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526|回复: 12

台灣的風水習俗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14 00: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研究生: 張昀浚  
研究生(英文姓名): Chang Yun-Chun  
論文名稱:  臺灣民間風水傳說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 A Study of the Feng-Shui Folklore in Taiwan society

指導教授: 鄭志明  
指導教授(英文姓名):  Cheng Chih-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台北大學 
系所名稱:  民俗藝術研究所
學號:  79188001  
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5  
關鍵詞:  風水傳說 ; 風水 ; 天人感應 ; 祖先崇拜 ; 命運觀  
英文關鍵詞:  Feng-Shui Folklore ; Feng-Shui ; the inducta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
ancestor worship ; determinism  
被引用次數:  0
[ 摘要 ]  
本研究廣泛搜集台灣民間的風水傳說,並依照故事的情節內容分類,詳細探討故事情節中,所反映的台灣民眾心的風水觀念文化,嘗試解釋這類故事的存在,對於台灣民眾的生活方式與傳統禮俗,有什麼樣的影響,期望透過這樣的解析模式,傳達出台灣人的生命價值觀與文化生命觀。
研究資料之運用,以當代台灣各縣市文化局和研究學者針對各個鄉鎮所調查采錄的民間故事為主,日治時代的資料為輔來從事研究。在這些故事集中,凡是在地方傳說的故事內容中,運用到風水的觀念和操作方法,強調風水的效力,在陽宅方面,影響到村庄聚落的地理環境、村庄寺廟的地理形勢、家宅建築中的興衰命運;在陰宅方面,則影響後代子孫的好壞命運和福氣,表現出民間風水信仰的情況,為當地人都信以為真的故事,都是本研究作為歸納、分析、探討的基本文獻資料。
研究方法則是廣泛搜集各縣市文化局所出版的民間故事集、日治時代的文獻資料以及相關的本土性期刊,從其中找出相關的風水傳說,並依照故事發生地點來分類,再針對每一個分類的故事作情節內容的探討。透過相關的民俗學、人類學、心理學、宗教學等等不同學科的觀念和理論,從這些學科中解析基層庶民在風水傳說中所表達的觀念文化,瞭解他們深層心理的願望和想法。
第二章將所搜集的風水傳說作詳細的分類和整理,用民間文學中的「母題」觀念,訂定出風水傳說的母題類型,從這些情節單元中,探討故事內容中所呈現出的社會背景和文化意義。第三章則透過中國傳統的宇宙觀念、宗教學、文化人類學等的方法和理論,解析這類的故事中,是否透過天人感應、祖先崇拜、命運觀等層面,表達出追求「和諧與均衡」以及「神聖空間」的觀念和想法。第四章則是這類的故事所傳達的風水信仰文化如何影響民眾的生活和行事作風,改變住民的聚落空間。
最後,從上述的討論中得知,台灣民間風水傳說不但十分豐富、多樣,更是村庄住民集體的生活記憶,先民運用了風水理論的觀念和想法來表達環境,也藉由故事傳達出庶民的道德觀、宇宙觀,並形成社會規範,影響了人們日常生活的行事作風和居住環境。  
[ 英文摘要 ]  
The study exclusively includes the collection of Feng-Shui folklore in Taiwan society, and catalogs the folk stories basing on the plots, deeply investigating the contents, which reflect the Feng-Shui culture inside Taiwanese people, trying to explain what kind of effect of these stories may have to the life style and traditional customs, and expecting through this kind of model analysis, we can convey the value of life and culture conceptions of Taiwanese .
The usage of research documents is mainly based on the documents of the culture bureau of the countries in Taiwan and the stories studied by the researchers as well as the data of the period of Japanese colony to be as the reference sources. To begin with, the stories which we study include the concepts of Feng-Shui and its manipulation methods, emphasizing the impact of Feng-Shui, On the other hand, about the house,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village, the temples’ location of village, the private architectures’ effects on people’s ups and downs, last but not least, on the aspect of tomb, which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offspring’s fate that local people believe is true are all carefully analyzed and explored .
My study method is to collect the folklore anthology published by the counties and the documents of Japanese colony period and the related local journals, from which we try to figure out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related folks and to sort out the stories base on their original location, and explore the contents of the classified stories to make a deep discussion. Through the conception and theorem of folklore, anthropology, psychology and religions, we try to analyze and understand the desires and thoughts, displayed by the folk customs, which deep inside the common people,.
The catalog and arrangement of the folklore in the chapter Two, that is cataloged by the concept of the “motif”of the folk-tale, by this assumption we develop the “motif” model of the Feng-Shui folklore. From these plots, we try to discuss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the value of culture behind the stories. In the Chapter Three, by the methodology and theorem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osmology, religion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we would like to inspect if this kind of story through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inducta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cestor worship or the destiny aspect, which try to convey the concept of the pursuit of the “ harmony and balance” and the “sacred space”.
Last, from the above discussion, the Taiwan Feng-Shui folklore is not only full of diversity and abundance, but also is the total life memory collection of the village residents. Our ancestors use the concept of the Feng-Shui to express the surroundings, and even through this concept to transmit the sense of morality, the cosmic view to form the social regulations, thereby influencing the common people’s daily life behaviors and their living surroundings.

[ 論文目次 ]  
章節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4
第三節 文獻回顧 6
第四節 研究理論和方法 16
第五節 研究架構 21
第二章 台灣民間風水傳說的搜集分類和情節內容之探討
第一節 風水傳說的搜集與分類 23
第二節 聚落與寺廟風水傳說 36
第三節 墳墓風水傳說 56
第四節 福地福人居的風水傳說 64
第五節 工匠魘勝傳說及其他風水傳說 68
第三章 台灣民間風水傳說的思想內涵
第一節 民間風水觀念的基本內涵 73
第二節 風水傳說的天人感應思想 96
第三節 風水傳說的祖先崇拜觀念 103
第四節 風水傳說的命運觀念 110
第四章 台灣民間風水傳說的社會功能
第一節 慎終追遠 115
第二節 道德教化 124
第三節 安居樂業 130
第五章 結論 141
附錄一 台北士林芝山巖惠濟宮的「芝山合約碑記」 146
附錄二 新竹芎林廣福宮的「嚴禁斬鑿龍脈碑記」 148
附錄三 桃園大溪福仁宮的「嚴禁破壞龍脈碑記」 150
參考書目 152  
 楼主| 发表于 2006-4-14 00: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台灣的風水習俗研究

研究生: 廖倫光  
研究生(英文姓名): Lun-guang Liao  
論文名稱:  臺灣傳統墳塚的地方性樣式與衍化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 The study on the localization and evolution of Taiwanese traditional graves

指導教授: 堀�D憲二  
指導教授(英文姓名):  Horigome Kenji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中原大學 
系所名稱:  建築研究所
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0  
關鍵詞:  地方性 ; 墳墓 ; 樣式衍化 ; 風水  
英文關鍵詞:  Changing style ; FungShui ; localization ;
grave  
被引用次數:  0
[ 摘要 ]  
本研究是以全台各地的漢人墳塚為研究對象,探究自漢人入墾的明鄭時期,乃至當下的民國九十一年間(約1661-2002),傳統古體土墓由簡入繁的演變過程,以及根據在地社會的墓作變遷現象,所產生頗具地方感的流行樣式之衍化研究。
傳統墓制趨於地方性走向的流變大勢,其過程表現了經由社會推動而形成發展特色,在於安葬窮民的明清義塚時期;其後,約略在二十世紀的大正元年之後,進入由緩慢漸變而激烈猛進,接著再由激烈而平靜的地方性墳塚之衍化歷程。
經由台灣地方性墓制衍化的歷程得知,為顧及水土環境有關的葬俗文化、墳場生態、樣式規制、匠作傳承的整體關係,以謀求兼具維繫吉凶象徵,以及免遭雨侵水蝕與「出泉」危害之葬骨場所。使得土墓衍化焦點的構成大項,包括硬體部份的擋土結構;水源循環的墳塚規劃;水流動線的平面格局;地上化的壙位與墓地基礎等部份,皆與各地的水文環境及水源崇拜傳統充分結合,產生因地制宜的地方性墳塚樣式之發展脈絡。
整體而論,台灣傳統墓塚樣式的衍化大勢,在於地方樣式墳塚的獨立發展、墓壙的地上化、兼顧風水象徵的排放水設施等項目。台灣傳統墳塚受到墳場的水文環境影響,所造成墳塚型態及其具體構造的改觀,進而形成地方性流行樣式的現象,實為墓制衍化的核心課題。  
[ 英文摘要 ]  
This study focuses on Taiwan’s “Han” <a href="http://www.ntsearch.com/search.php?q=people&v=56">people</a> as the study object. The timeframe traces back to China’s Ming dynasty when the Han <a href="http://www.ntsearch.com/search.php?q=people&v=56">people</a> were farming in Taiwan under the guidance of General Txan up to the year 91 of Republic of <a href="http://www.ntsearch.com/search.php?q=China&v=56">China</a>. (1661-2002). Exploring how Chinese “Han” <a href="http://www.ntsearch.com/search.php?q=people&v=56">people</a> changed their graves from the complicated traditional style to a more simple and localized <a href="http://www.ntsearch.com/search.php?q=fashion&v=56">fashion</a> along the years.
This trend of localization has shown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motivated by local social activities at the <a href="http://www.ntsearch.com/search.php?q=time&v=56">time</a> being. Initiating from a drastic change in graves of Han <a href="http://www.ntsearch.com/search.php?q=people&v=56">people</a> who were loyal to China’s Ming dynasty and died fighting against soldiers of Ching dynasty, subsided in the later Chinese Emperor DaTxan era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process has revealed people’s over all concerns on Chinese traditional funeral culture, the graves’ geo and bio environment, its structure, the heritage craftsmanship of it etc.in that effort to obtain the best “FungShui”of the graves, which so could bring good lucks to living relatives and avoid rain damages or a so called “ Out spring” flooding in grave yards.
It made the graveyards’ physical <a href="http://www.ntsearch.com/search.php?q=construction&v=56">construction</a> relatively important in the process of localization. The variation involved graves’ flood blocking structure, draining systems; the arrangement of <a href="http://www.ntsearch.com/search.php?q=water&v=56">water</a> circling routes around graves;its shifting from underground to above, the designing of graves’ base etc. All these have deeply braid with existing environment and local adoration of <a href="http://www.ntsearch.com/search.php?q=water&v=56">water</a> source. extending into various. <a href="http://www.ntsearch.com/search.php?q=fashion&v=56">fashion</a> locally
In conclusion the changing style of Taiwan’s graves, generally counts for their isolated localization., shift from underground to above, combining superstitious FungShui in the draining system. However, changes based on routes of the surrounding’ <a href="http://www.ntsearch.com/search.php?q=water&v=56">water</a> extending to adopt local <a href="http://www.ntsearch.com/search.php?q=fashion&v=56">fashion</a> should be the focus of the <a href="http://www.ntsearch.com/search.php?q=test&v=56">test</a>.

[ 論文目次 ]  
臺灣傳統墳塚的地方性樣式與衍化研究 目錄
第一章 緒言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1
第三節 研究內容 3
第四節 研究方法、範圍與對象 6

第二章 臺灣義塚時期的土葬風氣 13
第一節 明清葬俗發展 13
一、土葬源流 13
二、清代義塚經營 17
三、二次葬俗與改葬 19
四、夫婦合葬、親族附葬、陽世系譜下的家族祖墳 20
第二節 清代墳場區位 23
一、尋龍習俗與縣治龍脈 23
二、臨水墳場與水濱浮葬 24
三、墳場區位與空間領域層次 27
第三節 清代墳塚型態 34
一、清代墳塚規制概述 34
二、清代墳塚的基本構造 36
第四節 鄉民社會中的造墳匠師 39
一、地理師 39
二、土公仔 41
三、造墳土水師父 42

第三章 臺灣地方性墓制的衍化趨勢 45
第一節 地方性墓制衍化的流變過程 45
一、沿襲舊制而略加衍化的二十世紀初葉 (1912&#8764;1941) 45
二、營造流水入堂意象的二十世紀中葉 (1941&#8764;1971) 49
三、墓壙更加地上化的二十世紀末葉 (1971&#8764;2002) 54
第二節 各地類型墳塚的樣式衍化與流佈 64
一、苗栗類型墳塚 64
二、六堆類型墳塚 66
三、竹塹類型墳塚 76
四、臺南類型墳塚 79
五、南投類型墳塚 81
六、臺北類型墳塚 84
七、宜蘭類型墳塚 86
八、彰化類型墳塚 88

第四章 土墓衍化焦點與水土營造 91
第一節 擋土結構 91
一、碑牌結構部份 91
二、砂壟壁堵部份 100
三、墓龜護牆部份 103
第二節 含水層面 106
一、臺灣墓區水源概況 106
二、墳地水文循環的三層面 108
第三節 流水格局 111
一、太極龜中心式格局 111
二、天心石中心式格局 113
第四節 壙位基礎 118
一、墳塚基礎 118
二、地上化壙穴 119

第五章 結論 123
一、由盛轉衰的土墓衍化歷程 123
二、流水入堂的陰宅規劃與風土環境的配合 124
三、社會背景與造墳技藝的聯繫關係 126
四、陰宅匠作對於地方性墓制的實質操作 126

附錄 135
附錄一:墓作土水師父之訪談紀要 135
附錄二  照片集成 141

表目錄
【表1】義塚時期的墳制與葬俗衍化架構表 4
【表2】臺灣地方性墓制衍化架構表 4
【表3】墳塚衍化焦點與水土營造架構表 5
【表4】淡水廳志稿山川一節與冢地佈局比照表 30
【表5】墓作主力與協力整合過程一覽表 43
【表6】墳塚剖面比較圖 55
【表7】八大類型墳塚樣式衍化一覽圖 67
【表8】墓耳樣式衍化圖 94
【表9】墓耳內側及外側、底部比例衍化表 95
【表10】臺灣墳塚構件項目一覽表 105

圖目錄
【圖1】傳統墳塚構件位置圖 8
【圖2】臺灣傳統墳塚八大地域分區圖 9
【圖3】臺灣傳統墳塚調查地點示意圖 10
【圖4】臺灣傳統墳地水環境關係示意圖(四例) 25
【圖5】浮葬土墓與豎穴土墓棺木與地表比較圖 27
【圖6】清代墳場選址空間層次概況圖 28
【圖7】石堆、斜坡、內溝假龜仔構件比較圖 49
【圖8】臺灣墓厝疏密狀況分佈圖 62
【圖9】碑牌構件之位置說明圖 92
【圖10】各地墳頭與面匡碑牌立面圖(八例) 98
【圖11】墳地水文循環的三層面 108
【圖12】流水格局之太極龜式、天心石式分區示意圖。 112
【圖13】伸手凹槽排水示意圖 114
【圖14】龍首吐水口排水示意圖 114
【圖15】子孫巷排水示意圖 114
【圖16】碑牌兩側排水口與排水動線剖面比較圖 115

照片目錄
【照片1】清塚後的清代墳(新竹雞蛋面) 16
【照片2】無主古墳(新竹雞蛋面) 17
【照片3】道爺漢人合葬墓 21
【照片4】水社黃姓夫婦合葬墓 21
【照片5】林汝梅墓 21
【照片6】灰墼墓 26
【照片7】冢牧之地的放牧狀況(恆春) 32
【照片8】艋舺清代水濱墳場及日治公墓(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土水局.1905) 32
【照片9】小三步墓埕 35
【照片10】螭虎造形屈手 35
【照片11】中三步以上墓埕 35
【照片12】明寧靖王墓 35
【照片13】二鄭公子墓 36
【照片14】曾蔡二姬墓 36
【照片15】全石打成的小型碑碣 36
【照片16】四角燈裝飾(四例) 44
【照片17】磚建材應用六例 47
【照片18】尾端未降墓耳、龍首吐水、子孫巷位置 51
【照片19】台北龍首構件(四例) 52
【照片20】安平牌樓式墳塚 54
【照片21】陰牌土墓 54
【照片22】半西洋墳塚 54
【照片23】仿日式墳塚 54
【照片24】美濃墓厝 61
【照片25】臺北穿地龍墓厝 61
【照片26】新竹早期墓厝 61
【照片27】新竹牌樓墓厝 61
【照片28】臺南墓厝 61
【照片29】北埔雙層墓厝 61
【照片30】宜蘭昭和墓厝 61
【照片31】花蓮外省墓厝 61
【照片32】花蓮客家墓厝 61
【照片33】苗栗類型墳塚景觀(苗栗三義墓區為例) 65
【照片34】六堆類型墳塚景觀(屏東內埔東勢墓區為例) 66
【照片35】六堆墳塚開口狀況(圓埕積水、雙土神、下埕開口三例) 75
【照片36】竹塹類型墳塚景觀(新竹清華大學雞蛋面墓區) 77
【照片37】八角形墓埕(上)聯對碑牌(下) 78
【照片38】臺南類型墳塚景觀(安平墓區為例) 79
【照片39】蝦蛦婆墓制 80
【照片40】灰作牌前墓制 80
【照片41】水泥牌前墓制 80
【照片42】南投類型墳塚景觀(霧峰墓區為例) 82
【照片43】南投墳塚之磚匡面、墳頭裝飾、伸手凹槽 83
【照片44】臺北類型墳塚景觀(汐止保長坑為例) 84
【照片45】宜蘭類型墳塚景觀(二結泰山為例) 86
【照片46】彰化類型墳塚(雲林斗南墓區為例) 88
【照片47】彰化墳塚內宅壁堵、水巷 89
【照片48】彰化圓形屈手壁堵、直角屈手壁堵 89
【照片49】水社黃姓夫妻合葬古墓碑 92
【照片50】未擺供品的墓桌,別稱酒桌仔 97
【照片51】假龜仔(汐止) 100
【照片52】白花藻之墓肩 101
【照片53】凹陷的壟龜 101
【照片54】牌後形體 101
【照片55】屈手、伸手、砂壟的位置 102
【照片56】三門土神座位(屏東新埤) 102
【照片57】假後宅墓(臺南鹽行) 103
【照片58】披山(臺北汐止) 104
【照片59】月眉池或兜塘(桃園中壢三座屋) 107
【照片60】伸手之洩水凹槽 113
【照片61】碑牌、墓肩間之壟龜 113
【照片62】龍首吐水口 113
【照片63】圓形墓埕(苗栗三義) 116
【照片64】腰仔堵形墓埕(臺北保長坑) 116
【照片65】墓埕排水暗管(苗栗) 117
【照片66】天心石 117
【照片67】墓龜環及土臺式「墓地」 118
【照片68】灰墼墓 119
【照片69】磚造墳(後)及金斗墳(前) 119
【照片70】灰作外槨 119
【照片71】金斗井內部 121
【照片72】地上化的金斗井 121
【照片73】合葬用金井位 121  

[ 參考文獻]  
 楼主| 发表于 2006-4-14 00: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台灣的風水習俗研究

研究生: 劉敏耀  
研究生(英文姓名): Liu ,Miin Yaw  
論文名稱:  "地理"對澎湖聚落空間的影響

英文論文名稱: The influences of geomancy to the space of human settlement of P''''eng-hu

指導教授: 林會承  
指導教授(英文姓名):  Lin,Hui C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中原大學 
系所名稱:  建築(工程)學系
學號:  8281005  
學年度:  8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0  
關鍵詞:  澎湖 ; 地理 ; 風水 ; 聚落 ; 流年 ; 八字  
英文關鍵詞:  P''''eng-hu ; Geomancy ; F''''eng-shiu ;
Humen settlemsnt ; Liu-nine ; Pa-tzu  
被引用次數:  0
[ 英文摘要 ]  
"地理"即是我們一般通稱的風水, 因為風水在臺灣民眾的認知中指的是墳
墓的風水, 因此本論文使用地理一詞來代表本文所探討之聚落與建築物的
風水。在臺灣有關聚落的研究中, 風水常被視為迷信而忽略不談, 直到近
年來才逐漸受到重視, 許多研究者發現聚落中的宅屋、廟宇及村落配置均
受到風水說法的影響. 但至目前為止並沒有專章探討風水之運用與影響
者,本論文即是以此為目的, 並以澎湖傳統聚落為對象, 透過田野調查、
現地觀察、地圖判讀等方式, 以全島、村落、建築三個層次來探討風水在
澎湖社會的應用及其對聚落空間的影響.透過上述三個層次的探討, 本論
文發現風水在澎湖社會的應用是廣泛的, 但其運用並非是全面而獨立的,
會因其所處的環境與目的之異同而有不同的考量並運用不同的風水觀念;
在全島的層次中, 風水特別為官方與學者所重視, 尤其是巒頭派風水中的
龍脈說法; 在村落層次所運用的風水觀念仍以巒頭派風水為主, 但特別重
視的是村落後方的靠山與前方的案山 , 此外, 村落內由神明指示的風水
設施與外圍的厭勝物均具有風水作用,此部份的風水則與民間信仰結合,
具有神秘的色彩; 在建築物層次所用的風水觀念中除了巒頭派風水外, 還
有向法風水與陽宅禁忌, 其中包含民間常用的流年、八字等擇向法則以及
各類的沖射禁忌, 對建物之內外部空間有重大影響.本論文之結論認為風
水觀念對澎湖聚落空間有以下八點影響: 1.風水成為聚落與建築物擇址的
準則之一, 2.風水決定村落與建築物的朝向, 3.風水影響了建築物平面格
局、匠師施作方式與門向, 4.風水間接影響了建築物興建的時間與尺度,
5.風水觀念影響了建築物興建過程中的儀式行為 , 6.風水影響了村落的
配置與成長, 7.風水影響了全島與村落的景觀, 8.風水間接影響了居民對
空間的認知.

 楼主| 发表于 2006-4-14 00: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台灣的風水習俗研究

統編號: 092PCCU0045011
出版年: 2004  
研究生: 唐蕙韻  
研究生(英文姓名): Tang Hui Yun  
論文名稱:  中國風水故事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 A Study of the Folktale about Feng-Shui in China

指導教授: 金榮華  
指導教授(英文姓名):  King Rong Hwa  
學位類別:  博士
校院名稱:  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  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號:  87065045  
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60  
關鍵詞:  風水 ; 民間故事 ; 民間文學 ; 民俗 ; 風水文化 ; 故事類型 ; 情節單元 ; 敘事學  
英文關鍵詞:  Feng-Shui ; Folktale ; Folk-literature ;
Folklore ; Feng-Shui Culture ; Type ; Motif ;
Narrative  
被引用次數:  0
[ 摘要 ]  
  本文以風水故事為研究題材,分析風水故事反映的文化內容,同時藉中國風水故事的分類實驗,探索現行的各種民間文學分類方法與研究理論,對中國民間故事資料整理與研究方向之啟示。
  風水文化是中國社會最普遍而且歷史久遠的流行文化之一。多數與風水有關的學術研究,大都著重於風水術或風水哲學的探討,本文則從文學與社會的角度,分析風水故事的內容及其流傳現象,從風水故事反映的價值觀念與思想意識,說明其文學特色與社會意義。全文共分六章,各章內容提要如下:
  第壹章緒論,概述風水觀念在中國文化與社會中形成的某些現象與影響,以及本文的研究動機和目的,希望從古今流傳的風水故事中,理解中國社會中最通俗的風水文化與風水觀念。次及說明風水名稱的由來、概念及故事的定義,以確立取材方向。
  第貳章中國風水故事的記錄,就第壹章所界定的風水故事定義及選材原則,說明本文收錄的風水故事資料來源,包括歷代筆記、史傳方志,以及近現代搜集整理的民間文學記錄等古今文獻。
  第參章風水故事的內容,根據收集所得的風水故事資料,以兩項原則分類並同時進行內容分析:一是以故事為單位,就故事內容主題最多相同相近者集為一類,以見風水故事所集中的主旨和內容題材之大概,本文以此輯得八大類風水故事主題項目。一是以情節為單位,分析出每一則故事所包含的情節單元,並先後以兩種情節單元分類方式進行歸納和分類。先是以通行於國際,然無風水文化背景的湯普森情節單元分類系統分類,後續以風水信仰中所意識的風水情節單元主題分類,從兩種分類結果中,可以對照出不同文化背景下,風水故事可能被普遍接納或理解的一般情節,以及可能僅限於風水信仰的社會中流行的特殊情節。某些在風水文化背景下難以察覺的事件本質和情節特色,可以在異文化角度的分析對照中顯現出來。
  第肆章中國風水故事的敘事形態,指出風水故事在中國傳統敘事環境中呈現的傳說化的敘事特徵,以及某些風水故事在流傳變化中形成和正在發展的類型化現象。就這些敘事現象及其發展,根據前人成就及相關文獻,討論民間文學分類理論研究方法中,可以借鑑以整理和分析中國風水故事的方法,進而歸納風水故事的故事類型及情節模式。
  第伍章綜合前二章的分析結果,概論中國風水故事反映的文化內容,主要著重於風水故事主題中呈現的風水觀念,及風水故事的情節特色中反映的思考模式與社會形態,終論風水故事與風水文化的關係。
  第陸章結論各章所述,認為本文主要成果在於對中國風水故事情節單元與故事類型的整理,在研究層面的開發上,例如風水故事的流傳區域與區域特色等,則有待增補各區域全面搜集整理的民間文學材料,以在後續研究中加強。
關鍵詞:風水,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文學,民俗,風水文化,敘事學,主題學,情節單元,故事類型,AT分類法,文學理論,研究方法  
[ 論文目次 ]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風水與中國社會………………………………………………… 1
一、中國風水觀念與民間文化…………………………………………… 1
二、《金翅》的社會人類學研究與啟示………………………………… 3
第二節 風水故事的內容和取材範圍…………………………………… 5
一、 風水的名稱與內容………………………………………………… 5
二、故事的概念與定義………………………………………………… 12
三、風水故事的取材範圍……………………………………………… 13
第貳章 中國風水故事的記錄
第一節 最早的風水故事及其記錄時代……………………………… 15
第二節 記錄風水故事的古籍文獻…………………………………… 18
一、 史傳與方志………………………………………………… … 18
二、筆記小說………………………………………………………… 21
三、類書及小說總集
﹙一﹚類書的特質與故事流傳的關係……………………………… 23
﹙二﹚風水故事在歷代類書的傳鈔與分佈 ……………………………25
第三節 近現代民間文學搜集成果中的風水故事
一、大陸地區搜集整理的民間故事
﹙一﹚廿世紀初至中期以前的搜集整理成果──東方文化叢書…… 35
﹙二﹚廿世紀中期以後的搜集整理成果──中國民間故事集成…… 37
二、臺灣地區搜集整理的民間故事
﹙一﹚日據時期的搜集整理……………………………………… … 41
﹙二﹚日據時代以後的搜集整理…………………………………… 42
第參章 中國風水故事的內容………………………………… 45
第一節 風水故事的主題內容……………………………… …… … 47
﹙壹﹚、風水的作用…………………………………………………… 48
﹙貳﹚、破風水的故事……………………………………………… 54
﹙參﹚、得風水的途徑……………………………………………… 60
﹙肆﹚、風水與報應………………………………………………… 65
﹙伍﹚、風水師與風水術的故事……………………………………… 67
﹙陸﹚、風水的騙局和笑話………………………………………… 72
﹙柒﹚、有關風水的其他軼事及瑣談………………………………… 74
第二節 風水故事的情節單元及其內容……………………………… 75
一、依湯普森情節單元分類系統的分類
﹙一﹚湯普森情節單元分類系統的特色以及對風水故事情節單元分析的意義………………………………………………………………………… 76
﹙二﹚依湯普遜情節單元分類的風水故事情節單元內……………… 77
二、風水信仰所意識的風水故事情節單元分類
﹙一﹚風水故事情節單元的特殊性與湯普遜情節單元分類架構的有限性 ………………………………………………………………… 118
﹙二﹚風水意識的情節單元內容…………………………………… 122
第肆章 中國風水故事的敘事形態
第一節 中國風水故事的傳說型敘事
一、「傳說」的性質與定義………………………………………… 147
二、中國風水故事的傳說特質……………………………………… 149
﹙一﹚以具體人事物為情節輔證…………………………………… 149
﹙二﹚信以為真的敘事情態………………………………………… 154
第二節 中國風水故事的類型化現象……………………………… 158
一、「類型」的定義與類型化的意義…………………………………158
二、中國風水故事的類型化與模式化……………………………… 160
第三節 〈中國風水故事類型與傳說模式譜錄〉反映的風水故事特色與內容
一、「故事譜」的意義與功能
﹙一﹚分類索引的功用與故事譜的特色…………………………… 166
﹙二﹚艾伯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的價值與啟示……………… 167
﹙三﹚《中國風水故事類型與傳說模式譜錄》的編輯體例與特色 182
二、中國風水故事類型與傳說模式的關係與特徵
﹙一﹚傳說模式的形成及與故事類型的關係……………………… 184
﹙二﹚風水故事類型的特徵………………………………………… 191
﹙三﹚AT分類與風水主題分類對照下的風水故事性質………… 201
第伍章 中國風水故事反映的文化內容
第一節 風水故事主題表現的風水觀念…………………………… 211
一、“風水”的超自然作用與物性本質…………………………… 211
二、風水與命運的關係……………………………………………… 212
三、風水不誣可由經驗推理﹙而非邏輯推理﹚得證……………… 215
四、風水的價值……………………………………………………… 217
五、對風水迷思的反省與批判……………………………………… 218
第二節 風水故事的情節特色及其反映的風水文化……………… 220
一、形象思維的創造與思考模式…………………………………… 220
二、風水特殊情節反映的社會形態與思想觀念…………………… 224
三、風水故事與風水文化的關係…………………………………… 229
第陸章 結論
第一節 中國風水故事研究的成果
一、風水故事情節單元的分析與整理……………………………… 231
二、從「類型」角度發現的風水故事形態與特徵………………… 233
第二節 中國風水故事研究的侷限與發展方向
一、從材料比較發現資料缺陷……………………………………… 233
二、補充研究與未來發展方向………………………………… 234
參考書目 
古代典籍之部 ……………………………………………………… 237
近現代故事集之部…………………………………………… … 244
專書、論文及外文著作之部…………………………………… 247
附錄一 中國風水故事資料類編……………………………… 1&#8764;162
附錄二 依湯普遜情節單元分類架構分類之中國風水故事情節單元分類目錄 ………………………………………………………………… 1&#8764;42
附錄三 依風水主題分類的風水特有情節單元分類目錄 ……………………………………………………………………… 1&#8764;31
附錄四 中國風水故事類型與情節模式譜錄 …………………………………………………………………… 1&#8764;32  

[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一﹚
古代典籍之部 按時代先後排序
書名及卷數 作者 成書年代﹙或版本﹚ 版本或出版社
《史記》 漢.司馬遷﹙BC145-86前﹚ 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三國志》 晉.陳壽﹙233-297﹚ 台北:鼎文書局
《後漢書》 南朝宋.范曄﹙398-445﹚ 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宋書》 梁.沈約﹙441-513﹚ 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晉書》 唐.房玄齡﹙578-648﹚等 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南史》 唐.李延壽 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北史》 唐.李延壽 台北:鼎文書局
《舊唐書》 後晉.劉昫﹙887-946﹚等 台北:國泰文化事業公司
《新唐書》 宋.歐陽修﹙1007-1072﹚、宋祁﹙998-1061﹚ 台北:國泰文化事業公司
《元史》 明.宋濂、王禕等 景印明洪武刊本 國防研究院、中華大典編印會
《搜神記》《搜神後記》 晉.干寶 汪紹楹校注陶淵明撰 汪紹楹校注 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七月
《幽明錄》 南朝宋.劉義慶 《古小說鉤沉》﹙坊刻無版權頁﹚
《錄異傳》 《古小說鉤沉》﹙坊刻無版權頁﹚
《錄異記》 後唐.杜光庭 《古小說鉤沉》﹙坊刻無版權頁﹚
《小說》 南梁.殷芸 《古小說鉤沉》﹙坊刻無版權頁﹚
《異苑》 南朝宋.劉敬叔﹙?-468﹚ 學津討源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新編冊八二
《朝野僉載》 唐.張鷟﹙約660-741間﹚ 寶顏堂祕笈 台北:新興書局《五朝小說大觀》
《大唐新語》十三卷 唐.劉肅﹙820前後在世﹚ 稗海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一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新編冊八三
《宣室志》十卷、補遺一卷 唐&#8231;【聖朋】張讀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一
《東觀奏記》三卷 唐.裴庭裕﹙約841-五代﹚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一 載宣宗朝事
《玉泉子》一卷 唐&#8231;佚名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一
《吳地記》 唐.陸廣微 學津討源
《太平廣記》五百卷 宋&#8231;李昉 等編纂,汪紹楹校注 太平興國六年(981)雕印 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五年八月六刷﹙全十冊﹚
《太平御覽》一千卷 宋&#8231;李昉 等 太平興國六年(983)成書 台北:新興書局 民國四十八年影印﹙全十二冊﹚
《廣卓異記》二十卷 宋&#8231;【宜黃】樂史 雍熙三年﹙986﹚獻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一
《唐語林》 宋.王讜﹙1110前後在世﹚ 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二七五九
《泊宅編》 宋.方勺﹙1066-?﹚許沛藻、楊立揚點校 三卷本與十卷本合訂 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七年二刷
《青瑣高議》 宋.劉斧﹙1073前後在世﹚ 民國間董氏誦芬室校士禮居刊本 台北:河洛出版社 民國六十六年
《春渚紀聞》十卷 宋.何薳﹙1094前後在世﹚ 學津討源 台北:新文豐出版叢書集成新編冊八二 ﹙浦城,在今福建﹚
《東軒筆錄》 宋.【臨漢】魏泰﹙1068-1124間﹚李裕民點校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五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七年二刷
《夷堅志》五十卷 宋.【番陽】洪邁﹙1123-1202﹚ 乾道二年(1166)作者序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一
《夷堅志》甲乙丙丁集 宋.洪邁﹙1123-1202﹚ 台北:新文豐出版叢書集成新編冊八二
《揮塵錄》前錄、後錄、三錄、餘話 宋.王明清﹙1127-1214後﹚ 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二七七0
《堪輿雜著&#8231;覆驗》 宋&#8231;李思聰 《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六百六十九卷&#8231;堪輿部彙考十九》
《過庭錄》 宋&#8231;范公偁 以「過庭」名者,紹興丁卯戊辰間(1147-1148),聞之其父也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三
《入蜀記》六卷 宋&#8231;【山陰】陸游﹙1125-1210﹚ 乾道六年(1170)入蜀作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四
《睽車志》六卷 宋.【歷陽】郭彖﹙1165前後在世﹚ 稗海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新編冊八二
《桯史》十五卷 宋.【相臺】岳珂﹙1173-1240後﹚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 冊四
《閑窗括異志》 宋.魯應龍﹙1247前後在世﹚ 稗海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新編冊八二
《葆光錄》 宋.龍明子 顧氏文房小說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新編冊八二
《鶴林玉露》十六卷、補遺一 宋.【廬陵】羅大經﹙1224前後在世﹚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三
《能改齋漫錄》十八卷 宋.【臨川】吳曾 紹興二十七年作者子後序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四
《癸辛雜識》 宋.周密﹙1222-1308﹚撰,吳企明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七年二刷
《錦繡萬花谷》一百二十卷 宋&#8231;不著撰人 影印明刻本 台北:新興書局 民國五十八年影印﹙全四冊﹚
《湖海新聞夷堅續志》 元.無名氏 適園叢書
《南村輟耕錄》 元.陶宗儀﹙1360前後在世﹚ 元刻本 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七年三刷
《笑海叢珠》 明(宋) 日內閣文庫與上村幸次藏本合校 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叢書六《宋人笑話》﹙〈笑海叢珠〉、〈笑苑千金〉﹚
《庚巳編》 明.陸粲﹙1494-1551﹚撰,譚棣華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七年二刷
《水東日記》四十卷 明.葉盛﹙1420-1474﹚撰,魏中平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七年二刷
《焦氏類林》 明.焦竑﹙1541-1620﹚ 輯 粵雅堂叢書 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第0一0九冊
《地理人子須知》 明&#8231;徐善繼、徐善述 嘉靖甲子1564孟春德興山人徐善述自序 台北:武陵出版社影印明刊本
《昨非庵日纂》 明.【古閩】鄭瑄 乙亥(1575)友人何如寵題詞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七
《松窗夢語》 明.張瀚﹙1550前後在世﹚ 撰,盛冬鈴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七年二刷
《粵劍編》 明.王臨亨﹙1548-1601﹚撰,凌毅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七年二刷
《稗史彙編》 明.王圻 纂 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刻本 台北:新興書局 民國五十八年二月影印
《湧幢小品》三十二卷 明&#8231;【湖上】朱國禎﹙1558-1632﹚ 己未年﹙1619﹚作者識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六
《客坐贅語》 明.顧起元輯﹙1565-1628﹚ 金陵叢刻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新編冊八八
《原李耳載》 明.【太原】李中馥﹙天啟四年1624舉人﹚ 說庫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三編冊六五
《池北偶談》二十六卷 清.【濟南】王士禎﹙1634-1711﹚ 康熙辛未(1691)作者序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八
《廣陽雜記》五卷 清.劉獻廷﹙1648-1695﹚汪北平、夏志和點校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八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七年三刷
《妙香室叢話》十四卷 清.【賀縣】張培仁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九 數則同《餘墨偶談》
《粵西叢載》三十卷 清.﹙桂林府通判﹚汪森﹙1653-1726﹚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九
《堅瓠首集》四卷 清.【長州】褚人穫 康熙乙亥1695孫致彌總序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七
《堅瓠二集》四卷 清.【長州】褚人穫 康熙辛未(1691)彭榕序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七
《堅瓠三集》四卷 清.【長州】褚人穫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七
《堅瓠四集》四卷 清.【長州】褚人穫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七
《堅瓠五集》四卷 清.【長州】褚人穫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七
《堅瓠六集》四卷 清.【長州】褚人穫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七
《堅瓠七集》四卷 清.【長州】褚人穫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七
《堅瓠八集》四卷 清.【長州】褚人穫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七
《堅瓠九集》四卷 清.【長州】褚人穫 康熙壬申(1692)松吟老人序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七
《堅瓠十集》四卷 清.【長州】褚人穫 康熙乙亥(1695)孫致彌序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七
《堅瓠續集》四卷 清.【長州】褚人穫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七
《堅瓠廣集》六卷 清.【長州】褚人穫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七
《堅瓠補集》六卷 清.【長州】褚人穫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七
《堅瓠秘集》六卷 清.【長州】褚人穫 康熙庚辰(1700)尤侗序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七
《堅瓠餘集》四卷 清.【長州】褚人穫 康熙癸未(1703)張潮序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七
《古今圖書集成》 清&#8231;【侯官】陳夢雷 康熙三十九至雍正四年1726 台北:鼎文書局
《前徽錄》一卷 清.【適溪】姚世錫 乾隆辛巳(1761)王元禮序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九 述吳興掌故
《子不語》二十四卷 清.【錢塘】袁枚﹙1716-1798﹚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十 浙江
《巢林筆談》六卷、續編二卷 清.龔煒﹙1704-1769以後﹚ 撰,錢炳寰點校 乾隆三十年刊印 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七年三刷
《諧鐸》十二卷 清.【吳門】沈起鳳﹙1741-?﹚ 乾隆辛亥(1791)殷傑緒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十
《柳崖外編》 清.徐昆﹙1715-?﹚ 台北:廣文書局
《聽雨軒筆記》四卷 清&#8231;清涼道人﹙提要記【德清】徐君﹚ 乾隆辛亥﹙1791﹚自序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十二
《簷曝雜記》 清.趙翼﹙1727-1814﹚ 撰,李解民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七年二刷
《明齋小識》十二卷 清.【青浦】諸畮香 嘉慶十六年(1811)陳琮序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十四
《熙朝新語》十六卷 清&#8231;【吳門】徐錫麟 嘉慶戊寅(1818)翁子敬序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十四
《履園叢話》二十四卷 清.【勾吳】錢泳﹙1759-1844﹚ 撰,張偉點校 道光五年(1825)孫原湘序 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七年二刷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十二
《咫聞錄》十二卷 清&#8231;慵訥居士 道光癸卯﹙1843﹚自序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十二
《歸田瑣記》八卷 清.【福州】梁章鉅﹙1775-1849﹚ 道光二十五年1845許愔書序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九
《嘯亭雜錄》十卷、續錄三卷 清.(禮親王)昭槤﹙1776-1829﹚ 何英芳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七年二刷
《竹葉亭雜記》 清.姚元之﹙1776-1852﹚撰,李解民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七年二刷
《北東園筆錄》初編 六卷 清.【福州】梁恭辰 道光癸卯﹙1843﹚自序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十四
《北東園筆錄》續編 六卷 清.【福州】梁恭辰 道光甲辰(1844)敬叔氏序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十四
《北東園筆錄》三編 六卷 清.【福州】梁恭辰 道光乙巳(1845)敬叔氏序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十四
《北東園筆錄》四編 六卷 清.【福州】梁恭辰 道光戊申﹙1848﹚自序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十四
《金壺七墨全集》共十八卷 清&#8231;【鉢池】黃鈞宰 ﹙敘咸同間所見所聞﹚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十三
《漁舟記談》二卷 清&#8231;彭崧毓 同治元年熊家彥敘 台北:文海出版社《清人神怪文錄選輯》一九八五年四月
《尾蔗叢談》四卷 清&#8231;【綿州】李調元 台北:文海出版社《清人神怪文錄選輯》民國七十四年六月
《墨餘錄》四卷 清.【上海對山】毛祥麟 同治庚午﹙1870﹚自序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十
《庸閒齋筆記》十二卷 清.【海昌】陳其元 同治十三年(1874)俞樾序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十
《香飲樓賓談》二卷 清.【烏程】陸長春 光緒丁丑1877縷馨僊史序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九 烏程,吳興
《此中人語》六卷 清&#8231;【筍溪】程趾祥 光緒八年1882吳再福序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十二
《茶香室叢鈔》二十三卷、續鈔二十五卷、三鈔二十九卷、四鈔二十九卷 清.【德清】俞樾貞凡、顧馨、徐敏霞點校 光緒癸未年(1883)作者序 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五年一版一刷
《庸盦筆記》 清.【無錫】薛福成 乙丑(1865同治四年)至辛卯(1891光緒十七年)見聞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十三
《客窗閒話》初集、續集各四卷 清.吳薌厂 光緒戊申(1908)補留生敘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十四
《在野邇言》 清.王嘉楨 光緒 台北:新興書局
《恩福堂筆記》 清.英和 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四十三編冊
《志異續編》四卷 清&#8231;青城子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十三
《南皋筆記》四卷 清&#8231;【岷江】楊鳳輝 民國三年﹙1914﹚自序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冊十四
《清稗類鈔》 清末.徐珂 編撰 北京:中華書局
《中國歷代卜人傳》 民國.袁樹珊 編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九八年十一月
《金門先賢錄》第一輯 金門縣文獻委員會編印 民國五十九年五月金門文獻委員會
《金門先賢錄》第二、三輯 金門縣文獻委員會編印 民國六十一年六月金門文獻委員會
參考書目﹙二﹚
近現代故事集之部 依書名首字筆劃排序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上海市長寧區分卷》 長寧區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 一九八九年四月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上海市南匯縣分卷》 上海市南匯縣民間文學集成辦公室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上海卷松江縣故事分卷》 松江縣民間文學藝術集成編委會 一九八九年十月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上海卷金山縣故事分卷》 金山縣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 一九八九年三月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上海卷崇明縣故事分卷》 崇明縣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上海卷嘉定縣故事分卷》 嘉定縣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編委會 一九八九年八月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保定市故事卷》 河北省保定市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編委會 一九八七年十月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上海卷虹口區故事分卷》 虹口區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編委會 一九八八年十月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上海卷盧灣區故事分卷》 盧灣區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吉林卷》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吉林卷編委會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江蘇卷》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江蘇卷編委會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浙江卷》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浙江卷編委會 一九九七年九月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福建卷晉江分卷》 晉江縣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 一九九一年十月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福建廈門市分卷》 廈門市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福建漳州市薌城區分卷》 薌城區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 一九九一年十月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遼寧卷》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遼寧卷編委會 一九九四年九月
《太陽和月亮》﹙中國南方的神話與傳說﹚ 清水 編 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叢書第54
《台中縣大甲鎮閩南語故事集﹙一﹚》 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民國八十四年六月
《台中縣梧棲鎮閩南語故事集﹙一﹚》 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民國八十五年七月
《台北縣烏來鄉泰雅族民間故事》 金榮華整理 台北:中華民國民間文學學會 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初版
《台東大南村魯凱族口傳文學選》 金榮華整理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 民國八十四年五月
《台東卑南族口傳文學選》 金榮華整理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 民國七十八年八月
《台灣地區風水奇談》 曾子南 台北:文華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二月初版
《台灣桃竹苗地區民間故事》 金榮華整理 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二000年十一月
《台灣高屏地區魯凱族民間故事》 金榮華整理 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 民國八八年十二月初版
《四川風俗傳說選》 四川民間文學叢書編輯委員會 四川民族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八月
《民間月刊》第二卷 鍾敬文、婁子匡、陶茂康 主編 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叢書第22東方文化書局 民國六十三年冬季出刊
《民間月刊》第三、四期 鍾敬文、婁子匡、陶茂康 主編 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叢書第一九台北:東方文化書局 民國五十九年春季複刊
《東方故事1─朱元璋故事》 林蘭 編 台北:東方文化書局,民國六十年秋
《東方故事3─董仙賣雷》 林蘭 編 台北:東方文化書局,民國六十年秋
《東方故事4─沙龍》 林蘭 編 台北:東方文化書局,民國六十年秋
《東方故事5─古蹟傳說》 林蘭 編 台北:東方文化書局,民國六十年秋
《花蓮阿美族民間故事》 金榮華整理 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 民國九十年十月初版
《金門民間故事集》 金榮華整理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一九九七年三月
《金門民間傳說》 唐蕙韻 台北:稻田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二月
《金門民間故事研究》 唐蕙韻撰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八十六年六月
《泉州民間傳說》 吳藻汀編集 中山大學民俗叢書第五冊 東方文化書局
《耿村民間文化大觀》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袁學駿、李保祥編,一九九九年八月
《耿村民間故事集》 河北省石家庄地區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編委會 一九八七年九月
《高雄縣鳳山市閩南語故事集﹙一﹚》 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民國八十八年五月
《福建三神考》 魏應騏等 中山大學民俗叢書第二八
《福建漳州傳說》 翁國樑撰 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叢書第一一五
《臺灣民間文學集》 李獻璋編著 台北:龍文出版社 民國七十八年二月﹙初版於一九三六年﹚
《臺灣客家俗文學》 周青樺搜錄 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叢書第五五
《臺灣故事》﹙上中下﹚ 江肖梅 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叢書一一八─一二0
《廣州民間故事》 劉萬章 編 中山大學民俗叢書六
《潮州七賢故事》 林培廬 編著 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叢書二五
《澎湖縣民間故事》 金榮華整理 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民國八十九年十月
《澎湖民間傳說》 姜佩君 台北:聖環出版社,民國八十七年
參考書目﹙三﹚
專書、論文及外文著作之部 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民間文學暨民俗研究專書
Stith Tompson著,鄭海、鄭凡等譯《世界民間故事分類學》 ﹙上海文藝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二月一版
STEVEN COHAN & LINDA M. SHIRES著,張方譯《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 台北:駱駝出版社 一九九七年九月
丁乃通著,鄭建成等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 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一九八六年七月一版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總編委會辦公室《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工作手冊》 北京:中國民間文學集成編輯委員會辦公室 一九八七
尹建中編纂《臺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故事與傳說文獻編纂研究》  臺北: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印行  民國八十三年四月三十日出版
王文寶《中國民俗研究史》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二00三年五月
王文寶《中國民俗學史》 四川:巴蜀書社 一九九五年九月一版
艾伯華﹙德﹚﹙Wolfram Eberhard,1901-1989﹚著,王燕生、周祖生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 北京:商務印書館 一九九九
李揚《中國民間故事形態研究》 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
金榮華《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類型索引﹙一﹚》 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 民國八十九年元月
金榮華《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類型索引﹙二﹚》 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 民國九十一年三月
金榮華《中國民間故事與故事分類》 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 民國九十二年三月
金榮華《民間故事論集》 台北:三民書局 民國八十六年六月初版
洪長泰《到民間去─1918-1937年的中國知識份子與民間文學運動》 上海文藝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七月一刷
袁學駿主編《耿村民間文化大觀》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一九九九年八月
高丙中《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九月
許鈺《口承故事論》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九年六月一版
陳益源《民間文化圖像─台灣民間文學論集》 廣西民族出版社 二00一年十二月
鍾敬文《鍾敬文學術論著自選集》 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九月一刷
二、風水著作暨相關研究專書
《建築》雜誌第077號─風水 台北:建築雜誌 二00四年一、二月
王其亨主編《風水理論研究﹙二﹚--景觀&#8231;建築&#8231;風水》 台北:地景出版社 民國八十四年四月初版﹙原天津大學建築系出版﹚
何曉昕、羅雋合著《風水史》 上海文藝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七月
何曉昕《風水探源》 台北:博遠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八月繁體字版
李人癸《李人癸談風水》 台北:時報出版社 民國七十八年六月二版二刷
李炅《風水大師楊救貧傳奇》 台北:武陵出版社 一九九七年
李炅《風水大師楊救貧傳奇》 台北:武陵出版社 一九九七年
李建軍《我的台灣路和連戰的總統運》 台北:閱世界出版公司 二000年二月初版
張其成主編《易經應用大百科》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四月
陳志華、樓慶西、李秋香《諸葛村》 河北教育出版社 二00三年一月
陳志華《福寶場》 北京:三聯書店 二00三年一月
曾子南《台灣地區風水奇談》 台北:文華出版社 民國七十一年二月初版
程建軍、孔尚朴《風水與建築》 台北:淑馨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七月
楊文衡、張平《中國的風水》 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民國八十四年八月初版
漢寶德《風水與環境》 台北:聯經出版社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初版
劉曉明《風水與中國社會》 江西高校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六月
蕭玉寒《中共高層風水》 台北:滿庭芳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九月
謝明瑞著《影響台灣的100位名人風水實錄》 台北:成陽出版社 二00一年三月
鐘義明《地理實用集》 台北:武陵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初版二刷
鐘義明《堪輿名人小傳記》 台北:武陵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四月初版二刷
三、其他學術專書及雜著
方師鐸《傳統文學與類書之關係》 台中:私立東海大學印行 民國六十年八月初版
王玉德《中華堪輿術》 台北:文津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初版
王重民《敦煌遺書總目索引》 台北:源流文化事業公司出版 民國七十一年六月初版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七十三年七月初版
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民國八十五年三月
王樹民《史部要籍解題》 台北:木鐸出版社 民國七十七年九月初版
朱士嘉《國會圖書館藏中國方志目錄》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民國七十四年二月初版
佛斯特﹙英﹚﹙E. M, Forster ﹚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 台北:志文出版社 民國六十九年再版
利瑪竇﹙Mathew Ricci﹚著,金尼閣﹙Louis J. Gallagher﹚增修,何高濟等譯《利瑪竇中國札記》 北京:中華書局 一九八三年三月第一版
李欣复《形象思維史稿》 山東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八年五月
周迅《中國的地方志》 北京:商務印書館 一九九八
林耀華著,庄孔韶、林宗成譯《金翼─中國家族制度的社會學研究》﹙《金翅》簡體字版﹚ 北京:三聯書店 二000年四月一版二刷
林耀華著,宋和譯《金翅─傳統中國家庭的社會化過程》 台北:桂冠出版社 一九九八年八月修訂三刷
金恩輝、胡述兆主編《中國地方志總目提要》 台北:漢美圖書公司印行 一九九六年四月初版
浦安迪﹙美﹚﹙Andrew H. Plaks﹚講演《中國敘事學》 北京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三月初版
袁樹珊《中國歷代卜人傳》 台北:新文豐出版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一版
張榮明《方術與中國傳統文化》 上海:學林出版社 二000年五月
張滌華《類書流別》 台北:大立出版社 民國七十四年四月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 台北:志一出版社 民國八十四年三月
董曉萍《說話的文化─民俗傳統與現代生活》 北京:中華書局 二00二年四月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 台北:眾文圖書公司出版發行 民國八十三年五月一版二刷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台北:谷風出版社﹙無版權頁﹚
四、論文之部
史箴〈風水典故考略〉 載天津大學《風水理論研究&#8231;二》 台北:地景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四月繁體字版
林文寶〈臺灣民間故事書目─並序〉 台東師範學院《東師語文學刊》第五期 民國八十一年六月,頁217─307
金榮華〈「情節單元」釋義--兼論俄國李福清教授之「母題」說〉台北:《華岡文科學報》第二十四期 民國九十年三月頁173─182
姜佩君〈澎湖民間故事研究〉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民國九十年五月

施翠峰〈臺灣民間故事的發展及其內容〉﹙台北:《漢學研究》第八卷第一期 民國七十九年六月,頁677─681
胡萬川〈台灣民間文學的過去與現在〉﹙《臺灣史料研究》創刊號,民國八十二年二月,頁23─30
唐蕙韻〈金門民間故事研究〉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八十六年六月

婁子匡〈園丁守護著的花朵─中國早期民俗學書跟學人〉 《中山大學民俗叢書&#8231;複刊緣起》 民國五十八年複刊
張玉芳〈婁子匡與中國民俗之整理與研究〉 台北:《文訊月刊》第三七期 民國七十七年八月 頁114─118
陳益源〈婁子匡民俗學論著舉隅〉 台北:《國文天地》第十六卷六期 民國八十九年十一月
陳慶浩〈近十年來的中國大陸民間文學〉 台北:《漢學研究》第八卷第一期 民國七十九年六月,頁425─442
劉魁立〈世界各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述評〉 北京:《民間文學論壇》季刊創刊號,一九八二年五月,頁56─69
五、外文著作
Antti Aarne,Verzeichnis der Marchen-typen ﹙Helsinki,Academia Scientiarum,1910﹚﹙FFC NO3﹚
Antti Aarne and Stith Thompson , The Types of The Folktale ﹙Helsinki,Academia Scientiarum,1973﹚﹙FFC NO184﹚
Dorothy Ann Bray ,A List of Motifs in The Lives of The Eary Irish Saints﹙Helsinki,Academia Scientiarum,1992﹚﹙FFC NO.252﹚
Gerald Bordman ,Motif-index of The English Metrical Romance﹙Helsinki,Academia Scientiarum,1972﹚﹙FFC NO.190﹚
Hiroko Ikida,A Type and Motif Index of Japanese Folk-literature﹙Helsinki,Academia Scientiarum,1971﹚﹙FFC NO.209﹚
Lena Neuland,Motif-index of Latvian Folktales and Legends﹙Helsinki,Academia Scientiarum,1981﹚﹙FFC NO.229﹚
Stith Thompson , Motif-Index of Folk-Literature﹙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55﹚

 楼主| 发表于 2006-4-14 00: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台灣的風水習俗研究

系統編號: 086NTNU0136014
出版年: 1998  
研究生: 鄭雅清  
研究生(英文姓名): Cheng Ya-ching  
論文名稱:  新埤庄的空間性─以宗教景觀和祭祀活動為例的詮釋

英文論文名稱: The Spatiality of Shin-pyi Village--an interpretation of it''s Religious Landscape and Worship

指導教授: 潘朝陽  
指導教授(英文姓名):  Pan Chao-yang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學號:  685230016  
學年度:  8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0  
關鍵詞:  空間性 ; 風水 ; 神聖空間 ; 所在 ; 祖先崇拜 ; 宗教景觀  
被引用次數:  10  
[ 摘要 ]  
聚落,可謂是地表上最顯著的文化景觀,亦最足以彰顯文化群體獨有的文化傳統及維生方式。故聚落對於文化群體而言,實為一具有獨特意義之居存空間,此居存空間包含了各種不同尺度的「所在」(place),每一個「所在」,都是文化群體透過種種人文地理現象 賦予其意義和價值形塑而成。因此,聚落的「空間性」究竟是由哪些具意義的活動所創造?在地表上又有哪些人文物貞定出聚落的「空間性」?這些人文物的空間配置,又是由哪些根植於文化群體生活世界中的觀念所支配?便為本研究的動機及欲探究的重點。位於嘉義平原的新埤庄,是一具有悠久拓墾歷史的農業聚落,其拓墾背景可上溯至康熙末年,而梯山渡海來到此地的泉籍庄民,在歷經了數百年的發展後,其傳統的生活方式及文化背景,亦在此落地生根,完整地反映在該庄的宗教景觀和祭祀活動中。聚落的重要意涵在於滿足文化群體「安居」的需求,因此傳統漢人聚落中經常可見象徵神聖中心的庄頭廟,在漢文化「中心-四方」宇宙觀的影響下,新埤庄早年的庄頭廟(保安 宮),便座落於該庄的中心位置,而在聚落四方,則有五營兵馬的設置。此種「中心-四 方」的空間配置,除在實質空間上,具體的界定出庄頭的範圍外,更彰顯出「神聖空間」的「內」、「外」之別與「聖」、「俗」之異。在宗教性人文活動方面,新埤庄中派系之間的紛爭導致庄中村廟的林立,以及聚落神聖中心的遞嬗。為了貞定聚落居存空間的潔淨性,更需具體的宗教性活動賦予宗教景觀神聖力量,故新埤庄除了各廟慶典外,定期的巡境活動可說是該庄在宗教上的最大盛事,每四年一度,以該庄目前的神聖中心-桃花宮為主導,至區域性的神聖中心-馬鳴山鎮安宮恭迎五年王爺回庄巡境,藉此淨化該庄的居存範域,使其成為符合「安居」需求的「所在」。在祖先崇拜觀念的影響下,公媽牌的祭祀和墳墓的祭掃為傳統漢人生活世界中相當重要的組成要素,其具體象徵便是家宅內部祖先牌位的設置及墳墓的營建。家宅的營建,亦是為了滿足文化群體安居的願望,故宅內公媽牌及神位的安置及定期的祭祀,為家宅神聖性最具體的顯現,而厭勝物的安置,更進一步地貞定家宅居存空間的神聖性。至於墳墓的擇址和營建,則深受傳統漢人風水觀的影響,而有一定的型制和規範,希冀達到好風水庇佑子孫的目的,使後代均能綿延不絕、飛黃騰達。在傳統聚落中,各種的宗教景觀可謂是最顯著的文化景觀。深入研究新埤庄內各種不同尺度的宗教景觀及祭祀活動,以瞭解民間宗教信仰及風水觀在漢人社會中的運作及重要性,並探討各種宗教景觀在空間配置上的意涵,由此詮釋了新埤庄的空間性。  
 楼主| 发表于 2006-4-14 00: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台灣的風水習俗研究

出版年: 2003  
研究生: 方怡潔  
研究生(英文姓名): I-chieh, Fang  
論文名稱:  地景、風水與儒商文化:雲南和順僑鄉的民間文化與國家象徵實踐

指導教授: 魏捷茲 博士  
指導教授(英文姓名):  Dr. James R. Wilkerson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  人類學研究所
學號:  886011  
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7  
關鍵詞:  地景 ; 風水 ; 儒商文化 ; 僑鄉 ; 客觀參照體系 ; 族群階序 ; 象徵資本 ; 超自然  
被引用次數:  0
[ 摘要 ]  
本研究在中國雲南保山地區騰衝縣和順鄉僑鄉進行田野調查,從地景的角度,探討民間文化與國家(帝國)象徵實踐之間的關係。本研究關注地景如何成為在地儒商文化共存不可或缺的能動者,地景提供該地的儒商論述一個敘說的場域,又因為該地人對儒商的敘說,而影響了地景的營造過程,就這樣,人對地景的敘說與地景本身之間彼此往復影響,地景對社會文化不只是被動的承載意義,還是社會文化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和順商人自我認同為「儒商」,他們不但認同自己為漢人,還認同自己為「有文化的漢人」。和順此一地方社會商與儒的面向都極為凸顯,回溯區域的歷史,和順的商業早在八世紀就頗具規模,而十五世紀明朝進入雲南之後,騰衝因其重要位置,必定要以教化實踐來表示在帝國的疆土之內。從此代表國家(帝國)力量的儒文化與代表民間自主性的商業發展,就一直在和順的社會文化裡面糾葛互動。本論文認為在兩者的互動中,地景扮演主動的角色:地景因其承載多重論述的可能性,使儒商可分別以「表象」「裡象」同時並存,而將在地的經濟崇拜轉為文化崇拜,且透過地景的「說」,將表象(社會潛能)連結在裡象(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地景的在地觀點風水作為地景的「裡象」,為一套操作和順人想像中超自然的技術與敘說,透過它和順人借用了「天人合一的官僚體系」的帝國超自然力來控制經商致富的超自然力,使漢族認同及國家秩序下的空間實踐,有幫助達成民間文化經商致富的可能。另方面,「說」(談論、詮釋)是主要的地景意義化過程,此一過程讓和順商人借用儒文化作為客觀參照體系,來發展社區內的競爭標準。當人想把「說」地景的方式固定下來時,就會以文字寫下對地景標準的說法,地景也因此被文字化。而在「說」地景的過程當中,也逐漸將儒文化,內化到和順商人的生活當中。因此,透過地景。和順社區對儒文化的實踐,因社區內部自主性的財富競爭而被加強;而財富競爭,也因為實踐儒文化而激烈,使地方社會中儒學的實踐與民間文化兩者間有一種辯證關係。  
[ 英文摘要 ]  
My thesis focuses on how landscape is indispensable mediating Heshun''s “Confucianism and Merchant Culture”.
My problematic is why Heshun businessman always identity themselves with “Rushang”(Confucian-Merchant). They not only identity themselves as Han people but furthermore as “cultivated” Han People. In history of that region we find that in the eighth century, there were many traders going forth and back from Sichun to India via Tonchong; merchant culture developed very early. In the fifteenth century Tonchong sat right on the western border of Ming Dynasty in the latter’s attempt to defend against the Minority invasion. Tonchong people as a result have to be Han people; they should behave “culturally” like Han people while their true ethnic origin is not the concern of Ming Dynasty, as long as Tonchong can be represented culturally as inside the boundary of the dynasty. So merchant culture, which developed autonomously from the local society, and Confucianism, which stands for Imperial Power, are both integral to Heshun.
My argument is that landscape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this phenomenon. Landscape (or landscaping) in Heshun is the means by which wealth worship is turned into culture wor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er nature, businessmen build Fenshui landscape to appropriate and maneuver nation-state supernature power, which they believe, lies the key to economic success. On the other hand, ‘talk’, in other words, discussion and interpretation, is the signification process of landscape that businessmen appropriate as the frame of reference for Confucianism, and internalize as standards of competition. Landscape is textualized as local people attempt to standardize the interoperation of landscape. In this process of landscape textualization, Confucianism was acculturated into the local life. As a result, the Confucianism culture gains its prominence as the local merchant culture prospers, and the Confucianism practice in turn stimulates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ommercial culture.

[ 論文目次 ]  
目錄
目錄
第一章、序論 7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脈絡 7
第二節、 文獻回顧 11
(一) 漢(儒)化的回應:族群階序與模式共存 11
(二) 地景 15
1. 地景的「自然化」 16
2. 地景意義、修辭與互為文本性 18
3. 過程、在地觀點與認同 20
(三) 風水 23
1. 風水作為知識體系及觀念 24
2. 風水作為敘說與表演 26
第三節、 研究過程與方法 28
(一) 過程與方法 28
(二) 主要訪談對象 30
(三) 處理的時間 30
第四節、 章節內容 32
第二章、和順與和順人 35
第一節、 聚落與人群 35
第二節、 區域歷史 45
(一) 交通與貿易 47
(二) 行政與軍事要塞 49
第三節、 經商活動:從「夷」到「僑」 51
第四節、 和順人的「儒」形象 54
第三章、地景 59
第一節、 公共空間 59
(一) 分佈 59
(二) 造型與外觀 62
(三) 空間使用 64
(四) 里巷與宗族 66
第二節、 家屋 69
(一) 座向與形式 70
(二) 外觀與雕刻 73
(三) 分家/守家與敘說 76
(四) 內部空間使用與敘說 78
第三節、 地景營造 83
(一) 榮宗耀祖與聲望的競爭 84
(二) 地景上的榜單 84
(三) 如畫般的地景 86
(四) 華僑、國家與圖書館 88
第四章、家屋、風水地景與超自然 91
第一節、 經商歷程的氣與運 91
第二節、 超自然力 93
第三節、 豎房與界線 98
第四節、 漢式家屋裡的帝國超自然力 101
第五節、 風水地景與應對超自然 108
(一) 取得財富的風水應對 108
(二) 害怕冒犯的風水應對 112
第六節、 公益事業與買官 119
第五章、競爭、象徵資本與儒商文化 121
第一節、 往儒商發展的和順人 121
第二節、 儒商文化 124
第三節、 競爭與被說的地景 127
第四節、 作為象徵資本的地景與客觀參照體系的借用 130
(一) 借用的客觀參照體系與象徵資本 130
(二) 象徵資本與洋樓 133
(三) 漢參照體系與白族木匠 136
第五節、 地景的本質 138
(一) 丘壑內營與地景意義 139
(二) 「說」的地景與儒的內化 141
第六章、結論 143
第一節、 和順的特殊性 143
(一) 與儒商文化的對話 143
(二) 超自然與帝國的隱喻 144
第二節、 地景的主動性 145
(一) 經濟崇拜到文化崇拜 146
(二) 地景的敘說與文字化:模式共存與象徵分立 147
(三) 地景意義的轉變 148
第三節、 未盡的研究取向 150
參考書目 151
附錄一、里門記碑刻文 158
附錄二、立鞦韆 159
附錄三、豎房儀式與唸「吉利」 162
第一節、 唸吉利與禁忌 168
第二節、 「討一個好口氣」與禁忌 170
圖目錄
圖 1雲南省地圖 175
圖 2騰衝縣地圖(趙鼎漢編 1999:138) 176
圖 3和順鄉村落總體示意圖(尹紹亭主編 2002:140) 177
圖 4西南絲綢之路路線圖圖(江玉祥 1995) 178
圖 5和順鄉主村落地景圖(尹紹亭主編 2002:140) 179
圖 6楊華儒家空間配置圖 180
圖 7張林軍家空間配置圖(目前) 181
圖 8張林軍家當初營造時的空間設計 182
圖 9張效莊家空間配置圖 183
圖 10王五強家空間配置圖 184
圖 11張小榮家空間配置圖 185
圖 12「藏」的圖示之一 186
圖 13「藏」的圖示之二 186
圖 14堂屋內部擺設與家堂牌 187
圖 15 大門位置要避中軸 188
圖 16決定家屋空間的風水過程 189
表目錄
表1 家屋營造表71
表2 地名表190
照片目錄
照片 1通往緬甸的古道 192
照片 2和順圖書館 192
照片 3大石巷牌坊 192
照片 4李家巷里門 193
照片 5李家巷月台 193
照片 6東山腳許家月台 193
照片 7洗衣亭近景 194
照片 8洗衣亭全貌 194
照片 9和順家屋外觀(三坊一照壁) 195
照片 10賈家壩民居大門 195
照片 11家堂裡的家堂牌 195
照片 12豎房 196
照片 13上樑 196
照片 14丟蠻手 196
照片 15大木匠正準備舉行上樑儀式 197
照片 16立秋後由該巷最年長的人先「試秋」 197  
 楼主| 发表于 2006-4-14 00: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台灣的風水習俗研究

出版年: 2003  
研究生: 洪健榮  
研究生(英文姓名): Chien-jung Hung  
論文名稱:  清代臺灣社會的風水習俗

英文論文名稱: The Feng-shui Custom of Taiwan in Ch''''''''ing Period

指導教授: 王爾敏  
學位類別:  博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  歷史研究所
學號:  887220013  
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60  
關鍵詞:  風水 ; 陰宅 ; 陽宅 ; 喪葬 ; 臺灣 ; 移墾社會 ; 文化史 ; 近代化  
英文關鍵詞:  Feng-shui ; Grave ; Building ; Funeral ; Taiwan ;
Settler Society ; Cultural History ;
Modernization  
被引用次數:  2  
[ 摘要 ]  
本論文主要以清代臺灣的社會時空為背景,陳述中國傳統風水觀念的傳佈情形及其與社會文化變遷的交互影響,並探究風水習俗在清代臺灣開發史上地位。全文的章次安排除了第一章緒論與第六章結論之外,第二章依序從閩粵原鄉風水習俗的普遍化、明鄭治臺與風水習俗的蔓延、「龍渡滄海」說的政治蘊涵,探討移墾社會的風水源流;第三章、第四章分別說明風水習俗在清代臺灣本土的日常實踐與社會互動,藉以明瞭當時的民眾接受風水觀念進而落實在日常生活的行為樣態,以及這些共通的行為樣態所呈現的社會現象和其功能;第五章則將焦點放在晚清西力東漸的時代環境中,論述臺灣本土進行洋務運動前後的風水糾葛。
研究發現,在清代臺灣漢人社會,「風水」不僅是一項趨吉避凶的術數法則,也是一套世人判斷吉凶禍福的價值觀念,更是一種民間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通觀風水習俗在清代臺灣本土的日常實踐及其社會影響,主要包括下列幾個層面:
(一)日常居葬的行為常規:表現在地方紳民仰賴堪輿地師擇建宅居庭園,並為先人相度風水佳地進行營葬事宜,以追求佳穴靈氣的庇蔭。
(二)聚落形成的參照座標:表現在村落空間的選址闢建與形式佈局的區位規劃,概有依循背山面水、山環水繞之風水觀念的傾向。
(三)公共建設的指導原則:表現在地方官紳援引風水原則從事官署城垣、祠寺廟宇、學宮書院與水利設施等各項公共建設,以利於地方行政、產業經濟與文教事業的發展。
(四)區域開拓的考慮要點:表現在閩粵移民憑藉著風水觀念新闢適當的活動領域,使原本陌生的空間轉化為似曾相識的環境,以獲取心理上對於未知領域的安全感,並藉以號召群眾從事實際的拓墾工作。
(五)社會衝突的利害成因:表現在民間人士控爭墳地與侵毀風水的利益糾紛,不法人士侵佔墳地與據墳勒索的圖利行為,社會上各族群、語群與官民之間的對立衝突中所牽連到風水的成分,以及晚清民教雙方因宅居形制與墳墓風水的沖煞問題,所引發的多起激烈紛爭。
大體上,清治中後期臺灣南北各地逐漸趨於「內地化」的漢人定居社會,在這個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富有功利性色彩的風水習俗,無疑是其中主要的「催化劑」之一。透過科舉制度的運作,使得風水之說成為官紳與民眾之間共同的對話主題。如此一來,既深化了風水習俗的影響力,也增添了風水觀念的能見度。另一方面,遷臺漢人居於斯且葬於斯,風水墳地的存在,成了移民落實「在地化」的具體方式之一。閩粵移民透過日常的卜居營建與相地營葬,以尋求生樂死安的居葬空間,與此同時,也逐漸凝聚出一股認同臺灣這塊海外「新故土」的集體意識。清代臺灣社會「內地化」與「在地化」並駕齊驅的態勢,在風水習俗的流傳過程中,也可以獲得具體的明證。就此層面而言,風水習俗既是漢人墾殖臺灣本土的助力之一,也可以作為我們考察清代臺灣漢人社會形成的一項指標。  
[ 論文目次 ]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移墾社會的風水源流…………………………………12
第一節 閩粵原鄉風水習俗的普遍化……………………12
第二節 明鄭治臺與風水習俗的蔓延……………………52
第三節 龍渡滄海:從內地聯繫臺疆……………………71
第三章 風水習俗的日常實踐…………………………………85
第一節 傳習流佈…………………………………………85
第二節 卜居擇建…………………………………………103
第三節 相地營葬…………………………………………135
第四節 禁忌表徵…………………………………………168
第四章 風水習俗的社會互動…………………………………183
第一節 區域開拓…………………………………………183
第二節 文教發展…………………………………………217
第三節 流俗紛擾…………………………………………237
第四節 民教衝突…………………………………………275
第五章 洋務運動的風水糾葛…………………………………291
第一節 龍脈禁忌與西力東漸的因應……………………292
第二節 洋務事業進行時的風水爭議……………………306
第三節 傳統習俗與現實利益的取捨……………………322
第六章 結論……………………………………………………326
徵引書目…………………………………………………………333  
 楼主| 发表于 2006-4-14 00: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台灣的風水習俗研究

研究生: 陳燕釗  
研究生(英文姓名): Yann-chau Chen  
論文名稱:  台灣地區納骨堂塔選址及地理景觀構成之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 A Study of Site Selection and Constituent of Geographical Landscape For Human-Bone Preservation Towers In Taiwan

指導教授: 黃朝恩  
學位類別:  博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  地理研究所
學號:  8862300153  
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42  
關鍵詞:  納骨堂塔 ; 選址 ; 地理景觀 ; 風水 ; 模糊層級分析法 ; 最近鄰分析法 ; 文化景觀 ; 巒頭法  
英文關鍵詞:  Human-Bone Preservation Tower ; site selection ;
geographical landscape ; Feng Shui ;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
Nearest-Neighbour Method  
被引用次數:  0
[ 摘要 ]  
摘 要
台灣地區地狹人密,死亡火葬後將骨灰寄存於「納骨堂塔」之方式漸增,「納骨堂塔」已成為各地常見的一項地理景觀。惟民間習俗上重視風水,冀希納骨堂塔設置地點是廕福子孫之福地,於是選址時常依風水術擇山坡地或都市邊緣而設,多未考量對周遭環境及地理景觀產生衝突影響。然此長期適用於陰陽宅之傳統風水術,為綜合考慮自然、人文環境因素而發展出一獨特「人與環境」之互動評估方法,其與透過地形、地質、水文、生態、景觀等環境因子予以科學化系統化評估擇址之法相較,並非完全毫無可取之處,由此引發其是否被「納骨堂塔」在擇址時大量使用之探討,進而觸動意欲探討了解「納骨堂塔能具福地之象者則必擇優良地形及地理景觀為基址」之實際性究有多少的動機;據此探討了解納骨堂塔之「選址」及「地理景觀」構成法則究竟為何,遂成為本研究之主題及內容。
整項研究先從歷史過程探討,了解納骨堂塔空間在構成本質、意涵及外顯文化語彙,同時亦分析了解台灣地區納骨堂塔設置分佈之結構性因素。之後,再由現況調查統計或計量分析對選址解析出三個層面構成法則,包括:1.人文社經條件(供需狀況、分佈狀態及法則、社經特徵);2.自然環境因子(地質、坡度、土壤、水文、氣候、高度、植被及週遭土地使用等因子);3.風水因子(巒頭派、理氣派、形煞及禁忌等)及其影響,並由現況景觀調查及透過視覺景觀理論解析出影響地理景觀構成之三個層面及內容,包括1.空間本質意涵所外顯於外觀及造型上之文化語彙;2.座落地點之地形、地勢與周遭環境於不同景深下所形成視覺景觀面;3.納骨堂塔所細分之景觀元素在組織及變化上於不同景深下所形成構景、視覺感受。各項分析結果亦透過分別對政府部門首長、私人業者、寺廟住持(或負責人)、設計建築師以模糊層級分析法問卷所獲得之偏好態度權重比例,予以檢驗印證其各項事實分析結果確為相符存在。
關於納骨堂塔在區位及地理景觀的特色,本研究之主要結論為:1.公立設置者地點大多係舊有公墓更新而來,地點形成受制於台灣聚落拓墾等結構性因子影響,然因乃位於平原地者居多,擇址上較無受自然環境因子所帶來的影響,而以理氣三元派之堪輿擇址立向佔有較大影響,並主導擇址,常透過以建廟奉祀、公園化或改變在外觀上具傳統文化語彙造型,化解或降低與週遭環境產生衝突之手段。2.私立者多設置於群山之中,且更是以傳統風水術主導擇址,以期獲得商業利益,較不考量可能遭自然環境因子帶來災害侵襲,且常常透過改變為「文化會館」、「福座」之形象及增進優美庭園景觀手段,以化解或降低與週遭環境的衝突,惟許多堂塔仍直接矗立山頭與其波浪性山脊稜線產生扞格不協調景觀。3.寺廟附設者地點因受僧人修行所需,喜於有山有水之地擇址興建寺廟,其擇址行為實際上仍暗藏符合風水術之要求,而所建塔型以八角塔及方塔為主,更顯突出及強化佛教文化景觀之語彙。
調查分析結果也得知:納骨堂塔在分佈上受人口及社會經濟繁榮發展之影響而呈現出規模愈大者愈向郊區之農村聚落及偏遠山區設置,致鄰避緩衝距離加大而減輕其影響性,而鄰避緩衝距離低於五百公尺者只佔三成比例,又以寺廟附設納骨堂塔居多,但其因設置量體規模甚小,干擾市街各種活動及市街景觀整體性甚小。
此外,針對納骨堂塔興建之決策者,本研究以模糊層級分析法問卷,了解其偏好態度。得知大多數皆認為自然環境因子仍是在選址考量上佔有最重之權重比例,風水因子才次之,與實際之情況不盡相同。本研究指出,在納骨堂塔選址上實施傳統風水術主導力量,較大於以現代科學化地理學之評估選址主導力量。而本研究提出結合二者所形成之兼具理性及理想性選址模式,只有學者專家呼應,在實務界往往無法獲得多數贊同與實施。
至於地理景觀構成之研究方面,得知不同類別主體之納骨堂塔,其內外人文活動及空間本質內涵對設置時周遭環境產生衝突的化解考量,將連帶對選址及地理景觀之構成產生影響,且選址如受實施風水術而定,立地之環境場內容於地理景觀上亦顯現出風水景觀之內容,風水景觀內容與巒頭派選址理論內容形成互為表&#63509;,卻成為實施風水術選址時之重要依據。
最後,本文提出火葬後骨灰寄存納骨塔之法並未符合《葬經》中「反氣入骨廕福子孫」的要求,無存在風水適用之問題。希望能夠藉此改正大眾對納骨堂塔選址應符風水之錯誤認知。
關鍵詞:納骨堂塔、選址(擇址)、地理景觀、風水、模糊層級分析法(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最近鄰分析法(Nearest-Neighbour Method)  
[ 英文摘要 ]  
A Study of Site Selection and Constituent of Geographical Landscape For Human-Bone Preservation Towers In Taiwan
Yann-chau Chen
Abstract
With limited land resource, Taiwan is comparatively dense and crowded. More and more Taiwanese have accepted the concept of placing their ancestors’ cremated ashes in Human-Bone Preservation Towers. Therefore, Human-Bone Preservation Tower has become a remarkable landscape that can be seen almost everywhere in Taiwan. Taiwanese often pay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Feng Shui. While selecting location for the afterlife, they prefer to look for Human-Bone Preservation Towers with fortunate locations, usually situated on the mountainsides or around the fringe of urban area. However, when Feng Shui is considered alone, it is easy to ignore the impacts and conflicts which these towers could bring to the environments and the landscape. For this purpose,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a unique interactive evaluating method traditional Feng Shui and modern science since it considers both the natural and human environmental factors. Within such interactive evaluating process, FengShui adopts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approaches to select locations by considering sever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topography, geology, hydrology, ecology, and landscape, etc. With this in mind, the author intends to explore whether there is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tunate location and excellent landscape . Furthermore, the author also attempts to study the rules of selecting a fortunate location for Human-Bone Preservation Towers in terms of location selection and geographical landscape.
The whole study begins wit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history of Human-Bone Preservation Tower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Towers in terms of composing essence, content, and external cultural vocabulary; also, to analyze the structur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Human-Bone Preservation Towers in Taiwan. Then, based on social survey and quantitative method, the author tries to find out the triple-layers construct law used in site selection, including 1. Human and societal conditions (supply and demand, distribution conditions and rules, societal characteristics), 2. Natur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 geology, slope, soil, hydrology, climate, altitude, vegetation and the land-use of surrounding territory ), 3. Feng Shui factors ( Luan-Tou, Faction, Li-Qi Faction, malignant form, and taboo, etc.) Furthermore, the study utilizes current landscape survey and visual landscape theory to find out three aspects that could influence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including:1.) The exposure of cultural meanings through the design of space in terms of outlook and shape, 2.) The differently view distance of visual landscape shaped by landforms, relief, and its surrounding environments, 3.) The differently view distance shaped by the visual elements organized and changed of the Towers with different angles. In order to check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he hypothesis, the author adopts the Fuzzy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with the help of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private operators, temple abbots (person in charge) and architects. The result proves the compatibility of the hypothesis to the above-mentioned facts.
Concerning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te selection and landscape, the study obtains several main conclusions:1. Most of those public towers are renewed from existed cemeteries.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the settlement and migration of people often affect their site selection. Since most people live in the plain , they are rarely affected by the natur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stead, the Li-Qi Faction becomes the major force in influencing the selection of locations and directions. Architectural methods, such as building temples, parks, and reshaping of the towers, are usually adopted to minimize the impacts to the environments. 2. Most of the private owned towers are located in the mountain and they are more traditional Feng Shui oriented for the purpose of making commercial profits. Therefore, possible impacts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s are often ignored. Instead, these operators would use the images, as 「cultural building 」or 「lucky building」, to minimize the conflicts with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s. Nevertheless, inharmonious landscape could stiu occur when these towers stand erect on the top of the mountains along the waved spine line. 3. Because of the aesthetic demand driven by monks, private temple operators prefer to establish temples in the locations surrounding by water and mountain. Such an approach implies its compatibility to the traditional FengShui. The Buddhist culture is reinforced since the shapes of the towers are mainly octagon or rectangle in plan.
The result of surveying and analysis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owers is influenced by the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larger scale the tower is, the closer the tower is to the suburb or rural area and even mountainous area. Therefore, the impacts are alleviated because of the enlarged buffer distance. The buffer distance below 500 meters to their urban areas only accounts for 30% of all towers. Among them, most are subordinate to temples, which have smaller scale and size than others, thus arousing comparatively limited impacts to the landscape and activities in the cities.
Besides, the study selects the Fuzzy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to interview decision makers to understand their preference and attitude in site selec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most of them believe tha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hould be their primary considering factor. The Feng Shui factor is second to their consideration. This outcome is somehow in conflict with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Feng Shui in terms of site selection is practically larger than modern scientific way. The compromised site selection module proposed by the author is only supported by scholars, but may not be practical in real life.
Concerning the constituent of geographical landscape,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different types of towers have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alleviate their impacts to the environments in terms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space design. Such arrangements could also make impacts to the site selection and landscape. In addition, if the selection of site has applied by Feng Shui technique, the contents of geographical landscape of the environmental have also shown on the implication of Feng Shui landscape. As matter of fact, both the contents of Feng Shui landscape and Luan-Tou theory of site selection would be consistence and crucial fundamental of Feng Shui technique of site selection.
Finally, the study proposes that the behavior of placing cremated ashes in the Human-Bone Preservation Tower does not apply to the requirement of “Burying Book”. Therefore, Feng Shui as well as the site location for the tower can not decide the desting of the descendemts once the body is cremated. It is hoped that the study can emend people’s incorrect perception that Feng Shui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site location for the Human-Bone Preservation Tower.
Keyword:Human-Bone Preservation Tower.、site selection、geographical landscape、Feng Shui、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Nearest-Neighbour Method

[ 論文目次 ]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內容………………………………………………………..……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資料來源及研究流程………………………………..…4
第二章 文獻回顧評析及分析架構建立
第一節 死亡地理學與傳統堪輿學之相關理論回顧…………………….….6
一、 死亡地理學之相關理論回顧 …………………..…………………..6
二、 傳統風水堪輿學相關理論 …………………………………………8
第二節 西方地理學選址及景觀之相關理論回顧…………………………10
一、 西方地理學選址之相關理論………………………………………10
二、 地理景觀相關理論…………………………………………………12
第三節 理想選址模式及本研究分析架構之建立…………………………..15
一、理想模式之建立 …………………………………………………..15
二、本研究分析架構之建立……………………………………………16
第三章 納骨堂塔內涵形成與選址、地理景觀之間關係探討
第一節 我國歷代「葬」制變遷回顧與納骨堂塔來源類別……………….19
一、先秦時代「葬」、「死」、「墓」之行為………………………….…19
二、「鬼」、「神」、「靈魂」之認知與對待……………………….……..20
三、 歷代「葬」制變遷演化與納骨堂塔來源類別…………………….26
第二節 納骨堂塔本質及空間構成內涵…………………………………….30
一、佛塔乃是「佛」及「佛法」所存在本體與空間所在……...……31
二、佛塔傳入中國之演化與佛寺形成……………………………….…39
三、巫、釋、道、儒教綜合作用力下之納骨堂塔本質及空間場域構
成內涵…………………………………………………..….………43
第三節 台灣地區納骨堂塔分佈形成歷史回顧………………………...…46
一、日據時期以前漢人移民的「義塚」與「萬善同歸所」形成……46
二、漢人拓墾聚落周圍「義塚」形成今日公墓區更新設置納骨
堂塔之根源…………………………………………………………48
三、日據時期墳墓設置管理與選址之政策框定今日許多公立納
骨堂塔所在公墓區設置地點選定…………………………………52
四、日據時期真宗本願教派對遺骸祭祀開啟台灣佛寺建塔收納
民眾遺骸風氣………………………………………………………52
五、公立納骨堂塔廣設源自於「公墓公園化」政策實施……………55
第四節 納骨堂塔人文活動與其選址、地理景觀之間關係………………56
一、納骨堂塔轉移廟宇與聚落之「中心-四方」之「向心性空
間」形成為陰宅聚落之「向心性空間」神聖中心所在…………57
二、納骨堂塔轉接佛塔具「神聖宗教儀禮性及修行空間場所之
散聚力」續為後世子與亡者靈魂散聚力之出處…………………63
第四章 納骨堂塔分佈現況及區位社經特徵
第一節 台灣地區設置供需現況及分佈……………………………………..65
第二節 設置規模及立地位置距生活集居地緩衝距離……………………..85
一、 設置類別與設置規模之關係……………………………………..…86
二、 設置規模與設置時期之關係………………………………………..87
三、 設置規模與立地位置距生活集居地緩衝距離間關係之分析探討..88
第三節 分佈狀態之現況分析………………………………………………..92
一、 最近鄰分析法說明…………………………………………………..93
二、 最近鄰分析法之實際運算結果及推論說明………………………..95
三、 設置類別與立地分佈上距「最近鄰聚落」、「鄉鎮市中心」、「區
域中心」之距離探討分析………………………………………....96
四、「最近鄰聚落」、「鄉鎮市中心」、「區域中心」之距離相互對
應關係探討………………………………………………………..…98
第四節 社經條件因子下之分佈現況………………………………………101
一、 不同設置時期下的分佈現況分析…………………………………101
二、 立地所在都市層級特性與分佈現況分析…………………………104
三、 立地所在之族群類別與分佈現況分析……………………………110
第五節 區域分佈法則之構成…………………….…………………………116
第五章 座落場域之環境因子對納骨堂塔選址之影響
第一節 自然環境因子選址…………………………………………………..119
一、 地質及土壤之影響…………………………………………………..119
二、 高度及坡度之影響…………………………………………………..124
三、 基址在地質、土壤、坡度、高度之實際分析……………………...125
四、 水文與選址關係探討………………………………………………..131
五、 氣候對選址影響之探討……………………………………………..134
六、 週圍植栽及土地使用與選址關係探討……………………………..135
第二節 風水因子選址………………………………………………………..137
一、 巒頭派理論選址法則內容…………………………………………..138
二、 現況立地選址符合選用巒頭派理論之情況檢視與分析探討……..139
三、 理氣派理論擇址及立向之法則內容………………………………..144
四、 現況立地選址符合選用理氣派理論之情況檢視與分析探討……..147
五、 避免有符合禁忌之探討……………………………………………..155
第三節 本章綜合分析探討與歸結…………………………………………..156
一、 自然環境因子與風水因子在選址考量上之綜合分析……………..156
二、 選址考量上之實際案例操作與說明………………………………..156
三、 本章之歸結…………………………………………………………..174
第六章 納骨堂塔之地理景觀構成
第一節 佛塔及明堂之造型特性和意涵……………………………………..178
一、 佛塔造型特性和意涵………………………………………………..178
二、 明堂之造型特性……………………………………………………..183
第二節 納骨堂塔外觀造型構成之類型分析………………………………..194
一、 納骨堂塔外觀造型構成之類型分析依據…………………………..194
二、 納骨堂塔外觀造型構成之類型分析………………………………..195
三、 納骨堂塔外觀造型構成系統………………………………………..214
第三節 納骨堂塔之地理景觀組成分析……………………………………..218
一、 視覺理論及構景形成………………………………………………..218
二、Simon Bell 之視覺景觀理論內容及分析結果……………………..233
三、實際案例解說納骨堂塔地理景觀構成之綜合分析結果…………..238
四、小結…………………………………………………………………..248
第七章 納骨堂塔選址及地理景觀構成之決策目標分析
第一節 模糊層級分析法之基本理論……………………………………...…….249
第二節 問卷內容設計及實施……………………………………………….258
第三節 分析結果與檢驗印證……………………………………………….263
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270
第二節 建議………………………………………………………………….275
參考文獻…………………………………………………….……………..………279
附錄一 國外重要的有關於死亡地理學為主題之相關研究彙整表…………..….290
附錄二 國內有關墓、葬為主題之相關博碩士論文及期刊等發表之研究彙整表...291
附錄三 論及中國傳統風水選址手法之國內相關碩、博士論文內容摘要比較表...294
附錄四 以環境權為優先選址之台灣地區相關碩、博士論文內容摘要比較表...295
附錄五 以利益權為優先選址之台灣地區相關碩、博士論文內容摘要比較表...297
附錄六 國外重要的有關地理景觀理論及研究彙整表…………………………...299
附錄七 國內有關地理景觀或文化景觀為主題之論文研究彙整表……………...300
附錄八 清代義塚明細表………………………………………………………..….301
附錄九 巒頭派尋求風水寶地之要點………………………………………….…309
附錄十 理氣派擇址及立向……………………………………………………….316
附錄十一 Simon Bell之視覺景觀理論內容有關「基本元素」之部份………....322
附錄十二 Simon Bell之視覺景觀理論內容有關「變化」之部份…………...….323
附錄十三 Simon Bell之視覺景觀理論內容有關「組織原則」之部份…….…...326
附錄十四 模糊層級分析法之問卷………………………………………….……..329
附錄十五 模糊層級分析法問卷名單……………………………………….……..342  
 楼主| 发表于 2006-4-14 00:58: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台灣的風水習俗研究

研究生: 宋世祥  
研究生(英文姓名): Shih-hsiang Sung  
論文名稱:  台灣當代社會陽宅風水中的「物」與「氣」&#8764;&#8764;試論漢人命運觀念於物質空間之體現

英文論文名稱: The Objects and Chi of Living House Feng-shui in Taiwan Comtemporary Society~Discussing about the Embodiment of the Concept of Ming-Yun

指導教授: 胡家瑜  
指導教授(英文姓名):  Chia-yu Hu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  人類學研究所
學號:  R90125004  
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0  
關鍵詞:  台北都會 ; 命運 ; 陽宅風水 ; 風水 ; 漢人 ; 物質文化  
英文關鍵詞:  Feng-shui ; Living House Feng-shui ;
Han People ; Taipei City ; Ming- Yun  
被引用次數:  0
[ 摘要 ]  
風水至今仍為臺灣漢人對於命運操作重要的機制,在都會地區尤其重視「陽宅風水」的部分,影響了當代日常生活中建築室內空間的表現。本研究以當代大台北都會區為田野地,以風水先生、風水先生的客戶、空間相關業者作為報導人,探討陽宅風水如何透過住宅,體現當代漢人命運觀中對於「運勢」的重視。本文提出「當代社會陽宅風水特性」、「物與氣的交互關係」與「當代漢人命運觀念」 三個議題為切入點,對於當代社會風水現象進行分析。
在「當代社會陽宅風水特性」中,都會地區的社會形態、建築形式、地景樣貌等等,都讓風水術的實踐別於傳統聚落以陰宅風水為主,而改以陽宅風水為大宗。媒體雖然成為當代人接觸風水的主要途徑,民眾仍以關係網絡決定延請哪位風水師到府幫忙。陽宅風水的實行場域,也自住家延伸的商業與工作空間,成為各行業業主追求財富的方法之一。
在「物與氣的交互關係」中,風水師與民眾以「氣」連結了「人」與「物」兩個範疇,開運物件與住宅空間也才得到了影響運勢的力量,成為追求風水實踐過程裡的選項。而漢人「氣」文化之傳播並非僅靠著實際的體驗,更是在生活物質環境體現了對於「氣」的想像,讓物質空間成為認識氣文化體系的鑰匙。
「當代漢人命運觀念」方面,當代都會地區的漢人正是以「運」的觀念面對社會生活的壓力,藉著「改運」來解決社會生活裡的挫折與困頓,而對於「好運」的追求與強調,也成為當代漢人命運的特性。這整體是一個文化實踐的過程,漢人對於宇宙的想像、對於物質的概念,都在陽宅風水實踐過程中,繼續在當代漢人的日常生活裡延續下去。
綜合言之,本文指出了漢人的「命運觀」、「氣」、「風水」等文化觀念並未隨著環境變遷而消失,而是跟著環境的變遷而變化,進一步地找尋與當代意識形態與生活形態接合的面向。  
[ 論文目次 ]  
台灣當代社會陽宅風水中的「物」與「氣」
&#8764;試論漢人命運觀念於物質空間之體現
目錄
第一章 緒論……………………………………………………….………….…0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議題………………………………….…………….001
一、 研究動機……………………………………………….…………...001
二、 研究目的……………………………………………….…………...001
三、 研究議題……………………………………………….…………...001
第二節 相關研究之回顧………………………………………….………….004
一、 關於命運的研究…………………………………………….……...004
二、 關於風水的研究…………………………………………….……...005
三、 物質文化研究文獻回顧…………………………………….……...00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011
一、 文獻資料收集與整理……………………………………………....011
二、 經典與技術的學習………………………………………………....012
三、 田野參與觀察與訪談:風水師堪輿過程與相關人士訪問……….012
第四節 章節內容………………………………………………………..........014
第二章 風水、命運與城市生活……………………………………………..018
第一節 歷史上臺灣與台北的風水習俗……………………………………..018
一、 臺灣歷史上的墾拓適應與風水習俗………………………………018
二、 風水、移民與台北聚落發展………………………………………020
第二節 進入田野……………………………………………………………..024
一、 印象台北都會………………………………………………………024
二、 當代台北陽宅風水師與客戶網絡…………………………………027
第三節 相傳至今的風水、命運與氣等概念………………………………..030
一、 經典與生活中「氣」的概念………………………………………030
二、 命運與命理…………………………………………………………032
三、 生活中風水與命理資訊的來源……………………………………035
第三章 風水師的專業領域—經典、技術與風水師……………………039
第一節 技術與實踐者:風水師的養成……………………………………..039
一、 風水術中「氣」的觀念與派別……………………………………039
二、 風水老師的基本資料………………………………………………042
三、 成為風水師的動機與學習過程……………………………………043
四、 風水師對於道德的要求……………………………………………045
第二節 八宅風水與三元風水的基本內容…………………………………..047
一、 八宅風水與方姓風水師……………………………………………047
二、 三元風水的呂姓風水師……………………………………………054
三、 不同風水派別中的理想居住空間…………………………………058
第三節 風水師眼中的世界…………………………………………………..062
一、 帶有「氣」的物質空間:建築與物件……………………………062
二、 八字、命運與陽宅風水術…………………………………………063
三、 物質空間的隱喻:身體、家庭、星宿與社會生活………………066
四、 風水師心目中的科學概念與陽宅風水……………………………069
五、 當代陽宅風水師的任務與角色……………………………………071
第四章 從算命到看風水...................................................................................077
第一節 命理、風水與信仰體系……………………………………………..078
一、 對於命運的想像…………………………………………………....078
二、 對於氣的想像………………………………………………………080
三、 尋找專業操作者的動機…………………………………………....081
四、 算命與改運……………………………………………………...….084
第二節 非專業的風水操作…………………………………………………..086
一、 居家風水常識裡的感官特徵……………………………………....086
二、 風水與信仰體系…………………………………………………....090
三、 開運與化煞的風水裝飾物………………………………………....092
四、 開運的身體裝飾物………………………………………………....094
第三節 風水、命運與消費…………………………………………………..097
一、 袁老師的命理風水課程…………………………………………....097
二、 建築師與室內設計師的風水經驗………………………………....099
三、 命運與風水消費的文化特徵……………………………………....102
第五章 看房子:住宅空間的風水化的過程與意義………....……........108
第一節 個人命運的發展與陽宅風水………………………………………..108
一、 日常社會生活與運勢………………………………………………108
二、 案例:陽宅風水、創業與住屋裝潢(曾文秀一家)……………109
三、 案例:陽宅風水對於工作轉換的影響(莊俊信一家)………....114
四、 案例:陽宅風水、工作與子女升學(范政忠一家)…………....120
五、 陽宅風水、生活與運勢…………………………………………....122
第二節 趨吉避凶的陽宅風水………………………………………………..124
一、 生活中的突發事件與命運詮釋…………………………………....124
二、 案例:住屋風水、災劫與應變(饒正隆一家)…………………125
三、 風水作為趨吉避凶的策略………………………………………....128
第三節 追求健康的陽宅風水………………………………………………..130
一、 風水師言中的疾病與命運………………………………………....130
二、 案例:陽宅風水與疾病治療(邵永蕙一家)…………………….131
三、 陽宅風水作為疾病原因與治療策略……………………………....135
第四節 商業與工作空間的陽宅風水…………………………………….….136
一、 公司行號的運勢與風水…………………………………………....136
二、 案例:陽宅風水與店面經營(魚鮮海產店)…………….….…..137
三、 案例:辦公室陽宅風水與企業經營(美澳書局)……………....139
四、 物質空間與營業狀況……………………………………………....144
第五節 看風水前與看風水後…………………………………………….….147
一、 更改風水後對於運勢的想像……………………………………....147
二、 更改風水後對於風水的態度……………………………………....149
第六章 當代陽宅風水實踐特徵與信仰意義….……………………….…154
第一節 都市陽宅風水運作特點:與生活形態密切結合………………....154
一、 當代社會陽宅風水現象的七項特點………………………………154
二、 與過去風水研究的比較……………………………………………160
第二節 陽宅風水過程中的「物」與「氣」:物的特性與意義轉換…..…162
一、 物件與物質空間「氣」的來源與操作……………………………163
二、 物反應了氣的特徵…………………………………………………166
三、 「氣」與象徵的使用………………………………………………167
四、 漢人神靈信仰的物質性……………………………………………169
五、 氣的主體性與社會性………………………………………………170
第三節 當代漢人的命運觀與陽宅風水……………………………………172
一、 當代的命運觀念:對於好運的重視………………………………172
二、 改變風水成為當代運勢操作的要項………………………………174
第七章 結論………………………......................................................................177
 楼主| 发表于 2006-4-14 01: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台灣的風水習俗研究

按:有關風水的民俗研究,在大陸仍然是一個不言自明的禁區。即使有幸出版,亦像做戝似的,實在是有辱學者的斯文,所以,不做也罷。即使出版的,亦鮮有問題意識。
查台灣的碩博士文庫,近年來以風水爲內容的碩博士論文,已有近六十篇。涉及多個學科。
茲摘略數篇,讓大家有所了解。特別是有關風水故事、傳說的研究,有關風水的人類學研究,其思路與方法,頗值得大家關注。
當然,我們的目錄,並非是要宣揚風水,而是要透過風水,了解民族的文化心靈。
发表于 2006-4-14 09: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台灣的風水習俗研究

同意。治学领域,无迷信粗鄙之论。风水命理,比意识形态更贴近民心吧。
发表于 2006-4-19 13:32: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台灣的風水習俗研究

谢谢JJYDONG君的介绍,进年来在我的潮学研究中,也遇到关于风水观念和习俗的材料,苦于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很少。
如果JJYDONG君能把这些文章的内容一并附上,那就更好了。
发表于 2006-11-2 10:5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助】太极龟格局

楼上的学兄,贴得有道理,说得也有道理。
不过这些论文好象都还不能下载的哦。像第二篇的中原大学的硕士论文要等发表后5年才可以提供电子版下载的。
有那位仁兄对太极龟格局有所了解的??
帮忙提供的信息!!!急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31 01: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