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67|回复: 1

重庆持续高温干旱原因何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22 20: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庆持续高温干旱原因何在




本报记者 林英 通讯员 高洁 发布时间: 2006-08-19 06:15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气象局专家向记者介绍重庆地区持续干旱成因。  屠志摄

  到8月18日,重庆地区的高温天气已超过了40天,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50天。8月15日,重庆大部和四川东部的日最高  
气温达38-40℃、局部达40-43.5℃。重庆28个区县最高气温都超过了40℃,其中綦江达44.5℃、万盛44.3℃、江津44.3℃。这些温度突破了全市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极值。

  由于持续高温少雨,今年7月以来,我国重庆、四川等地旱情发展迅速。

  面对持续的高温干旱,人们不禁要问:持续高温的成因是什么?有人臆测,这种严重的高温干旱天气与三峡大坝的建成有关。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气象局的有关专家。几位专家一致认为,将高温干旱的成因归咎于三峡工程是没有根据的,是不科学、不负责任的说法。

“三峡工程对高温干旱没有影响”

  最近网上关于重庆、四川等地高温成因的言论很多,甚至有人传言:“国家气候影响评价首席研究员祝昌汉认为,三峡库区使面积相当于英伦三岛的地区气温上升,并难以逆转。”

  针对这一说法,记者采访了祝昌汉研究员本人。

  祝昌汉现在已经不担任首席研究员,但仍在国家气候中心从事气候影响研究工作。听说记者要求就三峡工程影响气温的话题采访他,他中断正在参加的会议赶了过来。祝昌汉首先表示:“我从没说过传言中那样的话!”他说:“三峡工程对今年的高温干旱没有影响。我从事了30多年的气候影响研究工作。从1995年就开始参加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的工作。可以肯定,说三峡工程影响了重庆地区的天气是不符合气象学基本原理的。”

  祝昌汉解释说,三峡大坝建成之后,库区水面面积扩大,而水具有调节功能,水气蒸发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吸热的过程,可降温1到2℃。这是基本常识,就和沿海地区因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在相同时间里,海边的温度低于内地的例子是一样。

  在三峡工程建设开始之时,国家就启动了“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工程”,由国务院三峡办组织实施,旗下囊括了水质、水文、气候、农业、生态等17个子系统。祝昌汉从1995年就参加了三峡工程的气象服务和监测工作,他介绍说,经过多年的监测观察,并没有发现三峡库区蓄水量的变化对气候造成明显的影响。相关的模拟研究表明,水位升高后,三峡库区水域变化对气候的影响范围在20公里左右。这20公里以内地区气温表现为冬升夏降,变化幅度在0.5℃左右,而降雨在接近湖面地区稍减,远处稍有增加。超过20公里的范围,三峡工程对气候就没有什么影响了。

  接受采访的专家都强调,今年的特大高温干旱袭击了重庆、四川在内的长江中游近百万平方公里地区,而三峡工程在气象学上是小尺度的概念,对天气的影响是相当有限的。近百万平方公里地区的天气变化,在气象学上是大尺度的概念,这样大面积的干旱天气怎能归罪于三峡工程的影响呢。今年我国强对流天气频繁,台风、暴雨、东北低温以及重庆、四川等地大范围的高温干旱,这些现象在气候上是互相联系的,应该将它们同全球的大气环流相联系看待,而不是在三峡工程区区几十米的水位变化上找原因。

持续高温干旱是由综合因素造成的

  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的张强研究员,现在是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主任。他认为,今年我国重庆、四川等地出现极端高温干旱天气的原因,首先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这个大的气候背景影响下发生的,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气候的全球变化引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今年西太平洋海温比往年高了0.5℃,使强对流天气活跃,副热带高气压的位置较往年偏北、偏西,尤其是进入8月以来,副高脊线每日均维持在27°N以北,而8月多年平均副高脊线位置为26°N,同时西太平洋副高位置也比常年略偏西。副高的这种形态,不利于将南方的暖湿气流带到西南地区东部。另一方面,受大陆高压稳定控制,川东、重庆上空盛行下沉气流,对流活动受到抑制,致使该地区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旱情严重。这种气候状况长期控制了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导致伏天高温天气出现时间较长,对重庆、四川等地区影响十分突出。

  第二,去冬今春,青藏高原降雪较常年偏少两成左右,热状况偏强。作为冷源的青藏高原积雪减少,造成高原热力作用显著,输出水汽较少,高原高度场偏高。从张强研究员展示给记者的“冬季青藏高原积雪日数与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对比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

  第三,今年北方冷空气较弱。冷空气比较平稳,没有南下降到重庆周围地区,而是平移到我国东部,从而造成北京、黄淮地带今年雨水丰沛。

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不容忽视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的高级工程师高歌刚刚从受旱地区重庆回来。她在介绍了当地现场的一些情况后指出,重庆地区是我国四大火炉之一,历来就有“十年九旱”的说法,与今年程度相仿的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往年也有,在历史上也有高温纪录。比如1992年、1994年都有超过40℃的纪录。只是今年就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来说是50年来最严重的。

  她也认为大的气候环境影响是这次灾害的主要原因,同时还补充强调了一点,“近几年重庆市的城市化建设比较快,导致了城市热效应的加剧,这虽然不会对整个气候产生大的影响,但是大面积下垫面的改变,即大量生长着绿色植被的地面被混凝土代替,使太阳辐射后产生的热能无法很快被吸收、扩散,再加上重庆地处盆地这个特殊的地形,都为这次持续高温添火加油了”。高歌还指出,“重庆地区的水利设施不足,没有像都江堰这样的水利灌溉工程,遭遇持续高温,干旱的影响显得更为突出、严重”。

高温干旱天气将持续到月底

  今年进入夏天以来,重庆、四川灾区人民面对的是骄阳似火、植物焦黄、土地龟裂,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吃水困难。党和政府、全国人民都在牵挂着高温热浪下的重庆、四川人民。持续的高温干旱何时才能缓解?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室副主任乔林给出的答案,让人并不乐观。

  乔林首先详细介绍了一个月以来重庆、四川等地区的天气状况。统计资料显示,从7月18日到8月18日这一个月,重庆每天气温都在35℃以上,其中8月16日重庆市市区最高气温创下了今年的最高值,并破了历史纪录,达到43.0℃,超过了1953年8月19日的42.2℃。另外涪陵更是达到了43.5℃。谈到原因,乔林副主任也认为,“今年西太平洋海域水温偏高造成副热带高气压偏强偏西,同时北方冷空气较弱,引起的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加,是造成这次大规模高温干旱的主要原因”。

  对重庆、四川这些地区今后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乔林说:“中央气象台的预报是,在未来4天,西藏东部、川西高原以及四川盆地西部、云南大部将有阵雨或雷阵雨天气,局部旱情可得以缓和。但四川盆地东部、重庆大部地区的高温干旱仍将持续。到8月21日以后,有可能在四川盆地东部、重庆大部地区出现降水增多的趋势,可使包括四川盆地和重庆在内的旱情部分缓和。”乔林强调是缓和,不是缓解。“要一直到9月份,随着副热带高气压的减弱,冷空气增强、活跃之后,四川盆地、重庆地区的降雨才会进一步增加,旱情才会得到缓解。”

  根据中央气象台的预报,重庆、四川等地的高温干旱天气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在持续高温干旱天气的情况下,抗旱减灾工作不能松劲,还要继续努力。乔林特别提醒说,要积极做好防暑降温,注意避免高温干旱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因为高温环境下细菌更易繁殖,所以要特别注意饮用水源的卫生。

链 接

  ■大气环流:一般是指地球大气层中具有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表现。地球上的空气之所以会流动,是因为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不均匀,导致地球表面形成不同的气压带,由于各地气压高低不同所产生的气压差,因此造成空气的流动。大气环流构成全球大气运行的基本形势,它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天气形势的原动力。控制大气环流的基本因素是太阳辐射、地球表面的摩擦作用、海陆分布和地形等。大气环流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全球规模的东西风带、三圈环流、常定分布的平均槽脊、行星尺度的高空急流、西风带的大型扰动、世界气候带的分布等。

  ■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一个国家的气候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首先,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东南部,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由于海洋和陆地热力性质的差异以及太阳辐射随季节的变化,导致冬夏间海洋与陆地上气压的季节变化。夏季大陆形成低气压,海洋形成高气压;冬季则相反,大陆气压高,海洋气压低,于是我国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风来自高纬度的内陆,因而寒冷干燥;夏季风来自南方海洋,给大陆带来温暖潮湿的空气,并形成降水。因此形成了我国冬冷夏热、冬干夏雨的季风性气候特征。其次,我国西北部,远离海洋,为欧亚大陆的腹地,因此大陆性气候特点显著,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均较大。此外,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地形复杂,我国的气候还具有气候类型多样、气候资源丰富和气候灾害较多的特点。 (资料来源:北京市气象局)

发表于 2006-8-24 01:33: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重庆持续高温干旱原因何在

高温原因,尚待观察.因新现象不少.一是44.5度高温,过去未曾见;二是面积之大,时间之长都与过去不同.三峡的坝高是否会档住长江下游通往重庆的风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6 22: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