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00|回复: 0

拋磚引玉:異文化觀點論述芻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15 21: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純粹求教方家,荒唐勿怪!借呂老大的話,讓我幸福一下吧──


異文化觀點論述芻議【初步構想,未完稿】
鍾宗憲(輔仁大學中文系)

以異文化觀點所進行的論述無所不在。【論述主體與論述指涉】
    即使「異文化」的概念是相對於「本文化」、「同文化」,本文化與同文化仍然是由眾多的異文化所構成:每一個體都是文化體系的組成單元,而任一個體都有認知與行為的差異。同者多而異者少,形成一種具有較大普遍性、類同性的文化氛圍,或稱之為文化環境,以此論此,通常以「本文化」、「同文化」論述視之;反之,異者多而同者少,以此論彼或以彼論此,則謂之為「異文化」論述。
    文化的組成,有實象(物)的部分,也有抽象(心)的部分。或許,本文化與同文化的概念建立於共通的歷史背景與地理條件,所以便於詮釋、理解此一文化體系所反映出來的若干現象。但是不可否認的,有幾個前提是經常被人所忽略的:
    第一,如果文化是由「人」所形成的,從來沒有完全相同而可以被視為複製產生的人存在;差異性始終表現於文化體系中。
【或許所謂的「次文化」,可以歸之為「異文化」之中。以今論今,哪一種論述可以涵蓋現今文化的整體表現?如果這樣以今論今是不可能的,那麼以今論古或未來論今如何可能全面?】
    第二,如果文化是由「人」所形成的,哪怕是一個「個體」,都不會永遠定格不動。人會受到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的刺激而變化。就算是「蓋棺論定」,都只是一種理想,端視論述者的認知與態度。
    【以今論古,時間性的異文化鴻溝無法跨越,環境研究無法完全觀照到個人差異的問題;而試圖去復原某一個人特質,除了從具體的行為推敲,心意的變化幾不可求。人連自己都無法了解,如何了解他人?事實上,一個人就是一個文化體。】
    第三,如果文化是由「人」所形成的,人的自覺成分與非自覺成分的比重,將影響文化體系的穩定性。穩定性較強的文化體系如何發展?穩定性較弱的文化體系如何保存?
    【個人自覺與文化穩定是否會造成衝突?呼應第二:「人會受到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的刺激而變化」,那麼以我論我之類的論述,包括文學,往往源自於個人自覺與文化穩定之間的衝突;以我論他的比較,或嚮往,或鄙夷,都會在個人自覺與文化穩定中產生差異性的刺激。】
    第四,如果文化是由「人」所形成的,如果此一文化被視為穩定性較強的文化體系,因為時代性的差異所延續下來的所謂「固有傳統」,是歷史發展中的「自然」繼承?還是人為教育下的「非自然」繼承?
    【文化傳播的背景,有其本因與動因。「傳播」是一種文化體系的流動現象,凡是傳播活動,必然發生內容的變動。不與異文化接觸,或是個人異於文化體系的自覺不彰顯,文化體系的停滯性應該會優於發展性。反之,即使個人自覺被掩蓋,但是區域性異文化傳播仍是難以避免,如此則相斥反彈或融合統一的趨勢,會造成動盪現象,使文化體系的流動性會優於停滯性。】
    綜合這四點,當我們將個人獨立的可能決然劃分於文化體系的整體之外,當我們只重視貴族的、知識份子的,或者是民間的、民俗的,忽略了文化體系本身的複雜性與流動性,而侈言文化的價值時,是充滿盲點與自大的。有趣的情況是:異文化現象只被用來說明國族文化的差異,而不被運用於我們所謂的本文化或同文化之中。以中國文化而言,民間文化相對於貴族文化或知識份子文化,就是異文化;現代文化相對於傳統文化,就是異文化;個人的特立獨行相對於當時的文化環境,也是異文化。
    異文化現象是刺激文化發展的主要動力。面對異文化存在的態度,無論是放任或限制,都應該加以正視。放任異文化的流動,固然可以增加文化的多樣性,增加文化發展的可能,但是確實必須面臨排擠效應的問題,甚至會出現劣幣逐良幣的現象(孰良?孰劣?見仁見智)。限制異文化,或是企圖穩定本文化,除非以政治的力量、教育的力量,包括學術的力量強迫文化維持停滯不動的狀況,否則在流動的前提下,文化是不會被限制的。而且從歷史的經驗來看,文化絕不可能始終停滯不動的。
    人為破壞文化,或是刻意保護文化,都只能有短暫時間的效果。這樣的說法雖然有語病,有許多文化體被破壞之後就無法復原,但是刻意保護並不表示可以延續,尤其當文化具有整體概念的情況下。【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換一個角度說,當我們意識到某種文化需要「保護」時,就已經是以異文化的角度來進行思考──本文化或同文化在沒有異文化的刺激下,只會視為理所當然,而不會感受到保護與否的必要性。
    人文學術的精神所繫,是肯定「人」的存在,是肯定「人」的多種可能。所以民間文化研究是必要的,「非物質文化」研究是必要的。可是「非物質文化」研究的終極目標絕不是在於「保護」或「保存」其形式,更不在於「登記在案」,即使這是不可或缺的一道手續、一種過程。如何面對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產物?物質文化在於如何保存固有;非物質文化在於如何紀錄詮釋,並且做出進一步的觀察與推測,甚或做出選擇。
    我們可以如此思考:(以下略)

    否則,請規定我們只能過春節,不能過耶誕節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1 08:3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