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41|回复: 10

守望齐鲁 关注民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4-12 21: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守望齐鲁 关注民间——“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谈

大众网-大众日报   2003-04-11 05:50:10 qlwb20030411
    民间文化正在急速地散落与消亡  
   
    记者:刚刚结束的我省“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指出,山东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应当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一些代表进一步指出,寻找出齐鲁文化在当代最具有生命力的部分,打造博大精深的“山东精神”,以文化力启动经济力。联系刚刚启动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做好山东的此项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在我国民间文化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商业化等的一步步推进,大量优秀珍贵的民间文化正在急速地散落与消亡。面对现状与要求,当代民间文化工作者如何才能不辱使命?  
    李万鹏:对于这项工作的紧迫性我们是深有体会的,现在搞这项工作只能是亡羊补牢,弥补一些损失。但这项工作绝不会像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做这项工作,比如,济南的芙蓉街改造,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所的师生在那里做了一年半的田野工作,调查、拍照、记录,一旦深入进去,就会有做不完的工作。因而我们既要有紧迫感,也要有踏实苦干、实事求是的态度。  
    鲍家虎:我们这些做民间文化工作的人,这些年都在尽自己的力量做着保护民间文化的工作,这种工作做得越早,收获就会越大,就能在损失还不大的时候获得珍贵的资料。我搞民间艺术工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注意收集这方面的资料,现在看这些东西都是不会再有的好东西了,剪纸、年画都是最高水平的,但这些东西现在大都还是被置放在仓库里,没有条件展示、出版,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都很严重。我认为民间文化的精华部分应该首先列入抢救和保护的范畴。  
    叶涛: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是一项全社会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既要有“一网打尽”的气魄和计划,也要有学术研究的前提条件,否则一些保护和抢救不仅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愿望,还会事与愿违,引发一些意想不到的更大破坏。比如,文物市场上一些民间物品成为收藏家的个人藏品,就会引发对这类物品“刨根”式的劫掠,殃及到它的原生地。再比如,我们如果把一些民间物品硬性地拿到博物馆里“收藏保护”起来,那样的结果将是破坏大于保护。所以正确的保护措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山东的民俗学会有400多名会员,这在全国是最多的,早在1985年就创刊了《民俗研究》杂志,还出版了《山东省志·民俗志》,这都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础条件。  
    陈梗桥:民间文化的特点就是面广量大,一直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之中,所谓遗金散玉,逝水流花,存失不知,心中无数。这样来看,做这项工作仅靠少数专家学者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要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和优势,使人们不仅参与这项工作,也培养起保护人文自然环境的意识,让大家从不自觉到自觉地投入到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工程中来,从长远来看,这是最大和最有效的保护。  
    赵屹:我去北京参加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启动会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会上呼吁,要青年人把这次普查的手册放进背包,这对我触动最大。在民间文化研究这个领域我还是一员新兵,因而,参与这项工作对我是一次锻炼提高的机会。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十分重要,也十分紧迫,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同时还要认识到这是一项需要忍受寂寞和冷落的事业,应当付出热情,更需要付出汗水。  
    潘鲁生:抢救民间文化,我的认识还是要保护好民间文化的生态环境。民间文化如同一种生态环境,在这种生态环境中繁衍、生长了不同的文化之树和文化果实,如果仅仅局限于对个别文化现象的研究就会淡化它内在的生命力,如果文化环境受到破坏,文化就会凋零、失落或者畸形,即使产生新文化,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抢救民间文化如何体现山东特色  

    记者:山东民间文化源远流长,代代传承,是名副其实的民间文化的资源大省,民间文化在发展流变的漫漫长河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洋洋大观,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互不可代,相映生辉。置身于这样的民间文化的沃土之中,我省的民间文化工作者有着更大的责任。在这次抢救民间文化的全国性工作中,如何体现山东特色?  
    李万鹏:山东历史悠久,史前时期的民间文化就表现出典型性和代表性,历史上随着孔孟学说的形成,逐步树立起齐鲁礼仪之邦的文化形象,以“礼”为核心的山东民间文化在整个封建社会都处于主导地位,无形中形成了典范,成为良俗和“恶俗”的分水岭,“风近邹鲁”经常被各地取为评价民风民俗的准则。最近,我们在高密进行民间文化调查,那里的年画、剪纸、泥塑、布玩具等民间工艺品有很珍贵的历史和艺术含量,但也面临发展生存上的许多问题。经过这次收集材料,摸清了家底,从保护和利用的角度来看都很有意义。  
    鲍家虎:我上世纪五十年代从南方来到山东工作,突出感到了山东民间文化的渊厚,也得到了它的滋养。无论是黄河流域的乡风民情,还是运河两岸的古风古韵,都让人陶醉,需要保护的东西很多。但我觉得这些年主要还是靠自己单枪匹马在做工作,很多研究成果得不到及时利用,这直接影响到下一步的工作。我希望省内的民间文化工作者能够联起手来,在统一的目标下工作,就一定能为山东的民间文化保护多作贡献。  
    陈梗桥:齐鲁民间文化需要有个集中展示的地方,把地域性、丰富性体现出来,以引起人们的珍爱。可以考虑建立民间文化博物馆,把一些必须放到博物馆的民间文物集中保护起来,这还可以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  
    刘凤君:民间文化可以说是一方民众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根。对于山东民间文化的保护,我有两点考虑:一是要力求原汁原味,比如雕刻、剪纸这样的品种,就是要保留它的工艺化和手工化的特点,不能因为大工业化的侵入而丧失掉它的原有审美风貌和文化内蕴;二是要力争做到原位保护,不要打破民间文化一脉相承的脉络,这样才能更有特点,独见其长。  
    潘鲁生: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的情况下,文化发展更需要民族化,民间文化则更需要个性化。对于山东民间文化的抢救要突出个性化的标准。我一直主张深入民间体验民间文化生态环境。民间文化没有现成的典籍让我们去翻阅,让我们去研究,大量活的东西都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你对生活沉潜得越深,对其中的内蕴就能把握得越透彻,对它的个性特点就能分辨得清楚。走马观花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  
    叶涛:山东民间文化由于各种条件的影响,表现出自身的多样性、地域性,腹地的济南、青州、泰安、兖州一带一向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自古四民有常业,六礼有常仪,岁时有常节,衣食住行有常制,其民间文化传承对周围地区有典型意义;东部沿海地区,渔业习俗和外出经商的习俗最为突出,也有独特的民间文化风韵;鲁东南的沂蒙山区,古代文化发祥较早,既有山地特色,又较多地保留着传统的民间文化事象,同时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一系列良风佳俗,在新中国建立后又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鲁西南、鲁西北地区为黄河冲积平原,民间文化事象与古老的黄河紧密相连,独具特色,其戏曲曲艺、音乐舞蹈、民间工艺等在历史和现当代都有广泛的影响。尽管山东民间文化由古及今,不断发生地域间的交流,表现出吸收与开放兼有的态势,但这些山东民间文化的独特性还是鲜明地保留了下来,我们在广泛普查的同时对此要予以特别关注。  

    外来文化冲击下民间文化如何发展  

    记者:现在,许多年轻人、儿童对外来文化很有兴趣,在他们的生活中离不了可口可乐、迪斯尼、麦当劳,对我们自己的许多文化传统倒是淡忘起来。这其实对民间文化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挑战。民间文化是活生生的东西,它的生命力在于随时代发展而发展中,在民间文化面临毁灭性破坏的时候,利用和发展民间文化也应当是当务之急。  
    潘鲁生:如何保护民间文化,目前就是要解决好经济发展同文化发展相协调的问题,民间文化保护必须有一个支撑的土壤,我一直倡导跟旅游结合起来,看来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因为,我们保护一个村落,保护一个作坊,抢救或是培养一批民间艺人,暂时保护下来还不行,把这些东西转换成现代的一种经济形式非常重要,转换成功了也就是抢救成功了,我们可以到那儿参观、学习、研究,通过这种形式民间文化生态就活下来、存下来了,如果什么东西都要进博物馆,我觉得这是我们保护的失败。为有源头活水来,给民间文化生存、发展、制作的环境,它才能延续下去。  
    李万鹏:民间文化只要用心去发掘、利用就会大有前途。今年春节,中国结、花灯装点着大街小巷,剪纸、年画成为人们布置家居的时尚物件,人们的服装也以民族织艺图案为新潮,各地的旅游景点更是弥漫着浓浓的民俗风情。我去趵突泉看花灯,看到那些古朴的民间手工技艺很受游客的喜爱,民间艺人的收入也很好,这让我很高兴。春节我去饭店吃饭,看到他们搞起了民间文化节,面塑、糖塑艺人要急着赶场,都分不开身,艺人和饭店的生意都兴旺,这就说明民间文化有希望,抢救是一个方面,开发利用也是一个方面,两者要结合起来。工作谁去做呢?民间文化工作者要去做,民间艺人也在做。菏泽穆李乡是面塑之乡,一到农闲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挑着担子出去捏面塑挣钱,据说收入比种田要多。看到这些,我很振奋,只要因势利导,方法对头,民间文化的活力就会焕发出来。  
    叶涛: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两个方面一样重要,只强调一点肯定行不通。比如,胶东渔民以前都住海草房,现在那里的渔民生活很富裕,住这种房子的人越来越少,如果强调保护不让拆这些房子显然行不通。民间文化只有在发展中做活开发利用的文章才能最终保护下来。“山东省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省里社会科学重点课题,我们一直在做这个课题。这次“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有一个调查手册,我们认为还需要集合山东的情况进一步完善,说到底,就是要把保护抢救的工作做全面,把开发利用的文章做透彻。  
    赵屹:民间文化的一些事象需要专家去做深入的研究,如果简单地保护起来没有太大意义,要研究其中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市场开发利用价值,要把学术含量融入进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这些年一直在进行“木版年画再造工程”研究,这个新产品不仅市场看好,而且对民间年画的提升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很好的典型说服力。  

本报记者 常诚


发表于 2003-4-13 17: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守望齐鲁 关注民间

关注地域文化,才能进而关注全民族文化。山东学者的“守望”意识值得我辈地方学人钦佩和效仿。
发表于 2003-4-13 20: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守望齐鲁 关注民间

那个所谓抢救工程的劳什子,老奴近来都听得耳朵起茧子了,据说现在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民协三足鼎立地要分鼎里的那点拨款肉汤吃,于是到处开会造势,一些人士乘机轮轴翻台地发表高见顺便吃喝,只恐怕那些本来可以用来多抢救些民间文化的钱财,都被这些自命充满历史责任感的抢救者分头抢救到各自的胃里去了!起码,老奴至今还没听到他们到底做了什么或者准备怎样做,光说不练就等于骗子,这是老奴混迹江湖的一点心得。据说颇有几个手头有那本抢救方案的小册子,不知道哪位能简单介绍、评论一下这个寻宝图究竟是何等样的,也让老奴开开狗眼!
 楼主| 发表于 2003-4-13 20: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守望齐鲁 关注民间

我见过那个小册子(还有光盘),不敢恭维,如果真按那个去调查,其成果要大打折扣。
发表于 2003-4-13 20: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守望齐鲁 关注民间

嘿嘿!
发表于 2003-4-13 21: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守望齐鲁 关注民间

    说实话,对于此次兴起的这股民间文化保护热我实在不太看好。我绝不怀疑冯骥才先生的一腔热忱,也无意否定中国民协诸位大佬的良好愿望。但我对现今形势下的“群众运动”式的抢救或保护的做法持完全的怀疑态度。尤其是现在才刚刚开始,就已经显漏出权力部门对有限资源的争夺,更令人感到寒心。
    可以说,现在的局面连二十年前组织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时都不如。那时,还有一批热心的民间文化工作者的投入。如今,中国民协有意为大多赋闲的基层省级民协人员找点事做,遗憾的是,民协的性质(说衙门还不够格,说学术根本就没有)决定了多数人员根本就不是合适的人选。我不敢多说,起码我了解的有限的几个民协,近几年做的事情根本就与民间文艺、民间文学无关,整天忙活的是人家民间舞蹈、民间工艺的事情,而且动机仅仅是为了可怜的参展费、赞助费。
    姑且不论民协如何,现在,文化部门以正统身份(相对于民协的尴尬身份而言)介入其事,看中的大概也不是“保护”或“抢救”,实质上是冲着政府有限的拨款而来,文化部门的穷是众所周知的。(据说,去年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获得的200万元启动费,文化部只象征性的给了民协30万)
    不过,话还得说回来,保护也好(民协讲保护),抢救也罢(文化部讲抢救),民间文化终于成为一个话题了。因此,真正爱护民间文化的有识之士就应该挺身而出,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乘此东风,为民间文化做该做的事情。我想,让懂行的人去做,总比让那些不懂行的人(或者自以为懂行的人)去做要好。


[ 本帖由 东北大汉 于 2003-4-13 22:20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3-4-14 00:26:5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守望齐鲁 关注民间

慕容筱小:戏说山东(转)
  一,所见所悟
  
   山东是个富庶的地方,对于山东我有着很深厚很复杂的感情。四年的时间,我在这里发展事业,结交朋友。学会大口大口地喝酒,大声大声地说话。古代有人过目不忘,倒背如流,而我在山东也学会了倒背菜谱。听起来象美食家,其实滋味最为难受。所谓倒背菜谱就是喝醉酒之后把席间顺序吃进的东西倒着吐出来。这就是山东人的幽默,山东人的文化底蕴,把肮脏的事情说得文绉绉的。
   山东一共有十七个地市,我已经走过了十一个。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淄博、东营、泰安、临沂、滨州还有离北京最近的德州。其实最早知道的地方是德州,上大学时吃过同学带来的一只烧鸡,觉得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同学说这叫德州扒鸡。当时便对德州十分地神往,许愿等发达了一定要去德州,把扒鸡吃个够。后来才发现山东最好的东西并不只是烧鸡,还有青岛的啤酒,莱阳的黄梨,威海的海鲜,烟台的苹果以及临沂的煎饼和胶东的大馒头夹咸鱼。。。
  
   作为跑江湖的,对交通最为在意。没有见过比山东更好的交通网了,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国道四通八达。飞机、火车、大巴配合出租,可以方便地带你到任何地方。按照俺山东人的说法,只有你知不到的地上,没有路修不到的地上。
  
   交通的便利带来信息的快速交流,极大地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山东人喜欢做大事,于小事处便不知所措。高速公路可以建到家门口,市政建设却一塌糊涂。去过济南的人或许都有此种印象,尤其是下雨天济南就成了水城一座,深可及膝。水浅之处便是泥浆,不敢伸脚。可是这并不妨碍他们花十三亿建起一块规模可比天安门的音乐喷泉灯光广场。山东人崇尚精神享受,换句话说极好面子,就好像衣服破旧倒不要紧,脸一定要光鲜可人。
  
   对精神享受的追求其实就是文化的体现。山东人重视文化,这可以从山东对教育的投入中看出端倪。即使是在贫困山区的一所中学,山东人也舍得花数百万来建校园网。他们有句口号看后着实让我感动了好久:“穷不能穷教育,苦不可苦孩子”。这也许就是山东富庶的真正原因吧,贫穷的地方,教育一定落后,而富裕的地方,教育一定发达。
  
   二,文化底蕴
  
   说到文化底蕴,恐怕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和山东相比了。去看看泉城广场的那条走廊吧,孔子、孟子、老子、孙子还有墨子都一脸学问地站着,害得我满面羞愧,不敢正视。你看人家山东,无论是思想、哲学、道学、兵法还是什么歪门邪道都象模像样地一研究就成了大家,好几千年都无人超越。即便长座山也叫做泰山,还一览众山小。我曾经搜肠刮肚地找寻湖北的历史名人,好不容易想到一个诸葛亮,一打听祖籍还是山东的,从此便再不敢小瞧山东,连山东的土语听起来也不再觉得侉气了,竟然透着点文化韵味。
  
   更奇的是,就连土匪都比别地儿做得霸气,称作梁山好汉,一部水浒不知倾倒了多少七尺男儿。而只用水浒传的边角料,山东人就能制造一本流传百世的奇书《金瓶梅》。市井生活,别人一写就脱不了淫秽,山东人一写就成了伟大的写实小说,并有了扩大小说的审美领域,反理学、反复古之作用,连平凹先生也在才尽之时不得不模仿一二。
  
   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你能不服吗?
  
   三,夜郎自大
  
   看完上一节,这个小标题就不显得突兀了。自古恃才自傲之人大有人在,有了文化垫底,山东人自视高一点也在情理之中,只是自视过高就是自大了。因业务关系,曾和山大的教授有过接触。山大是山东省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可以说指引了山东学术研究的方向。看得出山东人对山大的热爱与崇敬,也能感受到作为山大人的那份自豪。我们谈得很投机,后来话题转到全国十所高校的排名,这位教授的看法让我有些瞠目结舌,他说山大应该排名第一。我觉得有些难以置信,下意识地提到清华、北大、浙大、复旦什么的。教授一脸的不屑,说除了浙大规模上稍大些,可学术水平不能相比,其他学校就根本不用提了。为了业务我表面上附和着,可内心深处却无论如何也无法苟同。原以为这只是个人看法,没想到在和其他山大老师交流时发现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的观点惊人的一致。
  
   有一个笑话说是淄博要修地铁,消息传出,北京、天津、济南等市纷纷要求在他们那里设站。经淄博市委市政府讨论同意在北京的天安门和天津的劝业场各设一站,至于济南吗,级别不够,就不予批准了。听起来是不是好笑呢?
  
   四,土得掉渣
  
   写这个标题要有些胆量。好在受山东人潜移默化,胆量和酒量一样见涨。
  
   山东的发达并不影响山东人的土。也许是这片土地带给山东人富庶,也许山东人的恋土情结,山东人就是那么自然地透着土气。就连选拔干部也要有一条土标准,据说在山东要当省委书记的人一定得当过村干部。
  
   其实,山东不缺美人坯子。走在街上你放眼望去,年轻的女孩们个个都是天生丽质。高窕的身材鹅蛋的脸,明眸皓齿,只是服饰上总让人想起巩俐的秋菊打官司。而从山东出去的艺人,从倪萍彭丽媛到巩俐,即便是成了国际影星,也脱不了一点点沂蒙大嫂的味道。
  
   曾经在济南看到一年轻女孩在早春的街头着红秋裤穿超短裙,招摇过市。更常见帅小伙们高领秋衫足蹬白色旅游鞋外套西服套装,头上一顶遮阳帽,西服袖口还缀着商标。
  
   山东人的土,可说土得掉渣儿。但山东人的土却土得自信自在,一点也看不出做作的成分。这种大气的土让看者瞠目,穿者怡然,大有我行我素的不羁之风格。
  
   五,方言可乐
  
   到过山东的人对山东的方言都应该有所体会。最早接触山东方言是通过听山东快书,“当你个当,当你个当。。。”,其实山东的方言远比快书要丰富得多。十七个地市基本上一地一个口音,青岛的即墨话,威海烟台的胶东口音,临沂荷泽的胶南方言。。。,在山东浸泡了三年,还是依然无法听懂或是区分出各地方言的不同。
  
   有些方言的发音竟然和英语相近,外国友人不用翻译就可以与村野老妇顺畅交流,说来你可能不信呢。下面就给你讲个故事,以为佐证。
  
   话说申奥期间,奥委会前往山东考察中国国民英文普及情况。这是一项很严肃的政治任务,可能影响中国申奥的成功与否。经过紧急磋商,省政府决定让奥委会成员去莱芜考察,考察对象为莱芜钢铁厂,并为此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人们被安排了为期两周的英语突击培训,以迎接考察。在预定的日子,奥委会按时出发了。他们深知各国政府的一贯做法,知道安排好的考察地点并不反映当地的真实情况。所以临时在中途改变了目的地,直奔远离市区的一个小山村。上午十时左右他们来到一座农家小院,院里只有一位老太太包着猫坐在椅子上晒太阳,孙子们上学了,儿子媳妇下地了。看见进来一位大鼻子,老太太坐起了身。此时翻译上去问道:“大娘,你干吗呢?”,老太太心想,干吗你不是看见了吗,还问什么?便随口答道:“鼓捣猫呢”(与Good Morning谐音),老外一听大喜,暗忖中国还真的下了苦功,连老太太都普及了英语。他非常高兴地送老太太一份准备好的礼物。老太太接过一看,便不以为然地叨咕一句“俺莱芜有”(与I love you谐音)。老外更是兴奋,上去就要和老太太拥抱。老太太一看急了,双手举猫对猫说“挠,挠”(与No, No)谐音。
  
   这次的考察令奥委会兴奋不已,没想到中国政府的决心这么大。回去的路上,太阳已经西下。路过一条小河,夕阳余晖自树梢处撒在河面上,一片金波荡漾。老外被车外的美景所陶醉,连声说停。车在小河边停稳,老外步出车外,看见一位老汉在河边洗衣服,随即灵机一动,何不试试他呢,便大声冲老汉喊道:“Hello!”。“还捞?我什么都没有捞哇,只是在洗衣服嘛。他一定是什么东西掉到河里以为我在捞呢”,老汉想到这里便大声回答:“鼓捣衣服呢!”(与Good evening谐音)。
  
   几个月后的晚上,我在济南出差时,在泉城广场的大屏幕上看到中国伸奥成功的消息,立时,整个广场沸腾了,全中国都沸腾了。
  
   六,结束语
  山东人好好得实在,坏坏得直接,就是不要虚头把脑。青岛人有句口头禅:“别叨叨!”,就是这个意思,你有话直说,说了就做,别那么多废话,婆婆妈妈。还有一句话:“别拿自己当骨干,别把村长不当干部”,说的是让你看清自己的位置和斤两,别小看了人。其实想想,虽然土,可还真是那么个理儿,你说是不?

案:“鼓捣猫呢”(与Good Morning谐音),在别的地方看到过,似乎是说东北人的,这里又安到了俺山东老乡头上。民间笑话没长退,跑得却快也。
发表于 2003-4-14 09: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守望齐鲁 关注民间

叶老师,关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山东省的官方是否已有计划。民俗学会是否也有打算,民俗学会在这次活动中准备扮演什么角色,主力军?顾问?智囊团?是否已有初步的活动打算或说工作方案,能否透漏一点。
 楼主| 发表于 2003-4-14 17: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守望齐鲁 关注民间

    温柔兄不愧是山东人,对家乡的父老乡亲知根知底,佩服。
   至于说到这次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我还不知道山东官方有什么动静。不过,据说,山东民协已经组织人编一套民俗丛书(按民俗类别分册),这大概就是官方最主要的动作。至于民俗学会,我想,学会本来就是群众组织,办好了,会员同仁们高兴,办不好,也不过如此,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因此,山东民俗学会现在还没有对保护工程有任何反应,以后的反应也不会强烈了。
    按照现在的做法,大学里的教书先生倒被拉来充当了顾问或智囊一类的角色,实际上,我们现在许多先生不都正在做着吗?所幸,这些人出面说话,总比让那些说官员不是官员、说学者不是学者的人胡说一通要好得多。
[ 本帖由 叶涛 于 2003-4-14 17:37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3-4-20 22: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守望齐鲁 关注民间

    刚听说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确定了先行进入实施的省份,其中没有山东。据说,先行进入实施的试点省份,都是省里自己去争取的。俗话说:好哭的孩子有奶吃。有些省份连哭都不会,自然就不要想吃奶了。
发表于 2003-4-20 23: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守望齐鲁 关注民间

我手头刚好有一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普查手册》。
除了印刷比以往精美之外,就学术含量来说,比之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大学的“风俗调查表”还不如,80年过去了,学术不仅没有前行,反而在倒退。心头觉得很凄凉。
都是一班什么东西在折腾国家的资源啊?
想起吕微兄对我那篇田野问题的论文的补充与评点,更佩服吕老大的洞悉与英明。
如果说这次所谓的抢救行动还有什么积极意义的话,也就是东北兄的这段话了:

“不过,话还得说回来,保护也好(民协讲保护),抢救也罢(文化部讲抢救),民间文化终于成为一个话题了。因此,真正爱护民间文化的有识之士就应该挺身而出,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乘此东风,为民间文化做该做的事情。我想,让懂行的人去做,总比让那些不懂行的人(或者自以为懂行的人)去做要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2 03: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