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47|回复: 4

山东南部乡村曾经流行的祈雨习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3-24 09:4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滕峄祈雨种种


过去,山东省滕县和峄县民间曾盛行祈雨祭祀。仪式一般在麦收季节过后举行。祭日因神而异、因社而异,其规模也以社大小而定。滕峄一带祈雨之祭,主要有晒关公、敬龙王、晒马匹、燎旱、扒羊沟、浇碾脐、祭渊、祭山、祭泉、祭川等等。
晒关公是乡村中最普遍的一种祭祀。一般在农历五月十三日举行。相传:是日为关公诞日,每逢此日,在天的关公要磨大刀,故而祈雨最验。这天所降之雨,人们称作“磨刀雨”。
先一日,村中香火社的主持人(俗称“社头儿”),率众趋庙焚香“请关公”。——把小型的关公偶像从庙中搬出,放进八仙桌为座、柳枝为棚的轿形“彩子”中,由鼓乐、仪威前导,抬至村中社所。请画工为偶像再施丹青,彩绘一新。次日上午,焚香祭罢,有未婚的童蛋子仍用彩子抬起关公像游街。旗锣伞扇开道,鼓乐紧随,彩子居中。其后,是社里请来诵经的僧人或道士;再后,是村社舞龙的队伍;最后,便是祈雨的农民。一般农家都要有一男人参加,大多是主事的男子。求雨人赤足光头、无遮无掩地随行于烈日之下,以示自责和虔诚。所行之处,站立街巷两侧的观众也不得打阳伞或戴席帽。否则,会惹起公愤,有人会把伞、帽夺去毁掉。求雨游行路线,都是香火社所在村落街巷。求雨队伍游到哪里,哪里的人家便点放鞭炮迎接。沿街住户,各自门前都放有盛满水的水桶。舞龙的经过,便用“龙”的尾巴蘸水甩洒,以示天龙行雨。也有的从家中隔墙向人群中倾盆泼洒,以示上苍行将大雨倾盆。游行之后,人们集于村外的打麦场上,将关公偶像置于搭起的神棚之中。社头焚香致祭,众人跪拜与棚前。有村中的老人朗诵祈雨祭文。随后,主祭任执酒壶向牺牲(活猪、或活羊)耳中注酒,以卜灵验。若兆吉,遍焚香、发纸,初祭告毕。祭后,一连三日三夜,香火不歇。假如祈雨如愿,香火社要在新年之后,社戏赛神。假如无雨,人们只好偃旗息鼓,将偶像送归庙中。
旧时,每至关公诞辰之日,城镇贫苦人家的孩子也晒关公祈雨。这些水蛋孩子头戴杨柳枝编扎的柳帽,抬着小饭桌(俗称“地八仙”的方桌)为座扎成的彩子,上放一尊小型的关公偶像,个个光背赤脚。他们走街串巷,敲锣打鼓,随节奏高唱着求雨的古谣,呼号祈雨。每经过店铺字号,各家都多少表示,捐出毛儿八息,以示赞助。
较小的村庄晒关公,限于财力,祭祀往往一切从简。 即无僧道, 也无仪威、社火,只动锣鼓。届时,人们用彩子抬着关公偶像,数人前呼后拥,在村中招摇一番,再放进设在村外的神棚之中,摆上果供、焚香,叩拜,祈祷,许愿,奠酒、发纸。
晒关公之祭,以平原乡村为主。在一九六三年前后,农村较为普遍。一九六六年以后,这种祭祀便消失了。
敬龙王无定日。旧时每遇大旱,通常由官绅主持,率众祷于龙神庙,一般是庙祭。即使平民致祭,也少有舁神游行之举。在本世纪一二十年代,地方官府有时还要颁令,祈雨期间禁屠素日火数十日。这种敬奉龙神的祭祀在一九六三年以后便就消亡了。
晒马匹是滕峄一带最大规模的一种祈雨祭祀。由于这项活动开销大费用高,多由平原地区大的集镇或大的村庄举办,也有很少是数村联办的。祭无定日, 多余大旱之季由社头们择日而行。数日前, 香火社花钱聘雇一个家境贫寒的童蛋子,作为神显的附体,即“马匹”。并订立生死文书,以防不测。还要专门从外地聘请两位端公,以主祭仪。另外, 还要定下数班笙乐,请上一班诵经的僧道。祭祀之前, 马匹先净身吃斋三日。届时, 择一空旷的场地作为祭坛,上方用蓆、箔、松、柏搭一座宽敞的神棚,棚前横排一行竖立的碌碡。早晨, 在仪威、笙乐的引导下,马匹光足赤臂,头顶黄表书写的祈雨祭文诣庙。端公紧随左右侍候,僧道诵经随行,香火社信徒尾随其后。至庙祭罢,用彩子舁神像游行归至祭坛,置于神棚,案上摆设祈雨祭文。棚左右僧道诵经祷雨。天到午时,社头焚香诸致祭。奠后,端公一声吆喝,锣鼓鞭炮, 震天动地。 马匹坐碌碡上,全身曝于烈日之下,端公“侍”于两侧。数十枚小钢炮排在碌碡前面,数面红色大社鼓架在碌碡后面。鼓不停的擂,炮不停的放,火鞭不停的捻地响,神符一道接一道地烧,——催促神灵早降祭坛。如若下午之前马匹宣称某某神到,端公不允,常把烧红的梨铧头、铁链摔在他的面前,逼他穿戴。否则, 不为真神附体。直至红日西坠,马匹精疲力尽、神志不清之时,马匹在称神灵下凡,端公则让他诉说生平功业,叙述之后, 若与戏 文、评词中的故事情节大差不离,并自圆其说。端公认可, 并当众宣布:某某天神降坛。立时, 锣鼓鞭炮俱息。社头率众于前,助祭人取祭文朗读,祈祷普降甘雨。马匹摹戏剧人物道白腔调答允。尔后, 人们叩拜, 焚香, 发纸, 锣鼓、笙乐、鞭炮再次响起,以送神灵上天。祭祀告毕, 马匹离场, 以是半死不活之躯,往往非经数月调养而不能痊愈。
晒马匹在一九四六年官方明令取缔后,这种祭祀便就消失了。
燎旱,是流行于邹滕峄山区的一种祭祀。逢遇大旱,山民们便按户募集柴草,并垛于近村的高山顶巅。择日祭后,人们便举火焚之。保持篝火三天三夜不熄。企希烟火上达于天,以打动天神的恻隐之心,早降甘露于人间。在五十年代旱季,这类祭祀时常可见,六十年代中叶之后,便消失了。
扫佛爷,是平原乡村的一种小型祭仪。逢大旱,村中便邀十二位寡妇、十二个童女祈雨。中午, 他们各执一把干净的笤帚,进佛爷庙为殿中的偶像扫落积存的灰尘。老太太率众进香磕拜后,便为神像除尘。他们一边扫一边唱:“扫扫头,下起雨来满街流;扫扫怀,劈雷合闪电下来;--- ---扫扫脚, 雨水下得没窝搁。”扫完佛像,由妇女领童女打扫寺院内外,汲净水喷洒庭院、道路。这种祭祀, 只存在于一九六六年以前的岁月里。
浇碾脐,是滕东北部丘陵地区的小型祈雨祭仪。石碾滚子,有的地方亦称作“石公公”,它和称作“石婆婆”的泰山石一样,常作为一种家神的标志。初夏旱时,村民数户(或十几户)结社,备香褚纸码。择日,在竖立的碾石前,设案送香,由未嫁的村姑磕拜、祈祷。而后, 唱着祈雨的俚谣, 把从各家舀来的清水注入碾脐中。最后, 奠酒、发纸。碾前案上香火三日不息。若三日不雨,人们也无可奈何,为废祀而已。在当地, 另有一种推碾转动石磙浇碾脐。其祭与此稍异。山民《天地合而后雨泽降》一文有较详的记述。是文,对扒羊沟祈雨一祭,也有详细的介绍,恕不赘述。
祭山、祭渊、祭泉、祭川,也是存留于滕峄山区民间的一种古老的祭祀。设祭之处,多是当地传说的卧龙有仙之地。祭祀规模很小。仪式也大同小异,无外乎:择日、设祭、焚香、祈祷、占吉、鼓乐、奠酒、发纸等等,一般亦以三日为限。
就是,假若祈雨近日得雨,农民则认为祈而有验,上苍有灵。是神赐福于民,要还愿谢神。社之规模大小各异,许愿也均量力而行。大社:许唱大戏、许修庙、许塑金身;小社:许荐三牲、许新装、许褂红、许香箔。社戏一般在春节过后的正月里举行,一般是三天大戏,多者是十几天,也有唱二三十天的。赛神祈年的社戏,消失于一九六三年前后。



附民国年间民间祈雨祭文:

大中华民国山东省OO府OO县OO庄村弟子OO人,谨以香槠、酒是醴庶       饈之仪,上叩于
关圣帝君之神前,曰:苗得雨露方见长,人食五谷乃得生活。今岁时界       季夏,月余未雨,田苗尽枯槁,人民立见散亡。伏恳上帝早降甘霖,       以解倒悬之苦;广施雨露恩泽,以救涂炭之灾。均感圣德仁慈,实乃       万民之瞻望也。上叩

摘自滕州市南沙河镇前仓沟村
刘老先生手抄《筹事本子》



                                         
发表于 2003-3-26 19: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山东南部乡村曾经流行的祈雨习俗

里面有很多因素和其他地方相同仪式中有相似的地方。
我看,是不是大家可以把各地这类仪式集合到一起阿。
对了,现在也有人作出了这方面研究的专著吧。
发表于 2003-3-30 21: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山东南部乡村曾经流行的祈雨习俗

我曾经在山西调查过祈雨习俗,似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但区别还是主要的。
发表于 2003-3-30 21: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山东南部乡村曾经流行的祈雨习俗

另外,我还想请教lotte同志(姑且用这一中性称谓吧!),此书已出,书名为何,哪一出版社?
 楼主| 发表于 2003-4-3 08:29: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山东南部乡村曾经流行的祈雨习俗

欢迎有人能将这类民俗事象结集整理出版,论坛可以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12 03:5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