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39|回复: 22

【声明】本论坛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同人网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13 17: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了最近一些帖子,觉得有必要在几个问题上做点声明。

首先声明:
本论坛与中国民俗学会是一种平等的链接关系,没有任何上下级的隶属关系。
本论坛是由一班被称作“学院派”的纯学术同仁设立的纯学术网站。
本论坛没有团结中国民俗学会全体同仁的义务。

本论坛欢迎所有坚持纯学术原则的学术同仁参与讨论。
本论坛不欢迎“战斗民俗学家”的加盟,我们不为“团结”多数而放弃纯学术的原则。

什么是“学术共同体”?
就是一班有共同理念、有共同理想、有相近的知识结构,能够在一起平等对话,可以一起喝酒、一起打牌、一起谈学术、一起胡扯蛋的朋友。
本论坛《代拟开坛白》中说得很清楚:
“青梅煮酒,惟使君与孤耳;华山论剑,舍我辈其谁欤。熠熠髦士兮正慷慨,龙骧鸾翥兮盍乎来!”

如果您不赞同所谓的“学院派”,或者想要标榜什么“战斗的民俗学派”,那么,我们告诉你,本论坛不欢迎你。
因为这是我们的家,我们有权不欢迎你。

你可以爱好你的民俗学,我们并不因为你“爱好”民俗学就必须给你在这里胡说八道的权利。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热爱“民俗”的权力,但不因为你的这种热爱,我们就必须给予你在论坛发言的权力。

正如当我们煮酒品茗的时候,你不能因为你也热爱饮酒喝茶,你就有权坐到我们这张桌上来大声喧哗。
你自己另开一桌。
反正“民俗”资源是个聚宝盆,你吃你的,我吃我的,我们不欢迎你坐到我们的酒桌上来跟我们吵架。

如果你在“纯学术”的共同理念下与我们有不同的想法,欢迎你发言。
如果你连“学术”的基本概念都不明白,请你另创你自己的论坛,我们不到你们家指责你们,你们也请不要在“我们家”胡闹。

在坚守“纯学术”这一点上,我们坚定我们的理念,我们不欢迎不同声音。
有不同声音的,请到别的地方发表去,别在本论坛胡闹。

再次声明,这只是一个“同人”网站,不是中国民俗学会的派出所。





[ 本帖由 品三 于 2006-4-13 20:23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4-13 17:54: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声明】本论坛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同人网站

论学术共同体尊严得以维持的条件  


作者:冯 波(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自从库恩提出范式和学术共同体的概念以来,学界对这两个概念普遍认同。因为它们使得学者对于研究的对象有了共同认可的工具。学术共同体遵循的是相同的范式,这是不言而喻的。坚持共同的范式又是学术共同体得以维持的必要条件。正是因为大家心中有着共同的范式,所以才对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等违背学术共同体规则的现象形成一种共同的谴责态度。当然,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范式,形成的也是不同的学术共同体。但是,不管哪种学术共同体,他们的共性都应该是尊重学术的尊严,维护学术的纯洁性。学术的尊严,学术共同体的尊严是任何一个真正的学者都应该追求的一种做学问的境界。而要使这种境界能够达到,使学术共同体的尊严能够维持,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学者的人格   

??遵循学术规范不只是硬性的规定,是他律,更是自律,是人格高尚的体现。有一次,我曾经教过的学生向我请教怎样写论文的事情,我告诉她,先要学会做人。把大写的人写好了,才能谈写好文章的事情。记得20世纪80年代,我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的时候,讲授各门课的老师在课堂上只要引用别人的话,肯定要在黑板上写出这段话的出处。早已谢世的芮盛楷老师,我到现在仍清晰地记得炎热的夏天,他满头大汗但一脸执著地在黑板上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某某卷某某页的样子。二十多年后,我在其他有名学府旁听的所有课程再没有这种场景。老师念了一段话后不指明是在什么书上说的。只是之前说,某某说。这让我感到很不舒服。好象偷东西的人掩耳盗铃地将所偷的东西据为己有一样。抑或是看到了一件残缺不全的东西一样。当今的学者中,不乏为学与为人都很好的人,我崇敬他们。比如,中国政法大学的郭世佑先生,无论才学和人品都是很优秀的。尤其是他那不为权贵折服的铮铮豪气颇能让人有一种浊世中的清新之感。当今学术界,鱼龙混杂。最终能问心无愧的学者一定是像郭先生这样的人。因为人格立不住的话,学问也自然没有的根本的依托、支撑。

??二、学者对学术与政治之间关系的清醒认识

??学术附属于政治,政治利用学术,把两者等同,这肯定会妨碍到学术的纯洁和尊严。在这方面,社会学家韦伯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学术和政治要区别开。政治家可以有他的政治立场,但是政治学教师一定要从学术的立场上去研究问题,保持价值中立。我曾经和我的老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谢龙先生探讨过这个问题。他精辟地点明了学术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学术要和政治区分开,不能混为一谈。有的人把学术问题看成政治问题,就形成了很多不正确的政治态度。但也有人把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划等号,这也会造成人们对学术的反感。要把学术和政治的关系解决好。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王思斌先生在这方面的立场也是非常鲜明的。我很钦佩二位老师在学术与政治关系问题上的清醒态度。

??三、学者对利益和学问之间关系的正确处理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趋利动机被无限地放大了。在学术界,这股趋利之风也势不可挡。传统社会,志士仁人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一种气节。但是现在这种气节已经被很多人看淡了。剽窃他人成果者有的是为名,有的是为利。他们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传统美德都丢掉了。为了金钱和名望不惜采取很多令人不齿的手段。难怪人们说现在的人穷得只剩下钱了。学者也需要钱,但是,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这是个基本的底线。越过这条底线,学术的尊严必然会被践踏。

??四、周围环境的支持

??民谚曰:“笑贫不笑娼”。这是在说周围环境对一个人的生活选择的影响。用到学者的为学之道上也不失为很好的比喻。有的小环境对学术规范要求不严,这是学术尊严不能得到应有的捍卫的外在、客观的原因。为数不少的学校为了迎接评估,为了申请硕士点、博士点,造假材料,报假成果。集体造假的后果就是造假是正当的,合理的。造假有理,剽窃无罪。如果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那么,浊者占优势的情况下,清者倒成里可笑的了。所以,学者所生存的小环境的正气对学术共同体的尊严是相当重要的。

??五、社会大环境的限定

??社会大环境是无形的网,这张网烘托的是一种气氛,造就的是向不同方向走的人。学术方向也笼罩在这张网之中。社会呼吁原创性的成果,说明我们太缺少这些了。社会的责任不是强调所需要的结果,而是催生结果产生的种种条件。这是个很严峻的任务。学术尊严之可能,宏观上的条件就是社会大环境的严格把关和监督,舆论的营造等等。

??期待着对学术的信心,期待着学术尊严的回归。让我们共同努力!
                                   



来源:学术批评网  发布时间:2006年2月15日  
 楼主| 发表于 2006-4-13 18: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声明】本论坛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同人网站


陈金文:NO.28061  RE:“民俗学家”管好你的嘴 ( 2006-4-12 00:59 )

现在地方上搞“抢救”的有不少是离退休的或政协的老干部,有时候也请个把学者装点门面。地方搞文化保护钱都是政府官员拨的,真正的学术机构哪里能得什么好处,除非能弄个把课题之类的,不过难得很。我现在要下去还得用自己那点很少的经费,将来出书时又不知是不是要花自己的工资了。
高校也有个把人借这个机会在媒体上露了脸,不过在我的印象里,他们中的一些还真算不上专家。可能原来是做别的,没什么成就,觉得“民俗学”自然通“俗”,谁都可以弄得,或者赶“抢救”“保护”的风头,就来搞民俗学了。这类人不像一般学人,头脑活,能量大,自然也出了些风头。
我辈本无所求,自然不会眼热,实际上也没有眼热,可因他们的浅薄,使民俗学界同仁受辱,却是我们所不能忍受的,故而我才发了开头的帖。
说到这次民俗学会研究者或曰专家与基层文化工作者及民俗文化爱好者的冲突,兄弟没有参加会议,但也知道,这两班人弄到一块,肯定是各说各的。说句公道话(我以为的公道),基层文化工作者这些年他们在民间文化工作中出了不少力,特别是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有他们辛勤的汗水,同时,他们不少人本身就生活于民间,对民俗文化的感情也远非一般学者能理解。目前,我们看到的故事书或介绍当地风俗的书,差不多都是他们编的,他们是民俗文化普及工作方面的主力军。
但说到研究,谈到理论,讲到提高,他们的水平自然是不能让人恭维的,理论建设还要靠专家,或一些弟兄说的“学院派”。这些年“学院派”有不少著作问世,也介绍了不少外国的学术理论。他们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至于其中有人因种种原因,包括国学水平低,只知有今,不知有古,或食洋不化,乱套西方理论诠释本土文化之类,学问没做好,不让大家佩服也是有的,但不能就此否定整个民俗学理论界。
以后这个会怎么开,还是要看学会领导怎么为民俗学会定性,要么是开成群众性的,做群众性民俗文化活动的领路人;要么是开成专家性的,做民俗学学科建设的指导者。只要是把这两类人一揽子聚到一块,那就只能是一场闹剧。出现与本次会议同样的场面(我没亲睹,仅是耳闻,或许有人认为本次会议是一次成功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 本帖由 品三 于 2006-4-13 18:03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6-4-13 18: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声明】本论坛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同人网站

我早先发过一个贴子,把本论坛与中国民俗学会等同起来,中国民俗学会马上出来纠正我的说法。现在品三从论坛的角度也说双方不是一家。看来真是两个门户、两家人了。
发表于 2006-4-13 19: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声明】本论坛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同人网站

品三 于 2006-4-13 17:51 写道:
什么是“学术共同体”?
就是一班有共同理念、有共同理想、有相近的知识结构,能够在一起平等对话,可以一起喝酒、一起打牌、一起谈学术、一起胡扯蛋的朋友。


赞同。不过,咱不会喝酒、打牌,允许咱吃饭、聊天。

另,关于“战斗民俗派”和“学院派”是哪里提出的?难道是咱累得睡过了头的那个下午炒出来的?标签这么怪。

[ 本帖由 宜家 于 2006-4-13 20:04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4-13 20: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声明】本论坛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同人网站

与“三秀”同桌?
这叫“秀色可餐”。
——以目餐之。


[ 本帖由 品三 于 2006-4-13 21:10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4-13 20: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声明】本论坛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同人网站

宜家 于 2006-4-13 19:55 写道:
关于“战斗民俗派”和“学院派”是哪里提出的?难道是咱累得睡过了头的那个下午炒出来的?标签这么怪。

可恨“咱”没有“我”的份。
所以,“我”不知道“咱”是哪个下午睡过头了。
呵呵


[ 本帖由 品三 于 2006-4-13 20:17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6-4-13 20: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声明】本论坛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同人网站

宜家 于 2006-4-13 19:55 写道:
赞同。不过,咱不会喝酒、打牌,允许咱吃饭、聊天。

另,关于“战斗民俗派”和“学院派”是哪里提出的?难道是咱累得睡过了头的那个下午炒出来的?标签这么怪。

[ 本帖由 宜家 于 2006-4-13 20:04 最后编辑 ]


经查当天照片的时间:3月31日16点50分
 楼主| 发表于 2006-4-13 20: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声明】本论坛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同人网站

hhz 于 2006-4-13 20:16 写道:
经查当天照片的时间:3月31日16点50分

“战斗的民俗学”正是在这个下午提出的。
但,相近的内容在更早些时候,就已经有人倡议了。
另,hhz兄怎么知道得这么具体?
莫非也是“咱”的一分子?
嘿嘿

发表于 2006-4-13 20: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声明】本论坛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同人网站

“秀色可餐”?
哼!
三秀得三;
品三得一。
是品三看,
或三秀看,
不一定呵。

哦,3月31日下午,咱(包括姐妹3人)赶到会场已经散会,正好吃饭时间,饱腹要紧,我只遗憾有些报告没听见。
[ 本帖由 宜家 于 2006-4-13 20:38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6-4-13 20: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声明】本论坛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同人网站

因为这张照片在中国民俗学史上的价值不菲,可能是唯一的。

品三兄:莫非也是“咱”的一分子?

回兄话:咱既不是“咱”的,也不是“我”的。咱靠左也不够条件,靠右不够资格。中!
发表于 2006-4-13 20:36: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声明】本论坛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同人网站

学术共同体是一群热爱共同学术目标的同仁,和"咱"没关系!!!再"咱"下去,庸俗了!
发表于 2006-4-13 20:42: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声明】本论坛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同人网站

咱,大概是从我的母亲那里继承来的口头语,母亲是河北人,常用“咱”指代“我”。不管庸俗不庸俗的,咱自己觉得亲切顺口。
 楼主| 发表于 2006-4-13 21: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声明】本论坛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同人网站

《辞海》:
“咱”:我,我们。又犹言我和你,包括听话人在内。
我所说的“咱”,用的是后一个意思。
嘿嘿。
品三的话,可以“三品”之。

小小人兄的话也有道理,咱就不再在这说咱自个的私事了。呵呵


发表于 2006-4-13 21: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声明】本论坛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同人网站

品三言三,唯君一人。
咱虽多义,独钟其一。

解释一下,免得误会:品三搬出辞海中“咱”的几个词义,但我只喜欢母亲传承给我的那个含义,这个词义虽不在辞海里,却刻在我的脑海里。
好像跑题了。看看品三的帖子,再。同理,这里的学术共同体是情感生成的,不是功利驱动的。
[ 本帖由 宜家 于 2006-4-13 21:33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4 11:5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