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87|回复: 0

职业替死鬼,——老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4-18 10: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老乡刁统菊有一篇名为《民俗与方言》的文章。在论述民俗与方言的关系时,指出(大意):方言相对于民俗,比较滞后。有些民俗事象消亡了,但是方言中仍然遗留着相关的信息。其中,她就列举了鲁南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职业替死鬼,——老牛

谁是老牛


在邹滕峄一带,老人们训斥不安分的人,总是用这样一句俗语:放着好日子不过,拉枪攮牛(或说“拉枪攮老牛”)。这话是什么意思,人们多少从中也能琢磨出个大概,至于什么是“牛”或“老牛”,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其实,这话与旧时的风俗相关。
在旧社会,有一种以乞讨为生的“丐帮”,他们大多是无家无业的流浪者,是地地道道的“无产者”。以男性为主,且以老年居多。他们赶集、赶会,或画地为摊,装着缺腿少胳膊的残疾人模样,趴在路边,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叫着“行好的老爷奶奶”,并拖着哭腔说唱不幸,企希得到路人的施舍;或打着竹板,沿着街市门头说唱吉祥辞,换取商家店主的欢心,以此乞讨几文钱。对于这些人,一般都丢给几个小钱,打发了事,不愿意也不敢得罪他们。否则,那无异于自寻烦恼。尤其是那些无权势、无背景的商号或人家,一旦招惹了他们,最后非得“出血”、“破财”才能“免灾”。
假若他们有人上门乞讨,主人出言不逊或拒绝施舍,使其当众出丑,丢了“面子”。丐帮们就会闻风而动,蜂拥而至,帮着讨回“公道”。常用的招数,就是“死给他看看”。“丢面子”的人,往往会用刀划自己的脸面,或用枪(长矛)刺扎身体非要害的部位,制作出鲜血淋漓的效果。前者,俗称“打花相”,后者称做“攮老牛”。遭遇此事,事主怕出人命吃官司,常常要邀请社会上交通黑白两道的头面人物出面调解,赔礼道歉,并拿出相当数额的钱财施舍众人,以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般事情到此,都会了结。如若有仇家或黑社会插手,从中作梗,事主即使能够经官动府,闹得砸锅卖铁,事情最后也不一定有一个完结。
“老牛”指的是丐帮,丐帮为什么称做老牛呢?这事又与鲁南独特的历史背景和风俗有关。
在清末民初时期,由于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一部分破产的农民不得不斩木为兵,啸聚山野,占山为王。生活在山区的殷实人家,就成了夹在“官府”与“山大王”之间的肥肉。为了生存,这些“阔家主”,不得不利用乡土亲情,暗中周济“绿林”一些钱粮,并与各路“杆子”保持友好关系,避免“兔子”吃了“窝边草”。当时,“通匪”又为官府所不容,一旦有人告发,自然是“死罪”一条。为了防备东窗事发,以便届时金蝉脱壳,逃避官府追究,不少人家豢养着“替死鬼”。他们寻找无亲无故的孤身(男性)乞丐,像款待上宾一样,收养在家中。让他们过着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生活。一旦遭遇上“通匪”的官司,就由他顶名送死。假若东家平安无事,他就可安逸一生,最后由东家养老送终。
在那个时代,这种为人所养代人偿命的乞丐,事到临头,只能像牛一样,无声无息、眼睁睁地任人屠宰,所以人们当时形象地将他们称做“老牛”。他们虽然朝不保夕,但是衣食无虞,故而大多养得肥头大耳,因此人们也戏称他们叫“肥牛”。由于这个缘故,人们才将丐帮这可怜的一族称做“老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4 22: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