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36|回复: 1

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25 13: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传统节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实录)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5日11:57 中国网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出席本次发布会并介绍基本情况。
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回答记者提问。
文化部周和平副部长出席本次发布会。

  2006年5月25日上午10时,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介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及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相关活动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以下为发布会实录。

  [郭卫民]: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很高兴请来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先生,向大家

  
介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和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相关活动的有关情况。孙部长是大家所熟悉的我们政府的部长,今天和孙部长一起出席发布会的还有文化部周和平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现在,我们先请孙部长做介绍。

  [孙家正]:

  在这个新闻大厅,文化部发布新闻的地方,我们召开了许多综合的或者是专题的新闻发布会,但我认为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是众多的文化新闻发布会当中最重要的一次。因为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而且关系到我们民族如何走向未来。这项工作不仅关系到各级政府,也关系到我们所有的国民。所以说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

  首先,我代表我们文化部的副部长周和平同志,还有国家文物局的局长单霁翔同志,向大家问早上好!我在讲之前首先向大家发布一个新闻,我们国家曾经公布了五批国家级的重点文物单位,第六批是1081处,过去五批总数是1200多处,第六批一次就是1080处。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今天早上温家宝总理最后签署了意见,今天在这儿就算正式公布了,明天就可以见报了。
  同时我们国家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广泛征求意见、专家的论证、媒体的公示,最后确定是518项,国务院已经在四天前批准公布。这两个名录就是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单位名录和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明天各大报纸都可见报。
  现在,我给大家首先做一个综合性的发言,然后我和我的同事回答大家的问题。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主题是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一个直接的动因是我们将要举行我们国家历史上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专门成立了由15个部委组成的由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任组长的全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导小组。

  国务院在此之前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的6月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国家“文化遗产日”,今年的6月10日就是我们国家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主题叫“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有关2006年的文化遗产日的活动安排,我们已经向各位提供了相关的背景资料。现在,我简要介绍一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总体情况。

  各位知道,我们国家有5000年从未间断的历史。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优秀的传统,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在媒体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几个字“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这三句话把我们悠久的历史和现实的发展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近几年来,我们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大致取得的主要方面的进展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法制建设不断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法规体系可以说基本上形成了。1982年,我国颁布了《文物保护法》,这是文化领域颁布最早也是最具有权威性的一部大法,就是《文物保护法》。2002年对这部法又进行了重新的修订,国务院颁布实施了《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文化部以部长令的形式颁布了《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等30余项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近几年刚刚提出的一个新课题。我记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拜访中国文化部,跟我商讨的时候,当时还叫口头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在中国最早倡议和执行了,现在叫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工作虽然为时尚短,但是中国这方面的工作进展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经列入全国人大2007年的立法计划,这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各地也颁布了一些地方性的保护法规。中国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加入到国际社会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加入了《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等与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国际公约,中国政府都积极参与了。

  第二个方面,各级各地的政府关心重视文物工作,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机制逐步地完善。按照中央政府统一的部署,各地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纳入到财政的预算,纳入到政府工作的重要的议事日程,也纳入到对各级政府政绩的考核等等。所以说文物工作地位和文物事业的整体水平这几年有了一个比较大的提高,文物保护经费的大幅度增长。

  中央财政用于文物保护的专项经费1994年大概是1.29亿元,到2005年增长到5.34亿元,增长幅度还是很大的。“十五”期间,全国投入到文物保护的经费不包括专项经费一共是78.8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是17.36亿元。中央财政这一块增长的幅度是多少?“十五”比“九五”增长138%,我说的是正常的文物保护经费,专项经费不在其中。

  这个专项经费简单地说一下,恐怕有几十亿,光是故宫维修就是10个亿,每年1个亿,仅仅是新疆的文物保护就是4个多亿,布达拉宫都是按十位数计算,都是以亿的水平往上增长。如果把专项经费加上去,应该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在大幅度地提升。

  民族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一起步就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2003年开始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第三个方面,开展了大规模的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国文物资源的核查、建档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文物普查方面,开展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备案、全国馆藏一级文物建档备案等重点的工作和项目,初步摸清了全国文物资源的家底,基本掌握了国有不可移动文物和馆藏文物的数量。所谓不可移动文物主要是建筑,大的遗址,这些不能搬的,可移动的都在博物馆里面藏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方面,编撰了标准化的《普查工作手册》,对普查人员进行培训,着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工作。

  第四个方面,文物保护各项基础工作进一步推进,文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基本上是每一届政府公布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其中有一届政府公布了两次,一共公布了五次,总数是1271处,今天早上温家宝总理最后批准第六批是1080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这两项今天就算正式公布了,马上可以见诸于新闻了。还重点开展了西藏布达拉宫、北京故宫等国家重点文物维修保护工程和一大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抢险维修工作,基本上实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没有重大险情。

  还初步建立大遗址保护规划体系,这是这几年我们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一个很重大的进展。所谓大遗址像新疆段的丝绸之路,过去只是一个点一个点地去保护它,现在把整个联系起来,投入很多的资金,地方还要配备资金来保护。像长城,我们的长城过去叫长城内外民族之间的民族战争,现在长城是按东西分割了,你一段我一段,为了使长城保护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正在研究长城保护的法规和条例,这些都是大遗址。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建设、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征集珍贵文物、打击文物盗掘、盗窃、走私以及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工作,均取得很大的进展。

    第五个方面,博物馆建设不断推进,博物馆事业稳步发展。我觉得衡量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程度,博物馆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我到美国去,他们招待我,非常隆重地招待,就是在博物馆,一次在大都会博物馆,这是去年的事情,一次在广播电视电影博物馆。

  博物馆是什么呢?博物馆性质是“珍藏历史、启迪未来”,这是我在美国的博物馆下的定义。这不是巧合,我们在博物馆见面我觉得很体会,我对博物馆的定位叫做“珍藏历史、启迪未来,是公民终身的学校”。他们很赞同这样一个定义。所以,博物馆的发展,体现一个国家对文化重视的程度和发展的水平。

  2005年12月,文化部发布了《博物馆管理办法》,对博物馆的功能、性质、管理都作出了明确规定。目前,全国有各类博物馆2300余座,这是一个保守的数字,最近几年博物馆可以说蓬勃发展,因为我们国家的博物馆条例方面有一条鼓励民间和社会力量办博物馆,所以博物馆有了很大的发展。每年推出陈列和展览近万个,接待国内外观众大约是1.5亿人次。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科技馆等一批博物馆在基础设施、研究展示、管理运行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快速上升,已经赶上或接近国际博物馆的先进水平。刚才在来新闻大厅的路上我路过首都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前面排着长龙,好多人在排队参观。

  我们经过天安门广场的时候,天安门广场的东侧是国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现在大致面积是6万平方米,扩建以后将超过20万平方米,向东扩建,向下还要建三层。所以,国家对这方面的工作高度重视。全国各级各类的博物馆从2004年开始,根据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部委文件的要求,对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参观实行免费或优惠开放,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我们一定要通过这些举措,使休闲的时候或者是工作之余到博物馆去成为全民族的一个习惯。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包括文化遗产保护的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势不容乐观,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来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另一方面,要提高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昨天我还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为什么要设立“文化遗产日”?我看设立“文化遗产日”很不容易,因为我们设立的传统的节日或者政治的节日以外,包括“爱护牙齿日”、“保护眼睛日”,算起来365天都不够排了,因此中国领导人在议论这个事情的时候,觉得设立这个“日”,作为专题日,要十分慎重,基本上处于控制阶段。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专家、学者认为其他的东西可以放一放,但是设立“文化遗产日”是带有紧迫性的。

  党中央高度重视这件事情,特批“文化遗产日”,就是要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一种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为什么要设立“文化遗产日”?无非是三条,第一条它重要,第二条这个工作艰巨,第三条它必须有全民族的参与,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全体国民的广泛参与,才能够深入这项工作。

  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事业的发展,一向得到在座的和不在座的新闻界的朋友及其你们所处的机构大力的支持和关心,我代表文化部向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现在我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郭卫民]:

  现在请各位提问,提问的时候请先报一下所在新闻单位,另外争取只提一个问题。

  [合众国际社]:

  大部分时候我提问题用英语,因为这是我母语,但是关于中国的文化,我试试看用汉语,我十分抱歉,我汉语水平比较低。我有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关于博物馆的发展。孙先生,今年五月份就是“文化大革命”40周年。中国有好多关于20世纪历史的博物馆,一个在北京,还有一个在南京,我听说过有一个博物馆在深圳,关于1979年以后的中国经济开放。请问为什么中国没有“文化大革命”博物馆?这不是我的设想,这是一个你们有名的作家巴金的想法。

  第二个问题,你们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过很多合作,但是去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本书《北京和北京》,这是关于北京的发展,还有北京的文化历史保护的书,我去那个发布会没有看见文化部的人。你有没有这本书?如果你没有这本书,我送给你这本书,因为它对北京历史非常重要。为什么呢?因为上个星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个活动,关于这本书出版,一个外国人去那边,他批评你们部,他说北京有25个历史文化保护区,其中一个是前门。在我看来,现在对前门的保护无异于对前门的破坏,因为我们不希望看到所谓的保护是一种重建。那个外国人说中国的文化不是只有中国人的,也是世界的。要保护老北京,现在很多人都说“China都拆了”。谢谢!

  [孙家正]:

  谢谢你的提问。对于历史,包括“文革”的历史,有关文物资料是有人在收集的。现在,有些“文革”资料散落在世界各地,散落的很多,我们现在能够收藏的,包括国家博物馆,包括国家图书馆都进行了收集,将会有助于对这段历史进一步的研究。

  另外你提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城市改造的过程当中,这些老的建筑被拆掉了,对这一现象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和制止,我觉得这是我们现在在城市改造建设过程当中很普遍的一个问题。确实,有些城市片面地追求焕然一新的感觉,对一些历史的遗存,对一些老的建筑的保护做得是不够的。为此我专门在《人民日报》上发过文章,题目叫做《不要忘了回家的路》。

  就北京市来说,你的批评我认为也是很有意义的。北京市委市政府,包括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近几年对这个问题也高度重视,包括从法律上现在对拆迁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包括对故宫保护范围的扩大和建立更加广阔的缓冲地带。但是不管从北京来说还是就全国来说,这仍然是我们应该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我刚才讲到具体的事情,中国文化部特别是我个人,应该我做的事情没有做好,应该出席的会议没有出席,我没有做好,我接受你的批评。我也很感谢你把这本书送给我,请你在扉页上写上一句话,并签上你的名,我作为纪念。

  谢谢!

  [中新社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想分别请教孙部长和单局长,第一个问题,我们知道这个月底就是端午节了,最近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内的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在呼吁要将清明、端午、重阳等中国的传统节日列入公共假日或者是公共的节日,请问孙部长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这个建议是否可行?另外一个问题想请教单局长,刚才孙部长介绍文物保护的相关情况,全国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掌握了国有不可移动文物和馆藏文物的数量、质量、分布和保护状况,你能否详细谈一谈这些具体的数字和具体的做法?

  [孙家正]:

  我觉得刚才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工作当中,要很好地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发挥传统节日在传承民族文化当中的作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这一系列传统节日当中比较著名的当然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还有许多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的节日,如藏族的雪顿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这些节日构成了我们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面貌。

  传统节日,在人们的生活当中确实有淡化和遗忘的现象。中国的传统节日多和中国农历纪年联系在一起,改成公元纪年以后,我们一般都只记得今年是公历几月几号,而很少记得是农历几月几号。在所有的传统节日当中,我认为“春节”是保护或者是发展的比较好的一个节日,现在很多的国家在春节的时候领导人发表讲话,而且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因此,对外介绍中国文化,“春节”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品牌了。

  传统的节日从民族分类来讲,我觉得少数民族的一些节日保存的比汉族要好一些。为了加强传统节日的倡导、保护,2005年6月中宣部等部委已经正式发布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见》。在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中,所有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都列入保护名单了。

  谢谢!

  [单霁翔]:

  我来回答你的第二个问题。刚才孙家正部长谈到了我国的文物根据文物保护法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我想就这两个问题先报告一些数字。就不可移动文物,我们国家包括文化遗址、古墓葬、古遗址、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等代表性建筑是40万处左右。我们国家不可移动文物是分级管理的,分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昨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只有1271处,从今天早上开始,温总理签发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命令以后,就增长到2351处,这个消息无疑对我们全国文物工作者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目前,全国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300处,有地市级的或市县级的文物保护单位58000余处。可能大家注意到一个数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在一起将近70000处,也就是说距离我们40万处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里面,还有大量还待各级政府根据它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来认定文物保护单位级别,这个工作还有很大空间。

  还有三个情况,我简单地报告一下。第一,根据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确立了历史文化名城制度,现在已经经过国务院公布的是103座历史文化名城。第二,1985年我国政府加入了《世界遗产公约》,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有31处世界遗产,其中有23处文化遗产。第三,2003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依照2002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确立了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名镇制度,目前这个工作正在有序地进行。

  在可移动文物方面,因为时间关系,我想告诉你们一个数字,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博物馆珍藏着大约2000万件(套)珍贵的文物。

  有了这些数字是否就够了?我们认为不够,因为这些年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们对于文化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渴望,所以在这个历史时期,作为文物部门应该彻底地摸清文物资源的家底,才能把文物保护工作做好,这也是文物部门的重要职责。为此,我们建议在“十一五”期间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1956年和1981年,我国曾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全国文物普查,为这一阶段文物保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距第二次文物普查至今25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社会经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这次新的文物普查我们将按照新的文物保护的理念和新的《文物保护法》的要求以及我们可以掌握的新的先进的保护调查研究方法和新的技术来开展这项工作。

  为了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我们已经做了五项基础工作,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详细说了,我想另约一个时间,可能要谈一上午。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

  最近我们注意到民间有一些年轻人在提倡穿传统汉服的运动,不知道孙部长对此有何看法?传统汉服有没有可能最终成为保护的文物呢?

  [孙家正]:




   



  我也看到过这个消息,有些地方有些青年人在提倡穿汉服,但是我到现在都搞不清楚什么服装是能够真正成为代表中国的服装,这恐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最大的困惑。总体上我的观点是,吃饭也好、饮食也好、穿戴也好,各有所爱,百花齐放,都是他个人的事情。但是我也衷心地希望我们能够创造出并且受到大家都很欢迎的有我们民族特色的服装。

  [路透社记者]:

  1949年中国内战结束以后,中国国民党政府从中国内地带走很多重要的文物运到台湾,现在在台湾的博物馆等地方,这些文物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免遭“文化大革命”的灾难。部长先生,您认为这些文物现在在台湾得到的保护够好吗,还是说有一天大陆要将它们收回?

  [单霁翔]:

  确实,在1949年之前,一批文物,包括一些故宫的珍贵文物到了台湾。我们注意到台湾建设了包括故宫博物院在内的一些文化设施,使这些文物得到了很好的保管和展示。目前,包括中国大陆,包括台湾,包括其他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重视文物的保护工作。同样,这些文物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随着进一步开放,随着两岸旅游等方面的加强,我们两岸的民众都能够看到在各地珍藏的珍贵文物。

  同时,我们大陆和台湾两地的博物馆界和文物保护界的专业人员不断进行着交流,有很多新的成果。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

  我提一个小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国家的文物流失海外很多,比如大英博物馆就有我们国家很多稀世珍宝。我们国家有一些民间人士利用自己的资金收回了很多文物,我们国家对此是怎么考虑的?现在做到什么程度了?另外,1996年我们国家开始成立了航空考古队,现在就有田野考古、水下考古和航空考古,除了田野考古以外,水下和航空考古进行的怎么样?

  [单霁翔]:

  中国是世界上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确实也是世界上文物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在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里有中国文物大约100多万件。对于这些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的追索和征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加大了这方面的力度,比如我国政府加入了《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公约》,再有就是近年我们和包括秘鲁、意大利等国家签署了双边协议加强双边的关系,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密切跟国际刑警组织、国际海关组织和相关的组织联系,通过国际合作的渠道来追索流失境外的中国文物。我们最近又组建了流失海外中国珍贵文物信息数据库,以便及时、准确、高效地对流失海外文物进行追索。在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下,已经成功地追索了一批流出海外的珍贵文物,比如大家知道的2000年从新西兰追索回了八国联军从广州劫掠的一些瓷器,2001年,从美国海关追索回来了走私的河北曲阳的古代的彩色石雕像,2003年从香港克里斯蒂拍卖行依法索回了河北承德被盗出境的40多件珍贵文物等等。

  你刚才在提问中提到,目前国内出现了企业民间团体乃至个人参与收购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的潮流,我们认为这些公司、企业和个人他们的动机和热情是值得肯定的,是应该得到尊重的。但是应当明确的是,海外流失文物有着很复杂的背景,应该严格地在我国法律和国际公约的框架下进行,特别是对一些涉案文物的处理,更应按照国际公约和文物保护的原则进行,以确保这些社会资金在海外文物回流中能够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非常感谢您关心我们航空考古的事业。无论是航空考古还是水下考古都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考古手段。与水下考古相比,我国的航空考古发展确实相对滞后。但是,刚才孙家正部长谈到我国加强了大遗址的保护,包括长城、丝绸之路这些重要的大范围的、跨地域的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需要采用航空考古这样的手段。我认为通过我们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扶持,我们的航空考古事业会有长足的发展。

  谢谢!

  [郭卫民]:

  下面提最后一个问题。

  [中央电视台记者]:

  我有一个问题想提给周副部长,刚才公布的第六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和我们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是怎么产生的?国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保护这些文化遗产?

  [周和平]:

  刚才孙部长宣布了国家已经批准发布的首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消息,大家知道中国是文化遗存非常丰富的国家之一,在过去我们只有重点文物的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没有用“名录”的形式来进行保护。最近几年,各级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社会各界也非常关心,所以在这样大的背景下,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按照《意见》的要求,就开展了名录的建立工作。

  名录的建立,包括名录的申报,首先由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向中央政府申报,接着进行评审,由各个领域的专家对名录进行评审。在评审的基础上,去年12月31日,通过媒体向全社会公示,在公示的基础上,再进入审批程序,最后确定首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是518项,日前已经国务院批准公布。

  你刚才提到如何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我觉得你提的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文化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管理办法,这个办法包括制定保护规划、建立保护档案,采取多种形式把这些档案建立起来,用文字、图像、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完成这个档案。同时要收集实物进行保存和展示,鼓励各地建设民俗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博物馆和资料文献的收集中心。

  另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各级政府也要制定保护办法,使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工艺美术大师很好地传承他的技艺。另外,有些学校还要开设相关专业,来传承这些文化形式。同时,各级财政还要逐步地加大投入,建立奖惩机制,用这些措施来保护我们国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谢谢!

  [郭卫民]:

  今天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 本帖由 Sylvie 于 2006-5-25 13:14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5-25 13: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实录】中国传统节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同时我们国家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广泛征求意见、专家的论证、媒体的公示,最后确定是518项,国务院已经在四天前批准公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3 02:1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