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59|回复: 3

救救中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7 18: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救救中文
作者:周振鹤   来源:新京报 2005年12月25日04:16  

  一件事做错了就是做错了,不能因为许多人共同做一件错事,这件事就不错了。

  并非翻译败坏了中文,也不是文言搞乱了白话,恰恰是没有用好的中文来理解外文,恰恰是不懂文言而写不好白话。现在呼吁注意中文纯洁性的人多数出错了拳头。“鸡不可失”不成问题,谐音打趣是历来,而且是各种语言通用的游戏文字与制造广告语的手段之一;高楼成了广场固然令人不快,但也不是大问题;夹杂英文字眼也不打紧,鲁迅主张过化学元素直接用外文,WTO比世界贸易组织简单,大家都懂了用用有何妨。欧化的句式也不必看得太严重,只要看得明白就行。甚至网络语言也没有败坏中文,因为不大可能流行到正式的文字当中。

  问题在于我们自己因为知识缺乏,讲不好中国话,不照规矩讲,而且连简单的话都会讲错。曾看到有一篇论文,其副标题是“英雄不问出身低”。我们可以讲“英雄不问出身高低”,或者更简单的“英雄不问出身”,但就是不宜讲“英雄不问出身低”,这在逻辑上不大通。我虽然不提倡现今的语言教学方法,要写段落大意,写全文提要,也不主张过度地改病句,因为可能会挫伤小孩子的创造性。但有三条我还是很在意,一要读对音,二要写对字。也就是要先识字。现在电视电影字幕一塌糊涂,几乎没有不错的。甚至字幕与演员一起错,衮衮诸公真的读成写成袁袁诸公,一点不是笑话。第三则是要句子符合逻辑。

  在语言文字发展史上,有时真是有九斤老太之叹,一代比一代的工夫差。但大家再忙,也要先学会说话,再学会作文。每个人都做到这一点,话就说利索了,文章说写漂亮了。现在呢,报纸上出现了这样的句子:“我要为我的父母颐养天年”,“一只大章鱼爬满了她的背上”。颐养天年是自己的事,不能由别人来代替,子女只能奉养双亲,不能颐养父母。许多章鱼才能爬满她的背,一只章鱼再大,至多也只能趴满在她的背上。

  要识字,尤其是识很普通的多音字,标识biaozhi现在几乎都被读成biaoshi了。要知成语的本意典故,明日黄花是用了苏东坡诗句,不要错用成昨日黄花。

  生造词头要谨慎,“一直”就是长期以来的意思,“一直以来”就是不通的话,但现在已经习非成是了。吕叔湘先生已逝去太久,他在的时候很少人敢乱说话,因为有他常在纠正,至今三十岁以上的人还受过他的影响,知道有人管着他们的说话与作文。现在则权威已去,肆无忌惮,胡言乱语了。不但是胡言乱语,还要说是有创造性,那就真是难了。

  救中文要靠自己,不要等到哪一天,让洋人来纠正你:“拜托,是明日黄花,不是昨日黄花耶!”一方面我们对主持人的普通话苛刻要求,一方面我们对中文的混乱却熟视无睹。词义会有递嬗,由褒而贬或由贬而褒,但基本意思并不改变。

  “千方百计”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还是贬义,现在是褒义了。我们这一代是亲眼见它转变的,在一九五八年高举三面红旗时,“千方百计完成1070万吨钢产指标”是一句响亮的口号。而在此之前,千方百计却有挖空心思的意思。“如蚁附膻”现在是贬义,但在晚清却是褒义,说明许多人专心致志于某事。但“千方百计”不管怎么样都是努力想办法的意思,“如蚁附膻”是对许多人同时追逐一个目标的形容。

  现在,以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明明是无知的误用,却还要继续错下去,就不应该了。试想,如果我们现在都用七月流火来表示酷热,我们以后怎么教下一代读《诗经》?我们怎么对他们说“七月流火”的意思是天气要转凉了?他们必定要以为是我们说胡话了。

  《咬文嚼字》是一个很好的杂志,多年来正是它在起着“卫道士”的作用,纠正错别字,纠正乱用典故。但最近,它却明确表示支持以七月流火来表示炎热,说老实话,我看了真觉得有些悲哀。

  一件事做错了就是做错了,不能因为许多人共同做一件错事,这件事就不错了。杂志与报纸都负有为人表率的职责,千万不要做无知的尾巴,而应该做正确的先导,在纯洁中文方面更应该如此。

  作者:周振鹤 复旦大学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悲风)




发表于 2006-1-28 00: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救救中文

绝对支持!!!

发表于 2006-2-1 21: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救救中文

敲响警钟的文章!
发表于 2006-2-18 01: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救救中文

把英语的门槛放低,抬高国学、汉语的门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3 02: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