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1-1 02: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请教:关于民间文学与现代性的问题
首先,我觉得民俗学者提出“都市民俗”概念其实并不是为了强调,而是为了区分,因为城市里确实存在乡村里没有的民俗类型。上海社科院的蔡丰明老师是研究都市民俗的,他写过一本《上海都市民俗》,他提出“都市民俗”是在都市环境中产生,由以本地市民为主的群体创制,有鲜明的市民色彩与人文特征的民俗文化形态。他给我们上的正是都市民俗学课,他说都市里游艺方式的电子化、大型化、集群化就是乡村民俗所不具备的,比如说大型综合游乐场里面的游戏方式,还有流行服饰民俗等等。我个人感觉比较有道理(当然他还提到了饮食、交通、居住、语言、商业、节庆等,有些我觉得泛化了,因为其中有很多是都市&乡村共有的,那是另一回事了)。因此,我认为是确实存在差别才提出新的概念,而不是简单的强调。如果原有的概念已经可以清晰区分,那么新的概念的提出也就没有多少必要了。虽然时代在进步,民间文学的外延在扩展,但是我们所要做的应该是充实它并且让更多人认识它,而不是提出新的概念作为中介最终又归入民间文学。我想不仅有点多此一举,还很有可能把普通人头脑中的概念弄混淆了(因为通俗不是民间文学的专利,作家文学也可以通俗),反而失去了意义。
其次,我体会的楼主的用意是调和主导与主流的概念差异,最好能够统一。这似乎有一点不太必要,我觉得学术研究一定要用严谨的概念体系构建理论框架,否则便不够科学;但是老百姓们的生活把民间文学定义为相对狭窄的部分,应该是无伤大雅的事情,随着民俗学研究的推进&民俗学社会影响力的提高,这个问题是会改观的。毕竟,七夕还是三月三成为中国情人节对普通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只是七夕的知名度高,又有牛郎织女传说,于是约定俗成。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重阳节变成老人节,端午节由送瘟神变成纪念屈原等等,尔虞我诈这本指“你不骗我,我不骗你”的成语都流变为“你骗我、我骗你”,空穴来风、炙手可热、七月流火等误用其实就不用大惊小怪了。民俗学者们是否应当对普同大众的观念进行更正以恢复学术意义上的原貌,是个值得讨论的伦理话题,但是我个人认为还是弱化干预比较好,生活与学术可以双轨而行、并行不悖嘛。但是民俗学者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要不若干年后以至于没有人知道尔虞我诈的本义,我感觉就有些不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