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62|回复: 5

【原创】1、崇凤尊鸡 鸡断阴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13 09: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ize=4]1、崇凤尊鸡  鸡断阴阳
楚人的先民以凤为图腾。《楚辞》中的大量有关描述和出土的大量古楚文物就是证明。凤是远古的人们以现实生活听山雉,鸡为雏形,经自己的审美观和想象力所熔铸成的神物。楚人视凤为先祖祝融的化身。将凤也作为民族的象征而尊崇和钟爱。楚人爱鸡崇鸡,又杀鸡吃鸡,并且用它作为祭祀之用。《荆楚岁月记》载有新年贴画鸡,意为“压服邪气制度鬼”。在当代,依然可见上述遗风。公鸡早晨啼鸣的时间为阴阳界限。认为鸡鸣之后,鬼不要人间出没。人们在宰杀时,却又虔诚地祈祷它再生。湖北各代在杀鸡时都要念一首要同小异的歌谣: “鸡儿鸡儿,你莫怪。凡家你是一碗菜,今天杀你来客待,明年你再来”。视鸡如人。认为鸡死后可以投胎再生,这显然是楚人古老的图腾观之反映。
如今,鸡在祭祀中照例起特殊的作用。各地祭龙舟,点墓穴,打醮都用雄鸡血。鄂东南的大冶、黄冈等地做屋祭梁时,离不开雄鸡和鸡血。还伴随起梁彩文:“金鸡合凤凰,凤凰喜舞金梁上,帮助贤东建华堂。”雄鸡一只,以血为祭。雄鸡者,雄鸡哥,雄鸡嘴短尾巴拖,此鸡不是凡间鸡,王母娘娘报晓鸡,头不高来尾不低,开口好似金鸡叫,落音好似凤凰鸣。金鸡叫也,凤凰鸣呀,壮元打马转回程。(将公鸡抛过梁)逼供金鸡飞过梁,荣华富贵久长。襄阳县祭灶时,以鸡作“灶马”让灶王骑着它上天。借以确保它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荫庇子民,这正是远古先民所期望的图腾作用这表现。
就是鸡毛,在现在还有神奇之作用:打清吉醮、请茅草神、端午划龙船船头,孩子的头上、玩吉雀子的头上……都离不开鸡毛,其不能不说是图腾作用的表现.
 楼主| 发表于 2006-8-13 09: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1、崇凤尊鸡 鸡断阴阳

2、崇火尚赤
崇火尚赤是楚人的基本信仰。楚人的先源来自祝融氏,祝融氏是火神,火焰赤色。祝融氏是掌握火种的人,在祭祀中曾掌管大火以照明。祝融后裔、楚国的始祖熊绎曾为周天子祭祀时守燎。这表明他们和火的关系非同一般,应当说,这些是楚俗崇火尚赤的内在原因。《荆楚岁时记》说:“正月末日夜,芦苣火照井厕中,则百鬼走。”火的作用如此之大,与火神祝融之灵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圻州志》载:“除日,树又炭于门,以红纸束之,曰将军炭。”《孝感县志》也说:“拣大炭柱门,曰黑将军。”有红纸、炭称将军,这就是崇火尚赤的表现。
丹江口市官山一带,各自然村都有一幅火星爷像。他六只手,上执两把宝剑,怀中抱着火葫芦。各家共同组织一个“火星会”,于每年正月初七,即其生日,到供奉他的人家聚会,对之进行隆重的祭祀。然后按顺序迎至另一家,直至第二年的同一天。
传说,古时候,附近的老河口,人们做生意不讲诚信,短斤少两。火星爷扮着一个穷老汉,拿着一个大红薯,挨家挨户去求人家,请人家帮忙烤熟以充饥。不料处处碰壁。于是火星爷就不停地念叨着:“十四要烧,十五要烧,十六不烧,十七要烧,十八要烧。”大家都当做老人说疯话,没头没脑的,谁也不当回事,更不用说放在心上了。当时的秤是十六两制的,也就是十六两为一斤。火星爷的意思是,谁大秤进,小秤出,就烧谁家。他喊了半天,终于遇上一家公平买卖的商家,那商家还帮他烤熟了红薯。火星爷吩咐他将用以公平买卖的十六两秤挂在门口。后来,老河口被一场大火烧光了,只有这一家幸免于难。此后,留下了祭祀火星爷的习俗。
在当代,湖北各地崇火尚赤的习俗尚存。生意好,谓之“红火”行运发财,叫“走火”(大冶)、“跑火”(武当山);梦见失火为吉兆。叫“跑天火”;除夕夜,用树兜子烤火,火要越大越好,越旺越发。意在祈福;新婚之夜,新娘入洞房要跨火盆(大冶);庙里求来的红布,谓之“菩萨红”(黄冈、黄石、阳新、大冶)等等。夏天男人喜欢穿红色的背心,女孩喜欢穿红色的裙子。这些无疑都是崇火尚赤的遗风。
 楼主| 发表于 2006-8-13 09: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1、崇凤尊鸡 鸡断阴阳

3、日月星辰崇拜
日月星辰崇拜。对日月星辰的崇拜起源很早,殷周人有迎送太阳如祭日礼拜仪式。湖北民俗信仰中依然存在,民间不准对着太阳撒尿。“早不朝东,晚不朝西,午不朝南。”不准晒妇女的秽物,只能阴赶不干,不准朝太阳底下泼洗脚水。湖北各地多以冬月(十一月)为太阳的生日,这天,有些寺庙还要做“太阳生”。与太阳崇拜同等重要的是月亮崇拜,其主要表现在中秋节的祭月与拜月活动了。还有礼斗朝真,崇拜北斗星。
 楼主| 发表于 2006-8-13 09: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1、崇凤尊鸡 鸡断阴阳

4、植物崇拜
植物崇拜。湖北人崇拜的植物不止一种,有枫树|、桃树、竹子、茅、芦苇等。

            村村栽枫树  无枫不成村

    湖北各地均对枫树非常崇拜,尤其是鄂东南等地,每一个村庄几乎都少不了枫树。并且,有的枫树有上百年的树龄了。它们大都是栽在村口,有道是“村村栽枫树,无枫不成村。”枫树已成为民间传统的吉祥树。
    传说神农炎帝之裔神蚩尤,他为炎帝复仇大战黄帝。“蚩尤为黄帝所得,械而杀之。已摘弃其械,化而为树也”《山海经、大荒南经》有载:“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桎梏,是谓枫木。”因而崇枫习俗,实质上是英雄崇拜的反映。在村口枫树的栽植。寓有战神蚩尤守护村宅,以保人丁平安之意。
    在民间传统的吉祥画中,枫树常常与鹌鹑、菊花构成吉祥图案,“鹌”与“安”同音,而“菊”与“居”谐音,枫树在秋季落叶纷纷。一片火红,是赏秋佳景,“落叶”与“乐业”谐音。即寓意“安居乐业”字于所居,乐于从业。
    再就是这带的方言“枫树”与“风水”谐音。这些是该地区居民在居住习俗中祈求好风水的一种表征,是风水观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反映。枫树在客观上给村落增添了景观。
与枫树崇拜有奋斗目标共同之处的植物桃树在湖北各地亦被崇拜。

            桃兆福寿  避邪驱秽

    桃在人们的心目中,平凡而珍奇,对它即崇拜,又有些畏惧,人们以桃之美喻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或以桃的形象赞人的品德,“桃李不言,下自成溪”(《史记、李将军列传赞》),或赋予它神奇的灵性。“桃树者,五行之精。压伏邪气,制百鬼也”(《荆楚岁时记》)等等,这些其实是远古时代人们对桃的原始图腾之反映,它有着本质的内涵。
《山海经、悔外北经》载“夸父与日逐走,八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这里“邓林”即为桃林,也就是说桃林是夸父死后所弃之手杖转化而成的,夸父是炎帝后裔,为炎帝蚩尤复仇,在黄帝战争中助同属炎帝后裔蚩尤而攻黄帝。被黄帝所杀,应龙(黄帝神龙)杀蚩尤与夸父(〈〈山海经、大荒东经〉〉),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山海经大荒北经〉〉)因此,他亦如蚩尤一样,被人神化,顶礼膜拜,甚至死后所弃之手杖化为桃林,并奉为民族图腾。因而,我们不难看出崇桃习俗之实质所在,就是英雄崇拜。
    民间以为桃能治鬼,亦自有其本质的深源。羿的传说,就是证明。《山海经、海内经》“帝俊赐羿彤弓素赠,以扶下国;羿是始末去,恤下地之百艰。”此时羿为天神。《淮南子、本经训》云:“尧乃使羿珠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断修蛇于洞庭,擒封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这里所记之羿已由天神变为除诸害的神性英雄。《山海经、海外南经》亦记有羿与凿射战斗之事:“羿与凿齿战于畴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划。然而,这么一个除百害的英雄羿死于桃培。”(《淮南子、诠言训》)许慎注曰:“培大杖,经桃木为之。经击杀羿,由是经来鬼畏桃也。”从这里我们亦可以看到崇桃、鬼畏桃,还是对英雄羿之崇拜。
    正是源于上述诸种原因,就产生出了与这有关的崇桃习俗。
    扎制桃弓柳箭,挂于门庭。以驱鬼治病;制桃箭、饮桃汤、迎春纳福,以至于桃成为祈吉祥、求幸福、祝长寿的吉祥符:《蟠桃献寿》由桃树、仙人、寿桃、祥云组图,寓意高寿无比等等。
    有崇拜必然存在着禁忌。
    俗信经为桃胶粘鬼,桃枝、桃花、桃实都是血红色的,妖魔鬼怪都愿意在树上住,所以忌栽在前院。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院中不栽刽子手”之说,这里“刽子手”系指桃树。有的地方认为谁家种桃树,主邪灾多。也有说种桃树主逃荒要饭的。这就是因“桃”与“逃”谐音的缘故。因此,桃树大都栽要村外的山坡上。

              崇竹植竹  竹绕庭院

    湖北的乡村,到处可以看到这样的庭院,房屋旁边多有竹林为屏障。民间认为:“苍苍翠竹绕身旁,堪笑其家好书堂,大出官僚小出富,儿孙个个姓名香。”这是当地传统的崇竹心理的反映。人们以竹子的茂盛与否,作为家道兴衰与否的象征,赋予了竹子浓郁的神性。以竹子象征人的命运的吉凶。假如院内种植的竹子死了,就以为是很不吉利的,必须立即刨掉,或另栽新竹,否则,兆示家运破败,大凶大难。尤忌竹子开花,有“竹子开花,人要搬家”,“竹子开花,家破人亡”之说,相信竹子开花是饥荒或变乱的前兆。竹子茂盛,则人丁兴旺,家宅平安。
    正是因为有这种把竹子的生长情况与人的命运 相提并论的说法,因而就出现了庭院种竹子的有并习俗。在鄂东、鄂东南的大部分地区,栽竹子时,一般要把一个小孩子打哭,认为这样做,家里就会出孝子。这一习俗大概是源于三国时《孟宗哭竹》的传说。孟宗为三国时吴国江夏人,少从南阳李肃学,经孝著称。为盐池司马时,经鲜寄母。相传孟宗母嗜笋,时值冬天,笋尚未生,宗入林悲泣衰叹,笋乃为之生。后母死,不顾禁令,弃官回家,故留下了“哭竹”的习俗。
竹子经其高洁品质而被推崇为民间传统的吉祥物。竹心“空虚”经示谦虚美德;竹子四季长青不变色,因而也用来作为老人意志不衰的象征。由此,人们广泛栽植,品赏托志。民间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吉祥图案,有很多是经竹子构成的诸如“松竹梅岁寒三友”、“五清图”、“竹梅双喜”、“华封三竹”等等即是。
    崇竹,当是上古自然崇拜的余风,竹子开花兆灾,实乃迷信。但是,竹子是靠地下茎无性繁殖的,唯临枯或水旱虫害肆意时才开花。因此,如果是对气候年景的预测,也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和一定的内在联系的。崇竹,要客观上保护了自然环境,竹林既增加了环境的优美,又可弥补地形上缺陷。使住处产生紧凑宁静的田园情调。

         灵茅圣苇  禳凶祈福

    楚人崇茅。认为茅是灵物。“昔成王盟诸侯于歧阳,楚为荆蛮,置薅茅,设望表,与鲜卑守僚”。(《国语、晋语八》)。薅茅,为天子服务,可见其高贵。《左传、僖公四年》记有,齐国侵蔡国后,接接着进攻楚国,莫子使问为什么进攻楚国,管仲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攻楚之因,竟是由于没有进贡包茅,可见其不寻常了。早在古楚还有用茅草占卦的习俗,《离骚》云:“索薅以筵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薅,茅,占卦用的茅草。筵,占卦用的小竹片,楚人把结草折竹来占卦叫簿。灵氛,小师。即占卦先生。《孝感县志》亦有经茅草占卦的记载:“上元夜,取茅草两脚,又以一草为柱而桃之,置火边。乃取鸡毛附裙边,捋而祝之。神至,两脚自动为判。曰茅姑,亦曰毛姑。”时至现代,鄂东南还有类似的儿童游戏,用一根茅草,两人各执一头对撕,视撕开后的茅草形状,来判断本村某一孕妇将生男还是女(大冶市)。这不正是茅草卦的遗风么?
    崇苇。楚人还崇苇。《荆楚岁时记》说,正朋一日户上“悬苇索”,“除夕,饰桃人,垂苇索”。其目的都是为了使“百鬼”畏而避之。楚人崇苇的习俗,至今湖北各地仍可见踪迹。鄂东南的黄冈、大冶、阳新等地有小孩子睡奋斗目标后,大人要做事,就把一把芦苇做的扫帚放在小孩子的身边。经避邪的习俗。江陵、孝感等地“出天行” ——年初一祭天地时,所点的火把,按传统,都是用芦苇做成的。孝感民间还有芦卦。办法是,点燃芦苇,同时不断念咒语:“天不灵,地不灵,唯有洲港芦柴灵,风炸口,再低头,半阴半晴裂破头,放光大睛高扬头。”来占卦天气。
    过去再穷的人,死了,也要找一条芦席来抬出去埋。现在,湖北还有的地方人死后,棺内棺外帮的不是石灰,而是稻草灰,这或许是苇草崇拜之遗风吧?
植物崇拜不仅仅是上述这些,还有杨树、艾草如菖蒲等等。
 楼主| 发表于 2006-8-13 09:26:5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1、崇凤尊鸡 鸡断阴阳

                                 鬼魂崇拜

    鬼魂崇拜,它包括祖灵崇拜、英雄崇拜等善灵崇拜。还有那些死于非命,中道夭的非正常死亡者。死后变成恶鬼或敬崇的恶灵之崇拜。禳解方法等。古人认为,家中的尊长,或为民办事的英雄死后,能成为家族或家庭的保护神。因而后人进行隆重的祭祀,这便是祖灵崇拜和英雄崇拜。并伴随祭祀活动产生朝山赶会的庙会习俗。这此我们将在第二节民间祭祀活动中予以介绍。

 楼主| 发表于 2006-8-13 09: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1、崇凤尊鸡 鸡断阴阳

                   生殖崇拜

    湖北城乡各地还存在有生殖崇拜习俗之遗痕。
    楚先民的生殖崇拜主要包括女阴崇拜、男根崇拜、祖灵崇拜和母亲崇拜等,它们大都有相对应的标志物,并伴随着一系列民俗活动。
    初民对女阴即女性生殖器崇拜的遗痕,我们可以从鄂东南地区现在仍然存的有关民俗事项中得到例证。
    鄂东南乡村中秋之夜有“摸秋” 的习俗。中秋秋佳节,月亮升起之时,有的人偷偷摸进邻家菜园,摘下冬瓜或南瓜(俗名饭瓜)并故意弄出响声,以引起菜园主人的怒骂,骂声越厉害越好。钗偷到手后,将其描绘成一个小孩子。在下面挖一小洞,用一红辣椒插在洞口(图一所示)。然后襄上衣服,敲锣打鼓地送到无子女人家,祝愿他家早生贵子。受家者晚上将瓜放在床内侧,由不育妇女陪着它睡。偷瓜人主要是亲朋好友,有的就是不育之女子或其丈夫。
    这种偷瓜的习俗,实际是女阴崇拜的反映,由于巫术心理,人们早就将瓜与生育混为一团了。于是直接用瓜来预示生育。至于选用冬瓜或南瓜,则是因其个大。籽多,并且象怀孕时的体形。故民间经瓜来喻指女阴及女性,民间习惯将女子第一次性行为均称做“破瓜”便是一例。故意惹菜园主人怒骂,且一定要骂,谓之“越骂越发”。这是生殖崇拜心理的表露,它有两层含义,一是主家的瓜被偷,意味其子嗣将减少,所以必然要骂,
    当然它也蕴含着主人家的后嗣兴旺有“富余”的意思,故主人骂并不是真骂,而是佯骂,至多是惋惜些许财产的丢失。而作些发泄罢了;二是后世民间在崇拜性器官的同时,还认为性器官具有不洁,如同苗上壅肥,越壅越发,故此就有了“越骂越发”的怪异心理。
    葫芦崇拜习俗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尤为盛行,在湖北的汉民族中同样存在。诸如:“洪水型人类起源神话”,谥从葫芦(或南瓜)生出,《孟姜女传说》将孟姜女说成孟姜两家院墙间所结的葫芦生出来的,也就是说,葫芦与女阴、女性及母体的观念直接相连。在日常生活中,母亲既是子女生命之所出。同时又是幼小子女的首席保护神,故在母系氏族社会里,母亲几近一位全能的神。作为母体象征物的葫芦也就具有神奇的力量。这种力量一直以潜意识传承至今。在大冶乡村,每当男孩儿患疝气,俗称“气包卵”,则用葫芦瓢煎水喝。小孩子患腮腺炎,俗称“痄腮”也离不开葫芦:把葫芦瓢烤热,然后趁热在患处轻揉。边揉边呤唱“痄腮痄腮,越揉越开。”这些治疗方法是在巫术形式进行的,给葫芦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其实,葫芦本身就具药用价值,中医以果壳入药,性平,味甘。功能利水消肿,主治水肿腹胀等症。
    葫芦,亦称壶芦、瓠。《毛传》曰:“壶瓠也。”随着时间的推移,父系氏族公社取代了母系氏族,男根崇拜也取代了女阴崇拜。作为为转换期的记录。壶取葫芦,并反映鄂东南的具体民族事象中。生小孩子到外祖母家报喜。酒壶起着独特的作用。只要从礼篮、礼匣或礼盒中酒壳嘴的方向来叛断,就可以知道是生男还是生女。壶嘴朝篮里,是男孩,壶嘴朝篮外是女孩。俗有“女生外向”之说。茶壶在乔迁新居时,寓有繁衍子孙意。每天新居落成搬迁时,新朋好友纷纷用茶壶盛糖茶水送到新居以示祝贺。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壶已由女阴标志物开始向男性标志物转化了——高挑的壶嘴酷肖勃起的阳根。
    先民们的性器崇拜,着先是从女阴崇拜开始的,上述民俗事例已经给予了证明。这一方面反映了原始社会女性要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表明人类生育认识的局限性。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处于母系社会时,完全不知道人到底是怎样生育的,只好借助于有关的物体。女阴、瓜、葫芦、壶等作为生殖神的载附体来顶礼膜拜。
    下面,再说说湖北先民对男性阳具的崇拜,
    随着父权制的确立,男子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人们的生育观念出现了变化,已初步认识倒了男子在生育中的作用。但是,仍然不能理解生育的真正原因,因而,就产生了对男性阳具的崇拜,鄂东南山区毛铺邓氏家族祭祖时的主要供品——子孙粑,就是这种男性阳具的崇拜的一种标志物。这里所会之祖,主要是指古时的邓氏初祖。每年在春节和清明节各举行一次祭祀。鄂东南地区的祖灵崇拜。有着典行的楚文化内容。其中的供品——子孙粑。又名太公卵,由精灿米加糯米舂成粉,兑进清甜的山泉水揉合,捏成圆条型,每根长约13—14厘米,手指般粗壮,一端用拇指稍许捏扁,并在顶端点上一点红,象征尿道口共做三根或九根,再做一个直经为3.5—6厘米的扁圆粑,一齐上笼蒸熟即成。制作时忌小孩讲破口话,故一般事先差开小孩。
    清明节祭祖时,先科放扁圆粑于一碗内,再在上面放圆条型的粑,如为三根,就顺致向并排于扁圆粑上,如若九根,就垂直交叉迭成三层,每层三根。春节祭祖则将粑摆在列祖列宗牌位前,排法如前述。
    这种排法乃古上女下男的常用性交体位吻合。或者说前都正是后者的写照。象征男根的三根或九根圆条粑(尤其是九根,已达到阳数之极了)均表示其多而象征女性的扁圆粑,只有一个,乍一看,其象征是男的多,女的只有一个,好象产生了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母权社会,是女阴崇拜的遗念;其实不然,它应该是男根崇拜,因为,子孙粑是一种祭祀的供品,而供品在祭祀中意味着它是上一次向祖灵乞求福佑后的收获成果,祭祀是一种事实的报告,而祈请则是第二步的。所以在此处,它的初义是向祖灵禀报家族子嗣众多(且男多女少,这是符合农耕生活心理及生产需要的)而且还希望今后仍然如此。所以有了第二层含义,也就是祈求男根增多。这上点,我们可以从其名称中得到证实,“子孙粑”含有繁衍子孙之义。而“太公卵”也显而易见了。就是指男性生殖器官。也就是说,它是以初祖(太公)的男根命名。焉知其不曾含有借太公这伟力(以分太公卵为“手续”。将太公之强盛的生殖力转移到食用者身上)求得家族子嗣的兴旺。再从它的形状看,圆条型完全是摹拟勃起状的男根,已见其崇拜的实质所在。该地俗语有云“太公的卵子,人人有份”,也可说是男根崇拜的一种折射反映。因此,可以说子孙粑是男根崇拜的标志物,是典型的其他生殖崇拜的遗痕。
    只有到了人们不仅知其母,而且亦知其父,也就是说,开始认识倒男子在生育中的作用时,父权制才算完全确闰。此时,阳具崇拜的诞生才是必然的。
    在鄂东南地区不仅遗存着女阴、男根崇拜的标志物。而且还存在着女阴崇拜向男根崇拜转化期的标志物。这是其他生殖崇拜的一大特点。这可以从仍然存在的民俗事象中得到印证:乡村婚床上的绣花枕顶,大都是牡丹,牵牛花、福、禄、寿、禧等表示吉祥如意的图案,但是鄂东南地区众多的绣花枕顶中,有一种绣花枕顶的花纹,藤蔓中开放的不是花,而一只茶壶。壶嘴的下方是另一枝藤顶,开的也不是花,而是一只茶杯。显然这里的茶杯是女性生殖器的标志。而茶壶已转化为男性阳具的标志物了。这与观音菩萨由男变女(观音在印度本为男身,到了中国后才转变为女身)性别转换相似,只是方向相反。
    以上所述大都是生殖崇拜中的性器崇拜遗痕,在鄂东面地区还保留有生殖崇拜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母亲崇拜的遗风。
    所谓母亲崇拜,主要是指对妇女分娩过程的崇拜,据清同治四年木制版本《北斗本命经》,也就是说,古时,在妇女分娩时要举行隆重的祈祷仪式,湖北阳新、大冶交界的“哭血堂”就是这种习俗的遗存。所谓“哭血堂”是指女儿出嫁前工其诞生的产房里举行特定的哭嫁仪式,一般是生母和伴嫁的七娣妹陪哭,不穿鞋袜,边哭边踩床前踏板十下,其目的据说是感谢王母娘娘送子开辟产房之恩。获取产房之胎气,以利新娘将来的生育。其实起源似乎更早,归结到王母娘娘身上只是后人的一种附会。其哭唱的开头内容是:“百花百开头朝阳,嫁歌开哭踏血堂,血堂本是仙人开,王母娘娘送子来。送来天仙美貌女,踏板里面听缘由。”接着就是《十月怀胎歌》。哭唱孕妇十月怀胎的苦楚。当地女子分娩时也有哭唱《十月怀胎歌》的习俗。
    说到哭嫁,鄂东南地区《哭嫁歌》中的一种特有内容——“哭百花”亦是生殖崇拜,女阴崇拜的底蕴。在整个哭嫁过程中,以“花”贯穿始末,首首哭嫁歌均不离花,其内容就是将女儿以花作比,哭诉母女深情。劝喻女儿到了婆家如何做人,对女儿未来的生活予以祝福。反复咏叹、铺陈。这里以花象征女性绝非偶然,因为花朵是植物的生殖器官,而女阴是女性的生生殖器官,其间的对应关系是不难理解的。
    鄂东南地区的性器崇拜(包括女奶崇拜和男根崇拜)祖灵崇拜和母亲崇拜构成了该地生殖崇拜的主要内容。有崇拜就有禁忌。鄂东南地区在存在生殖崇拜的同时,亦存在有生殖禁忌,其主要的禁忌习俗表现有月经禁忌,即新婚之夜,“骑马(指带月经)进房,家败人亡”之说,面在实际生活中,有的难免迎娶时“挂红(即来月经)——“骑马”,怎么办呢?民间自有其破解的方法,那就是在没房门口放一个马鞍和一盆火,以这相克、破解,在外人看来是谓之平平安安,红红火火。经示祝贺。由此看来,后世婚习俗中的诸多事象,都有着生殖崇拜的底蕴,只是因为被附会、臆解出一些新的意义。这不在叙述之列,故略,至于,还有性交,性器等禁忌与汉族其他的地区相同,恕不一一列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7 11:2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