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孟令法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14年年会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7-8 19: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郜冬萍(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民俗观之嬗变——以《风俗通义》和当下为例

        “风俗”、“民俗”这些概念的演变和发展始终有其传承着的最基本的核心理念,尽管“风”和“民”的具体内容在不同的朝代被表现得差异很大,但是,在民俗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倘若我们把今置于古、把古看作今,把时间看成是一条流动的大河,则就不难认识到,对“风俗”、“民俗”观念的认识和探讨始终没有停止过。笔者认为,这类认识和探讨保留着核心元素的守恒性,同时也增减着变动元素的多样化。民俗观的嬗变流动的过程,是“活着的过去”,是能够“活到”现在的那一部分过去。而作为活着的过去,民俗也是“现在”,甚至会是“未来”,因为它们往往会蕴生出更为长久的社会趋势,会对人们的生活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和制约。
 楼主| 发表于 2014-7-8 19:3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刁长昊(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

从苏轼的风俗思想看文化秩序的建构

        相比于前代而言,宋代城市和商业的高度发达,使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生活形式也带来了新的风俗,由此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作为秉承着传统儒家思想的文人的代表,苏轼以“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为核心,从为民的视角提出了自己的风俗思想。苏轼的风俗思想多了一种从民间审视风俗的视角,看到了风俗在社会发展中会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伴随着人口流动带来的文化迁移或扩散而展开。将“俗”与“民”联系在一起。他的移风易俗的思想,并不单纯依靠上层教化或者政令的实施,而是多了反思性的含义,意欲通过教化,使百姓认识到自身在风俗系统中处于什么位置和状态,进而重新审视某种风俗,从而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对于精英阶层和民众之间存在的文化距离,身处精英阶层本的苏轼,采取了一种“屈尊”的方式,用平等的视角尽量减小两种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或矛盾。从而力图促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文化选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1 07:0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