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805|回复: 270

登壇心語(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16 20: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之一
    有兩個畫面,一直存在我腦海之中,時時不斷浮現。第一個畫面是:一個人拿著土鏟,站在窄小的深坑裡,昂首望著如井般的天空。第二個畫面是:在懸崖絕壁之上,一人負手站立,衣衫飄然。
    也許在深坑裡的那個人,有小小的故事。他拿著土鏟不斷的往地下挖,汗流浹背,但是卻不見得知道自己在挖些什麼。土坑越挖越深,他費力的將挖起來的土往上面拋,越拋越高。在不知不覺中,土坑已經很深了,遠遠高於他自己。但是他仍然努力的挖。這是一個認真的人吧?我想。然而,他終於累了,想到應該喝杯水,休息一下。這才驚覺,土坑中又暗又窄,而自己根本爬不上去。他看著天空,如井口般大小的天空。突然坐了下來,思索著自己的辛苦換來這一片天,是否屬於自己?他想叫:「外面有沒有人?我在這裡!」這時,並沒有人回答。因為他深入地下,別人既看不見他,也聽不到他。
    這個人後來爬出來了嗎?我不知道。在腦海中沒有後續的發展,只有那個人的枯坐。
    也許在懸崖絕壁上的那個人,也應該有個小小的故事。也許這兩個畫面都是一個人的故事。那個人也在努力,經歷了一路的山山水水,克服了無數的挫折與危險,終於上得山頭。他覺得在山上真的是海闊天空,能與天、與大自然的宏偉接應。他踱步的山崖邊,絕峭的山崖邊,一時感到欣慰。天地皆我所有,人生夫復何求?自己彷彿是畫中的絕頂蒼松,頑強堅毅的卓立於萬物之上。雲海翻騰,萬物如豆,人似螻蟻。那是一種超越,一種昇華。他負手挺胸,目光投向無際的蒼茫。山風襲來,衣衫竟飄飄然揚起。他發現山嵐的變化,同時想到人生的起伏。人生?他或許開始發問:我的人生結局是孓然一身?抑或擁人所未能有?下山,豈非違背初衷?不下山,難道真想與天地同化?
    他最後怎麼想?我也不知道。也許這個畫面不是畫面,是一種感覺:筆墨難以形容的感覺。其實,這是推託,是我能力有限,無法加以表達。
    這兩個畫面雖然一直在我腦海中浮現,但是我確信那不是我自己的故事。

之二
    「民間文化青年論壇」已經即將邁入第五個年頭。依目前的發展來看,五年的時間說快也快,至少當初我自己並沒有想到會是今天這樣的局面。但是說慢也慢,我迫不及待的想像「論壇」的十週年;甚至去想像,將來的若干年後,一些比我更年輕的同好們,會怎麼說起這個「論壇」?
    從「論壇」的發起,一直到前四屆會議的舉辦,憑著記憶的牽引,大致是這樣的:
    2001年12月下旬,中國民俗學會與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人類學系舉辦「鍾敬文先生百歲壽慶暨現代社會與民俗文化傳統國際會議」。當時,我因為在走廊抽煙而與陳泳超投緣;因主辦會議的施愛東邀約夜半喝粥,而與蕭放、朱鋼等幾位結識。嘻鬧玩耍之餘,突然聊起正事,商議建立一個民間文化從業人員能夠定期聚會、切磋學術,卻又不受非學術因素影響的鬆散組織。
    說著想著,2002年4月中,我因公抵京,除了在京的蕭放、陳泳超之外,還找來指導我學習多年的呂微。「論壇」的名稱與具體的構成方式,終於有了雛型。那時暫定下列共識:
(一)每年至少舉辦一次主題性會議,與會學人一律自費參加;
(二)嚴格訂定論文寫作規範與字數限制;
(三)以讀書會核心報告人的設立精神,會議採各地輪辦方式進行,並建立學術委員機制,論文的發表採投票審稿制;
(四)籌設論壇網站,以利平時交換意見,來稿論文審查後一律張貼於網站;
(五)倘若會議因故無法落實舉辦,可以採用網路會議方式進行;
(六)論壇之中,人人地位一視同仁,無尊卑之別。
同時也初步決定,第一屆「民間文化青年論壇」會議來年在北京舉辦,網站則由陳泳超嘗試規劃。
    2002年7月中旬,透過呂微、蕭放、陳泳超、施愛東諸位的交叉通訊,又聯繫了幾位志同道合的老朋友與新夥伴,乘中國民俗學會第五屆代表大會之便,「民間文化青年論壇」也正式發起成立。被列名的發起人共有八位:呂微、陳建憲、蕭放、葉濤、鍾宗憲、陳泳超、劉曉春、施愛東。
    2002年9月下旬,「民間文化青年論壇」網站正式開始運作。由陳泳超擔任版主,北京大學中文系研究生陳永釗負責技術支援。網站初始,開設了「聚義廳」、「演武場」、「封神榜」等開放性欄位以及多位學人的專欄。同時公佈了第一屆「民間文化青年論壇」的會議主題:「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的民間文化」,以及相關的投稿規範。
    第一屆「民間文化青年論壇」由北京大學與中國俗文學會承辦,原定會議時間為2003年4月,地點在北京大學。但是當時適逢SARS流行,會議改為網路進行,時間為7月10日至16日,每日兩小時,每小時發表討論一篇論文。原投稿論文計有二十餘篇,經學術委員審查投票,通過者有十三篇,皆是先公佈於網站,並開放討論。這是論壇的第一次網路會議,或許也是中國境內的第一次網路學術會議。這次的網路會議,引發了學術界的關注,回響不斷。之後,上網人數陸續增多,為第二次論壇會議奠定了極佳的基礎。
    第二屆「民間文化青年論壇」由呂微接辦籌組,安德明從旁協助,中國社科院文學所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民族文學所口頭傳統研究中心和中國民俗學會共同承辦。網頁欄目略有增加,以擴大參與。本屆會議主題為「民間敍事的多樣性」,共收到論文39篇,內容涉及民間敍事的性質、範圍、表演、傳承、敍事策略、文化象徵意義以及知識生產等諸多方面。時間為2004年8月4日至5日。地點為北京中國社科院文學所會議廳,計有近百位海內外各地民俗學者、研究生參加。此次會議為求開放,來稿論文除了在網站張貼之外,全部安排於現場發表。討論氣氛輕鬆而深入;會後並前往內蒙古正藍旗旅遊。第二屆會議之後,召開學術委員例會。會中決定第三屆由葉濤接辦籌組。
第三屆「民間文化青年論壇」由葉濤登壇主辦,會議地點在山東泰安岱岳迎賓館,時間為2005年8月3日至5日,會議主題為:「文獻傳統的口頭性解讀」。會議共收到論文、提要約25篇(詳細數目待查),出席會議近五十人。會後即在泰山旅遊參訪。本屆有部分學術委員因故不克出席,所以會議前在京聚會已決定第四屆會議由陳建憲接辦;論壇網頁常任秘書由施愛東、劉宗迪二位共同擔任。
第四屆「民間文化青年論壇」由陳建憲登壇主辦,網頁欄目又有所調整與增加。會議主題訂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民間文化青年論壇」,由華中師範大學非物質文化研究中心、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長江大學學報編輯部聯合主辦,地點在湖北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時間為2006年7月20日至25日。出席會議者計有美、日、韓等國外學人與海峽兩岸同仁近八十人參加,收到論文、提要約47篇(含民間文化青年論壇獎),專題講演兩場,交流討論三場。會後安排前往長陽縣參訪考察土家風俗與三峽大壩工程。
    本屆特色為呼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學術主流,並由當地地方政府機構配合主辦。同時,第一屆「民間文化青年論壇獎」的徵稿與頒獎活動,也在本屆實施。本屆學術委員會議決定,第五屆論壇由鍾宗憲接辦,會議地點在台灣地區。
    目前「論壇」已經於2004年9月出版第一本學術專刊,交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以書籍的形式上市發行,書名為《中國民間文化的學術史觀照》,由陳泳超主編。2006年3月出版第二本學術專刊《民間敘事的多樣性》,由呂微、安德明主編,學苑出版社出版。亦即每屆的「民間文化青年論壇」會議的論文,都將於評選之後編輯成書,而當屆的會議主題,基本上就是專刊的書名;當屆的壇主,就是主編。
    此外,為了鼓勵青年學人積極投身民族民間文化的學術研究,「論壇」在2005年曾配合《民間文化論壇》、《民俗研究》、《民族藝術》、《西北民族研究》和《民俗學刊》五家刊物,舉辦「中國民間文化研究論文新秀獎」的評獎活動。2006年4月,「論壇」獨自設立了「民間文化青年論壇獎」。這個獎項將每年評審一次,根據資金規模安排獎勵數量與獎金。第一屆由於時間比較倉促,本次評獎活動共收到應徵論文16篇,雖然數量不大,但是整體水平相當出色。經由劉魁立、劉守華、鍾宗憲、葉濤、陳建憲、蕭放和施愛東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審議,在堅持學術標準和程式公正的原則下,通過無記名投票,共評出了5篇獲獎論文。獲獎論文不分等級,每位獲獎者獲得獎金人民幣1600元。論文將由《民俗研究》雜誌以專欄形式,在2006年第4期隆重推出。同時,在網站上公示獲獎論文全文,讓同仁、網友監督。
发表于 2006-9-16 20: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登壇心語(1)

这里也有沙发坐!
 楼主| 发表于 2006-9-16 20: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壇心語(2)

之三
    「民間文化青年論壇」是網站的名稱,是會議的名稱,是學術刊物名稱,同時也是一個組織鬆散、卻充滿凝聚力的學術體名稱。「論壇」肇始,陳泳超在〈代擬開壇白〉一文揭示了論壇的基本精神:
「吾輩其生也晚,瞻仰前賢,不勝唏噓屏營感佩之至。星轉斗移,世紀新矣,學術根脈,薪火相傳。吾輩身當此時,敢不激揚高蹈,磨礪以須,續先輩已創之業,發後勁新啼之音。唯是今日之民間文化學壇,學術陣地頗見萎縮,青年之聲尤難聚鳴。吾輩數人,感斯困局久矣,思有以匡之,遂遞相商榷,決聯合自身之力量,創『民間文化青年論壇』,俾有志于此之青年學人,得一切磋砥礪之空間,化零為整,聚蚊成雷,眾所努力,或可籍此有所彙聚,流播廣遠。抑且值此寰宇倏忽、全球一村之勢,尤願以此綿薄,為團結同人、溝通中外而芹獻微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其庶幾乎。」
在〈運作規則〉中則說明了論壇宗旨:「學科規範、問題意識、深度研究、人文關懷」。第二屆壇主呂微這麼說:「網上論壇最大的好處就是批評可以不留情面,能夠真正做到暢所欲言了。」這是「青年」的重要精神之一。「民間文化青年論壇」的目的是提供可以充分討論的園地,如活動的圖書館一樣提供資訊,也確實能夠達到交流的效果。
這幾年參加「論壇」活動,最大的感覺是:原來我並不寂寞。
當年剛剛拜師進入王孝廉先生門下,王先生曾經對我說:「你選擇了一條最寂寞的路!」王先生交遊廣闊,著譽在外,竟有如此感言,確實令人訝異。之後隨著年歲的增長,或許歷練漸多,我彷彿能體會王先生所說的「寂寞」之意。知音同好難尋,雖有書牘相伴,對月成影,豈不寂寥?然而在「論壇」之中,即使我熟識之人不多,也無同門之樂,許多師友都僅僅久仰其名,相逢竟不面識,但是在一種歸屬的氛圍沉浸中,或於論壇網頁拜讀高帖,或於會議行進舉止問答,皆毫無陌生之感。「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大概不過如此。
不過,對於「論壇」的發展,我始終放在心中的是:千萬不能畫地自限,千萬不能被批評為封閉的小團體。在學術討論的範疇裡,「論壇」的精神是園地開放的,是平等交流的。我們只是希望非學術的因素不要干擾「論壇」的運作與活動的進行。而這個希望,我也擔憂是否一朝會質變成為學術上的排擠?多告知、多邀請不曾參與「論壇」的同好,進來這個園地,提供更新更強的生命力,其實是我最大的想望。
日前,「論壇」諸友在京一會,某兄提及:「青年總有不年輕的時候!」個體生命的老化,誰也莫可奈何。但是「青年」的精神,卻可以長保如新。或許再過幾年,或許就是在「論壇」十週年的時候,「論壇」都是一些新面孔。這反而是一件值得慶幸的美事。同時我也相信,屆時我仍舊不會感到陌生、寂寞。

之四
    說了半天,連自己都覺得老了。
    感謝小竹子五年來的奉獻!
    感謝「論壇」諸友的堅持!
    最後還必須感謝台灣民俗學界各位師友對本屆「論壇」的鼎力相助!
    希望我們準備好了。不周之處,也請不吝指正。
    第五屆「民間文化青年論壇」正式開鑼--
发表于 2006-9-16 20: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登壇心語(1)

这边的沙发也被女同志抢走了,郁闷呀。
发表于 2006-9-16 20: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登壇心語(1)

郁闷了?送施兄个大沙发。(http://www.jjzhan.cn/sale/show/11402.asp )
沙发.jpg
发表于 2006-9-16 20: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登壇心語(1)

刁统菊 于 2006-9-16 20:18 写道:
郁闷了?送施兄个大沙发。(http://www.jjzhan.cn/sale/show/11402.asp )

他哪有这许多屁股?
哈哈
发表于 2006-9-16 20: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登壇心語(1)

品三 于 2006-9-16 20:21 写道:
他哪有这许多屁股?
哈哈

一个人坐不了,分给兄弟们坐啊。
 楼主| 发表于 2006-9-16 20: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登壇心語(1)

刁统菊 于 2006-9-16 20:18 写道:
郁闷了?送施兄个大沙发。(http://www.jjzhan.cn/sale/show/11402.asp )

這沙發不錯, 施大俠坐中間, 誰願意坐兩邊呀?
快搶喔
发表于 2006-9-16 20: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登壇心語(1)

道义放两旁,把利字摆中间……
钟师,妙!

发表于 2006-9-16 20: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登壇心語(1)

别吵别吵,这里还有(图片摘自http://www.ywsp.com.cn/product-detail/137/17236.html)
施大侠坐这个,特色独具!

[ 本帖由 刁统菊 于 2006-9-16 20:33 最后编辑 ]
沙发.jpg
发表于 2006-9-16 20:33: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登壇心語(1)

郭襄 于 2006-9-16 20:29 写道:
道义放两旁,把利字摆中间……
钟师,妙!

两旁最好是摆色字。
发表于 2006-9-16 20: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登壇心語(1)

老坛主发布最后一道号令:各位大侠,为避免人气分散,请统一集中到“登壇心語”栏中开会。
发表于 2006-9-16 20:33:44 | 显示全部楼层

RE:登壇心語(1)

陈建宪 于 2006-9-16 20:33 写道:
老坛主发布最后一道号令:各位大侠,为避免人气分散,请统一集中到“登壇心語”栏中开会。

响应。
发表于 2006-9-16 20: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登壇心語(1)

“老坛主发布最后一道号令:各位大侠,为避免人气分散,请统一集中到“登壇心語”栏中开会。”
响应号召,就蹲这儿不挪窝了。
发表于 2006-9-16 20:35: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登壇心語(1)

钟老兄《登坛心语》'之一'的那两个人物,真个是一个入地,一个登天;一个是土行孙,一个是孙悟空;正应着那腌臜诗句“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地茫茫活见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2 23: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