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62|回复: 2

【原创】火暴的满洲族大秧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13 08: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秧歌,亦称满族大秧歌,俗称“鞑子秧歌”,不仅由来已久,而且广为普及。

  在很久前,满族每逢上元夜或遇有喜庆之日,便官兵一致,军民一体,同行歌舞,“舞毕而歌,歌毕再舞,达旦而已。”此种娱乐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一队秧歌少则几十人,多则超百人,参与者多,观看者众。在农村每年春节都办秧歌,从正月初六一直扭到正月十六,很受百姓欢迎。

  满族秧歌,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只是单纯的娱乐活动,还具有明显的内容。初起的 秧歌多系表演渔猎、耕织、商、工等生产形象。努尔哈赤起兵后,逐渐涵入了军事内容,整个秧歌大队摆 出练兵习武、驰骋征战的阵势(也叫阵式)。反映生产和军事的阵式有二十八种,即:“龙门阵”、“长 蛇阵”、“六合阵”、“八卦阵”、“葫芦阵”、“五雷阵”、“天门八卦阵”、“地门八卦阵”、“五股穿心阵”(即五股穿心斗)、“双龙盘玉柱”、“盘肠阵”、“二龙吐须”、“八卦阵带十字梅”、“长沙阵”等。 满族秧歌除以走阵式来表现生产、生活和打仗外,还通过人物的扮相、服饰、道具、舞姿动 律来反映,所以在过去,对于人物扮相、服饰、道具、动律均有严格要求。从扮相来说,“鞑子官”(领队者)头戴大戏缨满族凉帽,身披黄色战袍,下扎红色战裙,腰挎鱼皮腰刀,手持蝇帚等,指挥秧歌队表演各种阵式。“沙公子”头戴书生巾子,身披红色斗蓬或兰色斗蓬。他是协助“鞑子官”的第二个指挥人员, 配合指挥着各种阵式。“沙公子”之后是据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而扮的各个杂角。这些杂角,俗称“傻柱 子”,其特点是反穿皮袄毛朝外,抹黑脸,身上背着野鸡皮,刷帚头子、小干瓢等。一个人在场中到处乱 窜,随意逗乐,如马戏团里不受约束的小丑。   
还有个人场外人物“赫尔突”(或叫克力吐,又叫外鞑子或跑豹子)。他反戴兽皮帽子,反穿长毛山羊皮袄,斜背一大串铜玲,手持一把短把长鞭,在秧歌进出场地时,他拦擞着满身晃铃,倒退着小步在前边打场。他是个队外角色,跑着圆场,回旋弯转,扩展场地。此丑角是逢场开路、打圆场时必不可少的人物。   
传统的满族秧歌都要有一个或两个“拉棍”的人物。此人身穿长袍,腰扎彩带,前大襟掖在腰带子上,手中拿着柳木竿子,七尺来长,上边彩饰着剪约缨穗(据传说七尺柳木棍就是标志着满族祖先当初挖参时使用的“罗拨拉棍”)。他基本上是秧歌的主办人,秧歌每到一地表演,他得先行赶到负责联络。如有两个拉棍的,一人联络,另一人则在场内起总指挥作用。   
秧歌队中女演员称为“上装”,也叫“拉花的”,以前多是男扮女装(反串)。她们头戴五彩缤纷的花山(花冠),花山上高挑颤丝,上边系着蝴蝶,扭浪起来花翻蝶跃,犹如满园春色,群芳斗艳,也似仕女村姑踏青嬉戏。“上装”的穿古装(旗装)、时装不限,一般是尽其可能妆束得越艳丽、越吸引人越好。扭动时她们多是左手甩动手绢,右手摆动彩扇,步履轻盈,温文雅致,农村艺人称“上装”是“稳中浪” 。

  男演员称“下装”(也叫跳丑的),分俊扮、丑扮。他们头戴红缨软帽,还有的在头顶颤丝之上系着一朵大红花,花上高挑一对栩栩如生的彩蝶,身穿对襟镶边短卦,斜披着或红或黄或兰或白(粉白)各色八旗旗标,腰扎各色彩带,左手握着彩绢,右手持扇或持带响的花棍。俊扮、丑扮主要区别在脸谱。俊扮者粉面朱唇,眉宇之间画有“红千”,显得气宇轩昂;丑扮则红腮白鼻梁,扮得滑稽可笑。两种扮相,均以摆硬腕翻扇为主,鼓点一响一齐刹下腰去,大扭大浪。丑扮者还端肩抖膀,滑稽逗人。

  新宾地区的秧歌向由“鞑子官”领队。清朝时期,满族官员十分讲究礼节,两村的秧歌队会面,两个 领队的“鞑子官”必行见面礼。见面礼有“打千礼”、“对举绳帚”、“左卡肩”、“右卡肩”、“对双 喜”、“左对刀把”、“右对刀把”、“翻身对刀把”、“抱腰礼”等十几种。两队秧歌会面时,则双方“拉棍的”先进行协商。如两队秧歌互相体谅,则从简见礼,只行一个“打千礼”之后,两个“鞑子官”互相谦让一番,先由本村的“鞑子官”领走“长蛇阵”、并向本村秧歌队再次见个礼,然后“客前主后”浩浩荡荡进村内。

  如两队秧歌有冲突,相遇时见面礼要一一所使。如一方礼节不佳,不会施展,便算败北,主动将秧歌队男女分列路旁,让胜队从中穿过。

  满族秧歌在舞蹈动律上具有鲜明的本民族特色,有手势、走势、脚势、肩势、转势、蹲势等姿式,据一些老艺人介绍,主要有以下几种:

  1、摆势。双臂前后摆动,幅度较大。杨宾《柳边纪略》载:“满洲有大宴会,主要男女必更迭起舞,大率举一袖于额,又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曰‘莽式’。‘莽式’即‘玛克希’(满语即舞之意)。”这种大摆大动的基本动律可能由此而来。

  2、步势、腰势。动作多为“丁字步”(或叫别步),还有“跺子步”、“窜达步”、“出溜步”、“大颤步”、“小颤步”、“拉蹲步”、“吉祥步”、“单奔马步”、“双奔马步”、等,但以“丁字别步”为主。腰势动作极为灵活,有“大摆腰”、“小摆腰”、之分,这可能与满族多信奉萨满教有关。不论是祭祀天地祖先祛灾祈福,常要请萨满跳神时,又必须以铃系臂后,摇之作声,而手持萨满跳神。萨满跳神时,又必须以铃系臂后,摇之作声,而手持抓鼓,且击且摇。口致诵祷之词,词不可辩,祷毕跃旋转……”(《柳边纪略》卷四)。

  3、扇功。扇功非常讲究。扇功和肩势基本是一致的。扇功有:摆扇、抖扇、翻扇、转扇几种,男以“抖扇”为主,女以“小摆扇”为主。由于满族秧歌善于走阵,在行进间的扇花变化较多。上下装边走边逗,以扇花调动舞姿,名为“调扇”。“调扇”时一般下装要矮,上装要高,有时多用“矮子”围绕“上装”转。   
4、走阵式。走阵式名目繁多且规模较大,有时一旁观众也可加入舞队行列同舞,出现热烈火爆场面。

  5、唱词。所谓秧歌,即又舞又歌。满族秧歌的唱词多由一人主唱,有时也有齐唱。“沙公子”、“拉 花”、“跳丑的”均可出面清唱。

  流传在新宾地区的地秧歌,源于满舞。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满族同汉族长期杂居,满汉经济、文化互相融合,尤其是民间艺术交流频繁,使满族的民间文艺活动也具有较浓的汉族色调,但在新宾的广大农村,其满族秧歌的内容、形式与表演技巧仍不失满族善于骑射,勇于征战,勤于生产,俭于生活的基本风格。






[ 本帖由 连博 于 2006-9-13 08:21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9-13 08: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火暴的满洲族大秧歌~~~!






[ 本帖由 连博 于 2006-9-13 08:20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9-13 08: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火暴的满洲族大秧歌~~~!






[ 本帖由 连博 于 2006-9-13 08:21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2 19:4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