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79|回复: 7

《西藏民间信仰源流》出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25 10: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该文刊载在《中国藏学》2006年第2期上

地方知识与文化传统的多元共生
——《灵性高原——西藏民间信仰源流》述评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王  丹

自古以来,西藏高原便以其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多姿多彩的民风民情聚焦着世界的目光,吸引着各地的游客。不论是出于猎奇前来探险,还是因为仰慕而来观光,归根结底,全是源自心灵的魂牵梦绕与执着追寻——对于这片极富神韵与意境的土地。这里一年四季缭绕弥漫的浓浓桑烟,迎风飞舞的五色经幡,低沉厚重的螺声法号,熠熠生辉的寺院金顶,无不为“世界屋脊”笼罩上了神秘的面纱。而那充满动感、闪烁灵光的民间信仰正是这道秀美文化风景线上最灿烂夺目的亮点。
西藏文化向来是国际、国内关注的焦点,不过相关理论著作的奇缺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原因当然很多,但是关键有两点:第一,西藏文化自身博大精深、神秘莫测;第二,研究者尚需长时间的实地探察、深入根底,且视野广阔、学识丰厚。林继富先生作为民俗学者和藏学学者,集十多年潜心研究之心得,著述了《灵性高原——西藏民间信仰源流》一书。该书在详尽描述西藏民间信仰历史发展形态和现实存在状态的基础上,全面阐释了它的宗教功能和社会意义,深刻剖析了它对社会制度和民族精神的重大影响,细致考辨了它与民间风俗互动共融的关系,因而比较系统地向世人展示了高原雪域民间信仰的永恒魅力和独特价值。
林继富先生曾于1986年至1994年在西藏从事教育工作。在执教的八年里,他经常下乡,深入基层,开展民间文化的调研活动,从而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整理的文字累计已达百万之多。从当时起,直到现在,著者对这些田野资料的梳理和研究从未停歇,目前在全国各类刊物上发表的相关文章已近50篇。从2001年起,作者便开始着手体系化地对西藏民间信仰进行探究。经过两年多的潜心写作,于近期完成了40多万字的著作《灵性高原——西藏民间信仰源流》。书中不仅阐述了林先生之于民众思想与民间信仰的深刻理解,而且也就现今我国藏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提出了独到见地,开辟了文化传统与地方知识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实现了田野与文本相参照的多侧面、多角度的立体研究模式。
根据西藏昌都地区发现的距今4700多年的卡若文化遗址判断,西藏民族至少有5000年的文明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植根于百姓生活的民间信仰一直伴随着雪域高原的沧桑变幻和岁月更迭。民族民间信仰以它巨大的力量和独有的方式,左右着人们的行为规范,激活着民众的精神源泉,为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培育了沃野的土壤。多少年来,人类学家一直在探索各种方法以期揭示和描述民间信仰的秩序和整合的基底模式。可以说,《灵性高原——西藏民间信仰源流》就是作者试图准确描述西藏民间信仰“秩序和整合的基底模式”的成果之一。
这部著作打破了传统藏学研究的框框,为藏族民俗学的探索和深化找寻到了一片新的天地。以往偏重于宗教和历史的传统藏学研究,对文化传统中最基层的民间信仰重视相当不够,因而,在发掘西藏文化真谛的着眼点上,常常顾左右而言其他。基于长期的田野调查实践,著者认识到,基层民众的信仰是具有原生性质的宗教,它的古老性可以追溯到原始先民生活的时期,那个时候的宗教是一种全民的信仰形式,正是这种久远的信仰形态成为后起民间宗教的源薮。比如作者认为“西藏卵生神话及其信仰的最早根源在雪域本土,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古印度、古波斯,乃至早期汉民族的文化,并依据藏民族文化特点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的。它的流变经过了原始宗教、本教和藏传佛教阶段,它在每一个链环上吸收了富有活力的文化因子,从而使西藏卵生神话及信仰跨越长长的时间隧道,直到今天仍然被西藏民众推崇和传唱。” 这是一个具有辐照西藏民间信仰源流带普适性的结论
著者在书中总共论述了26种西藏民间信仰,除了关帝信仰以外,其他信仰形式都是建立在原始信仰基础上,经由民众适应时代,顺应历史的改造后才逐步结构而成。同样的道理,今天以至今后,西藏民间信仰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变化,每时每刻均在不断丰富和革新。正是源于这样一种认知,该书作者凭借丰富的田野调查成果和深厚的藏学理论素养,首次对研究对象——西藏民间信仰做出了相当精准的定位和分析。本书恰当运用局部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的解析方法,细致缜密地对西藏民间信仰予以了索证与考释,进而充分肯定了它在民众生活中的位置和在中国文化结构中的地位。
该部著作第一次从理性的高度自觉地将西藏民间信仰与藏传佛教区分开来,较为全面地解读了西藏民间信仰的生成环境、表现形式、思想源流、展演场域、生存特点及其社会作用等等话题。作者认为高原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是民间信仰生成的温床;跳神、奉献供品、煨桑、转经、造小塔、磕头等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并且将当地民间信仰的展演场域归纳为个人活动和集体表演两种类型,它所涉及的内容既具有全民族的色彩,又表现出个性化的特点。至于西藏民间信仰的特征性问题,作者将之归纳为信仰的普遍性、内容的混元性、诉求的功利性、活动的自觉性、仪式的神秘性等;还把纷繁复杂的信仰源脉概括为原始宗教、本教、佛教、外来信仰等四个方面;而且进一步从民众思想、民众意识、民众行为、早期法律以及高原自然生态保护等方面对其功能和影响进行了宏阔周密的论述。这些观点的提出和论析能够让读者在纷扰缭乱的文化存在中体悟到民间信仰绵密有序的构成体系与结构方式。
书中诸多论题的阐述无不凝聚着作者的智慧与思考,其中真知灼见频出,令人耳目一新。如此丰厚的理论成果和立足地方文化的建树,源于作者具有清晰的研究层次和适宜的研究方法。著者根据西藏民间信仰的不同内容,以适当的对象为参照,进行一定层面的阐释。这种层次具体体现在以西藏地方知识为基石,时而将西藏民间信仰置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范围中,时而又把它置放在世界文化的范畴里给予考量和辨析,这样一来,作者自然就能以更高、更远的学术视域把握问题的关节,从而表现出了很强的科学精神。比如,作者在详细分析了西藏关羽信仰之后,认为“作为当时强势文化的汉族,为了把自己的信仰和道德让其他民族接受,就通过一些合乎现实和历史的逻辑方法进行传播,关帝进入藏族地区就是通过大肆修建关帝庙的形式使关帝信仰在藏族民众生活中逐渐完成文化濡化的过程。另外,关公进入西藏,作为输送文化的大清王朝来说,他们的思想是宣扬关羽的‘忠义’的精神,激发人们维护本朝本代之心,然而,作为文化接受者来说,则更多的是将关公作为战神和保护神来接受。由于关羽身上‘忠义’和‘勇武’两重信仰基因,导致了文化的传播者和文化的接受者表现出相当的积极性,也导致了传播者和接受者的文化错位,这也是作为汉族神灵的关羽,为什么能够这么快地被纳入到藏族宗教信仰体系和民间信仰体系之中的重要原因。” 这些理析鞭辟入里,精当简要。像这类的论述还有关于西藏巫术数字“十三”的形成过程及其象征意义的探讨;西藏冈底斯信仰与昆仑山信仰的比较研究,等等。书中的不少问题站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上,在地方知识与世界文化的交互比照中阐析西藏民间信仰的特点与其原因,比方对西藏太阳信仰的研究。“树木与太阳的关系绝非仅仅发生在西藏,我们在世界许多民族中都发现了这两种物质的文化和宗教的联系。令人更感兴趣的是,在世界许多民族的神话和原始艺术中,太阳与树木的关系结合得十分紧密。……神话将太阳树与太阳神鸟结合一体。这种岩画图案在藏北纳木湖一带的洞穴岩画中保留较多。岩画内容中树木表现突出,其中一幅树枝上栖息两只鸟的构图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在笔者看来,尽管画面中没有太阳直接出现,但是树和鸟的宗教意象和深层文化思想就是太阳,这已经被世界许多民族的宗教和文化所证实。” 之于这些论述,作者的意图十分明确,就是要将西藏民间信仰纳入到世界文化链条中进行阐释和解剖,从而修补西藏民间信仰在其历史发展中缺失的文化元素。由此可见,《西藏民间信仰》的视野开阔,立论坚实,是一部近年来难得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藏学著作。
在方法论的探索上,《灵性高原——西藏民间信仰源流》一书也颇具有鲜明的特色。依凭着扎实的田野材料,林继富先生广泛涉猎国内外的前沿学术成果,诸如人类学、社会学和宗教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将之恰当地使用到对本书考察对象的剖析中去,因此得出了许多新锐的见解。更为重要的是,作者首次在藏学研究中使用了整体解读法,精准而深刻地揭示了西藏民间信仰的本真性。书名“西藏民间信仰”,既是一个地域概念,又是一个民族概念。也就是说,作者以西藏主体民族——藏族为核心,重点论述了藏族民间信仰的源流和状况。既然是藏族,也就不可避免地牵涉到我国除西藏以外的甘肃、青海、四川和云南等省区的藏民,所以要把藏族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论。但是,这还不能代表作者对“西藏民间信仰”的理解,因为生活在藏族环抱中的门巴族和珞巴族也与藏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门巴族和珞巴族既操藏语,又行藏俗,一些在藏族业已消失的民间信仰却在大山阻隔的喜马拉雅山区保留下来,因此,文章没有理由将门巴族和珞巴族的民众信仰弃置不论。这样的理论实践充分体现了作者将西藏乃至青藏高原的文化进行整体解读的观点和用系统的眼光观照西藏民间信仰的理念。所以,在论述以藏族为主体的西藏民间信仰的同时,兼及到了西藏门巴族和珞巴族的风土人情。应该说,该书著者力图将西藏文化的大传统与地方性知识进行分层考辨,进而力争接近实际和科学地对西藏民间信仰做出符合老百姓的描述和解释,从而向广大读者展示西藏民间信仰的现代精神与当代生存状况。
作者在揭示西藏民间信仰的时候,惯用“深描”作为观点立论的基础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这种精细的行为主义描写,在该书实施跨文化的比较和抽象的解析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格尔茨在他的著名论文《深描:迈向文化的阐释理论》中,对深描模式化的方法呈现用四种眨眼来说明其深描的概念,a.无意的抽动,抽动眼皮;b.向密友投去的暗号,眨眼示意;c.对眨眼示意的恶作剧模仿;d.小丑在舞台上表演眨眼示意。格尔茨说,这四种眨眼就构成了不同的文化层面,包含了不同的文化意义,深描就是要区分这四种眨眼的意义。格尔茨强调对行为描写的精细化,“人类学或至少是阐释人类学,其学科进步的标志与其说是达成一致的尽善尽美,不如说是争论的精细化” 。《灵性高原-西藏民间信仰源流》一书中处处贯穿着对来自田野资料的“深描”,但是作者并没有把格尔茨的“深描”格式化,而是立足西藏本土文化的实际,恰如其分地借鉴这种精细的行为主义方法,在描述信仰现实存在的同时,追踪其文化的根源,比如对西藏山神、湖伸的分析,对西藏动物神灵信仰的阐释等,都是很好的范例。
本书正文部分由十四章组成,每章内容的关注点各不相同,但章与章之间却与西藏民间信仰发展的内在逻辑紧密勾联,因而呈现出相互补充、彼此印证的状貌。这一方面可以让读者从整体上把握西藏民间信仰的全貌;另一方面又能让人们领略到鲜活生动的民俗事象。例如,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和思辩的语言对活跃在西藏民间的太阳、神山、神湖等自然神灵,猕猴、牦牛、犬、羊等动物神灵,巫师、关公等人间神灵以及神灵器物、神秘数字等信仰现象予以了描绘和解析。通过这些描述,我们仿佛领略到了神奇高原上勃勃跃动的神灵形象,体验到了西藏民众赋予神灵、鬼灵、精灵等的神圣权力,从中我们也不难清晰地发见,纷繁复杂的民间信仰事象背后依存着井然有序的精神网络,以及民众如何借助于祭祀牺牲来迎合和讨好神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求得心理的慰藉与平衡,并以此处理和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消解现实的苦难与伤痛。
洋洋洒洒且谨严有致的《灵性高原——西藏民间信仰源流》无疑是作者情感和心智的结晶。林继富先生曾用诗一般的语言追记了他在藏区乡间调查的美好而苦痛的经历 ,令人无不神往而感动。林先生热爱西藏的山水,热爱西藏的人民,热爱西藏的民间文化,这种爱恋从他接触西藏的那一天起,就在血液里沸腾,且愈来愈浓烈。大学时代,他订阅了《西藏日报》、《西藏研究》等刊物,从文字上认识西藏,想象西藏。走进西藏后,他全心身地感受和体味西藏的雄浑与博大,将自己所有的精力投入到西藏的教育事业和民间文化的调查与研究中。在西藏的3000多个日日夜夜,他不顾高山反应,冒风顶雪穿梭于藏族村寨,不知疲倦地阅读西藏,在田野中解答西藏民间信仰的诸多问题,为西藏群众文化建设奉献了青春和力量。由于成绩卓著,林继富先生曾被评为“西藏自治区为‘七五’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和提名为西藏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的候选人之一。于是,著者便情不自禁地把这份对西藏的执热眷念和醇酽深情熔铸到了西藏民间信仰的研究中,因此,在挥笔写就的字里行间显得格外游刃有余,自然流畅。
一言以蔽之,这部著作不论在方法的运用上,体系的建构中,还是观点的阐释里,都竭尽可能地追踪学术前沿和接近民众实际。因此,本书的正式出版,不仅于民族民间文化的研究方法上有了重大突破,而且在实践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楼主| 发表于 2006-8-25 10:42: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西藏民间信仰源流》出版

最近读到王老师的评论,非常感谢,特将此文转贴出来。评论中有过多的溢美之词,我想这是对我的鼓励,也是对我的鞭策。对于西藏很多人比我感受还深,有的甚至用生命在谱写西藏文化的篇章,我希望更多的学者去关心西藏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保护,希望更多的民俗学者加入到藏族民俗学的研究中来,加入到中国少数民族民俗的研究中来。
发表于 2006-8-31 09: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RE:《西藏民间信仰源流》出版

1
[ 本帖由 shi 于 2006-8-31 09:56 最后编辑 ]
a93ba3583fe7d71fa068d518d6a57d931ab8.jpg
发表于 2006-8-31 09: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西藏民间信仰源流》出版

2
[ 本帖由 shi 于 2006-8-31 09:58 最后编辑 ]
2006062810535236513_3.jpg
发表于 2006-8-31 09: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西藏民间信仰源流》出版

3
[ 本帖由 shi 于 2006-8-31 10:00 最后编辑 ]
2006062721323323594_0.jpg
发表于 2006-8-31 09: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西藏民间信仰源流》出版

4
b3693d42ff44fee43c023b2fd44c716a1c4f.jpg
发表于 2006-8-31 09: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RE:《西藏民间信仰源流》出版

5
2006062909064549829_0.jpg
发表于 2006-8-31 10: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西藏民间信仰源流》出版

6
2006062909064549829_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11 09:2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