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72|回复: 0

易中天的文化意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10 19: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解析“易中天”的文化意义 ???????????????
???? 1 文化普及需要更多的“易中天”
???? 2 让大众喜欢传统文化不是光喊口号
????3打造文化“软实力”也要讲策略
??????
??易中天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品三国”,以通俗生动的说书方式诠释 “三国”的历史文化,吸引了大批观众,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中国人到底是看不惯人成名的,尤其看不惯文化明星。先是有人讥讽易中天“媚俗”,由头是易中天讲到古人的“避席”礼节时,为了让讲课更生动,就自己脱下鞋,向观众演示古人是怎样“避席”的细节,不曾想便被人说成不严肃、轻佻,丧失一个学者应有的仪表等。最近又有许多人打着“维护学术尊严”、“反对把历史、文化娱乐化”的旗号批评易中天,发表《如此易中天,可以休矣》之类的言论,引起很大争论。
??这些论调是典型的“站着说话不怕腰疼”和“酸葡萄精神”。易中天的讲座中有失误,这是可以批评的。但我觉得这还是次要的,我们要看到他的主要贡献,看到他举重若轻地普及传统文化之功,得意忘荃。说易中天“信口开河”、“满嘴跑火车”,可以拿出相应的史实来证明,这才是建设性的批评意见,简单地发表一下“好”还是“坏”的随口评论,谁人不会?

??1 文化普及需要更多的“易中天”
??批评易中天媚俗,首先要弄清对“媚俗”该如何理解?把学术成果通俗化或以流行语言表达不是媚俗。大众化不等于媚俗。把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健康需求演变成哗众取宠乃至格调低下的把戏才是媚俗。如何做到既顺应大众趣味,又不落入庸俗化的窠臼,是对学者功底和人品的考验。
??有学者指责易中天的态度是娱乐化的,说:“我觉得《品三国》比名著《三国演义》卖得更好,这对名著不太公平。读者宁看易中天这样的导读版本,而不看原著,这对经典名著是不正常的”。大道理当然可以这样讲(有些书斋里的学者们喜欢唱这种高调),问题是读者不看易中天的讲座,又有几个人愿意直接去读“三国”呢?易中天最大的贡献是通过大众传媒的强大力量使很多本不看书的青少年又拿起了书本,至少是提高了普通大众对历史的兴趣,试问有几个老师能如此成功地诱导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易中天上电视讲历史,一方面是将历史通俗化,运用现代话语对史料进行“转译”,以迎合学术大众化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提高电视节目的水准,让学术在电视媒介上拥有一席之地。他用大家能听明白的话,讲大家想听明白的事。他注重当代人的接受心理,比如经常会把古代的称谓换算成当下的名称,以便理解,例如把文言虚词“喏”转换成“ok”, 说“刘备对诸葛亮的好,好到让关羽和张飞觉得就像‘老鼠爱大米 ’”,解释“周郎”(周瑜)的“郎”为“帅哥”……这算什么媚俗?这是幽默。
??我们该反思传统的教育方法确实太糟糕了,历史课如今是中国大学里的最冷门专业之一。以前是最聪明的人学历史,现在是许多考研没把握的人选择读历史混文凭。而从小学到高中的历史教学完全是为了应试,枯燥、教条、干巴巴,强迫孩子们硬记一些毫无意义的类似“牛角尖”的东西,大大地倒了学生的胃口。大学里讲大道理 、照本宣科的专家教授太多了,难得有几个博学多才又能风趣幽默的把枯燥的历史讲成生动有趣的事件的。正是易中天,激起了大众对历史、对文化的热情,这对提高整个社会的大众文化品位是重要的。深究起来,与其说易中天有多么晓畅明了,不如说整体意义上的学者们笨重乏味;与其说易中天有多么大的娱乐性,不如说整体意义上的学者们太过严肃无趣。
?我们固然要反对打着文化普及的旗号把历史庸俗化、粗鄙化的做法,但我们也应该宽容那些在文化普及中非“专业”的行为。写给所有国人看的通俗又不失水准的历史作品,其实我们曾经有这样的传统,远的不说太史公那本生动有趣的《史记》,单说民国以来就有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钱穆的《国史大纲》,张荫麟的《中国史纲》等。可惜后来做不出大学问的人都在象牙塔里钻“钻牛角尖”也不愿或无力做做文化普及的工作,倒是远在海外的黄仁宇先生薄薄的一本《万历十五年》就风靡大陆许多年。由此可见,把历史研究成果通俗化、做到雅俗共赏是多么的难啊!

??2 让大众喜欢传统文化不是光喊口号
??其实央视办“百家讲坛”已经有五六年的历史了,为什么到易中天《品三国》才开始大范围地火?学者万千,为什么偏偏是易中天走红?“百家讲坛”之所以变成现在这样有生命力,易中天先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易中天、刘心武的讲坛吸引了观众,才让“百家讲坛”受到广泛关注,成了一个品牌。
??看到那些一面杞人忧天式地为传统文化招魂、另一面自己不能为而又妒嫉易中天的人,我想说弘扬民族文化不是停留在嘴头上的。
??  因为历史的原因,我们和传统文化发生了断裂。很有一段时间,我们在对西方文明的顶礼膜拜中,轻视了在华夏大地存在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我们以为追赶上西方的物质文明,就能再次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当我们的脚步越来越接近西方的物质文明时,才发现其实也失去了很多东西,经济上的翻身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但老百姓的“幸福感”并没有预想那样的提升。当意识到错误的存在,我们开始喊起口号要回归传统,但已经是步履维艰,始终停留在口号与呐喊的层面上。君不见,“80后”们天天看的是哈利波特,追的是韩流,吃的是麦当劳肯德基。在这样的情形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为21世纪的中华民族所用显得那样的苍白和无力。
?平心而论,很多有识之士为此忧心忡忡,所以有些精英们宣扬“新儒学”,有人在苏州创办了以穿汉服为校服的儒学院,有些地方举行“祭孔”大典,有人开办孟母堂 。可是曲高和寡,毕竟和老百姓隔的太远,除了几个学者自己和媒体炒作之外,并没有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而易中天借助电视的威力绝对比那些空中楼阁式的、比官方口号式的说教对普及传统文化要有力得多。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赢得许多拥护者,在众多的“乙醚”(易中天“粉丝”的专称)中,有很大数量的未成年人,这些人正是我们渴望回归传统的人群,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去对易中天说三道四,相反,我们应该对易中天歌功颂德,因为他的讲座,我们多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普及学术的方式。
?易中天做的是文史类的“科普”,可惜我们往往误把科普当成了小儿科,其实大科学家霍金就搞科普。一种知识如果不能传播,就会枯死。或许,把易中天的讲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扯在一起有点夸大,但易中天的讲座对普及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有促进作用,这已得到证明,许多青少年可以暂时离开网络游戏而去听他讲“三国”。我们应该鼓励并期待能再有几个易中天出现,这将有助于文化的回归与普及。

??3打造文化“软实力”也要讲策略
??英国人宁可失去整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以前翻看中国历史,我们对外来文化都被中国文化同化感到很自豪——佛教那么厉害,到中国还不是本土化了。就连在金庸小说里,源于波斯的明教自立门户,不承认总教的领导权,人家波斯摩尼教也无话可说。可是今天,我们再也不敢这么自信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在大众心中渐渐不敌“好莱坞”和“大长今”。
??原因当然非常复杂,是多方面因素交错造成的。但不可否认,我们的主流文化媒体和官方在打造文化软实力方面思想不够开阔、战略意识落后也是不争的事实。就拿最近两年来一些事件来说,就可明显看出处理方式还是一种专制式的。
??例如对待去年火爆电视的“超女”节目,央视和某些官员并没有从其成功之处吸取经验,而是简单地以一句“低俗”的帽子打压,如前文化部长刘忠德。结果如何?引来喜欢超女节目的“粉丝”们谩骂不用说,最滑稽的是央视自己的“梦想中国”等节目不也模仿“超女”了吗?我们并不认为超女节目高雅,也不觉得韩剧就比某些国产剧拍得好,但是能赢得这么大的观众市场,那么至少说明在抓市场这一方面是有经可取的。比如说韩剧打造“明星品牌”的流程,对中国的电视人就有启示。像对人的判断一样,简单地说好说坏、说对说错没有多大实际意义,更关键的是吸收人家的经验教训。如果低俗,我们就引导其提高品位。可事实是,我们的文化部门不仅没引导“超女”节目提升档次,反而大量类似超女的节目层出不穷,各个电视台是你方唱罢我登场,青年歌手选拔赛的节目几乎千篇一律,这倒是真正的媚俗了。
??还有媒体今年4月间媒体断章取义地歪曲北大教授张颐武“章子怡PK孔子”事件,其实谁也不会蠢到说出“孔子不如章子怡”的话,张教授的本意是“世俗文化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是一种低端、丰富的文化资源。传统文化的精髓要通过大众文化的出口才能流传出去。”人家是说用“章子怡”这种现代人可以接受的方式去传播中国文化,比如《大长今》使用影片的形式传播韩国文化。我们古代有孔子这样的哲人、思想家,代表着精英文化影响世界;现代有姚明、章子怡这样的大众文化影响世界,基于此,张颐武提出“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圣人孔子代表中国主流文化,章子怡代表的是大众文化,他们都只有走出国门,才能达到影响世界的目的。要消除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解,在海外真正展示真正的中国文化,就需要我们更多的文化研究者、学者们洞察大众阅读心理去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随着中国的崛起,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应运而生,于是国人觉得非常简单得道理——依据中华民族性格和历史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但为什么外国人就不理解?不要怪西方人误解我们,轻视文化资源的正是我们自己。一方面仗着沉睡的文明及经典妄自尊大,一方面趋附西方所引领的文化潮流。“酒好也怕巷子深”,既然我们无力改变当代观众的阅读口味,就需要把五千年文明从箱底取出来,进行改版和创新,丰富她的时代内涵。这就需要我们的文化部门和主流媒体用市场意识打造文化软实力。文化也是战略产业,做好了成本少、回报高,极大地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我们感叹美国的文化力量太猛了,如美国宪法原则已经变成全球性的普世价值。许多人并不知道美国的高端价值的来源,却也被美国大众文化中显示出的五光十色所吸引,所谓的“美国梦”在很大程度是依靠美国的大众文化造成的。好莱坞电影、有线电视、流行音乐和快餐业实打实地击中全世界的软肋,传播了自己的价值观和赚了全地球人的钱。
我非常同意张颐武教授的说法:国家的“软实力”体现在高端上是核心价值和文化理念,而要在高端上获得成功必须要有“低端”的支撑,也就是要在文化产业、娱乐业和文化消费品产业上获得广泛的、持久的成功,没有这两个方向的工作,在“软实力”方面的崛起就难以完成。“没有后者,前者就会成为没有广泛性的精英化的抽象之物;没有前者,后者就容易变成曲意迎合和取悦。”这句话道出了一切文化艺术的生命力在于雅俗共赏。特别是在今天,当绝大多数人已经与传统断裂后,要想让他们发自内心的喜爱中国文化,就必须打通文化高端与低端的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易中天教授开了一个很好的头,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当然,对学者们像追星一样去追捧不是好事。为了某种政治目的如民族自豪感,用流行的造星方式去宣扬科研学术,甚至会带来拔苗助长的副作用,韩国的黄禹锡事件就是前车之鉴。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也并非不可商榷。比如说周先慎先生对“空城计”的商榷,指出易中天混淆欣赏历史和文学的不同价值标准(详见《文史知识》2006年第8期),这样的商榷意见都是中肯而有帮助的。现在最紧要的是给易中天等“另类学者”一个宽松、自由、尊重的环境,让他们和在象牙塔里治专深之学的学者们都有一个同台献艺的环境,各自贡献对社会的需要。
                                 《学习月刊》2006年第9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6 10: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