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40|回复: 0

浅论中国农民之间收入差距(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7 13:2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农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的分析

本部分介绍农民之间收入差距的趋势,说明农民之间收入差距是在低收入基础上的扩大,且存在继续扩大的趋势。农民的收入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较大的增长,但增长速度在减慢,农民与市民的差距在扩大,农民相对越来越贫困;而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这样的基础上却扩大了,并且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这种差距将继续扩大。以下就是对农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作详细的分析。主要涉及农民收入水平变化的总体趋势,变动的具体情况,和地区之间的农民之间收入差距的形势;其中变动的具体情况用常用的几个指标来衡量,包括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为了更加具体的介绍农民之间收入的差距,本文用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城乡之间差距的扩大和构成农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工资性收入等来说明收入差距可能会越拉越大,因为不同的发展速度本身就是差距产生的原因,而这也正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问题。或许这会给政策制定者有益的暗示。由于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在地区之间表现更加明显,本文也介绍了地区之间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状况。
(一)、农民收入水平及分配差距变动总体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不断增长,但收入增长速度和收入分配状况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这一时期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经过了“高速增长―缓慢增长―停滞增长―恢复增长―停滞增长”5个阶段,收入分配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即:1979~1984年高速增长阶段、1985~1988年缓慢增长阶段、1989~1991年停滞增长阶段、1992~1996年恢复增长阶段、1997~2000年停滞增长阶段。
从相对差距看,从改革开放到90年代初,我国中西部地区相对东部地区的相对差距,的确在扩大但扩大的程度比较小。但从1992年即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以来,差距在较快的拉大。尽管近年来出现了某些减小的迹象,但是,差距仍然是较大的,而绝对差距在持续扩大。 这表现在1.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变慢。自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再度出现回落,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取得比上年增长9%的基础上,便进入了急转直下阶段,1997年比1996年增长4.6%,增长速度比上年下降4.4个百分点;1998年增长4.3%,比上年又下降0.3个百分点;1999年增长4%,比上年又下降0.3个百分点;2000年仅增长2.1%,增长速度比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由于基层存在着的屡见不鲜的农民收入“兑水”现象,农民收入的实际增速比上述统计数字反映出来的增速事实上还要低。增长速度的变化导致收入的相应变化。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度扩大。
农民收入增速减慢,使一度曾有所缩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度扩大。在这一点上,会有不同的看法。一般来说,城乡之间差距好象说明不了农民之间的差距。但我们可以从不同地区之间和不同地区内部城乡居民之间收入的变化趋势之中发现在相应农民之间收入差距的发展变化的趋势和具体情况,甚至会发现单纯看农民之间收入数据变化所不能发现的结构性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各地农民之间,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发展、变化的结构状态,从而找寻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事实就是只有跳出农民问题的圈子才可能解决农民问题。这在后面的内容里会有所论述。3.居民消费结构城乡差距拉大。当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向空调器、摄像机、影碟机、电话、电脑甚至汽车 等高档、新一代耐用消费品发展的时候,农村居民的消费仍停留在以生存性为主的消费水准上。这一点是结合上面的情况共同发生影响的。
(二)、农民收入差距变动的具体分析
1.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基尼系数增大
在这方面,马九杰先生的研究具有代表性。他在《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差距》一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人均从1978年的133.57元增加到1999年的2210.34元,年均名义增幅达14.3%。但农民收入水平整体提高的同时,农民收入差距和不平等程度也会发生变化。以下是其论文关于农民收入变动的分析。
利用《全国农村社会经济典型调查数据汇编》(以下简称《汇编》)提供的有关资料,可以计算若干库兹涅茨比率,以观察我国农民收入差距的变化态势。库兹涅茨比率是指:一定百分比(如10%、20%等)的高收入人口所拥有的整个收入的份额,与一定百分比的低收入人口(如20%、40%等)所拥有的整个收入的份额之比。一般地,针对特定百分比的高收入人口与特定百分比的低收入人口的收入份额的库兹涅茨比率越大,表示人们的收入差距水平和不平等程度就越大。从1986~1999年,不同收入组家庭人均纯收入都有增加的趋势,但在农民收入提高过程中,不同收入阶层的农民收入提高的速度不同,从而不同年份各20%的5个收入组农民所拥有的收入份额也不同。高收入人口所占的份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而低收入人口所占的份额则逐渐缩小。如1986年20%收入最高的农民拥有全部纯收入的44.3%,而20%的收入最低的农民拥有全部农民纯收入的6.72%;1999年,20%收入最高的一组农民拥有全部纯收入的48.89%,接近整个收入的1/2,收入最高的40%的人口大约拥有全部纯收入的70.15%, 而20%的收入最低的农民拥有全部农民纯收入的5.05%,收入最低的40%的人口只拥有全部纯 收入的15.12%。显然,农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农民纯收入向高收入人口集中。
1986~1999年间,衡量农民收入差距库兹涅茨比率有逐渐扩大的趋势。20%最高收入人口与 20%最低收入人口所拥有收入份额相比形成的库兹涅茨比率从1986年的6.62到1999年的9.68;20%最高收入人口与40%最低收入人口所拥有收入份额相比形成的库兹涅茨比率从1986年2.43增加到1999年的3.23。显然,农民纯收入向高收入人口集中,1999年20%的高收入人口几乎拥有了全部纯收入的一半,60%的相对低收入人口(包括低收入、次低收入、中等收入)拥有的收入不足全部纯收入的30%。他的结论是农民之间收入的差距在拉大。
白菊红也有类似的结论,她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从1980年的全国平均191.33元增加到2000年的2253.42元,20年来增加了247.85%,年均增长**%。与此同时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扩大,地区间农民人均纯收人分配的基尼系数从1980年的0.137扩大到2000年的0.224,扩大了63.5%。农民人均纯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最大为1995年的0.234,按照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基尼系数在0.2―0.3之间为比较平均。从基尼系数的变化可以看出,改革开放20年来,地区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在趋于扩大。
刘汉成、吕勇斌、易法海的研究也有相似的结论。他们指出,从基尼系数看农民收入,国际上通常认为,收入基尼系数在0.2以下为绝对平均,基尼系数在0.2―0.3时为比较平均,基尼系数在0.3―0.4为合理范围,基尼系数在0.4以上为极度不平均。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接近绝对平均。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居民的收入基尼系数基本上在0.3―0.4之间,为合理范围。同时可以看到,1996年以来基尼系数均在0.4以上,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偏大,表明农村居民的贫富差距偏大。
2.从恩格尔系数看农民收入状况
联合国粮农组织用恩格尔系数作为制定生活水平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一般为20%―30%。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1990年为54.2%,1995年为49.9%,1999年为41.9%。1999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2.6%,比1995年降低6个百分点。由于恩格尔系数与农民农产品收入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恩格尔系数的加速下降导致农民农产品收入增长率加速下跌,特别是以生产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农民收入增长率下降更为明显。这是因为恩格尔系数下降意味着居民对农产品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 而这种情况就造成了主要以出售农产品为主的农民收入的相对下降,从而导致收入差距的形成和扩大。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农产品为主业的部分农民将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的话,也就可以预见他们的收入会相对下降。
3.刘鸿渊从另外的两个角度说明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他根据《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统计资料,指出:2001年农民人均收入2336元。收入在1000元以下为13.22%,其中,500元以下为1.6%,1000~2000元为34.33%,2000~3000元为24.90%,3000~4000元为12.48%,4000~5000元为11.94%,5000~10000元为3.6%,10000元以上为0.16%。如果按照年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为特困,1000~4000元为中等收入,4000元以上为高收入的划分标准,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年人均收入高、中、特困的比例为:1.5∶7.2∶1.3。
他认为在农民收入构成中,工资性劳动收入的比例虽然有所上升,但由于农民自身的技术技能、知识水平和不平等的劳动就业机制,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选择,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从事脏、苦、累的劳动,而得到的劳动报酬却很低。在新的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多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因规模、资金、人才、产品、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而处于竞争劣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压力,规模扩张受限,削弱了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的增长空间受限,这在我国中西部表现尤为突出。发展中国家在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的经验表明,农民从工业部门所获得的工资性收入的比例变化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从我国农村情况看,1995年与1998年比,农民从工业部门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和从企业中获得的其他收入对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从18.3%上升到39.7%,从而成为影响农民收入差距的第一要素。
(三)、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的地区分析
1.地区之间农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地区之间的差距已经是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而地区间农民收入的差距也是这个差距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形式也具有共性和个性。近几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农村地区差距却有所扩大。从1990年到1994年各省农村人均社会总产值的平均差距由41.7%扩大到53.2%,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差距由20.8%扩大到27.3%;东中西三大地带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由1.58∶1.13∶1扩大到1.87∶1.23∶1。
农村发展差距不仅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差距,同时也表现为经济体制的差距。不同产业适用于不同的经营方式,所以产业的差距会表现为经营方式和经济体制的差距。反过来,经营方式和经济体制的不同,导致资源组织方式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在不同产业的资源组织和生产活动中,具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进一步促成产业结构的差异。
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差距中,劳动报酬和转移性收入差距相对较大,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差距相对较小。从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来看,在引起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中,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在减少,1990年时东西部之间农民人均收入差距57.6%是由家庭经营收入差异所造成,1994年这一比例降到了51.5%。1990年农民收入差距33.78%是由集体经营收入差异所引起,而1994年农民仅劳动报酬的差异就占到其收入差距的44.%16。
2.东西部农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明显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东西部的自然禀赋不同,经济发展基础不同,不同地域的农民在收入上存在差距既有自然条件的原因,也有历史原因,是客观必然的。但改革开放后,我国东西部农民收入差距没有因为国家整体经济形势的好转而相应缩小,相反地却进一步恶化。我国西部12个省区土地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人口占28.6%,但国内生产总值只占17.1%;2000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854美元,而西部地区仅为525美元,比东部地区低38个百分点。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导致不同地区农民收入差距的逐年扩大,尤其明显的是东西部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仅2000年,东部农民的人均纯收入高出西部农民的人均纯收入1437.1元。
1986―1999年按照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考察,总的来看,1986年以来,三大经济地带农村居民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也在扩大。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最高,基尼系数也最高。1999年东部地区农民收入基尼系数达到0.42;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次之,基尼系数达到0.36;经济发展最弱的西部,收入基尼系数达0.39,高出中部0.03。以上数据表明,东部地区农民收入差距最大,西部地区次之,而中部地区农民收入差距最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8 04:3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