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100|回复: 32

【论文】施爱东:顾颉刚故事学理论回顾与方法检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5 19: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不起诸位:
论文交晚了,匆忙之间,只能先提交这样一份未成文稿。
钟先生在世时说过: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是民俗学界的“论语”。谁没有读过这篇文章,就千万不要说自己已经入了民俗学的行。
因此,我提交的这个论题,是所有人都可以发言的论题。相信每个人手上都备有为此而准备的大砖头。

一个人的脑袋就是一条死胡同。个人思想问题,很容易一条道走到黑,如果能多一些脑袋帮助思想,就能多提出一些问题,这无疑等于多指了一些道路,兴许正是这些道路,帮助作者走出了死胡同。
了解施爱东的人,就决不会手下留情。
敬请拍砖!


[ 本帖由 施爱东 于 2006-10-11 21:22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6-7-5 22: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施爱东:顾颉刚故事学理论回顾与方法检讨

这个夏天真热啊!
读了爱东兄的论文,没有头晕,却像喝了一杯冰茶。
大约是头绪梳理得很清晰,也没有繁琐考证,所以能如此吧。
发表于 2006-7-6 07: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施爱东:顾颉刚故事学理论回顾与方法检讨

黄景春 于 2006-7-5 22:23 写道:
这个夏天真热啊!
读了爱东兄的论文,没有头晕,却像喝了一杯冰茶。
大约是头绪梳理得很清晰,也没有繁琐考证,所以能如此吧。

学理科出身的人,难得有戈兰兄这样文采飞扬的。
所以我只能做老实文章。
尽量用大实话把自己想表达的事说得清清楚楚。甚至不惜把数学公式也套到顾颉刚先生的文章上。实在是对老人家的莫大冒犯。罪过!
我只会甲乙丙丁、ABCD、1234,要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活转来,肯定骂我开中药铺子。
骂就让他骂吧,谁叫我不是戈领导呢。



[ 本帖由 shi 于 2006-7-6 07:33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6-7-7 10: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施爱东:顾颉刚故事学理论回顾与方法检讨

施老师很善于运用多学科的术语,比如本文的“有且只有”等,还引入了一些理论,像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蝴蝶效应啊什么的,本文还用印度洋海啸打比方,有意思!
发表于 2006-7-7 10: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施爱东:顾颉刚故事学理论回顾与方法检讨

施老师是气象学出身,能对老专业的各种理论和术语驾轻就熟,我想做民俗学研究不妨和自己擅长的专业或以前的专业结合起来,他山之石嘛!
发表于 2006-7-8 13: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施爱东:顾颉刚故事学理论回顾与方法检讨

    理论批评是非常有启发的,却很难写,一般的人做不来,需要像施兄那样敢于批判才行。
     孟姜女故事的历史研究,当然无法复原口头流变的历史,这不是历史研究方法的缺陷,而是由于历史“大浪淘沙”的本质决定的。尽管如此,它却能让人看到历史过程中口头变异的趋势和力量,特别是在这种纵向推进的历程中那些来自横向时代的文化要素被固着在故事里,因世代的讲述者和听众如此喜爱而经久不忘。故事的完型是受着这两种力量的牵引吧。施兄已谈到这两种因素,但我觉得在顾氏的研究里,这纵横的两者是关键。简示如下:

夫战死,杞梁妻拒绝郊吊                                     +先秦文化地理背景
↓←哭夫
夫死,杞梁妻哭夫
↓←崩城、崩山                                             +西汉文化地理背景
夫死,杞梁妻哭夫、崩城或崩山            
↓←长城、滴血认骨                                         +隋唐文化地理背景
征夫死,被筑入长城,杞梁妻哭夫、崩长城、滴血认骨            
↓←杞梁避役、婚配、送寒衣、孟姜女名字的变异与固定         +唐宋文化地理背景
征夫避役,婚配,征死,被筑入长城,孟姜女送寒衣、哭夫、崩长城、滴血认骨
↓←杞梁名字的种种变异                                     +元代之后背景
我们所熟悉的孟姜女故事完型                                 +当代以及各地域文化背景

另外,您文中的最后一部分,我觉得对流传中A-B-C的演进过程,不如说A—A1—A2—A3……,因为变化中总有积淀。同时,因为从A—A1—A2之间在前后传承中有日益稳定的东西积累下来,那么即使在两两之间发现新的材料,也不能断定原先的解释毫无意义(当然这种解释要发现稳定性的规律),只是在接近真相的程度不同而已。

[ 本帖由 宜家 于 2006-7-8 14:04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7-8 16:44: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施爱东:顾颉刚故事学理论回顾与方法检讨

谢谢宜妹妹的意见。
我就知道你肯定不会把我的文章扔在一边不管的。

关于对顾先生孟姜女故事研究的反思,我脑袋里面想到的,比我现在写出来的要复杂,我曾经私下与泳超兄及魁立老师交流过,但当时我是借助于图形来表述的。我根本就还没想好如何用文字来清楚地表达我的那些想法,又没有西村那样的绘图能力,所以,正苦恼中。
时间太仓促,我还没来得及把脑袋里想的都写出来,这些天我得好好想想,如果想不出,那就只好等武汉会议上当面画图给你看了(也许,这正是一个借口,呵呵)。

发表于 2006-7-8 18: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施爱东:顾颉刚故事学理论回顾与方法检讨

   这两天,我这里校园网在维修,不通,要不早就上来瞎说了呢。
    文字与画图,无论哪个方式,能说清楚的就是好呗。
    顾颉刚先生的研究方法,我说不好,我还是被孟姜女故事意义所吸引。在这种意义的揭示上,顾先生也有他的贡献,只是最后用来印证故事演进的历史。把随着历史增进的故事情节的意义作为佐证,我觉得像一种“意义”的牺牲。
    顾先生早就说过:“原来她们把自己的哀感算做杞梁妻的哀感,她们要借了她的故事来消除自己的块垒呢!”也就是说,他把孟姜女的故事看成“女人的故事”,而且是与男人相关的女人的故事。从我搜集的资料来看,女人讲述者居多。那么,传说之内,孟姜女哭的是长城就是一种象征,借用邓迪斯一个词来说,具有“阳刚气投射的性质”。传说之外,世世代代的孟姜女都要哭,所哭的长城就不仅仅是长城了。丈夫是女人在陌生的夫家唯一的依靠,活着的男人是女人生活和感情的全部,但是,死了的丈夫和男人,则会变成一块墓碑,更有甚者是一座牌坊。这一支柱的倾折,是女人一生的悲哀。不哭奈何?总要有缓解精神的压抑和苦痛的途径。如果这一象征来看,长城的倒塌是女人现实里和心目中的男性精神支持的坍塌与失落。
    上面的部分想法,曾和您提及过,写在这里,权做回应。  
[ 本帖由 宜家 于 2006-7-8 18:09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7-8 19: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施爱东:顾颉刚故事学理论回顾与方法检讨

宜家 于 2006-7-8 13:55 写道:
尽管如此,它却能让人看到历史过程中口头变异的趋势和力量。

  这句话对我很有启发。
  看来我还是绕不过这个问题:顾颉刚历时研究范式中,哪些因素是历时研究能够把握的?哪些因素是历时研究无法把握的?如何使用二分法来认识顾颉刚的研究范式?
  我原来也想过这个问题,但只要稍微往深里一想,脑袋里面就是一团浆糊。起码在目前,我还没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就想偷偷懒,不提它。
  单纯的批评比起二分式的检讨要容易多了,我本想绕开这个问题,但你的提醒让我意思到,这也许是我绕不开的问题。
  你说得很对,顾颉刚范式尽管有许多无法完善的缺憾,但他对“历史过程中口头变异的趋势和力量”的把握是精当的,也就是说,无论他对每一次变化的社会文化解释是否正确,他对于口头传统历史发展的变化趋势的把握是不会错的。
  当然,这个想法得好好打磨,我还得想想该如何去论证。

 楼主| 发表于 2006-7-8 20: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施爱东:顾颉刚故事学理论回顾与方法检讨

宜家 于 2006-7-8 13:55 写道:
我觉得对流传中A-B-C的演进过程,不如说A—A1—A2—A3……,因为变化中总有积淀。同时,因为从A—A1—A2之间在前后传承中有日益稳定的东西积累下来,那么即使在两两之间发现新的材料,也不能断定原先的解释毫无意义(当然这种解释要发现稳定性的规律),只是在接近真相的程度不同而已。

  你说的很对,A-B-C的演进过程中,对演进的解释,既有不稳定的一面,也有相对稳定的一面,不能一概认为毫无意义。
  我的语言表述,理科色彩还是太浓,习惯于使用祈使句、肯定句或否定句来下判断,把一个本属于或然性的问题表述成了必然性的事件。
  我要好好地学学如何圆融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会把话说得“温柔”一点,使文章不要太硬,以至于伤人伤己又伤文。

发表于 2006-7-8 20: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施爱东:顾颉刚故事学理论回顾与方法检讨

施兄若“温柔地思想”起来,咱很难想象。
罡风劲吹自有它的特点呢,冷硬却也提神。
 楼主| 发表于 2006-7-12 12: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施爱东:顾颉刚故事学理论回顾与方法检讨

我一块接一块地把我家的砖头往外扔,回报率却很低。
只有宜妹妹给我扔回两块砖头。

砖头太少,看来房子是一时盖不起来了。
因为有些急事,我今天就得收拾东西去武汉,如果没有房子住,我就先在长江大桥下面呆几天吧。黄鹤楼上要买门票,桥下孔洞里应该是不用门票的。
等到桂园的客房开张了,大家记得到长江大桥北边第三个桥墩下唤我则个。

真希望在我不能上网的日子里,有人朝我院子里扔一地砖头(实在没有砖头,扔一地鸡毛都好过什么也不扔)。这样,武汉回来,我就可以加紧盖几间茅庐,大家来北京时,我能在蓬荜中给大家下点面条。

发表于 2006-7-12 15:51:57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施爱东:顾颉刚故事学理论回顾与方法检讨

施爱东 于 2006-7-12 12:39 写道:


因为有些急事,我今天就得收拾东西去武汉,如果没有房子住,我就先在长江大桥下面呆几 ......

听说武汉整顿市容,这一阵风声正紧,长江大桥下不是宜居之地,请大侠小心为妙,别被收容了。
发表于 2006-7-13 09: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施爱东:顾颉刚故事学理论回顾与方法检讨

这下子,搞得大家去心似箭。
不行,罚他几块砖头,趁院子里没人,快扔。

[ 本帖由 宜家 于 2006-7-13 10:22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6-7-13 10: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施爱东:顾颉刚故事学理论回顾与方法检讨

一个问题:
同样是关注了历史和地理因素,那么,顾颉刚先生的研究理路与西方历史地理学派的理论方法之间有哪些差异呢?

看这位兄台没空说话的时候,挺有意思。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2 11: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