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6-7-9 01: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征文]口头散体叙事的文类问题——对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三种文类的再思考
亲爱的周春:
首先,很抱歉,我原来说好帮你看这篇文章,却一直没有给你好好地回复。因为,我没想到你还有参加征文活动的打算,以为是作业而已,隔几天再看来得及,真对不起。
说完一个对不起,还有一个对不起。喜欢挨骂的人往往都以为别人也同样喜欢挨骂,而不幸的是,我就是这样的人。而且你也真是的,偏偏指名我,难道不怕死嘛……,真的很不幸。虽然你的这篇文章写得比前一篇好100倍,但我不打算夸你半句,就要说些不好听的。这不是因为师姐最近很郁闷想找个地方发泄情绪,只是为你好。如果我的坦率和期望伤害了你,很抱歉,师姐不是故意的,只有好意,并无恶意。
那么,请周春先做好心理准备,然后再看下文:
我对你的论文题目很感兴趣,是非常感兴趣,因为它看起来和我最近发在《民间文化论坛》上面的文章非常相似。于是,我开始兴致勃勃地看摘要,而谁知,摘要的第一句居然让我歪头,第二句让我皱眉,第三句让我叹气,一直看到最后一句,我就不知道该不该再往下看了。
先不说别的,就说一点。你在摘要中写道:“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三个文类之间的混乱,甚至成为一些学者试图回避具体文类概念的原因之一”,是的,我也这么想,所以在我的那篇文章中是才这么写的。而你为什么在你必须简括主要内容或观点的摘要中引用我的话呢?所以,我看到最后一句“本文对散体叙事中这三个文类的界分进行了简要的回溯,并分析了三者之间出现混乱的原因,进而对民间文艺学中文类研究存在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述”时,禁不住怀疑你并没有得出不同于我的观点了。
不过,我还是先把疑惑和担忧搁置在一边,先看了看文章的标题。首先,第一个标题“前言”显然是要改的。你的摘要实际上就是你的前言,你可以直接进入话题;其次,如果你的写作目的是反思,而且准备用一些口头传统理论,那么最好再考虑一下是否采用“散文”这个词;再次,如果这篇文章是论文而不是读书报告,那么,最后一个标题“笔者的一些思考”是显然不合适的,因为你的思考应该存在于每一节、每一句里面,否则它谈不上是“论”文。
其实,最后一个标题已经可以说明这篇文章最严重的问题了,就是:你写这篇文章没有下太多的功夫(或者说,你的功夫下错地方了)。我关注体裁的时间毕竟比你长一些,看过的相关著作也比你的多一些,而且我还给你开过书目,所以,正文中哪些是你自己说的,哪些是别人说的,这还是可以看出来的。我大概算了算,根据我的阅历看,这篇文章中(包括注释),至少有60%是别人的,只有40%才是属于你的。而且这60%里面大概有3分之一来自我的硕士论文或其它已发表过的文章。尤其是学术史梳理和“笔者的一些思考”部分,让我觉得自己仿佛在阅读《反思与重构——中国民间文艺学体裁学研究的再检讨》。如果这是一篇读书报告,也好。但如果是论文,别人会误以为你在抄袭。当然,你完全可以借鉴别人的观点,但别人的观点应该都是你的出发点或跳板,千万不可以把它当作终点。要想引用,那你也先下点功夫咀嚼一下,然后再用自己的嘴巴重述一遍,不要让别人看得这么明白。如果嫌麻烦的话,加引号也好,加一个引号应该不会占你太多的时间,比较省事。不管怎么样,你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要有自信,一定要学会怀疑或否定别人的观点,或者利用别人的观点去说些属于你自己的话。
还有一些细节的问题。我就先随便挑几个说一说。
如P.2.“作为一种活态的语言传统,口头文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传统性,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中,口头文学的分类规则以及文类所体现的基本特征都是不尽相同的,这是由多种历史传统、社会文化因素共同决定的。了解口头文类的三个基本特征,将有助于下文对口头散体叙事文类的讨论。”难道书面文学不是这样的吗?退一步讲,假设你的意思是“这些特点在口头文学上面更明显”,你也始终没有说明所谓“口头文类的三个基本特征”到底指的是什么。再说,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分类不仅取决于分类对象本身,更取决于分类主体的视角。的确,“分门别类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进行理性把握的一种基本方法”,但你也不要忘记分类同时也是一种基于社会认知关系的共同体逻辑(可参考福柯《知识考古学》、《词与物》等)。
如PP.3-5.你正在讨论中国的“口头散文叙事的文类问题”,为什么又突然要提到巴斯科姆呢?即使“在国际民俗学界,对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界分以巴斯科姆的概括为代表”是真的,你何必给他分出两页做那么详细的介绍?这对你后面的论述有什么意义呢?如果去掉这一部分,整个论文结构可以变得更紧凑一些。
如P.8.“用“故事”一词来指称散体叙事的三个文类似乎已成某种惯例,这样的做法导致“分析的” 故事概念与“原生的”故事概念的混淆,虽然“在其背后可能存在着研究主体对被研究主体的一种人文关怀”,但是我们应该尽量保持“分析的”和“原生的”概念在使用上的一致性,避免两个范畴的概念混用可能带来的混乱,为学术研究提供更多的通约性。”我想,你误会我那篇文章的本意了。你当然有权力对它进行自己的解读,但是,你在前面也说过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既然如此“分析的”和“原生的”概念怎么能又何必“尽量保持”“在使用上的一致性”呢?你在后面分析“神话、传说以及民间故事之间出现混乱的原因”,是不是为了说明它的不可能呢?
如P.11.“笔者将以散体叙事的文类问题为例,讨论民间文艺学中文类研究存在的合理性。”这是这篇文章最后要讨论的问题,你所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应该时刻铭记,民间文艺学的研究对象——口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它与一般的文学,即作家书面文学有着根本的差异。我们对口头文学的研究不能套用书面文学研究的范式,而应该进行超越纯文艺眼光的理论创新,建立一套符合口头文学特征的研究范式。民间文艺学中的文类学研究,应该建立在具体的演述场域中,即在口头文学获得意义的动态语境中,对各种文类的口头文本进行研究。具体到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三种文类的研究上,我们也应该采用这种口头范式,在寻求与地方性知识进行对话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去探求散体叙事各文类的奥秘,进而实现对人类话语多样性的认识。”从这一段话里面,我没看到一个叫做周春的人,甚至没看到你前面做过的任何论述内容(我最初的担忧不幸实现了)。你写这篇文章,难道只是为了重温别人的观点乃至学科共识吗?如果得不出不同于别人的观点,你是不必花时间做文章的。你是不是希望引起学界对这些观点或共识的重新关注呢?而我以为,这一类的工作,等到有人叫你“周老”的时候再做也不晚。反正不像是一个有前途的博士研究生非做不可的事情。
我已经说得不少了,相信周春现在满面泪水,对我怀恨在心,还是到此停手吧。西村师姐本性善良,不忍心像某位老师那样温柔到底。
其实,说来说去,我只想告诉周春:你一定要自觉地意识到你是一个博士生,而且还是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博士生,要珍惜你的一分一秒去看书、动脑子,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读博士,难道只是为了糊弄文凭好找工作吗?肯定会有这样的人,可能还不是少数。但我相信你不是,至少希望你不是,周春毕竟是我所疼爱的也是所尊重的师妹。
我们现在对同一个问题感兴趣。因为我起步比你早一些,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才走到了这里;虽然你起步比我晚,可以省点力气,很快赶得上我。不过,我原来帮你看文章、开书目、借给你书,这些都不是为了让你偷懒,只是为了让你快快赶上我。如果你将来选择继续走这一条路,我是真的希望我们一起切磋琢磨、钻研学问的,甚至还期望你能超过我,因为这样我才起劲,觉得有趣,但无论如何,我也不愿意看到你一直跟着我后面。
以上是我读完你这篇论文后的若干感受,顺便说了些废话。听不听由你,你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者,应该自己判断里面的是非,然后决定接受与否。
……真是,谁让你写这个题目的呢,还叫我提意见,咳,可怜的周春,别哭,下次来师大记得到我那里,师姐再请你吃刨冰哈?
[ 本帖由 西村真志叶 于 2006-7-9 09:42 最后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