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23|回复: 0

《山海经》古本篇目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3 17: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要和结论

《山海经》古本篇目考




内容提要:《山海经》的篇目,刘歆校定为十八篇,而《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十三篇,两者不合,对于这两种篇目的来历以及《山海经》古本的篇目,历来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分析《山海经》各篇叙述风格和文本结构,对《山海经》古本篇目提出新解:先秦古本《山海经》原本只有十篇,即《海外经》东、南、西、北、内五篇和《大荒经》东、南、西、北、内五篇;西汉时期学者分《海外经》中的内篇为四篇,以容纳当时新开疆域的地名,此四篇即今本中的《海内经》四篇,遂有《汉书•艺文志》的十三篇本;至刘歆校订《山海经》,又取一本名为《山志》的地理书与十三篇《山海经》合并,这被并入者即今本《山海经》中的《山经》五篇,于是有今本十八篇本。

结论


一、        先秦《山海经》十篇:


《海外南经》第一
《海外西经》第二
《海外北经》第三
《海外东经》第四
《海内经》第五
《大荒东经》第六
《大荒南经》第七
《大荒西经》第八
《大荒北经》第九
《海内经》第十
   
    这十篇分为两组,前五篇即《海外经》四篇和其后的一篇《海内经》为一组,后五篇即《大荒经》四篇和其后的一篇《海内经》为一组,两组中的东、南、西、北之经和海内经共同构成了一个包括东、南、西、北四方和中央的整体世界图景。
    此为战国《山海经》古本之篇目。

二、西汉《山海经》十三篇:


《海外南经》第一
《海外西经》第二
《海外北经》第三
《海外东经》第四
《海内南经》第五
《海内西经》第六
《海内北经》第七
《海内东经》第八
《大荒南经》第九
《大荒西经》第十
《大荒北经》第十一
《大荒东经》第十二
《海内经》第十三


    汉人因以《海内经》所记为中国周边方国版图,因此将秦皇汉武新开辟之地的方国名和地名塞进《海内经》,《海内经》篇幅因此膨胀,非一篇所能容纳,故割裂原来的《海内经》一篇为《海内经》四篇,整部《山海经》的篇幅因此增为十三篇,而原来十篇本中五篇一组的完美的搭配关系因此而被变乱。
    原《海内经》一篇的内容主要保存在割裂后的《海内西经》中。
   《汉书•艺文志》所著录之《山海经》十三篇即此本。
   
三、刘歆校定《山海经》十八篇


   
《南山经》第一
    《西山经》第二
    《北山经》第三
    《东山经》第四
    《中山经》第五
    《海外南经》第六
    《海外西经》第七
    《海外北经》第八
    《海外东经》第九
    《海内南经》第十
    《海内西经》第十一
    《海内北经》第十二
    《海内东经》第十三
    《大荒东经》第十四
    《大荒西经》第十五
    《大荒北经》第十六
    《大荒东经》第十七
    《海内经》第十八
   
    刘歆取原名为《山志》的五篇山川地理资源志并入十三篇《山海经》,并沿袭《山海经》之旧名,遂有十八篇之《山海经》。晋人郭璞注《山海经》,于序言中引刘歆《上山海经表》文,是郭氏作注所据即刘歆校定之十八篇本。《山海经》一书的篇制自此定型,至今未变。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后世书目所载《山海经》篇目又有作二十三卷者。《隋书•经籍志》地理类著《山海经》二十三卷,郭璞注,《新唐书•艺文志》同,亦作郭璞注《山海经》二十三卷,《旧唐书•经籍志》则仍作十八卷,合于刘歆定本十八篇之数。前辈学人因见此二十三卷之数与《汉志》十三篇、刘歆《表》十八篇之数不合,故又匠心揣测,巧为离合,可谓费尽心思。其实,所谓《山海经》二十三卷,并无关乎《山海经》篇目体制,而只是古书竹木简册被转写为绢本或纸本卷轴之后的卷帙装订体制的变化。
    中国古书,在汉代之前主要使用竹简,到汉代之后,则逐渐转为缣素。书籍材料的变化同时导致了书籍装订形式和篇卷结构的变化,同一文章的多枚竹简连缀成篇,故简书称“篇”,改为缣素之后,因用轴卷装,故改称为“卷”。故《汉志》书目多记篇数,而《隋志》书目多列卷数。这一点,章学诚在《文史通义•篇卷》中言之甚明:“大约篇从竹简,卷从缣素,因物定名,无他义也。”而“篇”关乎文献篇章的首尾起止,卷则与文献的篇章首尾无关,“篇之为名,专主文义起讫,而卷则系乎缀帛短长”,故数篇可以合为一卷,一篇也可以分为书卷,“是篇不可易,而卷可分合页。”也就是说,隋、唐书目中所标古书的卷数,只关乎书籍的篇幅短长,而无关乎书籍的篇目构成,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硬在汉代书目的篇数和隋唐书目的卷数之间调和斡旋,毋乃多事。
    隋、唐史书中《山海经》著录改“篇”称“卷”,就表明此时此书的装订体制发生了变化,从简册变成了卷轴,二十三卷的来历,则是因为《山海经》十八篇中各篇文字多少不一,在转写为缣素本时,为求篇幅均衡,故将其中篇幅较长的篇章分为两卷甚或数卷,故成二十三卷。隋、唐本的卷帙划分究竟如何,今已不可知,但由宋人所见本的分卷情况,或可一窥隋唐二十三卷本篇卷分合的体制。现存宋淳熙七年池阳郡斋尤袤刻本《山海经》有尤氏后序 ,述其所见宋道藏本卷数云:

    道藏本《南山》、《东山》经各自为一卷,《西山》、《北山》各分为上、下两卷,《中山》为上、中、下三卷,别以《中山》东北为一卷,《海外西、南》、《海外东、北》、《海内西、南》、《海内东、北》、《大荒东、南》、《大荒西》、《大荒北》、《海内经》,总为十八卷。

    这个本子把文字较少的篇什两篇合为一卷,而把其中文字较多的篇什一篇分为两卷甚至四卷,总为十八卷,此或即《旧唐书•经籍志》的十八卷本。这种分卷方法把《山经》五篇分为十卷,《海经》十三篇合为八卷,如果保留其对于《山经》的分法,而把《海经》的一篇作为一卷,即《山经》十卷,《海经》十三卷,则正得二十三卷,此或即隋唐二十三卷本的来历。要之,二十三卷之数,无关乎《山海经》古本的篇目构成的变化,因此可以置而不论。

[ 本帖由 刘宗迪 于 2006-11-3 19:46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3 04: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