?最著名的赤壁怀古一词,明月几时有,强烈又充满画意地将个人与家国、时代的命运紧密连接在一起,却又最终超越了自我与小我,实现了物我合一,再加上前后赤壁赋,写于十五日前后,与今日相仿,看来满月之夜,也是文思涌动的时候啊。。。

[ 本帖最后由 瓶子 于 2014-3-15 21:4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19: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重阳,杨琳著

古代以忠孝传家的诗礼中国,尊老敬老是永恒的主题,寿,作为最大的福,最不可控,人类的期望是“百二十岁”,我辈在雾霾之都和其他非雾霾的清净之城,共同努力吧。。。
我有两本,寄走了一本之后,另一本也不见了,混乱如我,难道另一本是镜像不成?一会子得空时再四处寻寻,其他的我都拍了封面和目录,待我问问管理员怎么传图。。。

[ 本帖最后由 瓶子 于 2014-3-15 19:4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19:44:2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叶涛老师的牛郎织女后记一篇

《中国牛郎织女传说·沂源卷》后记

    编定沂源卷后,关于本卷和本套书的编纂工作,还有一些不得不说的话。
    我虽然在山东从事民俗学的调查与研究工作20多年,对沂源县的牛郎织女传说也曾经有所耳闻,但一直没有留心。2005年开始的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作为我国四大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传说全国竟然没有一个地方申报,出现了空白。这是使我开始留心牛郎织女传说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沂源县的牛郎织女传说开始进入我的学术视野。
    2005年10月中旬,我在淄博市周村参加一个旅游项目的论证会,会后,被时任淄博市文化局长的刘心德同志“劫持”到沂源县,去考察他屡屡向我推荐的沂源县牛郎织女传说的遗迹。没想到的是,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我便和沂源县结下了不解之缘,与此前根本没有研究过的牛郎织女传说打上了交道。
    从2006年开始的将近三年的时间里,在沂源县党政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山东大学民俗学民间文学专业的师生们,对沂源县的牛郎织女传说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田野调查工作,整理出来数十万字的田野资料。摆在大家面前的这部《中国牛郎织女传说·沂源卷》,就是这些调研成果的集中体现。
    沂源县的牛郎织女传说,过去的史料记载极其有限,整理出来的传说文本也比较少。收入本卷的几乎所有资料,都是我们从沂源县田野调查中取得的。这些资料,始终贯彻着民间文学田野调查资料整理的基本原则:忠实记录,慎重整理。对于重要的原始资料中出现的错别字、语病句、甚至是明显的时代、人物错讹、及其讲述者的口语习惯等,我们一概保留资料的本来面目,个别地方需要特别说明的,则采用了加注的形式。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会使读者读起来很不顺畅,从出版角度来审视则会认为很不规范,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这就是它的本来面目,我们就是要为后来的研究者留下一份真实的、可供继续调研的可靠资料。
    三年的调研工作,几个月的编纂工作,其间应该感谢的人很多。
    首先需要感谢的是本书的总主编之一、我的合作者、沂源县委书记韩国祥先生,他对于文化工作的理解和重视的程度是让所有与他接触的学者深为感动的。近些年,沂源县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许多方面都走在了山东省的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韩国祥书记为首的沂源县党政班子的精诚团结分不开的。沂源卷的主编之一、沂源县县长苏星先生,年轻有为,他和韩国祥书记的默契配合、他对文化工作的积极支持都是让我钦佩的。
    这套书能够出版、我们对于牛郎织女传说的研究能够有所拓展,这是与几位学界前辈的鼓励和支持分不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一直关心此事,早在2006年2月就曾与刘铁梁先生一起,亲自到沂源考察,对牛郎官庄的村民、大贤山的道士进行访谈,考察遗迹,聆听传说,就牛郎织女传说的调研工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研究员刘锡诚先生,2007年8月,在身体状况欠佳的情况下,依然来到沂源县,出席学术研讨会,考察传说遗迹,访谈传承人,对县里的文化工作进行指导;此后,锡诚先生还多次就本套书的编纂工作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指导意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贺学君先生、朝戈金先生、吕微先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铁梁先生,台湾大学教授洪淑苓先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勤建先生等都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在民俗学界学生们的“民间传说”中,把施爱东、陈泳超、刘宗迪三人称作是民俗学界的三大才子。这次,我很荣幸,把才子们一网打尽,全部让他们为牛郎织女服务。弃政从学的张从军兄,是我多年的好伙伴,这次他承担图像卷的编纂任务,始而畏难,终而欣喜,收获颇丰。在两年前,我们几个人再加上台湾的钟宗宪兄,曾经在从军兄的向导下,有过一周时间的鲁南汉画像石考察之旅,当时的考察令大家极其兴奋,至今仍念念难忘。这次编纂牛郎织女传说,又是我们的一次合作之旅,大家依旧是愉快万分。
    本套书沂源卷的调查、资料整理和编纂工作是集体合作的结果。
    我的老师、山东大学教授李万鹏先生,虽已年逾古稀,但他在沂源县牛郎织女传说的调研过程中,给予了我最大的帮助。2006年春天第一次组织学生去沂源县调查时,恰逢中国民俗学会召开代表大会,我要参加会议无法分身前往调查。李老师不辞辛苦,亲自带领学生,冒着山东屋脊上凌厉的春风,在沂源县的山间和乡村里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查,掌握了十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此后,在资料的整理、学生的论文等方面,李老师都是随时随地的给予指导。在此,学生向您深深地鞠躬致谢!
    在沂源县的调研过程中,沂源县委县政府办公室、文化局、旅游局、燕崖乡党委政府、大贤山林场、牛郎官庄村全体村民、沂源新城宾馆等,从各个方面都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和积极的合作。淄博市文化局局长曹庆文先生、副局长宓传庆先生,淄博市旅游局局长常传喜先生,也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支持。
    参加田野调查和资料整理的山东大学的研究生前后有20多人,这些同学包括山东大学民俗学和中国民间文学专业2004级、2005级、2006级、2007级的硕士生和2007级博士生,所有参与调研的同学,在调研中都能够做到吃苦耐劳,在整理资料时态度认真,我对同学们的表现十分满意。
    本套书的编纂工作是在比较仓促的情况下启动的,但各位主编在编纂过程中表现出的认真负责的态度令我感动,这也就使本套书的学术质量能够得以保证。
    最后,还要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贝贝特出版公司的编辑和设计人员,没有他们的努力工作,就无法保证本书在最短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出版面世。

                                                                     叶  涛
                                                                     2008年5月25日草定     
                                    2008年6月13日“文化遗产日”前一日定稿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19: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立春风俗考,简涛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目录如下:

第一章 绪论1
第二章 迎春礼俗的起源和初始结构20
第三章 唐宋元明十七迎春礼俗的衍变55
第四章 清代立春官方礼俗97
第五章 清代立春民间习俗155
第六章 民国以来立春习俗的演变

《民俗研究》1999年3期曾刊出书评一篇,作者涂石。

【关键词】: 文化变迁 研究方法 民间习俗 结构分析法 历史学 地理分布 理论思考 历史考证 现实调查 节日文化
【分类号】:K89
【正文快照】:
在中国历史上,立春举行的迎春礼是一个重要的农业礼仪,从东汉初到清代末,延续了近两千年,无论是官方礼俗还是相关的民间习俗都十分丰富,在作为农业文明古国的古代中国产生过广泛影响。本书分绪论、迎春礼俗的起源和初始结构、唐宋元明时期迎春礼俗的衍变、清代立春官方。。。

[ 本帖最后由 瓶子 于 2014-3-15 19:5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19: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年俗

看年俗 讲文化 谈回忆 《流行无限》马年春节播出“中国年俗”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24日 11:5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央视网 | 手机看新闻

链接:http://news.cntv.cn/2014/01/24/ARTI1390534771640478.s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20: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日报海外版专访报道——年俗主题曲作者王艺

用一首歌“呼唤”起文化传承
——对话《过年》词作者王艺
本报记者 杨子岩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2月26日   第 06 版)

  过年了

  这一声呼唤亲切又遥远

  这一声呼唤传递几千年

  从长白雪乡到烟雨江南

  从东海渔村到大漠雄关

  这一声呼唤穿越了时光

  这一声呼唤魂绕梦牵

  故乡的炊烟如水墨渲染

  妈妈的年夜饭可口香甜

  拜年的那杯酒啊 醇香久远

  这一声乡音拨动心弦

  ……

  过年的时候,王艺在新加坡。在朋友家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电视里播放的CCTV-4的《中国年俗》,朋友爱看,还问他主题曲《过年》是否是他写的。王艺说,那是他写的,朋友肃然起敬。

  过年的时候,王艺接到海外朋友打来的电话,也是聊《过年》。“每集都看,歌也每次都听,一听到‘那一声呼唤’眼泪就掉下来了。”

  聊的是歌词,王艺却总把话题拉到《中国年俗》上,“不再追求宏大叙事,聚焦于一个个具体而细微的场景,充斥着一种淡淡的忧伤,有种想象的东西,有种回忆的东西。这符合海外华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符合他们收看的习惯。”

  王艺是中国国家画院的研究员,也是诗人,还喜欢收藏。著名学者何怀宏曾这样评论王艺,“喜欢捣鼓许多文化的东西:书画、契约、民居、家具、楹联、石刻等”,说白了,王艺就是一个喜欢传统文化的人。

  另外一个文化界的朋友也曾调侃说王艺是“文物”:用毛笔写字,也喜欢发呆。他生活的节奏,太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但正是这份对传统的热爱,让他在歌里饱含深情。

  “因为跟央视的导演是朋友,他们拍《中国民俗》的事我知道,大年二十二的时候,他们让我作词,以前我都不接,但这事我答应了。”王艺回忆,“因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王艺游历过很多国家,有许多国外的华人朋友,朋友告诉他“这个纪录片不错,知道了好多关于年俗的东西。”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也是一个忧伤的时代。”王艺总结,“说其伟大,拿碑帖来说,古代人穷其一生而看不到,现在通过电脑就能全部浏览。 再说忧伤,几千年的软笔书写文化正在消失。”说起年俗,“祭灶究竟是个什么形式,海外朋友说不清楚,国内的朋友也说不清楚。还有作揖,如何行礼,这都失了传承。”

  “生活变得粗糙了。”王艺感慨。

  让我们的感恩的心与爱的浪漫,

  让我们的传承世代相连

  时间飞逝地过了,我们的传承都去哪儿了?这是一个诗人的追问,也是一个诗人的企盼。


 图为王艺

[ 本帖最后由 瓶子 于 2014-3-15 21:4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20: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年俗8集纪录片在线观看

流行无限栏目组官网,中国年俗八集纪录片

http://news.cntv.cn/special/2014ypgtx/index.shtml?n=2

http://cctv.cntv.cn/lm/liuxingwuxian/index.shtml

资源下载

http://dl.dbank.com/c0k74wtoom

主题曲MV链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3NDQ5MTQw.html

[ 本帖最后由 瓶子 于 2014-3-26 22:27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1 16:5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