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4|回复: 0

民间文学的学科合法性(施爱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8-21 10: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什么是民间文学?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说:“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劳动生产、日常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口头创作虽然是我们的主要关注对象,但在实际研究中,几乎所有流传于民间社会的文学现象,包括物质形态的民间文本,以及图像资料、程式性表演等等,都会成为研究工作的关注对象。在数字传播时代,民间文学滋长出了新的生产机制和传播方式,因此也可以涵括各种网络流行话语,以及各种无版权诉求的民间创作。

现阶段的民间文学,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五大类:(一)韵体文类,主要包括史诗、民间叙事诗、歌谣、谚语、谜语等。(二)散体文类,主要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掌故、谣言等口头文学,以及民间抄本、碑记、谱牒等书写文体。(三)仪式文艺,主要包括宝卷、唱本、仪式歌舞、仪式话语等。(四)民间演艺,主要包括民间曲艺、说唱、戏剧、偶戏、影戏等具有表演性质的文艺活动。(五)网络传闻,这是数字传播时代的新民间文学,主要指流行在互联网上的民间话语、民间舆论、网络段子,可能呈现为文字形态,也可能呈现为视频形态。

民间文学学科在国际人文学术领域的发展相当充分,成果很多,影响深远。分支学科包括神话学、传说学、故事学、歌谣学、史诗学等。历史—地理学派、人类学派、功能学派、结构主义等理论长期影响本学科。20世纪以来,故事形态学、口头诗学、民族志诗学、演述理论(又称表演理论、展演理论)、过渡礼仪等,都是比较有影响的民间文学理论和方法。在互联网技术和融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民间文学在新媒体上获得了巨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这些新的文化趋势既是新挑战,也是新机遇,谁在这个领域率先取得理论突破,谁就获得了这一领域的话语权。

一、民间文学的社会意义

中国民间文学作为一门20世纪兴起的人文学科,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眼光向下”的学术革命,是前辈思想家“重铸民族魂”“中华民族复兴”整体启蒙思想的一部分。今天乃至将来,民间文学对于我们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心”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民间文学被定位为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民众心声的表达、民众智慧的结晶,在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政治作用。比如,在“人民”概念的形成、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问题、“民族文化”的内涵及阐释,以及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体系的建构等基本问题上,均发挥了重要作用。1978年以来,民间文学的复兴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国家新话语体系的理论建构,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赋能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以及中国文化的自主话语体系建设等诸多方面均有杰出贡献。

集体性是民间文学最突出的创作和传播特征之一。所谓的集体性,既包括内容上的集体性,也包括形式上的集体性。有些是历经千百年来的流传、变异、选择、打磨而逐渐形成的程式化讲述;有些是经过民间磋商,在你一言我一语的共同创作中形成的讲唱作品;有些是先有生活趣事或奇思妙想的个人讲述,在口口相传的传递中被无数讲述人反复加工改造之后,渐趋稳定下来的文学作品。正是基于这种非个人的、集体性的特征,我们说,民间文学是最具人民性的文学。

人民性是民间文学最根本、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换句话说,民间文学也是人民大众对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观念、理解和意见的独特表达方式。正如康丽所说:“民间文学不只是民众的审美表达,还是承认即使是无力的人也可将美学生产作为其权力表达的方式。”历代统治者和开明知识分子都特别重视采风问俗,希望借助民间文学了解民情、民意、民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民间文学被正式列入高等院校学科体系。民间文学成为我们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坚实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文艺不可缺少的源头活水。

毛泽东指出:“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他特别强调的“民族的形式”,其主体就是民间文化,特别是其中的民间文学。其实,早在《古田会议决议》(1929)中,毛泽东就曾针对“红军宣传工作问题”做出过具体要求:“各政治部宣传负责征集并编制表现各种群众情绪的革命歌谣,军政治部编制委员会负督促及调查之责。”这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所倡导的“到民间去”的社会实践一脉相承,与毛泽东提倡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一脉相承,与《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一脉相承,都是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在文艺政策上的具体落实。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一样,都具有认识、教育、娱乐和审美等诸多功能,同时又是民众生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间文学世代相传,往往根据民众生活的现实需要不断再创作,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调适和变异。民间文学不仅在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对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国故事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本次“民间文学”能够回归到中国语言文学的二级学科队列,无疑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人文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中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强调《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史诗文艺精品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民间文学不是旧日古董,而是与时俱进的鲜活文艺。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加快了民间文学学科在国家话语体系中的理论建构,民间文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好中国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说:“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民间文学在国家教育事业和文化发展战略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民间文学的学科特征

人类仰望星空,就有了对星空的想象;人类开始使用语言,就有了民间文学。民间文学的存在历史要远远长于书写的文学、表演的文学。民间文学是在人与人、面对面的现实交往中产生的文学,既有传承性,也有即时性,因此也特别富于现实性、时代性和创造性,所以我们常常说民间文学是一切文学的源头。

如果我们从口头文学的角度来理解民间文学,那么,它的对照项就是书面文学。口头与书面,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学形态。朝戈金说:“语言的符号系统是诉诸听觉的,文字的符号系统是诉诸视觉的,视觉符号只是覆盖了听觉符号系统的一小部分。”从文本形态来看:“人类说话的历史就是如此:书写从来没有取代语言,印刷从来没有取代语言和书写,互联网也同样没有取代语言、书写和印刷。在互联网时代,口头语言不仅没有被抑制,还获得了新的发展。”从这几个阶段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口头文学是最基础、也是最富生命力的文学形态。

从表演形式来看,民间文学的语言表达具有许多文字表达无法替代的优势,人们可以通过讲述语气、速度、轻重的不同变化,眼神的光彩、流转来烘托不同的气氛,表达不同的情绪,也可以通过各种复杂表情,甚至肢体语言的辅助表达来补足语言的韵味,加强语言的感染力,具有明显的现场感和表演性,比文字表达更具无穷魅力。

如果我们从集体创作的角度来理解民间文学,那么,它的对照项就是作家文学。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前者表现为动态的、不断变异的文本形态,后者表现为静态的、相对固定的文本形态。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是相互独立又彼此影响的两种文学传统,但是,目前中国语言文学其他二级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都是作家文学,以及由此辐射的作家生平、作家群体、作家与作品关系等等,很少关注现场创编、现场消费、互动生成的普通民众的文艺生活。

民间文学作为集体合作的文学生产,其生产、传播、传承过程都与作家文学截然不同,民间文学有自身的结构法则和创作规律。民间文学是讲述者与听众,表演者与观众,创作者与接受者同时在场、授受互动、动态生成的文学作品,因此,即使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场合,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样貌。

民间文学的研究方式也与作家文学研究很不一样,民间文学研究是学者与民众两个主体之间的直接对话。民间文学研究不仅关注文本表达,也关注文本语境、关注生活实践,其研究基础是田野调查,是在深入的田野调查基础上的文本研究,而不是从文本到文本的研究。

如果我们将作家也理解为民间中的一员,民间中的精英分子,那么,一部成功的作家文学作品也必然是基于民间文学创编规律的,同时又富于作家个人创造的优秀文学作品。那种完全脱离于民间文学、悖逆了民众审美需求的作家文学,必然是一种纯粹个人化的无病呻吟、不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自我独白。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民间文学创编、演述、传承和发展规律的归纳、总结和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理解民众的审美需求和审美创造,也有助于作家文学的方向把握和创新参考,同样有利于我们从人民性的视角来更好地理解和评论作家文学。

民众时时刻刻都在用自己的实践,用自己的声音传唱动人的中国故事。毛泽东说过:“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习近平总书记也一再强调“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学、戏剧、电影……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所以说,无论是从理解民众文化、满足民众审美需求还是提高民众审美趣味等方面来说,加强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加大民间文学的学科建设力度,对于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民间文学的学科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民间文学是全世界最丰富多样、调查研究最充分的国家,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民间歌谣集成》、《中国民间谚语集成》)的资料成果举世瞩目。2017年正式启动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编纂工程,更是一部囊括中国百年来各类民间文学成果的集大成系列出版物。
1.jpg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供图,图源来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目前已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11所双一流高校或重要科研机构在中国文学一级学科下面自主设置了民间文学二级学科。还有许多高校一直保留着民间文学本科课程,各高校的民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学等学科也有不少学者从事民间文学研究,为民间文学保留了鲜活的血脉,也为未来的学科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等高校还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了许多民间文学实习基地。在数字时代的新媒体领域,民间文学研究也已经扩展至网络谣言、网络段子、舆情规律、民意表达、语言暴力等话题领域,产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从国家层面来说,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意见,为民间文学的学科合法性以及民间文学回归二级学科队列创造了新时代国家社会文化的大气候。从学科层面来说,我们回顾民间文学学科发展史,假如没有顾颉刚、钟敬文、贾芝、罗永麟、刘魁立、乌丙安、刘锡诚、刘守华、陈勤建等一大批学术前辈前赴后继、不断推进的学科建设的努力;没有广大民间文学工作者默默耕耘、不离不弃的学术坚守;没有一大批中青年学者丰硕的前沿学术成果的支撑,就不可能得到学科评议组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也不可能有今天民间文学的回归。

本次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以下简称《要求》),对民间文学的定义、分类、方法、目标都给出了明确的界定。“民间文学”回到“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队列,既是时隔27年的艰难回归,又不是原封不动的简单回归。1997年之前的二级学科名称是“中国民间文学”,现在的名称是“民间文学”,二字之差,体现了学术目标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要求。新公布的学科内涵及研究内容,不再局限于中国一国民间文学,而是放眼于“人类文明”的共同愿景和审美表达。

正如《要求》所说,民间文学“跨越了民族和国家,注重人类共同关切、表达人类共同愿望”。就以神话和故事来说,绝大多数母题都是全人类共通、共享的母题,体现了人类共通的思想方式和情感基础。不同民族、不同历史和文化,尽管语言和表达方式不一样,可是,人类的思维和情感是共通的,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共同的。正是基于这种思维共通性,彼此的民间文学作品才具有了共融、共享的可能性,附载于作品中的道德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精神特质,才更容易为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所理解和接受。所以说,民间文学是一种民族价值观的审美载体,既有丰富的民族特色,又特别适合国际文化交流,适合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人类文明交流与互鉴。

《要求》对于民间文学内涵的新界定,正是融入了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命题,在旧的民间文学学科基础上的一种文化提升。《要求》更加突出了民间文学所内蕴的人类共同文化特征,指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文化发展方向,强调了中国民间文学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基、价值观载体、文化交流通道的重要作用,将民间文学的研究视野从中国文学的一国文学领域拓展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领域。

中国是世界上民间文学最丰富多样的国家,这一知识宝库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鹤立世界文明的坚强基石。目前我国在史诗研究、故事研究等领域均有相当国际影响。民间文学最有希望在国际人文学界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教材体系。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全社会的逐步推行,民间文学也将成为最具可持续发展潜力、最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活力的优秀传统文化。

四、民间文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蓬勃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以及如火如荼的民间文艺实践活动,一直在刺激着民间文学的学科建设。为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对民族文化建设专门人才的需求,在高校增设民间文学专业十分必要。民间文学以其人民性、现实性、综合性的学科特征,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障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价值观竞争、文化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文化主流的今天,民间文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理应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民间文学的人才培养既是文化建设的需要、时代进步的需要,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由于民间文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它与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宗教学、经济学、民族学等学科存在着广泛的密切关系,因此,民间文学专业不仅有利于社会文化的建设,也有利于增进学术研究的各学科交流与融合,有利于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建设和发展。目前各高校的民间文学研究生课程设置也正体现了这种交叉和综合的特征。

《要求》与时俱进地呼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需求,进一步将民间文学研究放到了大众文化与基层实践的实操层面,不仅强调了民间文学“从群众中来”的一面,还更加注重让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到群众中去”,让民间文学研究成果“到实践中去”的一面,将民间文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通俗文学、戏剧影视和数字时代的网络文学研究,将就业范围拓展到基层文化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各个方面。主动将理论建设置身于民众的文学实践当中,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学科地位,拔高战略地位,也将世界民间文学纳入新的学科建设规划之中。《要求》进一步扩展了民间文学的研究视野和研究边界,为民间文学的学科建设,理论和方法的提升,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更加宏阔的学术空间。

目前还有许多高校保留了民间文学的本科课程,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为本科生开设了《民间文学概论》基础课,以及《民俗学概论》《神话学》《民间故事研究》《跨文化民俗学》《北京民俗文化》等选修课。部分双一流高校自主设置了研究生教育的民间文学二级学科,尽管各个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围绕民间文学各体裁以及民间文学的生活实践展开教学。比如,北京大学民间文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中,包括必修课6门:《中国民间文学现代学术史》《中国民间文学前沿问题研究》《田野作业》《中国传统节日研究》《民俗理论研究》《中国说唱艺术研究》,选修课10门:《中国上古史与神话研究》《中国民间传说研究》《〈诗经〉的民间文学解读》《结构主义神话学》《〈山海经〉研究》《歌谣研究》《史诗研究》《中国民间游戏研究》《民俗理论名著选读》《民俗典籍整理与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民间文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中,包括学位专业课5门:《民间文艺学》《民间文学理论与方法》《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中外民间文学学术史》《民俗学原理》,专业方向课5门:《神话学》《民间叙事学》《跨文化民间文学与民俗学》《当代世界民俗学导论》《民俗文化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民间文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中,包括专业基础课5门:《民间文学基础理论》《中国民间文艺学史》《民俗学导论》《田野调查的理论与方法》,专业选修课10门:《中国民间文学史》《当代西方民间文学理论与方法》《神话学》《传说学》《故事学》《史诗学》《歌谣学》《现代性与民间文学》《谚语研究》《民间信仰研究》《文化人类学名著导读》。此外,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部分高校的民间文学学科还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了民间文学实习基地。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在全社会的广泛深入,民间文学研究依托地方文化部门,展开了大量文化调研与文创活动。

民间文学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民间文学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系统知识,能够运用民间文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独立解决相关实践与理论问题。该专业领域毕业生就业方向基本上可与中国语言文学其他专业共享,如语文教学岗位、编辑出版岗位、政府机关岗位及企业文秘岗位等,又因为该专业领域具有田野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多样性知识等方面的特殊训练,其就业岗位可以进一步拓展到文化管理工作岗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岗位、教育岗位、文创产业专业岗位、文化旅游专业岗位、社区文化工作岗位等几乎所有文化实践相关领域。

[ 原文责任编辑:毛巧晖 ]  民间文艺论坛 https://mp.weixin.qq.com/s/lx8PL3iHe-0U6FeiQWmjRQ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1 21: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