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张勃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首届年会投稿论文摘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6-24 09:3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自永(赣南师范学院):《十送红军》的文野之辨——兼论民歌的界定标准

摘要:《十送红军》是我国最为著名的红歌之一。1961年,《十送红军》以“民歌”面目问世。2001年,其“民歌”身份却被遮掩。身份标识的模糊引发赣南、汉中等老区人民对词、曲作者的讨论与争辩,时至今日,其身份的合法地位依然未被确立。文野之辨的焦点,不仅在于朱正本是否以赣南采茶戏《长歌》曲牌为基本母体进行编曲,也在于张士燮是否套用了1958年《民间文学》刊载的《镇巴歌谣•十送》。而这些正是对“民歌”属性界定标准差异的集中反映。
 楼主| 发表于 2014-6-24 09: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小龙(赣南师范学院):从神明“水来说”看客家文化特质

摘要:作者从客家地区盛行的神明“水来说”出发,分析了产生这一盛行的故事类型的背景因素:山深、林密、水多的自然环境因素,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必然会在文化上带上不可磨灭的烙印,神明“水来说”作为一种口头故事就是对这一环境因素的反映;客家先民从中原地区辗转迁徙而来,为了生存,虽然物质层面刻上了少数民族的痕迹,但其文化核心是中原文化。并认为,客家地区的神明“水来说”即是自然而然源于中华民族固有文化传统,也是客家人面对现实自然地理状况做出的合理创造;同时,任何一种口头传说都非一次性的修辞,它们还可以看成是客家族群的中原南渡的集体记忆。
 楼主| 发表于 2014-6-24 09: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佳艺(北京大学):一颗失活的种子——百年民间文学经典化历程述论

摘要:“民间文学经典”是一个在民间文学学术史上存在已久,然而又充满悖论的命题。本文通过考察民间文学学术史上的经典化历程,探讨“经典化”对民间文学产生的作用,以此更加深入地认识“民间文学”这个具有整体性、活态性的概念。
发表于 2014-6-24 14: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孟令法(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试论蓝鼎元的风俗应用观

题目:试论蓝鼎元的风俗应用观——以《鹿洲全集》为核心的研究
摘  要:畲族学者蓝鼎元是清初著名理学家,他在台湾与潮州的为官时间虽短,但政绩相当突出,而《鹿洲全集》则是其一生作品的结晶,是其治世思想的集中反映。蓝鼎元为官期间十分重视对所在区域的风俗考察,并能将之很好的运用到现实的区域管理之中。作为宋明理学的坚定维护者与实践者,蓝鼎元在以权势稳定社会的同时,着重于兴学致教、培养人才,其目的就在于正学统、化民俗,实现区域社会的长治久安。而这种将权势、教育与风俗相结合的治世之法虽然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和时代性,但它对现代的社区管理依然蕴含着可资借鉴的有益元素。
发表于 2014-6-28 02: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贾静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典型城市化背景下的乡土风俗之走向

题目:典型城市化背景下的乡土风俗之走向——基于东莞二月二风俗调查的思考
摘要:广东省东莞市的城市发展模式在改革开放以来具备一定的典型性,从一个农业县到现代制造业名城的发展历程中,代表经济高速发展的各项指标以及外来工等问题掩盖了其本土风俗的特色。处于城市化背景下,“乡土风俗”却仍在当地人的生活和观念中占据重要地位。以农历二月初二期间的风俗为例,“土地诞”“门官诞”“阿婆会”“水龙王诞”等活动体现了当地民众信仰的传承和演变情况。未来,乡土风俗仍将作为城市文化的支撑,与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共荣。
 楼主| 发表于 2014-6-28 16: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勃(北京联合大学)中国古代移风易俗思想谫论

摘要:移风易俗是人在有意识促使风俗发生变化方面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动。作为思想观念,移风易俗是指人们关于移风易俗之必要性、重要性、目标、主体、对象、措施等一系列问题的态度和看法。作为社会行动,移风易俗往往是统治者或者社会精英为了一定目的而采取措施以改变某些风俗的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其实质是对日常生活现状的干预,是一些人在一定观念支配下,通过有组织的活动打破现存秩序、使之朝向另外一种秩序变化的过程。中国古代的移风易俗思想内容丰富,古人对于移风易俗的可能性、重要性、价值、方法等方面均有十分深刻的认识,他们强调移风易俗的治世价值、在法治与礼教两种方法中更主张后者,更重视社会上层和国都在移风易俗方面的作用发挥。这些思想在某些方面虽有其局限性,但对于今天的社会善治仍具有重要价值。
 楼主| 发表于 2014-6-29 06: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9# 孟令法 的帖子

没有见到全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2 09:0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