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95|回复: 11

【原创】讲国语,弃方言(终极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3 21: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讲国语,弃方言(终极版)
方言的害处       
1。 不利于团结, 不利于沟通,严重影响中国凝聚力。各种方言把中国人分成了山东人、东北人、上海人、福建人、广东人等等,强化了地域观念, 弱化了民族精神和国家观念。对地域观念的认同一旦超出了国家民族意识,就会发展到危险的分裂主义倾向。有时在同一场合和自己的同乡讲方言,而和其他人讲国语,造成人与人之间隔阂(其他人被剥夺了听的权利)。使人感到明显的亲疏有别。就这样还有人说方言亲切。亲切了同乡,疏远了其他人。结果是不同地区之间严重不团结,现在中国人大多数能听懂普通话,却只有一半能说普通话。方言是缺乏团体性,不善合作,是中国国民严重弱点的体现。有效的沟通是团结的基础。语言不通,怎么能团结?没有统一的语言,怎能有统一的意志!同是中国人,何分南方北方;同心要同语,莫讲南腔北调!
2。 降低了效率,在许多公共场所带来极大的不便。上海公交车上,售票员报站用方言,经常有人坐过站。最可恨的是某些上海人自己不说普通话,别人一说就反感,甚至恶语相向。农村人讲得少还有情可原,上海这样的国际大城市里银行不讲,学校不讲(中小学一下课就不讲,大学上课还讲上海话,外地学生越来越少,上海人越来越多,有人声明没有上海人的复旦就不是复旦,最好都是上海人),政府机关也不讲,医院也不讲(除了长征长海军队医院),公交车上司机和售票员也不讲,本地报纸上有上海话,学生家长要求学校用上海话(已上报纸见2005年5月上海某本地报纸),上海的领导这样做到底要干什么?! 同样的还有广东!(广东顺德有人打出谁讲国语就不卖给他东西http://www.sznews.com/szwb/20031216/ca680771.htm)
3。 不利于平等观念的培养,不利于建立和谐社会,更不利于发扬民主与法制。经济发达地区以讲本地方言为荣,看不起落后地区,一听口音,欺生、歧视、故意卖给高价等行为就来了。加大城乡之间,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仇视心态。现在许多农民能讲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到了上海,仍有语言歧视,而言语不通,常常难以在短期内相互理解;出现争执,有时会出现中国各地常有的见什么人用什么处理办法,不是用法律,而是用潜规则;导致外地人常常吃亏。心态的失衡加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和谐的社会需要良好的沟通,更需要平等互利的交往。方言的使用,不利于各地方文化交流,加大了各地区之间的隔阂和误解;加重了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蔑视,反过来不发达地区对发达地区更加不满。沟通不畅的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和谐;相互对立的地区,不可能有真正的团结。语言不通,民主成空。沟通不畅,平等无望!
4。 不利于建立统一的全国市场,更不利于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公民工业化素质提高。词语差异各地很大,有的已到了写出来相互看不懂的地步。没有能让90%以上人能进行语言的顺利沟通,就无法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大市场。就无法消除在各地方人民之间经济上的不平等,甚至有越拉越大的趋势。方言对科技转化成生产力也有巨大的破坏作用;上海某厂的工艺图纸用沪语写,结果博士看不懂,浪费了多少时间,错过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好良机。有的地方用方言拍戏,只能在本地发行,无法向全国推广,结果浪费时多少财力物力。做生意时有时名称双方不统一、难理解、误解,买卖双方的损失算下来是惊人的。IT行业的输入法,就因为方言问题,刚开始非要搞什么客家话,广东话、上海话输入法,结果是方言内部也是五花八门,标准无法统一,结果输入法只留下拼音和五笔,没人再用方言版了。可是多少开发费扔到水里了。企业信息化喊了多少年,一个方言问题,能让企业信息化只是镜中月,水中花。发展经济需要招商引资,发达地区要投资,不发达区要引资,要是坚持用方言,只能是两败俱伤,最后让鬼子和老外钻了空子!
5。 助长地方保护主义的风气。助长了腐败现象和官官相护。张口认老乡,认完老乡拉成帮,拉成帮来立山头,坑害国家坑害党;坑起百姓没商量。大量造成集体腐败。有些地方人大和政府,按口音形成了派系,有外来的一律打压,想的不是国家利益,而是地方派系利益。对下曲解政策,对上遮掩民意;对中央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甚至对抗中央。这就是地方保护主义由来已久的重要原因。历代中国当地人不得到当地做官,已是不成文的规矩。这也是中国省级一把手难以直选的重要原因。
6。 不利于汉语的发展。不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要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一旦被破坏,就会造成语言的分裂和混乱。从而影响汉语的普及。更进一步会影响义务教育的实施。最严重的会变成文化的分裂,文化的分裂离国家的分裂还会远吗? 我国很多地方文化特色其他地方人都不了解,最重要的就是缺乏语言的沟通。试想,导游用方言给大家解说,地方特色产品用方言做广告,岂不是自断财路,拒人于千里之外?可是,傲慢的上海人却用上海话做广告“为阿拉人民服务!”最终还是灰溜溜的撤了。用方言只能在自己的小胡同里坐井观天,狭隘的心胸只会排外。
7。 无法发挥汉语思维速度快、造词迅速的优势。削弱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方言词汇太多太杂,光妻子就有N 种说法,专业词汇要是也有这么多叫法,非把学子们累死不可。外国人学汉语,方言会严重阻碍他们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中国的误解。给鬼子以可乘之机,会导致中国政府在国际上孤立。大大影响中国的软实力。试想,老外们辛辛苦苦学会了国语,却听不懂南腔北调,怎么让人家做你的知心朋友!英语内部虽说也有分歧,但相互可以听懂是没有一点问题的。而汉语,相互听不懂的方言,恐怕就有几百种。虽说讲汉语的有13亿,可只有一半会讲普通话。本来是语言优势,却因为方言变成了劣势。让中华文化成为影响世界的力量,没有统一的语言,怎能凝聚起统一的力量!
8。 会造成对国家认同的迷茫,我是**人,还是中国人?更不利于培养公民精神。很多地方的人,认同家乡比国家更强烈。这种倾向是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大敌。(连鬼子都知道,不信去找中岛端的著作)许多人出国,就是缺乏强烈的国家观念和坚强的民族意识。 倭寇中岛端认为在他看来,对中国人而言,建立什么样的国家都不可能。原因是,“支那人有省份观念而无国家观念”—— 盖支那人之爱国心,不如爱省心,爱省心不如爱乡心,爱乡心不如爱家心,爱家心更不如爱己心之深而痛切也。非谓其全无一份爱国心,全无国家之观念,虽曰有之,然不过仅一分而已。(《〈支那分割之运命〉驳议》上编第84页)鬼子就要根据方言想把中国分割成七大块,可见其阴险毒辣之至。有省份观念而无国家观念的原因之一就是方言。不少人打着保护文化的名义搞地方保护主义,在政策上对抗中央。到了国外,好多人不说自己是中国人,是某某地方人。更有甚者如陈水扁之流借推广闽南方言搞台独。语言、民族和文化是三位一体的等同关系,你否定了汉语的统一性,实际上就是否定汉族的统一性,这在政治立场和民族感情上是绝对不允许的。提议推广方言者与陈水扁之流是一丘之貉!
9。 不利于统一大业,不利于反文化台独。人家爱国台胞国语讲得中规中矩,你却嘴上流脓,肚里阿拉,脚下捣浆糊,人家能认同你吗?统一大业不仅要靠武力,更要用文化,用中华文化统战,要让世界认同中国是真正的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才能让相当多的台湾同胞产生认同。要警惕有人用语言文化搞台独,典型的例子就去中国化。最常见的手法就是用闽南话方言代替国语。同样我们也要警惕有人用其他方言搞其他地区分裂。近代历史多次出现军阀割据,就是以省份方言区别的,导致中国长期不统一,使鬼子侵华有可乘之机。
10。 不利于改革教育。上海人把沪语写进课本,如果其他地方也要求也这么做,那么忽悠、堂客、可体、小样是不是也进入课本?我们的孩子将来说的,写的是一种什么语言?这已违反了国家关于语言文字的相关法律。如此胡作非为,我国本来脆弱的教育体系会面临崩溃的危险!现在的普通话依靠教育、媒体在苦苦支撑,一旦打破这个体系,普通话岌岌可危!试想让穷人的子弟上大学本来就不容易,用方言把人家路堵死了,教育残存的一点公平也荡然无存!上海等地已出现了普通话的生存危机,学校下了课,很多学生在讲方言。讲方言成思维定势后对于复杂的逻辑思考不利。很多新词汇用方言无法表达,很多新概念用方言解释只能是如坠云雾。

 楼主| 发表于 2006-6-3 21: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讲国语,弃方言(终极版)

官方语言的由来
所谓官方语言,是一个国家的公民与其政府机关通讯时使用的语言。
自欧洲工业化革命以来,欧洲各国先后公布了各自的官方语言,并大力推广。通用的官方语言,为现代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民现代国家意识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德国经俾斯麦首相统一后,立即公布了官方语言。经过多年的努力,国家统一的态势得到了稳定,形成了今天的稳定疆域。美国独立战争开始,就公布了法定官方语言。一群由各自不同的移民组成的军队战胜了英国,统一的语言功不可没。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以后,大力推广官方语言;令国民凝聚力空前提高。在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举国上下连几岁小孩都知道为战争祈福。而奥匈帝国在战争中,军队中语言混乱不堪,指挥混乱,是战争失利的重要因素。清政府官员在考察欧洲、日本时,了解到统一的官方语言的好处。但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国语未能提出,更未能推广。民国建立后,孙中山力排众议,以理服人,确定了以北方方言为主,以北京紫禁城中的发音为主的国语体系。蒋总统当政时,也曾大力提倡国语、并提出了部分简化字,只因内战不休,外敌入侵,未能如愿。直到退守台湾才大力推广。共党自起事以来,内部纷争不断,语言不统一,地域小团体、山头林立。长征过后,确定了以陕北话为基础的“北话”基本达到了统一语言的目的。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用的就是带湖南口音的“北话”。共和国成立后,改国语为普通话,但发音几乎不变,从建国到现在,推广得极为不好。许多大城市的公务员、政府官员不讲普通话,比如上海、广州。广东的很多学校还在用广东话上课。现在仅有50%的人能讲较为标准的普通话。
坚决反对推广方言的行为!
提倡方言是在对“书同文”这一汉族的民族认同的核心进行挑战。
汉族的文字虽然各个方言的人都在使用,但各个方言对汉文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由于北京在元明清三朝充当了800多年的首都,因此以北京语音为主体的北方方言对近古以后作为书面文字的汉文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方言。这种情况至少在明朝就已经形成,以致身为南方人的明朝著名风流文人李渔(据说《肉蒲团》就出自此人之手)曾告诫他的朋友:为文勿用乡音。他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他已经意识到了北方语音在汉文书面文字的绝对优势,如果用非北方系统的方言思考,将无法有效地写出规范的汉文文章。随着近代以注音字母(后改为汉语拼音)为文字载体的“国语”(后改名“普通话”)的确定,北方语音对汉文书面文字的垄断更加不可动摇。可以说,正是北方语音在书面文字上的优势地位,导致了今天各地非北方方言的普遍衰落。

今天一些人提倡方言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方言的“文字化”(比如上海有人主张制定上海方言的用字标准,广东有人用汉字为纯表音符号写“粤语文章”等),这是很自然的——由于近代普通话在汉文书写上的绝对垄断地位,抵抗“语同音”必然导致抵抗“书同文”,为方言寻求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书写系统。这个尝试,自近代以后就不断地有人做过。最早也是最著名的,莫过于清末民初时著名的“吴语文学”,大量使用汉字作为表示吴方言的表音符号而废弃其表意功能,并生造若干新字来弥补汉字的语音不足,结果造出了一大堆“字字都认识,通篇不知所云”的与主流汉文完全不同的“文学作品”,著名的《海上花列传》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说明,一旦方言书面化,结果就是该方言人口退出主流汉语文区。一旦作为汉族民族认同支柱的语文认同被化解,那么该方言人口将在一夜之间脱离汉民族。一旦汉民族所有方言的人口都如此仿效,一个统一的汉族将不复存在。

西方敌对势力提出所谓的独立语言和母语教学的提法,是阴谋分裂我国和俄罗斯的险恶用心。前苏联的教训就在眼前!美国人强迫印第安人讲英语,英国人消灭了多少语言;现在却假惺惺的提倡所谓母语教学。如果这样,美国的学校为何不用其他移民的母语教学?却把英语定为国语。真实的意图就是,挑起我们内部搞方言文化割据,让我们对英语文化妥协投降,逼我们接受英语。需要强调指出,经济上的分裂与文化上的分裂不同,文化上的分裂是致命的,经济分化虽然显眼,但并不会对民族认同造成损害;而文化不同,一开始低调进入,最后高调爆发,而问题一旦爆发,将无可挽回。为了防止当年前苏联、罗马—拉丁民族瓦解的历史悲剧在中国重演,我们必须从现在就开始反对一切企图提倡方言、将方言提升到与民族通用语音的行为!

保留方言只能在学术范围内
1. 与推行普通话,推广全民族共同语的大趋势相悖,近些年来,不时听到一些方言爱好者,包括语言学家,在那里呼吁“保护方言”了。其理由也很堂皇。譬如,方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文物,方言本身就是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应该尊重文化的多元并存格局。但是同样,文物能研究,观赏,而使用价值极低。古代的服饰,是一种文化,一种文物。你现在愿意天天穿吗?甲骨文是文化遗产,研究价值不是方言可比的,但是使用甲骨文方便吗?所以普通人,完全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学习;只有留给出历史学家、语言专家去研究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只能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方言只是其中一个鸡肋,弃之可惜,用之则弊端丛生。对于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是发展,不能背着旧文化的沉重包袱。对待方言,放进博物馆保存(用录像带保存)就是文物,运用发展就是包袱。背着旧文化的沉重包袱只让我们活得真累。语言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用于人际交流的工具价值,而不在文化价值。人们创造和使用语言,原本只是为了交流思想情感,传递信息经验。其文化意义则是衍生的,附属的。无视方言作为现代交际工具之所短,一味强调其文化价值之所长,不免有舍本逐末、买椟还珠之嫌。须知,方言本是地理阻隔、交通不便以及地方割据造成人们活动半径狭小、生活闭塞的古代社会的产物。以中国之大,方言之多,交流之困难,可能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例如福建,就怎一个闽字了得!闽方言之中,至少还有五种次方言,次方言之间分歧之大,彼此犹如外语。一个福州人,与一个厦门人、建瓯人、三明人、莆田人,以其各自的方言对话,相互间竟完全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如果一个闽北男人娶了闽南女人,在家里也只好以普通话或别的什么双方通晓的语言交谈。而随着现代车船飞机、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等远距离交通、传播、通讯工具的兴盛,人们的交往圈已大为拓展,方言已越来越不能适应今人的交际需要,方言被普通话——一种法定的民族共同语所取代,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方言毕竟只是一个历史范畴,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就应该进历史博物馆了。
2. 使用普通话是开放精神的体现。美国开发西部的时候,世界各国人们一拥而入,他们操着许多语言,有古老的拉丁系,有斯拉夫系,但最后都放弃了自己的母语,共操英语,为西部开发奠定了基础,也成为西部精神的重要组成。放弃自己的母语需要很大的勇气,正是大家愿意接受新东西,不怕改变自己以适应新环境,大家才能统一到英语上。人们不再是波兰人、英国人、法国人,都是美国人,没有隔阂,没有帮派,没有歧视,没有了本地人和外地人,一切以合理为准则,而不论说话的人是哪里来的。西部精神是开放的精神。现代中国还有许多西部式的地区,比如石油城,搞石油的都来自全国各地,聚到一起以后,全都说通用的普通话,成为所在省的风景线,在这些地方没有本地人,全都是外地人,同样以合理为准则,不论说话的人是哪里来的。去过这些地方的人都赞叹当地的美国西部式的开放文化。中国许多地区曾经是新生地,例如上海,但是时间一长,这种开放的精神就淡化了,人们又开始封闭起来。于是种种排外方式出现了,自我优越感膨胀,称谓全国其他地方人民为乡下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各地区相对比较封闭,商品流通、人口流动很少;方言得以长期存在。而现代工业化社会,需要大量的商品流通、人员往来,就不可避免的要在国家内部采用通用的语音。
4. 还有人说中国太大,方言众多,普通话难于推广。但是这么多年了,几乎90%人至少可以听懂了。持之以恒,加强推广,辅之以新政策、新技术;强制加引导,定能成功。 有人说少数民族,无法让他们讲普通话。尊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允许他们保留少数民族语言,这和反对方言并不矛盾。方言的问题主要是汉族的问题,统一使用国语,可以更好的与少数民族进行沟通,更好的让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试想,用上海话、广东话、闽南话(当然还有更多)各写同一部教科书,你让少数民族同胞们学哪个?实际上,他们做得比好多汉人强得多。已经讲汉语的,引导他们讲普通话,如回、满、壮等。有自己语言的,在保留本民族语言的情况下,引导他们讲普通话。
5.普通话与中国三分之二人口的口音较为近似,北起东北三省和北京,中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大部)等省,南部四川、湖北(北部),是最能代表大多数中国人的语言。粤语虽然是一种古老的方言,但只在广东省和广西部分地区,占全国人口不到10%(还包括了不讲广东话的外来人口),另外粤语许多词很难用现代简体字书写;因此无法作为国语。普通话是以东北话和北京话为基础,在发展过程不断吸取了许多方言和国外的词汇(比如干部一词来源于日语,老公一词来自广东话,阿姨一词来源于上海话),在教育、宣传、文化上体现了极大的优越性和语言美感,得到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等国家领导人,中外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一致肯定(见国际大专辨论会相关资料)。中华民族经过了千百年的融合,现在没有几个人是纯正的汉人。(查DNA可知,许多云南人来自契丹,而广东人也是南方少数民族和汉人融和的结果) 声言普通话是蛮夷语言只能挑起民族争端,导致民族歧视。真正的满语与普通话完全不同,与蒙古话,较为近似,满语的书写与蒙语完全相同。现在几乎所有的满人都把满语忘光了。满族在学习北京话的同时,把部分儿化音去掉或更改。形成了普通话的雏形。现在的普通话与当年紫禁城中的话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光是词汇就改了许多。一是五四后,语言学家从日本引进了大量的词汇,如意识、干部等。二是49年后中共对许多词汇及发音的规范。三是西化的影响。四是融合方言的影响。如汉语称母亲为“娘”,而满族讲汉语称母亲“奶奶”。后来受“五四”动动后西方的影响,现在叫“妈妈”。由此可见,普通话形成过程受多种原因的影响。而国外的语言形成也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决不能因为普通话受过满族的影响而反对普通话。这只能是狭隘的地域观、排外的心态。普通话是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上百个民族交流、混合、提炼,是全中华民族的结晶,最能代表中国人民的语言。自民国以来,普通话已推广近一个世纪。推广粤语,既不合历史潮流;又浪费大量资金人力,可谓劳民伤财。粤语作为国语是不现实的,更要提防少数分裂分子以语言文化为借口,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
 楼主| 发表于 2006-6-3 21: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讲国语,弃方言(终极版)

6. 有人提出讲国语,也不放弃方言;不放弃方言,就很难形成良好的普通话环境,两者都不放弃,结果是普通话越讲越少,方言越讲越多。加之某些地方许多公共场所宁可耽误事,也要讲方言。结果越不讲,越说自己讲不好,越不想讲。普通话退步的越厉害。结果是普通话推广的失败。这就是一个语言环境的原因。会说、常说标准的普通话,不说或极少说方言才是普通话推广真正的成功。好多人认为公共场所讲国语,在家里和朋友讲方言。实际呢,没人强制监督,就有人觉得国语不习惯,而学校、银行、政府机关大多是本地人,结果是大多数人在讲方言,碰到外地人来办事,一讲国语就觉得别扭,遇上心情不好;看人不顺眼,当然没好眼色。结果是国语只有外地人讲。听着外地人讲多了国语,听的不习惯,于是乎,又要求外地人讲方言。最后干脆有人提出要推广本地方言。这么多方言,自己发达当然排斥别人了。至于人家乐不乐意,那是霸道从事要听我的。从来就是只顾本地利益,不顾全国利益。另外一些人说见本地人说方言,见外地人说国语,这是典型的内外有别嘛!可能有人会说这很正常;就拿本人为例吧,因为穿衣比较讲究,常被人认为是上海人,一去买东西、上银行服务人员见我就说方言,只好连连提醒,很浪费时间。用普通话一遍就好,现在听不懂普通话有几个?衣帽取人不可取,同样这样瞎猜,也是误人误己。不放弃方言导致国语推广失败的例子就是广州和上海,上海外来人口占35%,广州占25%,但是依然难以在大部分公共场所听到服务人员主动讲普通话。假如某一便利店员工或超市收银小姐对上海本地顾客一开口就讲国语,很可能立刻就会遭到猛烈的言语攻击。这样的结局就是外地人的就业空间被大大压缩,因为企业不愿意这样的事情天天发生。另外的后果就是国语至少在超市和便利店不会主动去讲,无论多么的浪费时间。不过害人终害己,我见过不少外地老板发誓不用上海人,原因就是痛之深,恨之切。不放弃方言,极易使外地人和本地人相互不信任;某软件企业机密被盗,老板首先怀疑经常在公司使用方言的员工。原因很简单,他打电话我听不懂,用MSN和QQ我经常看不懂,因此他的嫌疑最大。中国企业在新的形势下,单一的本地员工占企业绝对多数的情况越来越少;而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员越来越多,企业内使用方言不仅妨害了企业吸收优秀人才,而且即使留下,也会因语言环境缺乏归属感。固执的要讲方言这个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对国家观念的模糊认识和强烈的地域情结。如同民国时期,有人提粤人治粤,湘人治湘,如出一辙。在这方面,孙中山、毛泽东两位伟人无疑是有着强烈的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都没有把家乡话作为国语)而一向靠老乡起家的蒋介石,也遵守了这一规定。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中央的影响力如果没有语言和文化的号召力就如同前苏联。团结要同心,同心先同语,同语莫换音。现阶段同时使用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尽量使用国语,而不是方言;尤其是公共场所。有时候双方明明会讲,却不想讲,面子、关系,一切摆不上桌面的理由都成为说词。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既得利益,尤其是发达地区,招聘时有些单位提出要会说广东话、上海话,在上海当老师要当地户口。说白了怕外地人来抢自己的饭碗,怕升学就业与自己竞争。你这样做可曾想过我们都是中国人,任何一个公民都有权在祖国各地生活;而外地人又给出当地带来了多少机会和生意!路上的障碍可以轻松挪走,而方言筑起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篱笆却难以清除。开放的政策更需要开放的精神,开放的文化。试想一味排外,非要推广方言,经济衰退一定会提前到来。讲国语,广东人难学是客观存在,但不至于比学阿拉伯语更难吧。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大量新词汇,用方言无法去说或者极易造成歧义和误解。尤其是在专业性比较强的对话中,国语是最佳的选择。会说国语,而不放弃方言,只能是单向的文化融合,而不是双向的。单向的文化融合只会停留在交流上,降低了共同感。一旦遇到各自的方言环境,地域共同感会对国家共同感造成严重的侵蚀。同说国语,放弃方言,没有了语言差异,就会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8.一个国家只能发展一种主流文化为主,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为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性同时发展多种主流文化。如果这样做,就无法对付咄咄逼人的欧美文化和变态的日本文化。也会造成大量财力物力的浪费。现在英语网络用语和其他外来词汇对汉语造成巨大冲击,香港人说话经常夹杂着英语。大陆词语也出现了例如PK funs等等。试想,普及国语又要用方言,一切与语言文字相关都要出好多个版本,一首歌要用几种方言唱,一部动画片要用N种方言,没有统一的语言,强大的文化,怎么样才能抵挡韩流和美国大片?本国的艺术家们要么变成汉奸?要么无法生存。有人强烈要求推广某发达地区方言(有不少论坛就有),抵触普通话,上海、广东这个问题最为严重,这必然导致分裂的文化,分裂的文化就是分裂国家的前奏。语言的职能应当是用来相互交流沟通的,表达抒发一下自己心里的感受、看法等等。如果不是,那语言的产生还有什么意义可言?,说普通话不会失去地方的特色;马照跑,舞照跳,特色小吃照吃,青山绿水依旧,生意更好做。我相信,用普通话演绎的新中国文化,一定会让这些走向没落的地方艺术黯然失色!
9.都说中国人表面上一团和气,实际上下面山头林立;开人大时讲国语,开小会时讲方言,这民族文化劣根性不改,怎么能团结!上海人天天说讲文明,做可爱的上海人,就是不提说普通话;由此看来以前的上海人就是不可爱,现在你会说不想说普通话,依然不可爱。普通话最大目的就是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经济市场,加强国家民族观念、放弃狭隘的地域观念,提高民族凝聚力;让全国各族人民统一、交流、平等、团结、发展中华文化!
 楼主| 发表于 2006-6-3 21: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讲国语,弃方言(终极版)

驳方言保护主义者的谬论
1.方言保护主义者对方言有一种近乎信徒对宗教的崇奉情结,在他们那里,方言的文化意义被无限夸大了,方言作为一种文化几乎被神化了。保护方言的一个很有蛊惑力的论法,是将方言与物种相提并论,提出方言(更不待说语种,以下多处同此)的多样性与生物的多样性同样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因为自然界每一物种都有生存发展的权利,人间每一方言也都有生存发展的权利,生物圈里物种的灭绝和文化圈里方言的消亡,同样是后果严重的,不可挽回的。然而,这一比拟似是而非。其“似是”在于,进化树上同源同本的众多生物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同一语种的众多方言也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演化,二者有某种可比性;其“而非”在于,生物的多样性促成了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和整个生物圈的繁荣,方言的多样性却造成了同一语种内的歧异、混乱和交流的障碍。两种多样性的价值恰恰相反。如果人们习惯于以比拟立论,在人际沟通交流这个意义上,有一个比拟倒是现成的,也是非常贴切的,准确的,那就是“车同轨”。如果中国的铁路轨道也像中国的方言一样五花八门,各踞一方,中国的火车别说从北京开到广州,恐怕连长沙甚至武汉就很难通过了。而铁路轨道的五花八门,各行其是,其文化多元性的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准轨(标准轨距1.435米)凭什么那么跋扈,不由分说,就取代了宽轨和窄轨?在我国铁路史上曾经雄踞一方的宽轨(如沙俄建造的“中国东三省铁路”)、窄轨(如法国人主持建造的云南昆河线)为什么不坚守自己的多元文化价值,而心甘情愿让所谓准轨取代,凭什么以它为准?
2.人类语言为交流的工具,不应成为狭隘的地区分割的识别手段。中国现今各地区的语言(包括方言)难以计数:不论满、蒙、维、藏等族,仅广义上汉族的北部的北京、东部的上海、南部的广州三大中心,各不相同、离心离德,更不论各村庄、乡、地区的肥水不外流了。著者无有家乡,在中国各地深感地方语言的人为隔阂和障碍。不信者可以湖南人去上海,湖北人去广州。。。即可得深刻体会!中国的自然及行政单位:村、乡、县、市、省、国,各地方言林立,甚至一村的人不解临近另一村人的方言,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说明其活动范围局限于几公里、几十公里,几百公里,如此也可看出中国人的思想、眼界、心胸不免受到限制。中国人坚守遗留的不良习惯,在语言上可一叶知秋:天津市相邻国都北京市,住民发音却不相同,并且长期不变。总体来说,中国愈向南方,语言不相通现象愈严重。台湾当局近来宣布废止已实施数十年的“国语推行办法”,包括闽南人、客家人以及各原住民等族群使用的十几种语言均将被列为“官方通用语言”,并在公务员考试中以闽南语发音命题。闽南语仅仅是中国的一种地方方言,将方言作为“ 官方通用语言”,世界上无此先例。仅举以上几例,足以说明统一语言的重要性及迫切性;同时,亦可深刻理解秦始皇帝的“书同文,车同轨”的强力推行的伟大历史意义了。著者不愿讲述的一件亲历:1994年在中国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以色列出口协会的犹太人告知著者,她见到2名年轻的中国人(一名为上海土著,另一名为中国外地人),“似乎”是听不懂对方的语言,2人用英国语交流。作为中华民族,著者明白,是土著人排外所至,对方宁愿用英国语。(引用王瑜的话)
著者注:试看日本国、美国、英国、德国等先进国家的语言,本国全国人皆可通晓,仅有一点地方口音而已;公共场所,政府机关更是一致的官方语言,而我国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的公共事业单位,政府机关有几人讲国语?相比之下,中国各地方人竟以狭隘的互为外国语的地方话为荣,实在是不以狭隘的心胸为耻。
3。可以想见,当年秦始皇统一文字,在六国旧地曾经遭遇过怎样的不满和抵制。可是,如果没有当年“书同文”的强力推行,一任众多故地民众继续沿用其各有创意的文字,后来的中国会是怎样的分裂和混乱!语言是文化,文字当然也是文化,难道我们也应该以保护文化多元性为由,放任这种文字的“多样性”,而否定“书同文”的历史功绩吗? 秦统一中国,完成了以竹简为主要载体的中国文字的统一。可惜在这一“书同文”运动的同时,没有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如今人拥有的广播、电视等语音载体)完成“语同音”,使七国方言归于一统。如果秦始皇时代早已完成了方言统一,全国人民都讲一种标准的国语,那么,两千多年以后的今人,是否还会怀念中国方言的春秋式的多元和战国式的乱象呢? 中国文化具有的强大包容性,是优点也是缺点。包容性虽然使我们得到一个疆域辽阔、文化多元化的国家;但是降低了各民族之间,各地域之间的文化融合度。同是汉族,北京人与上海人,广东人和福建人等等文化差异之大,比欧洲人与欧洲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大得多。比如一个葡萄牙人去西班牙,说慢一点,双方就可以相互听懂。而没学过广东话的上海人、北京人到了广东,是根本听不懂广东话的。提倡国语,并不是消灭地方文化,而是要促进地域文化之间相互理解,提高文化融合度。科学教给我们的是,如果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希望内部安定团结的话,那就必须成为一个文化融合的社会,而且让所有的孩子接受共同的语言文化教育。生物学证明,消除文化障碍有助于促进人与人相互信任,相互平等。从而达到让中国人团结起来的目的。消除文化障碍的关键在于语言的统一,固执的保留方言,只能是阻挠消除文化障碍的进行!广州人反对普通话,上海人以说上海话为荣,是阻挠消除文化障碍的典型。中华民族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融合的的过程,现在姓付、姓符的原来是氐族。姓慕、姓慕容的原来是鲜卑族。而南方姓毛的(包括毛泽东本人),姓杨的,姓粟的很多有少数民族血统。融合的过程是相互接纳、相互交流的过程。而语言的统一更有利于文化融合。书同文,语同音,从此团结一条心!
4。方言保护主义者立论的一个大前提,一个似乎不证自明的公理是,现存的方言分布格局是天然合理的,是不能更改的。但恰恰是这个大前提和公理,是令人怀疑的。试想,如果按照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天下人民各守一个小小村落,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那么,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的每一个村落都会有一种自己的方言,中国的方言文化一定更加绚烂多姿、丰富多彩。如果历史上没有那么多的战乱造成的人口大迁徙,如“衣冠南渡”、“湖广填四川”,造成的各地方言的融合、重组,中国今天的方言格局也一定是另外一个样子。如果真是这样,我们是否也要充分尊重、悉心保护其方言格局呢?
告别方言的心理障碍也正是:这是我的祖先的文化遗产,我得继承,我不能背弃,不要问为什么,我没想过。在互联网上,见有人发出这样的呼吁,我不禁哑然失笑:那你为什么不用甲骨文写作,才是继承到家?
 楼主| 发表于 2006-6-3 21: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讲国语,弃方言(终极版)

关于客家话
1.什么宝贝文化遗产,值得你如此这般敝帚自珍!你可知道,你的祖先遗留下来的闽南话,并不是当初你的祖先的祖先遗传下来的,而是由闽南原住民的土语,与这种土语所曾经极力抵御、终于无法抵御的一种外来方言(中原官话、河洛语)融合而成的。如果你是闽南原住民的后裔,你该痛恨这种遭强暴而玷污而不再本真的土语(福佬话?);如果你是南渡移民的后裔,你该蔑视这种因混杂了很多原住民土话而异化变质的官话;如果你是原住民与中原移民的混血儿,你该为自己所操的这种不伦不类的“洋泾浜汉语”而难堪!

2。闽南话称眼泪为“目屎”,闽南话(也就是所谓台语)的歌里也常常这么唱:“港边惜别天星像目屎,伤心今暝啊,要来分东西。”“阮心头酸,目屎低,望春风……”我不懂闽南话,听不出味道。想起《红楼梦》里那首凄婉动人的《枉凝眉》,如果让一个娇美的女声这样唱:“想眼中能有多少目屎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不知歌者和听众作何感受。闽南人一定要赌咒发誓,以自己的“目屎儿”,抵制普通话的“泪珠儿”吗?
方言文化的挽歌
1。文化,文化,你知道你的祖先是怎样被“文”被“化”的吗?明朝遗民入清,曾经顽强地抵制过满清的发式,因为那意味着亡国之耻,意味着背弃祖宗的文化,只是因为多数遗民毕竟经不起“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严峻考验,才不得不忍辱偷生,从了满人。可是二百多年后,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成功,到了可以剪辫子的时候,大部分中国人竟又对自己脑后的那条“猪尾巴”留念起来,以为那就是自己的传统“文化”呢!

2。方言是一个历史范畴,世上没有不变的方言。如果今人要忠实地沿袭明清方言,明清人要忠实地沿袭唐宋方言,唐宋人要忠实地沿袭两汉方言(那才是汉语呀),两汉人要忠实地沿袭西周方言,西周人要忠实地沿袭三代以上的方言,三代以上人要忠实地沿袭太古方言……那么最后,我们都学我们最早的祖先,都回到森林古猿那里,学猴叫好了。然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还是让我们少一点文化的缠绵,少一点返祖之幽情,轻轻松松地驶出方言的狭隘,驶入普通话的开阔和坦荡吧。

3。各种方言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但我们不得不选定一种方言作为民族共同语。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音的所谓普通话的国语地位,是夏商周、两汉西晋隋唐定都北方形成的;是在元明清六百年定都北京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是六百年“官话”的强势地位逐渐造成的;更是因为与全国大多数北方方言和相当地区的南方方言相近决定的。诚然,由于胡人不时地入居塞内甚至入主中原,胡汉杂处,北方话汇入了不少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无视北方方言占压倒优势这一现实,试图强行改变它,只能造成更大的混乱。中华民族是一体的,不是我们汉族自己的。还有人生称要说唐宋音,难道现在这个世界上真有人会说宋朝时说的话吗?难道我们要努力研究一千多年前宋朝人话语的读音,放到现在来说吗?我在想,假如普通话是以粤语为标准音的话,就会有更多的人起而讨伐之,声称坚决不学蛮音。据说民国初年,国会里广东籍议员过半,曾有定广东话为国语的议案,是孙中山以总统的威望极力劝阻才作罢的。孙先生显然是明智的,顾全大局的,也是坦荡无私的。
6。今天,越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越不肯臣服于普通话。东海之滨的上海,早已不是几百年前的那个小渔村了,曾经的十里洋场,如今的长三角老大,派头十足,连外商来了,也不由得入乡随俗,赶时髦学说上海话。海峡一侧的闽南话,则仗着几个世纪不断的东渡南下,已经统治台湾岛,扎根东南亚,成为与普通话相抗衡的又一蕃邦(可笑台独势力还试图以台语即闽南话作为台湾“国语”)。再往南,珠三角是粤语白话的天下,也是普通话的另一个死角,兜里有钱,腰干便硬,更仗着其两处港湾做过洋人殖民地的光荣,抵制普通话也就分外牛气。
7。然而,方言保护主义者自己也知道,在今天,如果想要推翻普通话的主导地位,宣扬“复兴各地方言,共同抵制普通话”,那肯定是不行的。于是他们不得已而求其次,倡导普通话与方言并存,主张人们在掌握普通话的同时,掌握至少一种方言。学会普通话是为了与人交流,学会方言则是为了传承文化。这一主张听似不无道理,其实很是荒唐。方言的文化价值只是其用于人际交流的工具价值的衍生物,既然普通话已足以胜任人际交流,方言的工具价值之皮犹不存,其文化价值之毛将焉附?再说,同时掌握普通话和方言谈何容易。一个说方言的人很难同时说好普通话,反之亦然,因为二者难免“串味”。而我们每一个人从小到大,有太多的东西要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外语,还有那许多不得不学的人情世故、生存智慧和政治套话,我们还有多少精力和时间去学那作为古文化化石的方言呢?既然方言的实用价值已经被它的文物价值和收藏价值代替得差不多了,正如祖传的算盘,出土的瓦罐,今人已不再用来算账、盛水,那好,就让收藏家去做方言的收藏,让考古家去做方言的考古,至于我们这些整天忙于生计或曰忙于现代化建设的普通人,就请允许我们对古雅而高深的方言敬而远之,只把我们将有限的精力用于学好一门尚不具有文物收藏价值却极具实用工具价值的普通话吧。以“车同轨”为例,则又何必在准轨畅通天下的今天,多此一举地提倡什么准轨与非准轨并存?如果怜惜非准轨的文物价值,不妨保留几段实物,或者在实物拆除之前,留下一叠历史照片,供后人观瞻凭吊。
8。我们这个时代拥有了广播、电视等强有力的语音传媒,以普通话统一中国方言,是历史赋予我们这几代人的使命。我们不妨像当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一样,理直气壮地推行“语同音”,像当年消灭妨碍各地人民书面交流的“方字”一样,消灭今天仍然妨碍各地人民口耳交流的“方音”。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也必然是作为中华民族共同语的普通话不断普及和各地的方言不断消亡的进程,我们只能乐观其成,乐观其败。我们还有任何理由维护方言壁垒,坚持方言割据吗?方言的消亡固然令人惋惜,可是我们除了奉上一曲挽歌,又能做些别的什么呢?
网上不少卖国贼说干脆讲英语,弃国语算了;这是对内搞方言割据、对外绥协投降。是典型的民族虚无主义!更是对中华民族的背叛!对内统一,枪口一致对外才是使中华民族团结致胜的法宝。只有统一的祖国才是强大的祖国,只有统一的汉语语言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语言!只有以普通话为载体的文化才是让中国强大的文化。
 楼主| 发表于 2006-6-3 21: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讲国语,弃方言(终极版)

如何加强推广普通话  
关键要抓公共场所、以及热门职业、文凭、针对重点地区
1. 分为三条线A 教育部、文化部到学校 B 城市到城镇 C 军队到国家机关
宣传少数民族语言不是方言,与方言严格区分开来。
在实行过程中,将方言进行录音录像,尤其是稀有的方言;存入国家档案。
主要目标:
第一阶段:四大直辖市公用事业单位,做到国语必讲。所有方言电台、电视台消失。
第二阶段:四大直辖市公用事业单位公共场所,做到国语必讲。军队、法院、警察、武警、检察院必讲国语。省会城市公用事业单位,做到国语必讲。
第三阶段:四大直辖市公用事业单位、公共场所及所有非家庭场所,做到国语必讲。(方言仅在家里)军队、法院、警察、武警、检察院必讲国语(方言消失)。省会城市公用事业单位公共场所,做到国语必讲。市场方言相关书、影视资料及方言版电影、电视剧、歌曲、以及学习方言的教学片非专业机构专家无法买到。
第四阶段:在第三阶段基础上,县城公用事业单位、公共场所及所有非家庭场所,做到国语必讲。(方言仅在家里)(建立方言博物馆)
第五阶段:乡村大部分人讲国语。
第六阶段:只剩下专家和方言博物馆。
第七阶段:港澳台国语普及
第八阶段:全世界有20亿人学中国国语(除中国外)
注意:开始阶段
1)        对一般公民要求主动讲国语,不要求发音标准,坚决打击在公用事业单位讲纯粹方言者。
2)        对媒体要求严,口音重者下岗。对推广方言者严厉打击,立法禁止。
3)        对北方东三省及北京以追求发音标准,词汇标准为主。对南方以在公用事业单位主动讲国语,不要求发音标准。集中精力主抓上海和广州。
4)        将北方地区教师向南方调配,南方教师某些发音不标准、常说方言屡教不改者调配北方。必要时公务员也可以对调。
5)        形成媒体、学校、公共交通、政府机关、银行等公共场所的强大语言环境。
利用一切宣传手段,尤其是舆论宣传国语的好处,正式场所称普通话为国语,即官方语言。宣传手法要更新,更要符合年轻人口味,让国语变得时尚。
坚持的基本原则
1)        坚持反对推广任何方言。坚决禁止任何所谓保护方言的政策、法规。
2)        坚持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汉族方言不在此列。
3)        坚持公用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公安、学校、金融、军队、人大、法院、医疗、保险、超市及所有商业单位对内对外必须讲国语。(少数民族自治区内可讲少数民族语言)
4)        坚持一切媒体(包括网络)必须使用国语。(少数民族可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一个中心,以推广普通话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建立统一的中国语言文化,向全世界推广中文。
2. A城市到城镇
以公用事业单位(如公交车、地铁、出租车、医院、银行、超市、火车站)为重点
分几部走,先从四大直辖市开始,上海、重庆为重点。(1~3年)
再从省会城市开始,以南方为重点(3~5年)
再以人口在100万以上城市开始,仍以南方为重点(5~7年)
中小城市(7~10年)
城镇~农村(10~15)(这是最难的部份)具体做法,禁止使用方言作公司品牌名称产品说明书,新起地名不得用方言。就业时不得以不会某种方言为由拒聘。
B教育部、文化部到学校
第一步:从幼稚园到大学开始,严禁任何教职工讲方言,否则不得上岗,(将一切方言驱逐出课本)( 从四大直辖市开始,上海、重庆为重点。) (1~3年)(以省会城市,南方(浙江、福建、广东)为二阶段为重点)(3~5年) 再以人口在100万以上城市开始,仍以南方为重点(5~7年)
中小城市(7~10年)
城镇~农村(10~15)(这是最难的部份)
语文考试必考国语听力,全国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大学毕业时必须通过口语(一些少数民族例外), 否则不得毕业(1~3年)硕士、博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必须用国语。
建筑师、监理师、国家IT认证、证券交易所从业人员等一切与语言工作有关的技能认证,都要通过普通话考试,难度可适当放低。做到一次认证,多重承认。
取消高考、中考、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考试,但英语教学不取消!特殊要求,再另外考英语!
第二步:禁止发行、拍摄、录制任何方言版电影、电视剧、歌曲、以及学习方言的教学片,已发行的全部销毁(仅留部分供专家研究)。港台电影、电视剧要在内地发行必须用国语配音,否则不得发行。(1年)(特殊需要可以,但必须审核,可以有方言词,必须以国语发音,注明国语解释)
禁止任何电台、电视台、网络(港台除外)使用方言做节目,举办与方言有关的节目。(1年)主持人不得使用任何方言。影剧视歌星禁止使用任何方言,否则封杀。禁止一切方言电视台(除中央台对外节目)
第三步::禁止发行任何使用方言的教材、杂志、报纸(特殊需要但必须审核,可以有方言词,注明国语解释)
第四步:拍摄电视剧、小品、漫画、动画对方言进行批判,让人们在笑声中改变习惯。写歌谣、民谣讽刺方言。比如:不说普通话,千金要掉价!
C 军队到国家机关
军队、法院、警察、武警、检察院必须讲国语,以最高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部、国防部以法令、军令形式(1年)规定方言严重者开除,或以军法从事。党员干部要带头讲,作为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指标。
人大、国家机关要讲国语, 领导要带头执行,作为提拔领导干部指标之一( 从四大直辖市开始,上海、重庆为重点。) (1~3年)
(以省会城市,南方(浙江、福建、广东)为二阶段为重点) 再以人口在100万以上城市开始,仍以南方为重点(5~7年)
中小城市(7~10年)
城镇~农村(10~15)(这是最难的部份)
D向香港、澳门特区推广普通话,简体字。
E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汉语标准。吸取外来词汇和部分方言词汇,定期公布。
F向全世界派出中文教师,推广汉语。

感谢广大网友支持!引用了不少网友的部分精华,在这里表示由衷的谢意!
发表于 2006-6-3 22: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讲国语,弃方言(终极版)

这位兄台是开玩笑吧?
说得严肃了点啊。
发表于 2006-6-4 21: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讲国语,弃方言(终极版)

迷惑中........
 楼主| 发表于 2006-8-15 22: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讲国语,弃方言(终极版)

一个国家是否有统一的标准语,是这个国家是否为现代国家的最重要的标志。所以,近代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曾不遗余力地进行过标准语推广普及运动,尽管这些国家内部有很多方言。例如,日本从推行明治维新运动的十九世纪中後期起,就定东京话为日语标准语,并大力开展过“扑灭方言运动”,尽管包括东京在内的东日本,历史上长期都是有不少“夷人”居住的,被“和人”不断征讨的日本边远地区,而以京都、大阪为首的西日本历史上一贯就是日本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当时的日本领导人,其家乡及其支撑地盘却不是东日本,更不是东京,而大都是西日本的长州(今山口县一带,从地图上看,或按我们中国人的感觉,应该是南日本了)以及西南边陲之地的萨摩(今鹿儿岛县),这些地方均远离作日语标准语的东京,他们家乡的方言与东京标准语相差较远,像鹿儿岛方言,外地人很难听懂。但他们却从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发展的角度出发做出了这样的决断。日本人的团结、和谐与默契,是世界有名,之所以能这样,是与当时的日本政府制定标准日语,大力推行标准语有很大关系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8-15 22: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讲国语,弃方言(终极版)

3. 我们国家方言到处都是,即便是普通话的基础,北方地区方言,也一样具有众多不同风格。南方地区的方言则更不用多说。而在传统中国社会里,由于语言发音的不统一,这给国家机器的运转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尤其是当文化以书面形式传播的时候,这样的困难就更加明显。中国人就发明了所谓的“切”法。当然,这是语言学和古代汉语里的知识,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切”的使用,方便了许多读书人,也算让他们知道了某个词儿除了方言的发音外,还有一种新的发音。这可能是中国早期在注音方式和普通话进程的努力了。 中国统一口语发音的道路是漫长的,我没有细细去考证过,但是我相信,至少从秦始皇的时候,中央机构就开始了“书同文,车同轨”的探索。这是早期的集权政治的需要。虽然这里没有说到发音。但是,在后来的南宋,由于北宋政府偏安江左,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成为了政治中心。考虑到北宋王庭的北方性质,因此杭州周围的方言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们说杭州是方言岛的原因。中国传统社会中因为方言造成的理解上的偏差不在少数。作为一个大国家,统一语言是极其必要的。
首先,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农业社会的经济方式自给自足,这样的经济方式为国史中的几次分裂提供了现实的经济基础。中国的方言具有典型的地方特征。作为中央集权历史悠久的国家,统一的国家则不可能简单的包括领土疆域的完整,更重要的还是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的高度统一。
其次,作为一个领土面积广阔的国家,存在方言在古代是一种现象。当方言出现的时候。国家各级官僚机构的运行则出现了问题。如果说在中央集权的早期,中国政府尚且可以对于地方的自治不过多关心,那么到了北宋,这样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了。语言的障碍,造成了北宋在官僚机构运作时的巨大障碍,毕竟,北宋的流官甚多,朝廷机构复杂。将不知军,兵士可能来自南方却听不懂北方将领的话,这样的情况确实给政府运作造成困难。而如果简单的用当地官员治理当地百姓则又会出现很多难以控制的形式。中国历史上先例很多,西汉诸侯国的委派官吏,明朝的改土归流等都是这一思想的产物。时至今天,中国很多地方官员依旧是流官。这样的结果是防止了中央集权的旁落,但是由于方言的问题,中央政府开展工作困难很大。
再次,还是要回到经济上来说分析这个问题。就我的理解,中国封建经济的自足性造成了各地区之间交流频率地降低。这样的结果除了不利于中国统一的政治集权行使权利外,也不利于中国统一经济的步伐,尤其是国史中几次分裂时期。在统一的文化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却相对显得分裂和不够全国性。诚然,这有中国自然经济的特性在其中。但是我想,这里方言的作用也是不低的。方言已然成为阻挠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行会和各种地方保护组织,在统一的方言因素下集合在一起,已然是一种恶性势力。
最后,中国人乡土观念相当浓厚。各中同乡会的存在也给方言以温存的土壤。同乡性组织的一个共同特点便是以共同的乡土文化和抵制不同的乡土文化问典型特征,一国之内,同乡文化。异国之内,一国文化。这样的性质则更加造成了中国各个层次上交流的不统一。认同国家!认同民族! 反对认同地域!最基本的做法就是统一语言,反对方言!
发表于 2006-8-16 19:31: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讲国语,弃方言(终极版)

建议好好理解大家常说的"文化相对主义",我相信大家都希望能够看到多元文化的存在.
发表于 2006-9-8 15: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普通话是不是好东西,最好让人家去自由去选择。

语言是文化的基础!好东西自然有人抢着要,不好的东西,逼着别人去要,人家也不要。普通话是不是好东西,最好让人家去自由去选择,不需要做强迫性规定,普通话假如是好东西,那为什么在一些地方无法推广呢?这才是值得思考的,是不是普通话本身的语言质素还不如当地方言呢?是否应在某个方面提高一下普通话本身的语言质素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4 04:1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