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6-7-29 17:45: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救命啊!!!
还得自救?
---------------------------------------------
专家质疑七夕节 称三月三更适合做中国情人节
时间:2006年07月29日13:54
【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后天,就是七夕节了,当“中国情人节”已成为这一传统节日的别名时,民俗学者刘宗迪的质疑声在网上引起争议。“把七夕当情人节来过,可谓数典忘祖”,这一说法引来不少网民的“板砖”,但也有网民表示赞同。
“传统节日为何不能赋予新的内涵呢?”、“创新也要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上!”———两派观点都不肯退让。
学术文章引发争议
7月24日,一家新闻单位发表了一篇报道,称在一次学术研究会上,刘宗迪提交的文章表明,自古以来七夕就与人们谈情说爱无关,只是有些人的鼓噪和商人的炒作,才使这个原本被冷落的节日突然热了起来。该报道经网络转载后,立即引发争议。昨天,刘宗迪在电话里告诉记者,该报道没有采访过他本人,因此一些说法不够准确。
“有人愿意在七夕过情人节是他们自己的事。”刘教授表示,“我的本意是,把七夕当作情人节来过不合乎传统的。”
古时七夕不谈爱情
刘宗迪告诉记者,他的文章发表在《读书》杂志第七期上,文章分析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以及七夕风俗的由来。原来,“牛郎星”原名叫“牵牛星”,古代农历八月黄昏,当这颗星移动到天空正南方时,正是祭祀用的牛膘肥体壮之时,它们可牵出来接受挑选,故名“牵牛”。
而农历七月黄昏,当“织女”升上头顶的时候,正值暑气渐消、秋凉乍起、妇女纺线织衣的时节,因此,这颗星就被称为“织女”。此时银河横贯夜空南北,织女和牛郎隔河相对,这一景象,触发了古人的想象。
“这说明七夕的由来是与节气紧密相关的。”刘宗迪说,“七夕的主要风俗一直是乞巧,因为过了这天,妇女们就要缝制寒衣了,所以要在这一天祈求心灵手巧。判断一个节日的性质,关键要看它的习俗内容,而传统上七夕根本没有青年男女聚会联欢、谈情说爱的习俗,因此我们不能因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以及由这个故事引发的关于爱情的想象和创作,就想当然地把它当成是情人节。”据刘宗迪介绍,出土的秦代占卜文献《日书》,就明确把牛郎织女视为对婚姻不利。
“三月三”更适合做情人节
“真是个‘砖’家啊!我们想有个中国人的情人节,选在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有什么不可以呢?”“别把问题搞得这么复杂好不好?”在网络论坛上,刘宗迪的观点挨了不少“板砖”。支持者则针锋相对地说:“想找个传统节日来压洋情人节,也要找得准点啊。”“七夕情人节有很强的商家炒作因素在里面。”
对于这场“口水战”,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萧放认为,把七夕选作情人节未尝不可,但不是最好的选择。“节日的内涵是在不断发展的,传说牛郎织女在七夕鹊桥相会,可以发展出情人聚首的含义。但在我看来,把三月初三的上巳节作为情人节更为合理,因为从周朝开始,它就是男女游春幽会的日子。”
作者:记者 俞陶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