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52|回复: 15

【论文】詹娜《“种地”:一个生活场景的文化解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1 12:3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詹娜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 民俗学博士 
邮编地址:同吉国秀
E-mail:zhanna@e130133.com 
[ 本帖由 车莫莉 于 2006-7-3 18:23 最后编辑 ]

种地:一个生活场景的文化解析.doc

47.62 KB

 楼主| 发表于 2006-7-1 12: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詹娜《“种地”:一个生活场景的文化解析》

调查照片上传几张,大家看看吧!
DSCN2274.JPG
 楼主| 发表于 2006-7-1 12: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詹娜《“种地”:一个生活场景的文化解析》

照片2
DSCN2270.JPG
发表于 2006-7-1 17: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詹娜《“种地”:一个生活场景的文化解析》


2005年度搞笑诺贝尔奖揭晓 人造狗睾丸获医学奖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8日03:51 重庆晨报



10月7日,科学杂志编辑马克·亚伯拉罕担当“搞笑诺贝尔奖”的大会主持人。

  据美联社7日报道,在诺贝尔奖各个奖项纷纷出炉之际,一年一度的“搞笑诺贝尔奖”(IgNobel)也于6日在美国剑桥市哈佛大学桑德斯剧院中揭晓。“搞笑诺贝尔奖”于1991年在美国创立,宗旨是“表彰那些不能也不应该被重复的科学研究”,让人们“先是大笑,然后开始思考”。

  医学奖 人造狗睾丸给狗尊严

  2005年“搞笑诺贝尔”医学奖颁给了一个名叫格雷格·米勒的美国密苏里州男子,因为他给阉割的狗发明一种“人造狗睾丸”。

  自米勒10年前给一只名叫马克斯的洛特维勒犬装上第一对“人造狗睾丸”后,他就开办了“人造狗睾丸”邮购公司。为了适应不同的狗,米勒的“狗睾丸”还分不同的大小、形状、重量以及坚固度。该产品网站称,“人造狗睾丸”可让受阉割的宠物狗重获自然的外表以及自尊感。

  生物学奖 研究131种青蛙气味

  尽管“搞笑诺贝尔奖”远没有真正的诺贝尔奖那么有名和受人尊敬,但许多科学家仍然希望能获得这一幽默性奖项。获得本届“搞笑诺贝尔”生物学奖的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科学家本杰明·史密斯就是自己向评奖委员会提名自己的研究成果的。

  史密斯的生物研究内容是分析131个种类的青蛙在压力下发出的各种不同气味,根据他的研究,一些青蛙的气味像腰果味,还有一些青蛙气味闻起来像甘草味、薄荷味以及烂鱼味。

    化学奖 在糖和水中游泳哪个快

  今年的“搞笑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的爱德华·卡斯勒和布赖恩·盖蒂尔芬格两人,他们一直在研究人在糖浆中游泳是否比在水中游得快。

  他们计划向游泳池中先后倒入相当于20节车厢的玉米糖浆和水的混合物,却被明尼阿波利斯市政府制止,并被要求征收2万美元的额外清洁费用。当地政府认为,这么多糖浆一下子排入下水道,可能引发下水道堵塞。

  于是,两人只好将310公斤重的瓜尔豆树胶粉倒入游泳池中,代替糖浆进行研究。爱德华道:“我们第二天早晨去看时,游泳池中的液体看起来就像是稀释的鼻涕。”不过16名志愿游泳者仍然奋不顾身跳了下去。经爱德华测试后发现,更浓厚的液体可以增加游泳者的双手击打力,但同时也会增加身体的阻力,因此在水中和在糖浆中游泳的速度没有明显区别。

    物理学奖 用78年来观察沥青水滴

    “搞笑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沥青水滴”实验。这是一个从1927年一直持续到今天的研究。为了证明沥青是液体,1927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专家托马斯·帕奈尔将一些沥青融化到了一个漏斗里,然后冷却。帕奈尔开始等待,等了8年,第一滴沥青水滴终于淌了下来。他又等了9年,终于等到了第二滴。

  当帕奈尔去世后,约翰·梅恩斯顿继续了这一实验,第8滴“沥青液体”在2000年滴了下来,如今梅恩斯顿正在望穿秋水地等待第9滴“沥青液体”掉下来。

  和平奖 让蝗虫看《星球大战》

  本届“和平奖”奖给了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两名研究人员克莱尔·里德和彼得·西蒙斯,他们在一些蝗虫面前播放电影《星球大战》的片断,并通过仪器监控这些蝗虫的大脑活动情况。

  西蒙斯称,他们的研究有着严肃的目的:理解蝗虫逃避捕掠者或避免碰撞时的大脑运动机制,可能会对未来汽车安全系统的设计非常有用。

    文学奖 竟奖给电子邮件诈骗犯

  本届文学奖颁给了以骗财为目的的“尼日利亚邮件”炮制者。这些诈骗电子邮件都编造了一系列令人心动的宝藏故事:“宝藏主人”要求收信者提供一笔微薄的金钱援助,好资助他去获取另一笔钱财,而作为报酬,寄钱者将获得一笔慷慨的财宝分成。

    真诺贝尔获奖者来颁奖

  据悉,给“搞笑诺贝尔奖”得主颁奖的嘉宾都是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今年出席“搞笑诺贝尔奖”颁奖现场的还有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罗伊·格劳伯。本周,他获得了真实版的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沈志珍编译)
发表于 2006-7-1 17:39: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詹娜《“种地”:一个生活场景的文化解析》

对不起,发错地方了。
发表于 2006-7-1 18: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詹娜《“种地”:一个生活场景的文化解析》

我对这样的实地研究很感兴趣。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有关生产的民俗和技术的确研究不够,就是民俗的描述也很不够。也许有人对这样的研究不屑一顾,认为应该在书斋里将文献的检索与考证一一弄清才是做学问,其实忘记了民俗研究的当下立场和对象有一块很重要的领域就在我们自己的故乡啊。
发表于 2006-7-1 18:46: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詹娜《“种地”:一个生活场景的文化解析》

还有一个问题,H老太太家里那天是种的什么啊?玉米?高粱?小米?谷子?种子的处理就仅仅是用化学药品裹一下吗?种子是自己预留的还是买来的?讨来的?赠送的?
我是南方人。我们这里种地都是具体所指,如种玉米,种红薯等。没有宽泛的指称。
这也许也是南北农村种地在语言学意义上的差别吧。谢谢作者!
发表于 2006-7-1 19:37: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詹娜《“种地”:一个生活场景的文化解析》

田蒙 于 2006-7-1 18:42 写道:
我对这样的实地研究很感兴趣。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有关生产的民俗和技术的确研究不够,就是民俗的描述也很不够。也许有人对这样的研究不屑一顾,认为应该在书斋里将文献的检索与考证一一弄清才是做学问,其实忘记了民俗研究的当下立场和对象有一块很重要的领域就在我们自己的故乡啊。


呵呵,讲个典故,以前在美学圈子里面混,有位人高马大精力过剩的老兄对生命哲学、感性美学津津乐道,“当下”(present)是其最喜欢用的关键词之一,几乎三句话就要出现两次“当下”,当下就当下了,这老兄又偏偏喜欢引经据典,拉康、德里达、福科、巴塔耶等等法国玄虚哲学家都让他当成了“当下”哲学的发言人,把个本来简单的“当下”忽悠的迷离恍惚,大家不满,就给他起了个“当下”的外号,后来叫得多了,以讹传讹,就叫成了“裆下”,这位老兄生性动物凶猛,且常常忘记拉裤子上的拉链,这个雅号,倒也名副其实。


[ 本帖由 戈兰 于 2006-7-1 20:09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6-7-1 22: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詹娜《“种地”:一个生活场景的文化解析》

物理学奖 用78年来观察沥青水滴

    “搞笑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沥青水滴”实验。这是一个从1927年一直持续到今天的研究。为了证明沥青是液体,1927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专家托马斯·帕奈尔将一些沥青融化到了一个漏斗里,然后冷却。帕奈尔开始等待,等了8年,第一滴沥青水滴终于淌了下来。他又等了9年,终于等到了第二滴。
  当帕奈尔去世后,约翰·梅恩斯顿继续了这一实验,第8滴“沥青液体”在2000年滴了下来,如今梅恩斯顿正在望穿秋水地等待第9滴“沥青液体”掉下来。


    太棒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7-2 14: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詹娜《“种地”:一个生活场景的文化解析》

楼上的楼上的朋友你好,你对生产民俗及技术民俗的理解与研究看法,我很是赞同,也正是出于这种研究定位与立场,我把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定为最常态的民俗事象,探讨农耕技术民俗的传承与变迁问题。这篇文章是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一小部分,有关老太家种的是何种谷物、种子的具体使用及来源等在论文其他章节都有涉及,在此则没有再做深入的描述,这纯属本人的疏忽啦。再有,老太家种的谷物是苞米,我的田野调查地点以山地居多,受自然及地理环境的制约,作物品种较为单一,主要以玉米为主,少有其他作物。所以,当地居民大多直接以“种地”相称,较少做细致的划分。
发表于 2006-7-2 23: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詹娜《“种地”:一个生活场景的文化解析》

很想拜读,就是打不开文件,不知为什么.遗憾!
 楼主| 发表于 2006-7-3 18: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詹娜《“种地”:一个生活场景的文化解析》

吕微 于 2006-7-2 23:24 写道:
很想拜读,就是打不开文件,不知为什么.遗憾!


哈,吕老师就是非同常人呀,难为你打不开啦,我已试过,打开很容易的呀!我已重新上传,您再试试吧! 倘若再不开,您告我您的邮箱地址,直接送到您处!
发表于 2006-7-3 18: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詹娜《“种地”:一个生活场景的文化解析》

还是打不开,是我自己的电脑有问题,不是别人的问题,我的地址:lvwei@cass.org.cn,添麻烦了。吕微致敬
发表于 2006-7-9 14: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詹娜《“种地”:一个生活场景的文化解析》

车莫莉 于 2006-7-1 12:33 写道:
世界民俗学以及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范围逐渐经历了一个由小及大、由宽及宽的发展态势。


    是“由窄到宽”吗?
    大小、宽窄的问题,可能要辩证的看,在民俗学之初,与其他学科交融的多,往往在某些方面更为宽泛呢。就像学科分割之后,精专却显得狭隘了。

   师妹的论文,角度很有趣,关注的是吕微老师反复强调的那种民众的生活本身。但可能需要注意行为描述的同时,要多听听被调查者自己的话,还有你内心的疑问以及对方的回答。如在种地的前前后后他们都怎么说的?种地不仅仅是一家一户的事,还要接受村落熟人社会的评价,所以,你举的那个同村被儿子们怠慢的老太太等的例子就很好。这些言行里有对土地的态度,对合作的态度,对家人的态度等等。另外,你与他们是什么关系?若是陌生的,他们的行为更可能是表演给你看;若是熟悉的,他们的行为即使是表演的,也瞒不过你的眼睛、耳朵和心灵。
    我想任何一个家庭都可能有矛盾,这在帮忙老人的问题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人们总是在责任与义务,在得与失之间摇荡。这种家庭伦理在种地过程中会有显现吗?仅就其中一个儿子、媳妇没有来种地来说,其他的人多少会有想法吧,他们能给出什么解释呢?家庭伦理中,除了长幼秩序、男女有别之外,在各个儿子之间总讲究一种公平,而在儿子、女儿之间则讲究内外差异。这些在种地的事件里是否也有含蓄地表现呢?还有各个妯娌之间、姐夫与小舅子小姨子之间不开玩笑吗?每个角色都在种地的时候具有自己的特点,大人们干活并互动,小孩子们视之为游戏和玩耍,所有的日常关系都能在这一刻或多或少地流露出来。
    你的论文让我想起自己家种地的情景:欢快的、劳累的,还有微妙的或针锋相对的矛盾,这些都汇集成的种地行为,就是仪式的展演。
[ 本帖由 宜家 于 2006-7-9 14:26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7-10 19: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詹娜《“种地”:一个生活场景的文化解析》

师姐不仅人漂亮,贴子也漂亮。你提出的这些问题对我很是有益,我会继续努力思索的,有些问题虽然略有想到,但还是流于表面,我想,我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劳动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1 07:1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