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77|回复: 5

06届学生民俗学毕业论文之一:海沧烧王船仪式表演及其象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7 20: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海沧烧王船仪式表演及其象征
    ——海沧区钟山村烧王船民俗活动调查

【摘要】  在闽台沿海一带,至今仍有许多地方举办烧王船民俗活动,信仰“代天巡狩”王爷神,也流传着许多不同版本的王爷传说。
目前,学术界对“烧王船”民俗活动的研究,尤其缺少以现代人类学的角度来剖析烧王船民俗仪式及其仪式象征等问题。本文即以海沧区钟山村烧王船民俗活动调查个案为例,通过对该村烧王船仪式的调查、深描和研究,来探究这一闽台共有民俗的仪式特征,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考,让读者对这一民俗风情仪式有感性的认知,再从其间探讨烧王船仪式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 烧王船  仪式与象征  民俗调查  王爷传说  钟山村

【中图分类号】106.7  

                                 引   言
    民俗是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以一种思维形式出现时,它是一种民俗心理、民俗观念,当它以某种行为方式出现时,就构成某种信仰活动或民俗仪式。① 2004 年 12 月 15 日,海沧区钟山村三年一度的烧王船民俗活动如期举行,其以盛大的仙舟游境的行为方式出现,不可不谓之为一种民俗仪式。仪式作为一种原始思维方式,其中蕴含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其象征意义。

    这一仪式表演的背后究竟蕴藏些什么呢?它又是如何表演的?当地村民为何如此花巨资造一艘真船,并将之连同大量活牲什物烧给“王爷”?仪式表演究竟象征什么意义?笔者即欲以海沧区钟山村烧王船民俗仪式表演的个案调查研究为例,来剖析这一民俗仪式背后所蕴藏的象征意义问题。

               一、关于仪式与象征的概念
   
    在讨论烧王船仪式及其仪式象征之前,有必要对仪式和仪式象征这两个概念进行说明。
关于仪式,人类学的大师们有不同的见解。杜尔凯姆及其弟子认为人类活动分为神圣的活动与凡俗的活动两个对立的部分,而仪式则是行仪者赖以与神圣发生联系的一组实践,此为狭义的仪式;利奇则认为仪式包括从日常问候、咒语到天主教大礼拜弥撒,或祖尼人的沙拉科庄严典礼的各种各样的行为,此为广义的仪式;比较折衷一点的观点是特纳的,他认为仪式是伴随社会变迁、具有典礼的形式,并用以肯定特殊的社会地位这样一类的行为。无论上述观点分歧如何,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仪式必然与典礼及日常礼节密切相关。②

    关于象征,同样有多种不同的理解。美学家黑格尔曾经从艺术的角度谈论过象征,他把象征分解为两个因素:第一个是意义,即事物象征的或暗示的意义;第二个是这意义的表现,即外在事物。他说:“意义就是一种观念或对象,不管它的内容是什么,表现的是一种感性存在或一种形象。”③他对于象征所做的阐述,虽然指出了象征可以分解为意义(即事物象征的或暗示的意义),以及这意义的表现(即外在物)两个构成因素,但相当模糊。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在《人类及其象征》中这样界定象征:所谓象征,是指术语、名称,甚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但是,除了传统的明显的意义之外,象征还有着特殊的内涵,它意味着某种对我们来说是模糊、未知何遮蔽的东西。象征有着广泛的“潜意识”方面,并且从没有被明确地加以规定或充分地解释过,也没有谁能做到这一点。④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特纳(Turner V.W.)说:所谓象征,是将身体的、道德的、政治经济的作用加以现实的手段;这样的象征之力,在部族社会中见于通过礼仪的临界状态(如成年仪式的情形,在礼仪中途既非孩子也非成人的状态),或者在历史性的过渡期社会为危机所环绕之际,最为显著。⑤

     刘锡诚这样认为:“象征是外在的感性事物的形象,暗示一种抽象的、普遍性的意义。象征所给予人们的或要使人们意识到的,不是这个具体的、外在的事物的本身所具有的直接意义,而是以其某些特征所暗示的普遍性的意义。”⑥


                二、海沧区钟山村人文地理调查

    (一)海沧区钟山村地理位置及经济状况

    海沧区钟山村,地处海沧区区政府大楼与石塘生活区附近,其东北靠近石塘村,东南偏东和东屿村接壤,东南偏南为渐美村,西南方是卢坑村与海沧区目前最大的台资企业翔鹭涤纶化纤有限公司,西北方向靠山,东南地带原为一片海,现被围填起来兴建海沧区区政府大楼,该村离海沧管委会仅1公里。省道319线与通往海沧国际货柜码头的兴港路从该村经过,交通便利。该村现有人口1833人,占地面积22公顷,年人均收入达3350元,居民所住房屋为两层及两层以上有450多栋。该村村民现在主要从事种植业(以种菜和种水果为主)、运输业、商业,也有到附近及外地打工的。据村委蔡通行先生介绍,该村每天为厦门岛内输送的蔬菜量占总供应量的40%,居民生活水平属中等偏上,普通居民经济水平较为平衡,属闽南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村落。

    (二)烧王船民俗
     烧王船,是闽台沿海地带民间长期以来盛行的一种敬奉海神传统民俗活动,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有的地方三年举办一次,有的地方则四年举办一次。各地为了答谢祭拜所信仰奉祀的王爷——“代天巡狩”神,特地花费巨资打造一艘华丽的王船作为贡礼,奉献给王爷。整个活动大致有“造王船”、“迎王船或称仙舟游境”和“烧王船或称送王船”三大环节,其中以“烧王船”这个环节为最高潮。虽然各地信奉的王爷名字不尽相同,流传的王爷传说也有多种说法,如“瘟神说”、“郑成功说”、“进士说”等等不同版本的传说,但透过这种仪式,我们可以发现,村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祈求王爷保佑百姓平安。

    在厦门市海沧区钟山村也盛行着这一民俗活动,每三年举行一次,活动规模一届胜过一届,每届活动都在周边地区形成不凡的影响。“这一自明朝初期流传至今远近闻名的盛大活动,它象征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百业繁荣。” ⑦“文革”期间,由于政府不允许搞此类活动,曾经中断了十多年。改革开放后,政府又放开政策,不明确反对也不支持举办这样的民俗活动。1980年,该村举办水美宫第一届庙会游园活动,即所谓的“烧王船”民俗活动,三年一度依此类推,2004年就是该村的第九届“烧王船”民俗活动。2004年12月15日(农历十一月初四)这天,钟山村举行“仙舟游境”和化吉(即烧王船)两个环节。


              三、 烧王船民俗仪式

    该村的整个“烧王船”民俗活动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造王船”
    第一步骤是 “竖旗杆” ,时间是八月十六日,这一步骤并非简单的开始,其中蕴含着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即王爷即将巡游到此地了。人们用古时迎接上级官府下乡视察的方式(“竖旗杆” )来迎接王爷,此举待遇,寓意非凡,即是在向王爷表达欢迎之意,同时也在向全村百姓宣告钟山村新一届的烧王船活动正式开始了。
   第二是“安栈”(也叫“安龙骨” ),时间是农历八月十八。王爷有三个节日(农历六月十八、八月十八、十月十八),该村一般都是选择在农历八月十八这天举行,这既有季节和造王船时间周期的考虑,更多的是时间的象征。为何选择在王爷的生日举行呢?主会蔡聪明向笔者介绍,这象征代表着这艘王船与王爷同日诞生,其灵性与神性不言而喻。当天零时三十分,水美宫理事会的主会和附会及雇佣请来的造船师傅聚集在水美宫,先是一番祭拜,之后开始“造王船”,在一张约三米长的长椅上打两个螺丝孔,锁住“龙骨”(即船的中轴),接着用上等杉木沿着“龙骨”造起来。这根“龙骨”一安上去即意味着这艘王船开始具有灵性。
“安栈”之后,造船师傅就日夜住在水美宫里,照着原有的一艘模型小船造一艘大王船和一艘小王船。小王船的结构、形式等均与大王船一样,只是比例较小,作为大王船与岸上的交通工具。这期间水美宫的场所由于造王船的缘故,这个场所封闭森严,普通人不能随意进入,在宫的门口挂着一席门帘,门口还贴着一张告示:“闲人勿进”。如此动作,即是象征此地的威严性与神秘性。
    第三,“安龙目”,农历的十月十二日,在理事们祭拜完后,造船师傅将预先用木头做好的两个“木眼”安在船头,位置与鱼眼睛位置差不多。
    第四,“竖桅”、“进水”、“请帆”这三个细节同在十月十八日这天举行,这一天,上文已经提及到了,是王爷的三个生日之一。因为是在宫里造船,中桅的高达6.5米,不能竖起来,所以先用一根竹子代替(竹尾留有约半米长的叶子),虽是一根普通的竹子,它却是王船上“中桅”的象征;“进水”的具体过程是用造好的小王船,载着两个大缸去海边舀水,回来给大王船抛锚用;“请帆”时将三张帆(一大一中一小)“请”到生活区附近一个约定俗成的地点,放在那里,经过一番祭拜,放在小王船上抬回来,安在大王船上。
    第五是“雕金身” ,时间是农历十月廿四日二十二点。与其他地方存在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当地信奉的三尊王爷竟然没有木雕金身,这引起笔者的很大兴趣。在当地庙里供奉的只是一块木牌位,上面写着“代天巡狩”四个字。简简单单的一块木牌,即是王爷神的象征。在“雕金身”的过程中,村民们为王爷神造的也并非是真的“金身” ,而是用纸糊了三尊王爷像来代替。这个活动同样是非常神秘的,除了主会之外,任何人不得看见。主会是负责将糊好的三尊纸王爷像用凉伞遮掩下,护送进大王船里。
    第六,“开眼”,农历十月三十日这天,道士用刀割去鸡冠,用鸡冠流下来的血点在三尊王爷纸像的头部,这个细微的细节象征着这艘王船的制造工序应经全部结束,王船真正显灵、有神性了。也是从这一天起,16个副会的理事和28位彩莲开始斋戒,只吃素不吃荤,一直到活动结束。而主会和彩莲头两位则从十月廿三就开始斋戒,并且每天早上和晚上要到宫里祭拜两次。

    (二)第二阶段:“迎王船”(也称“仙舟游境” )
    2004年12月15日(农历十一月初四),这一天对于钟山村来说是传统的民间重大节日——水美宫“代天巡狩”仙舟(王船)出巡庙会的日子,这一天也是全村三年里最为热闹的节日。笔者亲历了这一天的“迎王船”活动。为“了充分做好节日期间的各项安全措施,确保系列活动的顺利进行,在钟山村水美宫理事会、老年人协会、谷诒堂华侨联谊会的倡导下,会同该村村委会成立了现场维护治安秩序工作领导小组。” ⑧该小组于11月29日特向海沧区人民政府民事与宗教管理局呈送《关于钟山村水美宫庙会游园活动的报告》,得到当地政府的批准。
    首先是“请王船” ,因为前期“造王船”都是在水美宫里进行,要举办“仙舟游境”就要把王船从宫里“请”出来。农历十一月初三晚12点,许多村民们都聚集在水美宫外,有的祭拜,有的帮忙,有的看热闹。道士们先作法“请神”,在得到王爷神的“允许”后,人们才将做好的“王船”一件一件地拆卸下来,“请”到宫外,再一件一件地按原样重新安装起来,就这项工作要持续到天亮才能完成。而整个晚上,也是礼炮不断,长达一个多小时。
    第二,“问时”,即请示王爷几点开始游境。早上6点多,道士作完法后,主会进行祭拜“请神” ,请示王爷几点游境。请示的方式采用“掷茭”来决定,主会请示王爷:“十点开始游境可以吗?王爷,如果您答应的话,就让我掷一茭吧!”主会掷了,但是没有掷出阴阳面,表示王爷不答应。只好再请示:“十点十分可以吗?”掷了还是没有。“十点二十分可以吗,王爷?”这下才掷出阴阳面,表示王爷答应十点二十分开始神圣的“仙舟游境”。在这个神圣的仪式过程中,我们不禁可以看到百姓们对王爷神的尊敬。一个时间的确定,并非简单的事情,而是在人与神的“交流沟通”中,共同达成的,“掷茭”这个方式即是象征神灵的存在。
    第三,“仙舟游境” 。
    上午十点二十分,神圣的“仙舟游境”正式开始。排在队伍最前头的是两位老年妇女拿着扫把象征性地扫路,随后是四位撒盐米的中年男子,接着是鸣锣开道队,旗上有“鸣锣开道”字样。接下来是四位壮汉扛着一块写着“钟山村”三个醒目大字的大牌,这三字不仅是村民的部落认同,也是村民彰显村落意识的一种形式。紧接其后的是旗牌队,这些旗有红色、绿色、黄色等,大部分为三角形,有的写“回避” 、“肃静”字样,也有“帅”旗、“令”旗等。旗牌队后有三个老人牵着三匹红公马,马的背鞍上披挂着一块大红布,象征要给三位王爷骑坐的。如此威严的场面,俨然就像古时上级官府下乡视察的排场。
    随后就是庞大的娱乐队,有舞龙舞狮队、西乐队、腰鼓队、宋江阵、南音队、北管队、歌仔队、大乐队、饰八仙等共45支,这些队伍中还有一支特别的队伍——蜈蚣阁,这可谓是该村的一大绝活。这些娱乐队从早上六点到九点这段时间,就陆续到达钟山村开始表演,他们都是村民各自花钱雇佣请来答谢王爷、表演给王爷看的。他们有来自附近乡村的,也有来自厦门岛内、龙海、角美,甚至有远至晋江而来的,艺人们都身着各异的服装,尽情卖力的表演,为王爷神也为路两旁的观众献出自己的才艺。整个行进过程歌声、器乐声不断,一片喜气洋洋的热闹气氛。
队伍的第二大部分即“仙舟”游行队伍。早上十点二十分,大小王船在众人们的蜂拥争抬下,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这支队伍的最前头是头锣开道、大鼓吹和北管队,随后是彩莲队伍,28人分两边开路,这些彩莲都头戴一顶约半米高的花帽,身穿蓝色上衣、黑裤,腰系一条绿绸子,各个手执一支约一米二的船桨。尾随彩莲队伍的就是水美宫理事会的理事们,他们头戴黑帽,穿着浅蓝色大褂,斜披寿带“钟山村水美宫理事会” 。其后便是这次活动的王船队伍。
    在此,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艘大王船。其长8米、高6.5米、宽3米,用于上等杉木制造而成,船上挂大中小三张帆。王船上设有官厅、尾楼、厨房、指挥室等。游境前,象征王爷神灵的三尊王爷纸像“金身”都被请进王船的官厅,参与“仙舟游境” 。甲板上竖着“肃静” 、“回避”的牌子。船的外板用各种颜色的漆,漆有太极图和十二生肖,生动形象又漂亮。船上还插着船头旗(红底绿边黄字:“代天巡狩” ,“帅”旗(黄底绣红字配色须),龙幡旗(写着“代天巡狩都察院” ),五方旗(有黑、黄、白、红、绿五种,每支旗上都绣着一条龙),14支五颜六色的船边旗,一把凉伞。
    在当地人的眼中,王船就是王爷神的象征,只要是能扛一扛或摸一摸王船,王爷就会保佑他们来年平安幸福发大财,因此全村的中壮年男性都争着扛王船,几百人一起扛着王船游境,这中间有的人累了,就换上其他人,一直到终点。
    王船队伍后面是长长的香客队伍,一路上都是手持香火的香客。这些香客有本村的,也有附近乡村的,还有的是从晋江、厦门、漳州一带慕名而来的。整个游境过程,道路两旁的观众也是黑压压一大片,不计其数。
    王船在众人们的争抬下,浩浩荡荡游境时,走一段,停一段,整个游境的路程有三公里多,历程时达两个半小时,参与人数达三万多人。路线:“十五日上午十点许从水美宫启程往区政府方向转向文圃路。其中,狮、龙、蜈蚣阁等乐队队伍从沧林三路径名仕花园至海富路到沧虹路转向海兴路、沧翔路到达大海洋车站。仙舟游境队伍从沧林二路出发,经仓虹路公交车站门口与乐队游行队伍在大海洋汇集后一起沿319省道一侧逆行往兴港路K4处往本村庄行进,到达福仁宫庙前。”具体线路图附于文后。
    中间停顿的四个地点是:村口的第三根电线杆处、海沧汽车站、 翔鹭宿舍区旁、福仁宫。王船停下来,抛锚后,在王船前摆上香桌、香炉、供品等,道士开始作法,有的手拿铃铛,有的口吹牛角,有的绕圈。作完法,理事们与彩莲头要拜三次,每次四拜,共十二拜。
    “仙舟游境” 的终点在村中心的福仁宫,(这里有一个小广场,空间比较大),王船停在预先布置好的地点,彩莲将28根摇船桨支住“王船”。这之后,道士开始作法,香客们摆上供品、点香烧金纸祭拜,有的妇女点香后,还默念心愿、祈求王爷保佑。
    这时,娱乐队们也按顺序开始了他们的才艺表演,舞龙舞狮队表演舞龙门和夺绣球,杂技艺人表演顶桌子,乐队们则表演一些喜气的节目,歌舞队既唱歌又跳舞……各种民间绝活绝艺的表演在戏台前的小广场轮番献艺,个个精彩的表演博得了现场围观群众的阵阵喝彩。这样的群英会集文艺表演持续了4个多小时。
   傍晚时分,戏班子也开始了他们的表演,据蔡聪明主会介绍,这是下午场,只有半个小时,晚上的戏更精彩,长达三四个小时。他们请来的是漳州芗剧表演团,这个戏班子从农历十月十六日就开始进驻钟山村,每晚表演一场,一直持续到十一月初五晚,共演21场,这21场除了一场是理事会出资外,其他20场都是本村及附近邻村弟子出资答谢的,每晚1800元。

    (三)第三阶段:“烧王船”(也称“化吉” )
    下午4点多,道士作法、善男信女祭拜后,王船又在众人们的争抬下,浩浩荡荡地“游”出钟山村,到达王船埔(王船埔,该村“烧王船”的固定地点),这里已经堆了一大堆的供品和两千斤柴火,有大米、花生油、盐、酱、醋、味精、甘蔗、饼干、方便面、可乐、香烟、酒、水果、猪头、活猪、活羊、活鸡……“凡是人吃的、用的东西都有。”村民们这样说。这些供品(不包括活牲)用4辆拖拉机运了3趟,共12车次才运完。
    傍晚,前来观看“烧王船”的村民和慕名而来的远近人士,浪潮般涌到这里,据称高达五、六千人,他们里三层外三层围在王船旁边,围成一个很大的圈。整个晚上,这里简直成了烟花燃放晚会,礼炮声、爆竹声、人们的呼喊声形成一曲长久不断的乐章,五颜六色、色彩缤纷的烟花让您看得眼花缭乱,狂欢热烈喜气的气氛围绕在王船的周围。据说,当晚就烟花这项费用可能有十来万,费用最高的礼炮一门就有700多元。
    九时许,道士开始作法,全体在场观众都齐跪在地。九时十五分,神圣的时刻到来了,这个时间是由主会“请神”掷茭决定的。在人们的 “顺风”呼喊声中,主会一把火点燃“王船”,一时间,王船燃起熊熊烈火。有的活牲如猪、羊等从火海中逃生,村民们还是把它抓住再次扔进火海中,送给王爷们。加上色彩缤纷的烟花,整个夜空也被辉映得格外漂亮。在火光的映衬下,人们的脸也是如此显得格外的虔诚。
    如此狂欢,如此虔诚,把一艘造价数十万的真船付诸一炬,花巨资请戏班和娱乐队,一场狂欢的仪式在此举行。为何如此,令许多人不解。巴赫金在研究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时,全面阐释了他的狂欢化理论,其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论述了他的“狂欢化”理论:“狂欢节类型的广场庆活动,各种可笑的仪式和祭祀活动。小丑和傻瓜,巨人、侏儒和畸形人,各式各样的杂耍,种类和数量繁多的戏仿体文学等等,都有一种共同的风格,都是统一而完整的民间笑文化、狂欢节文化的局部和成分” 。⑨

    透过这种狂欢,复现了钟山村村民文化发展过程中一种被人淡忘、模糊了的生动景象,其本质在 于一种民间性,延续至今200多年,从中可见其滋润着民间文化与生活的蓬勃的生命力。它的精神实质更是人们心里充满理想化色彩对过去的“异邦的想象”。如此盛大的烧王船仪式是钟山人每三年一次的狂欢,这种狂欢正是当地村民想象中的“异邦”生活。狂欢形成了一个与现实制度相隔离的第二世界,“在这里,节庆性成为民众暂时进入全民共享、自由、平等和富足的乌托邦王国的第二种生活形式。”⑩
    以上就是海沧区钟山村2004年第九届“烧王船”民俗活动的整体介绍。


                      四、烧王船的仪式象征意义探讨

    第一,仪式空间与神圣物的存在是神存在的象征。在钟山村,举行这一盛大民俗仪式的仪式空间,包括水美宫和福仁宫及全村村境。造王船时,仪式的空间局限于村东南口的水美宫内,而这个空间在造王船的这段时间是神圣的空间,以至于在水美宫外墙上贴着一张“闲人勿进”的告示,据本次活动主会蔡聪明先生介绍,造王船时是不允许任何人随便进入水美宫观看王船的制造过程的。
    在该村的水美宫和福仁宫,两个宫里同样供奉着写着“代天巡狩”四个字的木牌位,而无具体的神像;两个宫里也各都供奉着一艘小型王船,其结构规格形式与大王船一样,只是比例较小而已。据蔡聪明主会解释,一来是供造船师傅“造王船”时模仿,二来是给香客们祭拜之用。除了“代天巡狩”牌位和“王船”这两件宝物之外,该村还有一个大印玺和一个主炉,这个大印用一块红丝绸包住。仪式结束的日子里,这四件宝物则暂存于主会家中,许多村民祭拜王爷直接到主会加重祭拜。由此,我们可见在该村这四件宝物的存在即为“王爷神”存在的象征。
    三年一度的烧王船民俗活动主要是为了祭拜当地所信仰的三尊王爷,分别为朱王爷、池王爷、和李王爷,具体名字无人知晓。没有具体的金身木雕神像,一直以来该村都是用一块写着“代天巡狩”四个大字的牌位来代替。这种现象在闽南一带是极其少出现的。
而为何同时供奉在两个不同的庙宇,当地村民有多种说法,在福仁宫的门口树着一块碑,碑上刻有“重建福仁宫碑记”,其中有一段:
……
代天巡狩是明代时期,进士贤人受害,后来皇旨追谥加封。钟山一带纪念代天巡狩而没牌位朝拜之,已有数百年历史。发源地原是水美宫。为每次庙会,需造一只彩船,后因朝拜的人太多,不够应用,故于一九二九年再扩建福仁宫。由于历史原因,曾几度变更,虽有修补,但庙容大有顺坏,直至今年,在……时,并在社会各界人士大力支持下,得于重建,今立此碑为记。
……
                                        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日立
    第二,仪式时间的确定象征神的存在。在造王船过程中,作为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安栈”(也叫“安龙骨”),这个环节选择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个日子并非普通的日子,而是王爷的三个生日之一(农历六月十八、八月十八、十月十八),该村一般都是选择在农历八月十八这天举行。而在迎王船过程中的仙舟游境的神圣时间和烧王船过程中神圣的点火时间,都是由主会请示王爷神确定的,而王爷神的“话语”即是通过主会掷茭的方式来体现的。掷茭确定时间的这个行为在仪式过程中反复的出现,象征的并非主会的话语,更是暗示象征神的存在。
  第三,神圣仪式的秩序是人间秩序的象征,传统遗俗的象征。在仪式的仙舟游境部分中,其庞大的队伍俨然就像古时封建社会中高官出巡的景象,有扫路的,有鸣锣开道的,有举“回避”、“肃静”牌的,更有意思的是在队伍的前头竟有一个马队,三人牵着三匹红公马,马的背鞍上披挂着一块大红布,象征给三位王爷骑坐。整支队伍的排列顺序也是有着严格的规定。队伍中庞大的娱乐表演方阵,让这次游境更像现代社会城市中的游街活动。因此,笔者认为如此神圣的仪式,既是人间秩序的一种象征,同时也是传统遗俗的一种象征。但这种人间秩序并非现实中钟山村村民的生活秩序,这种仪式反映在现实生活的层面上,可能只是对某种理想生活状态的想象,是人们心中充满的“异邦的想象”。

    象征是多义的,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特纳(Turner V.W.)根据他在赞比亚恩登布族的礼仪的田野调查,得出如下结论:“象征把不同的范畴和对立的意义凝结核统一起来。一个象征可能同时表现许多东西,它是多义的,而不是单义的。” ⑾
    同时,象征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含义也往往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特纳(Turner V.W.)说:所谓象征,是将身体的、道德的、政治经济的作用加以现实的手段;这样的象征之力,在部族社会中见于通过礼仪的临界状态(如成年仪式的情形,在礼仪中途既非孩子也非成人的状态),或者在历史性的过渡期社会为危机所环绕之际,最为显著。这一点同时也引起我们注意这样一个事实:象征不是非时间的存在,而是对于社会的变化而变动着的意义,一旦时代变了,人们不久便找出自己遗忘的象征,给它赋予与以前完全不同的意义。⑿
    而这一点在海沧区钟山村的烧王船仪式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据笔者的最新跟踪调查,经过该村的积极申报和厦门市群众文化艺术馆等各级社会精英的共同努力,该村的这一民俗仪式已于2005年被福建省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还在进一步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不断转型,烧王船这一民俗的象征意义也在逐步发生改变,原本乃是一个“希冀安宁、富足、长寿和幸福的祈福纳吉生存观念系统”的象征,如今演变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


【结 论】一种仪式与象征的传承
    三年一度的烧王船虽然已经于2004年底结束,但至今在当地村民脑海中的印象依然尤为深刻,该村主会蔡聪明向笔者介绍,这届烧王船仪式时该村历届以来举办得最为隆重的一届,现在该村的烧王船仪式已经通过省级批准,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能够顺利通过国家级的审核,他们到时一定把下一届举办得更为隆重。
    这一自明朝初期流传至今远近闻名的盛大仪式,在该村生生不息的传承下来,虽历经文革的惨痛记忆,但文革结束,这一仪式又自觉不自觉地在该村流行起来,并且这股气势也正益演益大。
    在村民的理解中,这一仪式,“象征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百业繁荣。” 从彩莲各个手执的28根船桨上所写的:“代天巡狩”、“合境平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风平浪静”、“水马龙华”、“顺风前进”、“天下太平”、“碧波如流”、“国运昌盛”、“代天宣化”、“百业繁荣”、“一帆风顺”等等,从中我们可见钟山人举办这个民俗活动仪式的心理愿望与企盼。
    另外,这种仪式的表演,即仙舟游境,象征一种代表国家权利的实践,从附录中的王爷传说来看,可以这样理解:王爷受皇帝的委托,巡守全国各地,替天行道。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百姓即把王爷的巡境理解为神对该地的最高级别的巡视,就像国家的政府官员莅临该地巡视一样,王爷受到的待遇与现实生活中国家官员来此巡视的待遇,级别有高无低啊。此间该地的烧王船仪式能够申报并成功成为省级甚至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完全是该地民间力量与社会精英自发传承的同时,与代表国家力量的当地政府部门机构(上到市一级的厦门群众文化艺术馆,下到该地的村委会)的积极努力引导是分不开的。因此,笔者认为,海沧区的烧王船仪式能够得到这样的传承,并被列为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力量在此的实践,更是国家力量与民间力量的一次完美结合。

【注  释】:
①《中国民间文学》,李惠芳,武汉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第57-58页
②参见《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第五章<对仪式的象征意义的分析>,史宗主编,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4月
③黑格尔《美学》第二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
④转引自《象征——对一种民间文化模式的考察》,刘锡诚,学苑出版社,2002年1月
⑤同上
⑥《象征——对一种民间文化模式的考察》,刘锡诚,学苑出版社,2002年1月
⑦引自《关于钟山村水美宫庙会游园活动的报告》,钟山村,2004年11月29日
⑧引自《关于钟山村水美宫庙会游园活动的报告》,钟山村,2004年11月29日
⑨巴赫金《拉伯雷的创作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全集》第6卷
⑩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0页
⑾同④
⑿转引自梶原景昭《象征论》,见绫部恒雄主编《人类文化学的十五种理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


【附  录】:烧王船与王爷传说

    在钟山村关于王船的传说就只有一种说法——“进士说”,而无其他如“瘟神说”或“郑成功说”。但是就“进士说”,个个村民口头流传的就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当然故事的情节都大致相同。
    在笔者的调查中,海沧区实验中学廖艺聪老师为笔者提供了一份他收集整理的《三说“王爷”》,文中作者写到的第三说:“进士说”,如下:
    又传唐太宗即位不久,闻张天师本领非凡,甚是不服,便有意会一会他。有一天,太宗令五进士(一说三十六进士)藏于地洞内吹箫奏乐。待张天师应约而至时,太宗问张天师:“闻张天狮擅捉鬼,今地下嘈杂,是否鬼作怪?”张天师掐指一算,答曰:“是人,非鬼。”太宗道:“地下作乱,岂是人?定是鬼。”太宗贵为天子,此话既出,五进士便冤死于洞中。此后,五进士冤魂常托梦喊冤与太宗,太宗不堪其扰,无奈之下,再请张天师,告以实情,求法解之。天师眉峰紧锁,思索片刻,叹道:“人死不能复活。皇上真有意成全他们,那就要看他们的造化了。容我试试,请赐一坛。”张天师便作法招魂入坛,符咒封之。天师交待:“将坛丢入海中,坛封开启之日,即使进士成仙之时。”后一乞丐捡到坛子,见其精致,便好奇地揭开符咒,众鬼魂就一溜烟飘出了坛,当上了神仙。众进士终觉无名无分,便找太宗要官。太宗遂封进士们为“代天巡狩”的“王爷”,可遇府吃府,遇县吃县,各府官员不得怠慢。为答谢乞丐开盖之恩,“送王船”时牲供只准乞丐享用。百姓以“烧王船”之礼来祈求“王爷公”的保佑。此说流传于漳州、厦门一带。
    笔者在调查采访中,也采访了一些群众,以下举一例。
    明朝嘉靖年间,朝廷派系斗争厉害,宰相袁嵩(江西临川人),奸诈狡猾,好与弄权,与当时皇宫里的道教张天师形成两个对立派。袁嵩对张天师恨之入骨,欲设计陷害张天师。有一次,袁嵩上折子奏张天师的道法是弄虚作假的、骗人的,应该废除掉。皇帝说:“你如果不信,就让他试一试。”袁嵩就在御花园的后山挖了一个山洞,召集了36名翰林院的进士在里面弹琴吹箫唱曲。有一天晚上,他约了皇帝与张天师一同游览御花园。途中,隐隐约约听到进士们的作乐声,就说:“后花园里又在闹鬼了,张天师的道法不是很厉害吗,那就趁此机会帮忙捉鬼吧。”张天师掐指算了算,说:“这是人,不是鬼。”袁嵩说:“你没办法捉鬼就说是人不是鬼。”皇帝也没随便倾向哪一方,就让张天师试试看。张天师说:“这样作法,会弄死人的。”皇帝说:“没关系。”于是张天师设坛作法,结果36进士全部被他的法力弄死在地道里。
    后来,这些冤魂化为鬼,常常来找皇帝喊冤。皇帝就叫张天师再去作法捉鬼。张天师设坛作法,把这36个冤魂全部收集起来,和一张写有这36名进士名字的“符”烧完的灰烬,一并装进一个竹筒里,用一张“符”贴着封口,扔进水里让它飘走。这也就是“王船”的最早来历。再后来,这个竹筒被一个乞丐捡到,乞丐好奇地把竹筒的“符”撕开一看,众冤魂全部跑出来。后来这些冤魂又去找皇帝喊冤,皇帝无办法,只好与百官们商量,最后追封这36名进士为“王爷”,命他们替皇帝巡狩全国各地替天行道,遇县吃县,遇府吃府,各县府不得怠慢。为答谢乞丐的开盖之恩,王爷们就允许乞丐可以随便拿“王船”上或善男信女祭拜的供品吃。
(注:以上这则传说,是笔者采访钟山村村民蔡明德时收集的,主要依照叙述者的原话记录为主,稍作整理。)
发表于 2006-7-25 13: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06届学生民俗学毕业论文之一:海沧烧王船仪式表演及其象征

一看到论文啊这些就头晕
发表于 2006-8-24 22: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06届学生民俗学毕业论文之一:海沧烧王船仪式表演及其象征

印象中,好象有人写莆田的妈祖的~
发表于 2006-8-29 17: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06届学生民俗学毕业论文之一:海沧烧王船仪式表演及其象征

可否告知   直接出處
发表于 2006-9-3 23: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06届学生民俗学毕业论文之一:海沧烧王船仪式表演及其象征

夏敏兄:此文转载到海上风的教学栏目。http://windfromsea.blogcn.com
我主张民俗学教学从本科抓起,华东师大从三年级就开始写民俗学类的学年论文,以期本科的民俗学水平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转贴为了交流,欢迎转贴我的学生的文章。感谢这篇论文的作者。谢谢夏敏兄。田兆元
[ 本帖由 田兆元 于 2006-9-4 00:16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6-9-4 00: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06届学生民俗学毕业论文之一:海沧烧王船仪式表演及其象征

网关要审核此文,在审理中,说有敏感词汇,有什么敏感词汇啊?没有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1 17: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