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98|回复: 4

《金布银贴》的历史背景和民俗内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11 18: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布银贴》的历史背景和民俗内涵
                            柯小杰
    风情歌舞《金布银贴》终于能够与观众见面了。我应黄石市委宣传部之邀,多次参加该剧目的创作研讨,以及专家审查论证活动,对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民俗内涵有所了解,现介绍如下。
              一、《金布银贴》的历史背景
    黄石市区,原为大冶县所辖的石黄镇(含黄石港、石灰窑)。1950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为省辖市建制。黄石市现管辖黄石港、西塞山、下陆、铁山、黄石高新技术开发区、黄石开发区六个城区和大冶市、阳新县。全市丘陵起伏、阡陌纵横,湖泊、水库分布其间,铁路、公路、水路四通八达。境内矿藏丰富,铜铁、煤矿的开采历史悠久。
    举世瞩目的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说明,三千多年前,古代劳动人民就在这里采铜、炼铜,在这里研究技术,创造文化。大冶,古代曾为楚国辖区(熊渠王以后)。公元905年(唐天佑二年),我国先民在铜绿山建置青山场院。公元67年(宋乾德五年)南唐取“大兴炉冶”之意,定名为大冶。从见诸于各地的青铜器艺术精品看出,黄石是我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而“楚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我国青铜时代的一种区域文化”,因而,这里的古代劳动人民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及楚文化的产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黄石地区的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植根于青铜文化的沃土之中。
   《金布银贴》也不例外,在中就用舞蹈语言反映了这一段历史,然后在背景图出现了一只金、银、铜三色鸟,它俯冲向万山丛中,从而化为了金、银、铜、铁矿。这是在黄石民间广为流传的《铜绿山三色鸟》的传说,用舞台美术表现出来了。
           二、《金布银贴》的民俗内涵
    《金布银贴》取材于阳新大冶两地的民俗文化内容,富有黄石地区民俗内涵。
     (一)生产习俗
序曲,表现了开采矿石的劳动场面,也就是矿山生产习俗。《第一场对歌》、《第二场定情》,均是以苎麻生产场面为背景,洗麻、晒麻是主要的舞蹈动作和舞台道具。“做布贴的女人”,把阳新妇女制作布贴的过程,采用独舞的表演形式,艺术的予以再现。
    黄石大冶、阳新是我国主要的苎麻生产基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在世界纺织业上产生过重大影响。有关它的生产习俗的运用,可以代表本地的农业生产。
   《序曲》、《尾声》两次出现铜草花,铜草花学名海洲香濡,是黄石人民在开采铜矿时,发现它是寻找铜矿的矿苗。“山上盛开铜草花,底下铜矿叫呱呱。”
      (二)生活习俗
    黄石地区的生活习俗可以说贯穿于舞蹈始终。
    其中特别是服饰习俗。《金布银贴》的舞美设计大量的在舞台上再现阳新布贴,采用现代科技的表现方法,或实物、或取材于布贴摄影。
    阳新布贴,是农村妇女用缝衣时裁剪下来的边角,多在黑色或深蓝色的布料上,精心拼贴成的各种五彩斑斓的图案。它用于装饰衣服、鞋帽、披肩等穿戴物和帐沿、飘带、布枕及童玩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装饰》等多家报刊竟相载文刊图,称阳新布贴具有“使人触目难忘,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1989-1990年间,阳新布贴被送往捷克斯洛伐克、塞浦路斯、前苏联、保加利亚等国家展出,许多外国人争相拍摄和临习。
    阳新布贴图案取材于民间故事、戏曲人物、民俗风情和乡间景物,如观音坐莲、凤戏牡丹、福寿八宝、金鸡鲤鱼、桃榴茶兰等。不具谱本,无须用笔,心象造型,尽随作者的巧手拼贴而成。
   《金布银贴》演员的服装是以阳新布贴为主的,还取阳新布贴壁挂作为舞台背景。这在《第五场哭嫁》、《尾声》中表现的最为突出。《第五场哭嫁》的背景,是采用的大冶水南湾古民居和阳新布贴壁挂;《尾声》就是采用投影的形式,把阳新布贴精品,一幅一幅的予以展示, 都是阳新布贴精品实物拍摄的相片。给观众视觉以反复的冲击,让观众有更深的记忆。
    再是婚嫁习俗。
    婚嫁习俗是《金布银贴》风情歌舞的主线,说媒、哭嫁、颠轿、撒帐,都是黄石民间婚俗事项的舞台再现。
    说媒。过去 (现在也有)成亲讲究“明媒正娶”:男方须请媒人到女方家跟其父母说媒提亲。有的说媒之时就随带有男方送的礼物。女方认可后,一般都要向男方提出聘礼和婚礼的种种要求,再经过媒人在中间传递信息,商定良辰吉日,方才送女出嫁。媒妁常由上了年纪的女性担任,故民间又称之为“媒婆”。媒婆一般都能说会道,且又能哄骗。谚云:“媒婆不要药,死的说得活”;“媒婆不靠哄, 两头拉不拢”。为此托媒说亲的人都不敢慢待媒婆,往往都予以盛情的款待,送以丰厚的“媒礼”,以防无意中得罪了媒婆而使其从中作梗,将已求的婚事搅散。而一些无法相配的婚事,因媒婆受了厚礼,便昧着良心信口雌黄,弄假成真,酿成婚姻的悲剧。故民间也有“好篮不装灰,好人不做媒”的说法。尽管有些媒人也促成了一些和谐美满的姻缘,但那专门撮吃撮喝两头欺瞒,以谋利的媒人却为世人所不齿。
    媒婆在男女婚姻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俗话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这种地位,也只是体现在新娘接回来之前。新娘到家后,媒婆的地位就明显下降,“新人接进房,媒人丢过墙”。该剧用一场的舞蹈来给以展现(第三场说媒),歌词:“两块皮,一张嘴,说的神,说的鬼;说的干鱼能眨眼,说的蚌壳配乌龟。”“又爬山来又过水,说破嘴皮跑断腿;东家不成去西家,村头不就去村尾。”在加上演员的滑稽表演,就把民间媒婆活灵活现的刻画出来了,增加了该剧的喜剧效果,愉悦了观众。
    哭嫁。 过去出嫁前半月,甚至一个月开始哭嫁,哭祖先、哭血堂、哭爹娘、哭兄嫂、哭姊妹、哭自己、哭(骂)媒人,边哭边歌,以哭伴歌,俗谓“嚎丧、哭嫁”,认为“越哭越发”,“不哭不热闹”。出嫁前夜,还要选九名未婚少女陪哭,开台歌过后,依次可独唱(哭)、对唱、合唱,哭嫁歌词中唱到谁,谁就要给钱,以示关怀。人们把是否会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姑娘品性才学的重要标准,哭嫁哭得好,全家都荣耀。
   《第五场哭嫁》就是在这种民俗背景下产生的。哭百花,鄂东南一带在整个哭嫁过程中,以“花”贯穿于《哭嫁歌》的全部,其内容是将女儿以花作比,哭诉母女情深,劝喻女儿到婆家如何为人,对女儿未来的生活予以祝福。如:“菊花开放黄似金,我跟我儿有离身”;“杏子开花绿艾艾,我儿是我裙边带”;“明豆开花成双寻,恭贺我儿到婆家,好好心情对女婿,凉帽取得高挂起,绣鞋拾在踏板上”;“黄豆开花多结荚,恭贺我儿到婆家,结到公婆缘,细姑小叔要团结”;“柏树开花柏树升,恭贺我儿到婆家百子千孙”;“绿豆开花湖绿色(方言读sai),藤长叶青结又黑(方言读hai),恭喜我儿到婆家,荣华富贵齐进来”。最长的有660句,最多只哭99朵花。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女子哭嫁,在半夜子时。哭到第100朵花时,看到这种花开放,她一哭完100朵花,花就谢了,她也哭死了。所以后来最多只哭99朵花,一般只哭三四十朵花。妇女以哭得来99朵花为荣。该剧目中歌词:“百花开花头朝东,送子娘娘送奶童;十月怀胎娘可怜,血堂产子险又凶。儿啊儿,为娘养你苦又穷。”就是民间哭百花的哭嫁歌,所以有“无物不开花,无花不哭嫁;无花不伤情,无嫁不哭花”之謡。该场接尾,有一段原生态的哭嫁歌,采录于大冶,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颠轿。新娘在出嫁时,过去一般坐轿子。抬轿子的人,为了娱乐减轻疲劳,往往在路上要颠轿子作弄新娘。《金布银贴•第六场颠轿》就是把这一风俗,用歌声、舞蹈语言表演给观众。“要想发,颠轿架, 越颠花轿喜越发。我们也想沾福气,哪怕今日累得爬。”“颠轿一颠颠上天,吓得太阳云里钻;颠轿一颠颠下地,惊得草木闪两边。颠得山中百兽窜,颠得新娘五脏翻; 颠得天旋又地转, 哎呀呀,花轿差点底朝天。”
撒帐。撒帐是闹洞房习俗的一个组成部分,晚上闹洞房时,贺喜的朋友们,把一把把五谷豆果,撒在新郎新娘身上,撒在眠床上,撒向东南西北方向,撒满新房。《第七场 撒帐》就是表现这一习俗,剧中运用了民间流传的撒帐文:“支支红烛照洞房, 新郎新娘入洞房; 我今来撒红罗帐,恭贺蛟龙配凤凰。” “牵娘(唱)撒帐东一一 众和:喜呀!/ 牵娘(唱)好一个撒帐东,/宾客甲(唱)金郎银姐喜相逢, /宾客乙(唱)郎爱姐来姐爱郎,/众人(唱)洞房日夜是春风。/牵娘(唱)撒帐西一一/ 众和:喜呀!/牵娘(唱)好一个撒帐西,/ 宾客丙(唱)锦被铺在龙床里,/ 宾客丁(唱)芙蓉花开迎金鸡,/ 众人(唱)大富大贵大吉利。/牵娘(唱)撒帐南一一 /众和:喜呀! /牵娘(唱)好一个撒帐南,/ 宾客甲(唱)新人今夜好缠绵,/ 宾客乙(唱)鱼水之欢共枕眠;/ 众人(唱)恩恩爱爱一万年。/ 牵娘(唱)撒帐北一一 /众和:喜呀! /牵娘(唱)好一个撒帐北,/ 宾客丙(唱)骑马射箭好闹热,/ 宾客丁(唱)郎心喜,姐心悦;/ 众人(唱)明朝喜迎蟾宫客。” 撒帐后,父母入房送上红蛋。红蛋四个分成两碗,新郎新娘恭敬接过,入帐吃红蛋。稍倾,新娘从罗帐内伸出双手,将两碗相合,新娘将筷子放在碗上。这也是黄石民间习俗。
    (三)民间表演艺术
    除上述民俗外,《金布银贴》风情歌舞,还采用了黄石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歌、民谣等民间表演艺术。创作组成员多次下乡,到阳新大冶采风,掌握了大量的民间文化素材,在创作过程中吸取本地民间文化营养,使之融入剧目中。
    总之,《金布银贴》风情歌舞,有着深厚的黄石人文历史背景,是一幅黄石民俗风情画卷。

[ 本帖由 kxj2005 于 2006-7-13 09:24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6-7-11 19: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金布银贴》的历史背景和民俗内涵

黄金山应该是黄荆山吧
 楼主| 发表于 2006-7-11 20: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金布银贴》的历史背景和民俗内涵

黄石有座山,叫黄荆山.
[ 本帖由 kxj2005 于 2006-7-12 11:25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6-9-20 19: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金布银贴》的历史背景和民俗内涵

你好,我是一名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的工作人员,正在大冶做青龙山公园二期设计,想咨询一下大冶的市民,了解一下大冶的民风民情,谢谢!
如果不耽误你时间的话,希望你可以帮助我,给一些大冶的资料给我,我们互相交流一下,好吗?
Email: leon_zn@163.com
QQ:41926590
 楼主| 发表于 2006-9-21 19: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金布银贴》的历史背景和民俗内涵

楼上好,你要了解大冶的民风民情,可以看看我的网页http://hsmjwh.anyp.cn/另外我已加你qq了,你没回音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4 03:3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