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91|回复: 10

归来!蓝夹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4 10: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归来!蓝夹缬
——读张琴《中国蓝夹缬》有感

刘锡诚

十数天前,老友刘涟带着她的作者张琴女士来寒舍见我。张琴赠我两本专著:一本是前几年出版的《乡土温州》;一本是刚刚由学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蓝夹缬》(田野调查)。第一次见面,免不了先有一番寒暄,根在浙南、现居京都的张琴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个纯净而多少有点儿怯生生的江南女孩,但在我读完了她的《中国蓝夹缬》这本书后,却发现,无论就学问、就历练、就事业、甚至就风度而言,她无疑已经是一个很成熟、很执着、也很出色的女文化研究学者了。
话题是关于中国蓝夹缬的。先前(2000年3月~2005年2月)她在温州市报业集团属下的两家媒体供职,在此五年间,她走访了浙南各地的山村,实地调查濒临失传的中国蓝家缬的遗存和现状,接下来,便伏案写作这部关于蓝夹缬的田野调查专著。现在她已经辞去了公职,全力投入蓝夹缬的保护和研究。在她身上,责任和激情并存,前面是一条光耀而艰难的路。
夹缬,据记载,最早可溯源到唐代,在当时已是流行而成熟的印染工艺。敦煌莫高窟彩塑菩萨身上的外衣,便是夹缬彩装。伦敦大英博物馆、日本正仓院均藏有中国夹缬的实物,被视为珍宝。自明代以后,夹缬的工艺设计和制作,渐不为世人所知。20世纪末,夹缬尚存在浙南山区民间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国际印染界的关注。2003年,日本甚至开辟了一条“中国蓝之旅”的文化旅游考察专线,日本相关学者和专业人士络绎前来此考察取经。近年来,我国大陆和台湾的学者,也有人做过研究,所惜者,如此濒危的古老的蓝夹缬工艺和制品,至今并没有引起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当局的重视。
张琴自2001年9月至2005年7月,“千里走单骑”,遍访温州、丽水、台州及闽北宁德、闽南泉州地区的雕版艺人,染坊师傅,及民间戏班老艺人等,对蓝夹缬的原料、印染、版刻设计等一整套流程作了科学、详尽的田野调查记录,对蓝夹缬流行地区的“文化圈”作了社会和人文的分析研究,澄清了作为“四缬”之一的蓝夹缬由盛渐渐衰、及至湮没的历史之谜。她不仅收集研究了染制蓝夹缬的原料、工艺、雕版及工艺,还收集和掌握了1000余片涉及不同时代、涉及昆曲和乱弹等戏文与戏装的蓝夹缬实物纹样,并在田野调查基础上首次提出和论证了“蓝夹缬”这一学术概念,为进一步保护和研究这宗源远流长而今还有生命活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10月4日)


[ 本帖由 xicheng-liu 于 2006-10-4 10:54 最后编辑 ]
张琴《中国蓝夹缬》.jpg
 楼主| 发表于 2006-10-5 09: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归来!蓝夹缬

一次成功的田野调查

发布时间:2006-07-05 10:06 来源: www.ccdy.cn 作者:梅芹  


--------------------------------------------------------------------------------
字体:大 中 小
    夹缬在唐代盛极一时,以后渐衰,到明清便如凤毛麟角,渐不为人所知。近代学者常有提及夹缬,但通常将其与灰缬(蓝印花布)混为一谈,已难明其详。它只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和日本的正仓院被当作宝贝供奉起来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蓝夹缬》的出版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

    作者张琴花了5年多的时间跑了许多地方,就为了弄清楚中国夹缬的最后使用地域究竟在哪里?同时又以夹缬为核心,旁及到夹缬文化圈内的靛农、印染匠之间连续下来的社会生产链,连同他们的技艺传承、今昔兴衰等实况,以及和周边社会经济变革的关系等等,将其一一爬梳,条分缕析,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夹缬自身的技艺如何在社会演进中自立自强,而且一个新的也是更重要的发现,是作者看到了从夹缬的纹样中折射出来的几代人具体而微的精神文化形态——这就是作者辗转于山野村镇中一一验证的夹缬戏文故事,从而把夹缬的研究课题从一般性的民间工艺层面拓宽到丰富的人文社会生活中,使夹缬从一幅被面成为认识流传地民间文化圈的路标。

    夹缬戏文基本取材于永昆,即昆曲家族里的“草昆”。从永昆戏文开始,作者开始寻找当年的戏班和演员,居然还能找到硕果仅存的老艺人,从此又揭开一个基层社会群体的生活全景,把名不见经传的社会常民和草台班子的昔日生存方式记录下来,也映衬出今日仍然存在于乡间的草台班子的实况。

    要一一辨识夹缬戏文的名目不是容易的事,它是平面的,而且因为浸染工艺的制约,形象蓝白两色交错,乍看之下,未免眼花缭乱。况且现代时尚青年远离戏剧已日久,不识形象,不知韵味,遑论辨识。但本书却似坠入戏迷魔道,花大钱去听昆剧之外,更多时间在翻阅戏剧史料,京剧、昆曲、永昆、乱弹,就如追访那些垂垂老矣的昔日当家花旦。

    沈从文晚年曾告诫他的同乡说:不管什么事,只要不间断做上十年,一定会有成果。张琴做这件事用了五年,已经有了不小的成绩,可见真做学问的人不骗人。

    作者在几年中收集到实物资料有1500幅,把夹缬的流传史作了分期判断——依据具体的纹饰内容,从地域的空间流布,到历史前后的时间传递,勾勒出七大阶段,并因此提出“蓝夹缬”概念。同时这七大阶段的题材转变,正是社会现实的变迁在这个小小区域的反映之一,从世情到人情,作者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尚存于现实的民生画卷,是苦是乐,是悲欣交集,当由读者去体会。

    在历史积淀的成因外,当下的审美倾向往往由某一地的戏班子在浪迹江湖跑码头的过程中渐进塑造而成。具体到某一位戏迷雕版匠师偏爱哪一出戏文剧情,则由其个人的兴趣爱好决定,这个兴趣又决定了他创制夹缬花版的选题。只是这个选题内容因为“图案化”的处理,已不被认知,仍然只当作常规的蓝夹缬被面一样使用。由此可见,雕版匠师有时是把手艺当作是个人的艺术表现,和宋元文人画家一样,独抒胸臆。而戏文的精神文化在他手上成为题材表现,再刻成花版的时候,已转化为物质文化形态,而融入更深厚的由历史积淀而成的集体审美无意识之中了。

    综上所述,本书不限于工艺或民艺本体的研究,而把蓝夹缬物质文化形态作一整合,交叉到其生成演进的社会各相关层面,种种结论来自作者长期的田野调查工作资料,完整的展示了蓝夹缬——这自生自灭的传统手工艺的生态实况。  
 楼主| 发表于 2006-10-5 09:34: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归来!蓝夹缬

中国丝绸博物馆举行首发仪式


夹缬是约在1300年前唐代发明的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它是用雕成对称的花版将织物夹在中间进行染色,属于我们今天所称防染印花中的一种。夹缬虽在辽宋时期依然兴盛,但到明清已经越来越少见了,到近代基本绝迹。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意外地在浙江南部温州地区又找到了民间流存的夹缬作品。经过传统艺术以及文化遗产的学者们和爱好者们的大量工作,基本弄清了浙南夹缬的工艺、艺术、分布及传承情况。2005年,浙南夹缬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了加大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中国丝绸博物在完成《传统夹缬工艺》课题的基础上,联络省内各方面专家及艺人,开展对浙南夹缬的专项全面调查,并藉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日之际,推出《千年夹缬传浙南》展览,期待再一次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并为浙江省的文化大省建设增添一份新的内容。

本次展览由浙江省文物局主办,中国丝绸博物馆承办,中国美院艺术设计学系协办。展出时间为:6月9日——9月10日。展览分为“绢机当户织”、“青出于蓝”、“天工雕夹版”、“千年绝技”、“蓝图映乡情,民俗绘蓝图”五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浙南夹缬生产的工艺、艺术及分布。

今天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了《千年夹缬传浙南》展览的开幕式。出席开幕式的领导有: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陶月彪等。开幕式由周也印副馆长主持,陶月彪副局长和中国丝绸博物馆俞志达馆长分别致辞;《浙南夹缬调研》组副组长郑巨欣教授介绍了夹缬调研的经过;薛氏夹缬作坊主人、夹缬制作艺人薛勋郎在开幕式讲述了他的夹缬工艺的传承经历;会上还举行了由张琴撰写的《中国蓝夹缬》一书的首发式。除展览外, 6月11日上午在中国丝绸博物馆还将举办相关讲座:分别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郑巨欣主讲《历史上的夹缬回顾》和东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项目主管张琴主讲《中国昆曲的早期记录——蓝夹缬》。



转自中国丝绸博物馆网


[ 本帖由 xicheng-liu 于 2006-10-5 09:45 最后编辑 ]
1149902948.jpg
发表于 2006-10-5 10: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归来!蓝夹缬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历史的最后遗存 
第二节 留住手艺的反思 
Box:苍南薛氏作坊现状片断
第二章 蓝夹缬的人文背景 
第一节 生活应用及发展各阶段 
第二节 戏文题材分析 
Box:永昆第一代女旦周云娟访谈录
第三章 蓝夹缬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种蓝和打靛山民 
链接:制蓝成靛 
Box:靛农黄宣法口述 
第二节 纹样和刻版人家 
链接:琢木为版 
Box:施氏花版回忆录 
第三节 司务和染坊档案 
链接:蓝夹缬制作 
Box:《染经》及点评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 
一、“打八仙”期 昆曲纹样幅,大吉祥纹样幅 
二、“拜团圆”期 戏文纹样幅,大吉祥纹样幅 
三、“尊像会”期 昆曲纹样幅,大吉祥纹样幅 
四、“叙事施”期 昆曲纹样幅,百子纹样幅,大吉祥纹样幅 
五、“亮相苏”期 戏文纹样幅,百子纹样幅,大吉祥纹样幅 
六、“工农兵”期 戏文纹样幅,时事纹样幅,大吉祥纹样幅 
七、“染坊秀”期 戏文纹样幅,大吉祥纹样幅
发表于 2006-10-13 16: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归来!蓝夹缬

谢谢刘先生的鼓励。
谢谢斑竹的热心。

贴上蓝夹缬老纹样几张,愿有更多的朋友喜欢。


【1. 蓝夹缬·《彩楼记》】
1.gif
发表于 2006-10-13 16: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归来!蓝夹缬

【2. 蓝夹缬《白兔记》】
2.gif
发表于 2006-10-13 16:24: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归来!蓝夹缬

新手上路。只能一张张地贴图吗?

【3. 蓝夹缬·《义侠记》】
3.gif
发表于 2006-10-13 16: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归来!蓝夹缬

【4. 蓝夹缬·《绣褥记》】
4.gif
发表于 2006-10-13 16:26: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归来!蓝夹缬

【5. 蓝夹缬·《西厢记》】
5.gif
发表于 2006-10-14 11:48: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归来!蓝夹缬

客气了。
你的漂亮的图案,以及“这自生自灭的传统手工艺的生态实况”的展示,也为论坛增色不少。
欢迎你常来论坛。
发表于 2006-10-17 23:27: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归来!蓝夹缬

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3 02:2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