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15|回复: 1

《六盘山地区民间文化散论》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29 16: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位学者说,时间是成就一个人事业的金钱,抓住了时间就等于抓住了成功的一半。
     《六盘山地区民间文化散论》一书写作和出版,的确让我又一次深刻理解了时间对于成就一番事业的重要性。
     这本关于关陇地区民间文化、民俗学的零散论述的书,是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一篇一篇“磨”出来的。
     我的正当职业是县广播电视台的一名记者、编辑,兼职负责县文联的日常工作。1992年,我从县文化馆调到广播电视部门工作,成天东奔西跑,忙乎于大大小小的会议和各类新闻事件的报道,常常为10分钟的自办广播新闻稿件和半个小时的电视节目内容犯愁。那几年,我基本上放弃了钟爱的民间文化事业和民俗学研究。如果说在文化部门工作时把新闻报道作为我的兴趣和爱好的话,而真正到了新闻单位工作,文化工作却又变成了我的“业余爱好”,只有在夜深人静时,才有时间沉迷于民间文化、民俗学研究。夜晚的时间,成了我展示另一种生活的灿烂时空。
读书、写作都安排在凌晨5点至8点前的这段时间里,长此以往,不管白天怎么累,怎么困,人体的生物钟永远指定在凌晨5点,准时醒来,准时进入那一片谧静而又灿烂的时空。
     老天不负辛苦人,我也坚信“天道酬勤”的哲理。10多年来,在这片永远属于我自己的天地里,不辞劳苦的抢耕、抢种,终于获得了丰收。1995—2005年10年间,我创办并主编一张报纸(《成纪文苑》)、一份刊物(《成纪文学》)。长期坚持主编着关陇民俗研究会的会刊《关陇民俗》(后改为《西北民俗研究通讯》)。内部出版了《成纪神话》、《药王神话》两本小册子,组织并主编了大型文化丛书《爱我平凉丛书》“静宁卷”、“成纪卷”二套18本,360多万字。同时出版了我的《成纪神话传说》、《燕无集续》、《静宁情歌新韵》、《静宁民间故事选》、《伏羲文化论集》、《羲皇颂》、《成纪曲子》、《阿阳风情》等书。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我以关陇民俗研究会主要负责人的名义,策划、组织了宁夏泾源回族民俗、陇东民俗、庆阳周祖农耕文化及民俗文化、伏羲文化暨华夏民俗文化前景、海内外西王母民俗文化(神话)、青海花儿发展前景暨西部民俗资源开发、江西余江民俗工艺开发、六盘山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等有一定影响的学术研讨活动。也应邀多次参加了国内学术团体组织的大型学术论坛会,如中国第六届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兰州2001.7)、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专题讨论会(北京2001.11)、中国民俗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新时期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与民俗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北京2002.7)、西部人文资源论坛学术研讨会(北京2004.9)、中国·平凉崆峒文化论坛(平凉2004.9)、中国·临夏花儿学术研讨会(2004.10临夏)、实施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兰州2005.7)、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兰州2005.10)等,有幸聆听和就教于各位民俗文化大家,并发表了二十多篇学术论文。这本散论集子中的文章,大多是我在这些学术论坛上发布的论文。
     2001年,著名民俗学家、西北民族大学教授郝苏民先生聘任我为“西北人文资源数据库”课题组专家成员。同年,宁夏文化厅聘请我担任国家“十五”规划艺术科研课题——《六盘山区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课题主要成员。平心而论,通过这两个国家级课题,使我对关陇地区的历史、民族、经济、文化、宗教,有了更加全面的、系统的、深刻的认识。同时通过课题调查、研究、撰稿,我积累了300多万字珍贵的文字资料,1000多张图片资料,在极为有限的课题经费的资助下,跑遍了六盘山地区的20个县市,自费租车,自费食宿,深入这些县市的乡村,坐在老百姓的土炕上,采录着他们的艺术珍宝。其中的苦楚也自不待言,光电话费每月超过五百元。从2002年4月开始撰写《六盘山区传统文化探究》至2003年7月完稿的15个月,我几乎每天2点半就坐在电脑前工作了。由于长时间的文字辛劳,常常昏倒在电脑桌前,有一段时间一边打吊针一边忙写作,稍有好转,又带着课题的问题外出考察、收集资料。
      由于这两个课题,使我结识了许多新的朋友,如宁夏隆德泥塑大师杨佳年、民间文艺家王莲喜、画家苏维童、剪纸艺人张伟;西吉民间钱币收藏家安秀梅、企业家李坷钟、泾源民歌手马占昌、泾源县办杨友桐先生等等。这些新朋友和我的一些老朋友咸国英、王文清、杜斌、孙志勇,朱栋苍、朱平、马天凤、火仲舫、李怀仁,以及宁夏隆德、泾源、西吉、固原、彭阳,甘肃庄浪、华亭、崆峒等县的文化旅游部门的同志,他们都给予了我热情的帮助,使50万字的《六盘山传统文化探究》书稿,得以顺利脱稿。课题成果一书出版后,课题负责人并没有在书中将他们中的一些人的名字列入,但是,他们对我完成课题书稿所付出的劳动,让我终生难忘。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的是隆德县文化馆副研究员、民间文艺家、本书的另一位作者王莲喜女士。因为课题我认识了她,也因为课题,我们成了事业上的好朋友。我在她那里一次就收集到6万多字的文字资料和成百张图片资料。每次到隆德乡村考察,她总是给我推荐、联系艺人,搜集资料、撰写论文、完善撰写提纲等等。她的精神感动着我,她的才华感染着我,她对事业执着的态度鼓舞着我,她的纯洁真挚的情怀给了我力量。她从21岁起就在隆德县文化馆从事群众文艺辅导工作。上世纪80年代,她参加“全国十大文艺志书集成”,受到全国“文艺志书集成”工作领导小组的表彰奖励。通过文艺志书集成工作,她积累了隆德文化艺术丰富的资料。这些年她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精神痛苦,背负着为丈夫治病拉下的一大堆债务的压力。一边供给儿子读书,一边工作,一边写作。把所有的痛苦和生活的辛、酸、苦、涩凝结成一首首诗歌、一篇篇散文和论文在区内外报刊和大型文集上发表,并获得各种奖励。她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工作者,能自编、自导、自演、自唱曲艺、歌曲。在自治区三届群众文化专业岗位技能大赛中,她的论文、散文、诗歌、小说、个人演唱均获得金、银、铜奖。近年来,她对地方民俗文化的研究又有了新的突破,一篇又一篇论述六盘山地区民俗文化的论文,思路清晰,观点明确,论述精辟,本集中的十多篇论文如《保护开发六盘山地区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积极促进地域经济的大力发展》、《六盘山区回族舞蹈的渊源、现状及保护与开发》等都是她理论水平的真实体现。之所以合作出版这本论文集,一方面,是我们都生长工作在六盘山地区,都是地方民间文化工作者,是六盘山区民俗文化事象的经历人,地缘相通,志趣相同,更重要的是这些文章结集一起,可以相互佐证、相得益彰,便于读者更深刻地了解六盘山地区民间文化。
      在这本书出版之际,我还要感谢我的朋友李坷钟先生和杨佳年先生。李坷钟当时承包经营隆德县宾馆,他和杨佳年对六盘山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很感兴趣,我们几次接触交往,谈论的话题总是围绕着六盘山,和六盘山的绿色旅游和红色旅游(早在2002年,我们就提出了“红色旅游”一词)。那年9月,坷钟邀请我和佳年策划了《六盘山民俗文化旅漩资源开发论证座谈会》,邀请宁夏、甘肃民俗学界的学者专家,在隆德县召开了“六盘山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论证座谈会议”。9月25日至9月26日,我们组织学者、专家考察了六盘山地区的民俗文化和历史遗存,如六盘山、邸店、崇安草甸、马鹿坡和五锅梁等风景区,德顺军故址、六盘关寨、东山堡、广济禅寺塔下地下宫、北象山、韩公祠、龙王祠、广济禅寺、石窟寺、祝林寺,清凉寺、好水川古战场等历史文化遗存和红军长征纪念亭、红军长征纪念馆、西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单家集清真寺毛主席长征驻地以及民俗文化村杨店村、崇安等地方的历史文化内容,并拍摄了大量的电视录像、照片资料。之后,我在隆德宾馆主持召开了专题论证座谈会。与会学者、专家针对考察的内容,发表了有真知灼见的意见和建议。他们对六盘山地区丰厚的民俗文化内容和多样的旅游资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座谈会后,关陇民俗研究会还印发了《六盘山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考察论证座谈会备忘录》,备忘录就六盘山地区旅游的定位、意义,和开发思路、开发项目、开发方式,开发资金诸方面进行认真的思考。
     这次座谈会主要目的是:实地考察六盘山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现状,用科学的方法,辩证的关系,探讨、论证六盘山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定位、意义及可开发性、开发前景、开发价值、开发方式和开发内容与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开发思路。与会的学者、专家呼吁:六盘山旅游资源开发要坚持“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的相互结合。旅游资源开发定位要准确,要符合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思路要拓展,眼光要放远。开发六盘山旅游资源,要打好“六盘山”这个品牌,要和固原全市的旅游大趋势相吻合;要和六盘山周边县市的旅游景点连成“旅游黄金线”,开辟和发展关陇黄金旅游专线。六盘山旅游资源开发,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给予宽松、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优惠与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的投资与经营环境吸引投资。六盘山是隆德最大的,最有影响的“品牌”。六盘山不单因它的山大、山高而享誉天下,重要的是因为伟人毛泽东的那首气势壮阔的《清平乐·六盘山》词而名扬天下,是中国工农红军和众多的中国工农红军著名领导人在这座山上留下了足迹,提升了它的知名度。“不到长城非好汉”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它凝固了历史。要把六盘山建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内涵极丰富的旅游景区,那就首先要以“红色旅游”为主体,去发掘、去开发、去建设。要大力加强对六盘山“红色旅游”品牌的宣传,把“红色旅游”的“蛋糕”做大,把舆论工作做大,让社会各界达成一种共识和对高品位旅游资源的认识,形成开发潜力共识,开发方式的共识和开发前景的共识。也就是说,开发六盘山红色旅游是时势的要求,要积极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首先是舆论的支持,领导的支持,政府的支持。要把六盘山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作为隆德经济建设、两个文明建设和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的一件大事去做。政府要把六盘山旅游资源开发当作“牛鼻子”工程去思考、去定位。它是“朝阳”产业,这对宣传隆德、发展隆德、繁荣隆德都有推动作用。
     学者、专家就六盘山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开发方式等问题建议地方政府:要把近期开发建设的思路和目标放在六盘山纪念亭景区内充实完善。改造现有的景点,扩大、建设新看点。在纪念亭景区内建立“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词碑”、“名人吟六盘碑廊”、“长征翻越六盘山群雕”、“红军革命遗物陈列馆”;摸拟长征艰险、辛苦,建造大型的“长征精神”墙及“不到长城非好汉”碑亭;依靠丰台乡杨家店村建立“红军村”、“民俗村”,让旅游者吃、住、玩在村里,体验长征艰辛和六盘山古风古俗。开设“长征墨宝馆”,收集六盘山旅游、参观、考察的著名人物的墨迹。编辑、出版反映红军长征经过六盘山的图片、书籍、报刊资料。“名人吟六盘”诗文集,民俗文化资料。六盘山整个景区的配套设施,系列服务要跟上去,诸如交通、电力、通讯、餐饮、娱乐、休闲、卫生、停车场、旅游景点图示、宣传广告牌等。设计、生产反映六盘山地方特点的旅游纪念品和民间工艺品,增加六盘山旅游的历史、民俗的“文化”品位,以高品位的文化内容来吸引旅游者,要让旅游者有看的、有说的、有拍摄的。一句话,让旅游者旅游后有收获。在规划项目上要合理安排,在建设上要先易后难,先中心后外围。建设项目在设计时,赋予历史的、文化的内涵。建筑物要反映时代、反映历史,用最经济的建筑材料,建立最美的,最有艺术价值的“艺术体”。要有一套可实施的建设方案,附有文字说明和效果图。开辟“情人林”、“科善林”、“红军林”、“自愿者林”种植基地,保护自然生态。
     六盘山旅游资源开发一定要有充足的资金保证。学者、专家倡议:要成立旅游开发股份公司,集股扩股,吸收国内外文化、旅游投资商,争取联合地方企业、商人的资金。对一些历史意义深远,文化内涵厚重的项目,经过考察论证,申报国家立项,争取项目资金。要争取政府支持,取得承包经营权。有了经营权,就能实施宏伟的设想。要组织专家、学者对六盘山旅游项目作全面规划,逐项论证。组织技术人员对六盘山旅游景区进行勘测,确定开发项目,组织资金进行实施。专家学者一致建议:座谈会结束后,要积极投入开发的先期准备工作,包括启动资金,办公地址、办公设施、办公人员、起草相关文件。筹备成立“关陇旅游开发公司”,从事旅游景点的开发、管理、经营和服务。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自付盈亏。
     我们根据学者、专家的建议,在当年10月六盘山第一场大雪飞扬的日子里,我们开始对六盘山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的设计修订工作,在宾馆温暖的客室里,经过多半月的精心工作,编制了一整套方案,诸如《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亭景区开发建设规划书》、《关于开发建设红军长征六盘山纪念亭景区的可行性论证报告》、《六盘山长征纪念亭景区开发建设主要景点效果图》、《关陇旅游开发公司发起人股东协议书》《“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亭”景区旅游资源开发经营合同》、《宁夏关陇旅游开发公司章程(草案) 》等,正式上报固原市旅游局。2003年3月18日,固原市政府召开11个大局负责人参加的论证会。之后,再没有听到有关的消息。
     我还要感谢我的表弟杜斌和王周,杜斌和我是老骨肉亲,我们的父亲是亲表兄弟,王周的妻子杜勤是杜斌妹妹,他们又是骨肉亲了。我每次去西吉、固原考察,都是他们给以热情的招待,无私的提供文字图片资料,课题一书的图片和有关西吉县和固原市旅游方面的文字资料和优质量的图片都是他俩提供的。杜斌现在是西吉县文化馆馆长,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地方文化工作者,为人忠厚笃信,书法艺术秉承父亲杜振亚老人的风格,笔力遒劲,圆润洒脱,摄影艺术以地方民俗文化内容为题材,作品真实,视角感强,用光和构图都很精到。如果说读他的书法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的话,读他的摄影却给人一种苍老沉重、回归自然的情调。
     最后,我要感谢的一位年轻朋友---马多宁先生。认识小马的时间很短,是在新立、满强、宝全、永强等聚会接待清华大学来静宁进行社会实践的一组大学生的宴会上,他为人谦和内向,但才华出众。我知道他的名字时间很早,是他在成纪中学任教期间创办并主编《山花烂漫》校园文学杂志时,这本校园文学刊物,印刷精致,文章贴紧校园,得到国内许多教育大家的肯定和赞誉,就这一本《山花烂漫》给静宁教育、成纪中学带来了许多荣誉,成为静宁教育的一份无形资产。可是也因为《山花烂漫》给多宁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被调出成纪中学,到一个边远的山村小学去教书!后来他毅然去了静宁唯一一所民办高中,去实现他人生理想的价值。就在他奔忙自己工作的前后,我俩有了广泛的接触,成了往年朋友,他答应给我校对《六盘山地区民间文化论文集》,我把书稿给他,一个月后,他送来校对稿。他的认真负责,让我十分感动。我也是教师出身,从他的文字校对功力上,我看出了他执教的严肃与认真,以及他对校园刊物文章字斟句酌的严谨态度。马多宁是一位优秀教师!但愿他的生活像他的名字,多一分安宁,因为他很年轻,他需要时间去做自己的事业!
     这本集子出版在即,我想说的话很多,想感谢的朋友也很多,我之所以写他们,感谢他们,是因为他们在这本集子成文之前,都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为我的考察活动都给予支持和鼓励。
但愿好人一生平安,我们的友谊永存!
     最后,我想谈谈《六盘山地区民间文化论文集》的主要内容问题。
     本集为什么叫“六盘山地区民间文化论文集”呢?
     因为我们生活的这块地方,无论从地域范围、地理概念、或古代历史文化范畴而讲,都是属六盘山系的地域,六盘山地区是一个大的地域范围,是一个宽泛的民俗文化概念、一个久远的历史、自然环境观念。任何时候,任何人也无法改变的事实。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六盘山地区历史地理民俗文化资源纵揽》一文中有详尽的论述。
    《六盘山地区传统文化艺术综述》一文例举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而论述它们的艺术特征、社会功用,以及六盘山地区民间文化生态的抢救等问题。
    《六盘山地区社火形式》全面介绍了六盘山地区的社火形式,诸如旱船、高跷、榔头车子、高台、马社火、曲子戏、小曲 、狮子、纸马、跑驴、眉户、笑摊、吆牛、扭秧歌、站故事、社火会演等。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这些民间艺术基本上濒临绝境,用文字记录下来,也是一种保护方式。
    《六盘山地区民族民间文化的立法保护问题试探》一文从六盘山地区的地域概念及历史文化渊源、 民族民间文化的概念、六盘山地区民族民间文化的性质、六盘山地区民族民间文化的保存和保护状况、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立法与保护、对六盘山地区民族民间文化立法保护的一点建议等方面进行论述,对六盘山地区民族民间文化立法保护的提出建议,试图引起官方对民族民间文化立法保护工作的关注。
    《关陇神话圈与精彩的神话时代》第一次提出了“关陇神话圈”的学术问题、解析关陇地区的神秘文化、探究大地湾文化揭示的历史意义。
    《〈黄土塬谣〉与黄土高原风格》是我为自己创作的《黄土塬谣》歌词,由平凉电视台摄制成WTV音乐电视片,1998年获全国第三届百家电视台电视音乐节目展评银奖后,在苏州颁奖会上关于黄土塬民俗文化的一篇交流文章。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宁夏“泾源县“回族踏脚”调查工作方案》一文是我为泾源县撰写的工作方案。依据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要求,从“踏脚”之乡的地理自然及历史文化、“踏脚”产生的历史背景、 “踏脚”的历史渊源及特点、“踏脚”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及影响、开展“回族踏脚”保护工程的目的与宗旨、保护工程主题、社会效应、“踏脚”普查办法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民俗碎语》是我在民俗文化研究方面的杂感和议论。
    《西王母传说的演变》、《西王母民俗文化(神话)研究窥视》是我对西王母文化(神话)的系统研究文章。针对学术界长期以来对西王母文化研究的一些偏颇理论,从关陇地区大量的民俗文化事象,引证史料,纠正“西王母文化”源地昆仑之说。
    《关于伏羲文化圈》、《“伏羲文化既华夏民俗文化前景展望研讨会” 主要论文论点》两篇文章,是针对天水、静宁两地关于“伏羲故里”之争、为澄清历史事实而撰写的。用“伏羲文化圈”的理论回答、阐明一位远古神话人物的活动足迹;引用大量的文献史料,说明“成纪在静宁”、“伏羲庙遍迹华夏”的历史事实。并以当代学者关于“成纪”、“伏羲氏”、“伏羲文化”的论点,在国内首先提出 “伏羲大文化”的观点。
    《全国第六届社会人类学高级研讨班学习手札》和《赴江西省参加“发展民俗旅游工艺品合作洽谈会”纪事》是我2000年参加在兰州召开的全国第六届社会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的学习笔记,和2001年8月应江西刘筱蓉女士之邀,赴江西省参加“发展民俗旅游工艺品合作洽谈会”,在火车上就民俗旅游产品内容的开发和在余江县考察期间所思考的一些问题而所发的感言。
   《泾源县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意见报告书——关于乡村区域经济与文化旅游协调发展的思路》是我针对泾源县旅游文化资源现状,泾源乡村社会发展的人文经济之路及文化产业开发与乡村文化资源保护等问题,为泾源县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撰写的一份报告书。
   《甘肃民间传统节日及其社会功用、保护问题浅谈》是我与王莲喜合作的一篇论文,文章要举了西北各地民间传统节日及民间传统节日活动内容及形式,论述民间节日的社会功用、保护民间传统节日的措施和办法。
   《弘扬平凉优秀传统艺术建设队伍,整合资源,发掘、保护地域民间文化—平凉民间文艺工作报告》,是2005年1月,在平凉地区撤地设市后,第一届平凉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上作的报告。长达1万多字的报告,对悠久的平凉民间艺术丰富的内涵、多样的形式及平凉民间文化的成就、平凉民间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平凉民间文化的工作及希望、民间文艺队伍建设、今后如何开展平凉民间文艺活动,继续搜集整理民间文艺作品、开展民间艺术的普查工作,摸清家底,盘和民间艺术资源等问题作了全面的、客观的、公正的、实事求是的总结。
     《六盘山区回族“花儿”的传布及其它》是我与王莲喜合作的一篇论文,2004年参加了临夏回族“花儿”学术研讨会。这是一篇关于六盘山区回族“花儿”的专题论文,我们对六盘山区回族“花儿”的传播历史、六盘山区“花儿”的内容、六盘山区“花儿”的美学价值与悲剧色彩以及六盘山区“花儿”的生存与发展等问题,作了比较详尽的论述。
   《陇东剪纸艺术浅释》、《陇东刺绣的种类、特点及意义》两篇论文,是对陇东地区剪纸、刺绣艺术作品社会价值的一次重新认识过程,也是对其艺术内涵、负载的民俗文化进一步探究的过程。
     《关陇地区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问题试论》、《21世纪六盘山地区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开发》、《六盘山区回族舞蹈的渊远现状及其保护与发展》(王莲喜)等论文,对关陇地区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六盘山地区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开发、六盘山区回族舞蹈的渊远、保护与发展等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时期,学术界十分关心的重大问题,在进行了大量、艰辛的田野调查之后,应用民间文化学、民俗学的理论观点,对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开发、六盘山区回族舞蹈的保护与发展诸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符合六盘山地区实际的保护和开发意见。
   《黄土沟壑:陇东民俗文化的独特景观》(王知三、陈宝全)首先提出了一个新鲜的问题:黄土沟壑文化。黄土沟壑文化就是在广阔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一种民俗文化景观,沟壑文化离不开黄土高原的哺育。时代发展到今天,生活在黄土沟壑上的人们的生存现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曾与人们相濡以沫的黄土沟壑文化事象,绝大部分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它们生于黄土、长于黄土地,而今它们中的一部分已不能适应人们日益发展的需要,又被黄土沟壑厚厚的黄土淹没,濒临消失的边缘。
    黄土地上的人们一直把耕种收割、吃喝玩乐、辛劳与欢乐、以及春夏秋冬都珍藏在沟壑里,社会学家、民俗学家走进了黄土沟壑,他们到这里来体验 “荒凉沟壑” 的传统农耕文明的百姓精神。《马嘴年事》、《坐纸:一个传承了三百多年的年祭活动》等文章,都是关于黄土沟壑文化的纪事。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副副理事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理事长、著名民俗学家陶立璠先生在百忙中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先生在序言中,对拙著出版的社会意义、学术价值以及对我们做人、做学问的高度评价,让我们十分感激和慰藉。
     在这里,我们特别表示衷心的谢忱!
     由于我们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的理论水平有限,本书入编的理论文章无论在选题、引用资料、或论证、阐发主题诸方面,存在纰漏,谨请读者和朋友们原谅!

                                                   王知三
                                           2006年3月于云鹤书斋
 楼主| 发表于 2006-6-29 16: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六盘山地区民间文化散论》跋

    该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400页,4页码作者生活彩照,30多万字。定价32元。如喜欢的学者,请付足邮资,本人可以寄赠与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1 20: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