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22|回复: 4

一个利用《山海经》附会古迹的现成案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3 14: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攸县尧迹 信而有证——答文有然先生质疑

  摘 要:湖南攸县之丹陵、尧山等尧帝生、葬地遗迹是有较充分的古文献依据的,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等地的尧迹当是尧的后裔带去的,抑或是好事者的附会。《竹书纪年》《山海经》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山海经》,是研究上古史的最重要原始文献材料。

  关键词:攸县;帝尧;丹陵;尧山;《山海经》

  攸县尧乡公园为宣传攸县尧帝史迹,写了个宣传资料:《关于尧帝生于丹陵的有关资料简述》。文有然老先生看到后作《质疑》[1]一文。尽管《简述》不是笔者所写,但文先生所质之疑反映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疑惑,又与笔者的观点有关,所以觉得有必要写个答疑,与文先生等商榷。同时将过去本人分散的材料与观点结集在一起。

  首先,文先生在文章最后申明两点:“一、笔者撰此文的意图,是在通过一个普通读者的质疑,使有关历史学家将‘尧帝生于丹陵’之说完善起来,令人信服,以便玉事于成;二、人皆有桑梓之情,笔者作为一个攸县人,希望‘尧帝生于丹陵’之说能够确然成立。”笔者以为这是很好的,可以通过质疑与答疑使大家重视攸县尧帝史迹之事。

  其次,文先生因未看到笔者拙著《华夏上古史研究》全文,因而出现诸多疑惑,这是可以理解的。其实,很多问题在拙著中已有论证或说明。攸州网→论坛→网友作品专栏→刘俊男作品集中也有。[2]

  笔者认为帝尧生、葬攸县、主要是从如下记载综合分析得出的看法:

  1、古天文可考

  《竹书纪年》《宋书•符瑞志》载尧“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这个冀在何处?从古天地人对应可寻古冀之地望。

  《南岳志》引《春秋感精符》云:“尧为翼之精星,在南方”,按古星野说,翼、轸二宿对应楚国,而尧星是翼宿中的一星,在南方,明其在南楚也。

  尧与翼宿关系甚密。《竹书纪年》《宋书•符瑞志》云:“母曰庆都……足履翼宿,既而阴风四合,赤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因此,“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冀之为都是从尧开始的,许慎“冀为北方州也”的解释早已被人否定。按冀字即翼。郭沫若释金文:“冀,如小心翼翼之翼,敬也”。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也沿引此说,并曰:“冀古通畿”。畿、翼均有辅佐王都之意,指王都附近的地方。上古的这个“冀”在楚国,因为翼宿对应楚国。而当尧禅位于舜时则记天象云“景星出于翼”。尧之于翼宿,于楚国的关系甚明。

  关于古翼国的地望。唐李淳风《乙已占》卷三引《洛书》云:翼对应九江,轸对应敷浅原。而九江即今湖南地[3][4]。又,轸宿中有一小星名长沙,轸宿东南七度有青丘星,他们分别对应地上的轸国(《路史•国名记》云在楚东南)、长沙国、青丘国。那么,翼当然对应地上的翼国,即在九江之冀都。

  冀又作纪,亦即王畿。《帝王世纪》:“(舜)葬苍梧九疑山之阳。是为零陵,谓之纪市。”《路史•后纪十一》:“舜以瓦棺葬于纪,是为鸣条。”罗苹注:“纪即冀,故纪为冀后”,可见舜所葬苍梧之地为冀州也。又《山海经》:“庐江水出于三天子都山”,《海内经》:“南海之内,有衡山,有菌山,有桂山,有山名三天子都山”,郭濮注:“都”一本作“鄣”,《说文》“鄣”又作“纪”,即畿,都、鄣意义一致,皆指天子之王畿。在“南海之内”,明上古之王畿在南方。

  神农有个臣子叫赤冀氏,罗苹注《路史•后纪三》曰:“赤冀……一作赤制”,《南岳志》引《衡湘稽古》:“赤制氏作耒耜于郴之耒山”。郴之耒山在今湖南,耒水所出。“赤”南方之色,“冀”南方之地,以为氏号。

  翼、冀二字可通,实指一地,故常连读为“翼冀”。就像荆、楚二字,其意义一致,常连读为荆楚。古人常以所居地名为姓,如傅说居傅,商鞅居商,那么居翼冀者姓翼冀,故神农姓“伊耆”,黄帝颛顼帝喾为神农之后代皆姓(伊)姬,少昊姓(伊)纪,尧姓伊祁[5][6]。今湖南祁东以西,祁阳以北有山名皇帝岭,有水曰祁水,当与某一祁姓帝王有关。

  以上种种,可证尧与湖南的关系。

  2、《山海经》作证

  《山海经》是中国最早的地理名著,记载五帝至夏代的山水及风土民情,杂有神话故事。有关五帝史的史料大都来源于此。且无自相矛盾之处。世界各国的远古史都是在此类文献中得以保存的。关于《山海经》的价值,详笔者专论。[7]

  在《山海经》中共有五处关于帝尧的记载,而且毫不矛盾地记在南方。

  《山海经•海内经》:“南海之内……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有木……名曰建木……大昊爰过,黄帝所为”。《史记》:“帝尧为陶唐”。说明陶唐氏在南海之内,即南方。

  《中山经•中次十二经》:“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又东南一百八十里,曰暴山……又东南二百里,曰即公之山……又东南一百五十九里,曰尧山……凡夫夫之山、即公之山、尧山、阳帝之山,皆冢也”,从此“洞庭”“帝之二女”“澧、沅、潇、湘”可知,洞庭之山指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所居之岳阳君山。“尧山”在君山东南539里(180+200+159里)。据同时古书《礼记•王制》,北岳恒山距南岳衡山三千里,以此推算,距二妃墓东南539里的尧山当在今攸县北境。1999年,笔者在古书指引下终于在攸县高枧镇找到尧山,证明《山海经》所记尧山非常准确。要说依据,这就是最明确的依据了。

  此外《山海经》还有如下记载:

  (1)、《海外南经》“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

  (2)、《海外东经》“两山夹丘,上有树木。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尧葬东。”

  (3)、《大荒南经》“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

  从第(2)条“尧葬东”分析,也可知尧葬在南方,因为《海外东经》从南而北记述,嗟丘是最东南的地名,其在尧葬东,说明尧葬处在正南方。从第(3)条可知所谓岳山,当指南岳,古湘中、湘北诸山皆泛称南岳。因为舜葬在湖南,因此与之葬于同一个“岳山”的尧当然也在湖南。

  《山海经》所有有关尧帝的记载就这些,无一例外地记在南经里,而且无矛盾。

  3、地名可说话

  今攸县北部皇图岭镇附近有平(或作坪)阳、丹陵、尧山等地名,攸县之北江为渌水支流,这些正与《帝王世纪》合。该书曰:“帝尧……母曰庆都,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都平阳”。钱宝塘《帝王世纪考异》引《五行大义》曰:“帝尧陶唐氏,祁姓。母庆都,出洛渚(洛者渌也,古音通——引者注)遇赤龙感孕,十四月生帝于丹陵,名放勋。以火承木。其兄弟挚封之于唐,故号陶唐氏”,顺便一提,尧时可能有一年十八月历,按此,则孕14月,正好与人怀胎时间同。这种历法彝族也曾有过。

  丹陵当为丹朱之陵。《山海经•海内南经》:“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按《路史•国名记》“湘潭到两广为苍梧”。从里耶秦简可知,战国时,在湖南有苍梧、洞庭二郡。而丹陵所在之攸县正好在苍梧之阴。

  4、凤凰能传信

  攸县西有凤凰山,东有鸾山、凤岭。凤凰山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至今仍有“南岳庙”在。《南岳志》《南岳仙道记》《拾遗记》等载神农氏受口衔九穗禾的朱鸟的启示从而发明了农业,后人将神农追赶朱鸟所到达的这座山起名为凤凰山。这与神农有关的凤凰山当是天下最早的凤凰山了。而在古人的观念中,凤凰就是飞得很高的那种雉,又称翟、天翟,如元•伊世珍《琅环记•贾子说林》云墨子的母亲梦见朱鸟凤凰飞进室内,因而怀孕生下墨子,便将其起名翟鸟,其出生地也名为落凤山。可见翟即凤凰。

  而“翟”又常作“狄”,如《史记•匈奴列传》狄、翟相通,《淮南子》商祖简狄又作简翟,因此,《山海经•海外南经》所说的:“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南方祝融……”中的“狄山”当为凤凰山之别称。这话出现在“海外南经”里,又有南岳之“祝融”大神,亦明 “狄山”亦即南岳之凤凰山。

  5、诸子有记载

  诸子所载,尧的活动中心在湖湘。史载帝挚封其弟尧为唐侯,按古礼,侯国七十里地,古礼虽不可尽信,然侯国不大是可信的。因此,尧为天子前必先臣服周围小国。《吕氏春秋》云:“尧战丹水之浦以服南蛮”。南蛮当然在南方。《淮南子•本经训》:“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于是天下广狭险易远近始有道里。”从其中洞庭、寿华、青丘等几个地名,可知尧的早期活动范围在湖南。“畴华”《海外南经》作‘寿华’,华即夏,雉(凤凰)名[8],寿作?,《尔雅•释鸟》(雉鸟)“南方曰寿”,寿本?作后又作?,在雉鸟头上加了冠子,冠子是年寿长幼的标志,故在寿鸟上加上冠子的“寿”字作“寿命”解。高诱注:“寿华在我国南方,泽名”。寿华之野又作寿麻之野,音近也。如《大荒西经》在“常阳之山”与“南岳”之间云“有寿麻之国”,下面接着讲南岳和吴回的事,可见这个寿麻之国即今湖南。郭璞注《吕氏春秋》曰“南服寿麻”,陆思贤先生说“寿麻在正南,故下接‘南岳娶州山女’”[9]所以说寿华之野在湖南,今有汉寿、华容二县。青邱之星在轸七度,对应地上的青邱国。《海内东经》有“青丘国”,《南山经》有“青丘之山”,而《山海经》中的青丘国与黑齿国相邻,且都在楚之南,如屈原诗云:“南方不可以止兮,雕题、黑齿”,可见“青邱”之地属南楚。洞庭在湖南不用多说了。古宋国有“桑林”地名,但此当指桑树林,封豨指桑林中的野猪之属。因此洞庭湖及湖南地区为尧早期之活动中心,即古王畿。

  6、崇山亦佐证

  《墨子•节葬下》曰:“尧北教乎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阴。”《说文通训定声》:“龙、融、熊、崇、蛩、戎等字,韵在丰部,为同韵字”。蛩、崇,韵同音近,因此“蛩山”即“崇山”之谓,《水经注》、《路史•尧冢考》亦皆曰:“《山海经》云尧葬狄山,一曰崇山”。

  神农炎帝姓伊耆,黄帝轩辕姓伊姬,尧姓伊祁,实则一姓。在湖南祁阳县之北、祁东县以西有一山,今名皇帝岭(在邵东县),当与尧有关。古帝常迁都,尧亦如此,所以《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载“尧曰:‘俞!以固冀于此’”。可知尧多迁都。尧曾在湖南南部立过都,然后北上去教“八狄”,道死,葬崇山,今攸县。这里也是他出生之地。

  司马相如《大人赋》:“吾欲往乎南嬉,历唐尧于崇山兮,过虞舜于九疑。”可见尧葬于南方。

  《竹书纪年》、《宋书•符瑞志》皆记:“夏道将兴,草木畅茂,青龙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乃受舜禅,即天子之位”。祝融是南方之神,崇山是南方之山,这个“崇山”,《路史》说在湖南慈利县,笔者觉得应当在大南岳,因为至今南岳还有祝融庙,祭祀着这下临崇山之神。根据古观念,出现此类祥瑞意味着有新国家将兴起,即“夏道将兴”,而李元度《南岳志》引《符子》云:“舜禅夏禹于洞庭之野”。夏禹在洞庭之野即位,因此就出现了附近的祝融之神降于崇山之祥瑞。可见,尧葬于大南岳。而大南岳包括攸县。

  文老先生的的疑惑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试答如下:

  1、清代学者考定今本《竹书纪年》是明代范钦的伪作,不可信。

  答:此书与尧帝之攸县史迹关系不大,因为,记载尧生丹陵的除了此书外,还有《帝王世纪》《路史》等,《帝王世纪》的作者在《竹书纪年》挖出的第2年就死了,不一定看到了整理好的竹书,且《帝王世纪》早就成书了。即使看到了,那更是宝贵,因为,这是看到的古本可信的《竹书纪年》。学术界对古本是没有异义的。

  今本《竹书纪年》的成书时代和作者,清人姚振宗推断为明嘉靖间天一阁主人范钦。但,南宋初罗泌《路史•国名纪》戊注曾引《竹书纪年》桓王十二年事,已不用晋国纪年,除多一个字之外,与今本全同,故今本最迟在南宋初即已出现。因此,所谓范钦作伪之论不攻自破。

  陈力先生硕士论文《今本〈竹书纪年〉研究》(指导教师:徐中舒),发表于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二十八辑《研究生论文选刊》,后收入邵东方著《崔述与中国学术史研究》附录,邵东方先生并有专文商榷,人民出版社,1998年;邵东方、倪德卫主编《今本竹书纪年论集》,台湾唐山出版社,2002年2月;又译载于《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3年第3期。[10]其文云:“综上所考,《纪年》自唐宋迄于有清,其流传之迹历历可睹:以传授统绪论之,今本《纪年》为明人伪造之说实为无据。又,杨滇、陈耀文、袁仁、雷学淇所见本均在天一阁本刊行之前,故今本《纪年》为范钦伪造之说纯属无稽之谈!”又云:“综上所考,今本《纪年》虽有讹脱及后人补辑,然其渊源有自,体例、内容无不与宋以前古本相合。既有外证,又有内证,则今本《纪年》为明人伪造之说可以休矣。”

  笔者在中国先秦史学会网站→文章→学人文集→刘俊男文集里也有专论。[11]

  这本书具有重大的史学价值。陈梦家先生曾经说:“纪元后279—281年之间在汲郡所出的《竹书纪年》,乃纪元前297—296所作魏国的史记。汲冢竹简的发现,和安阳甲骨的发现,就古史的材料而说,有着几乎同等的重要性。” 作为战国的古史书,《竹书纪年》是最可珍贵的资料。清代朱右曾就利用它来校订《史记》。陈梦家、杨宽等重定战国年表,所根据的也基本上是《竹书纪年》,《竹书纪年》已经成为重建战国年代学的主要依据。《竹书纪年》对春秋史事记载多与《春秋》相一致。关于商周史实,《竹书纪年》很多记载与甲骨文、金文符合。有些地方《竹书纪年》与传统记载有很大不同,比如“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共伯和干王位”等,但传统史书很可能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下本着“为尊者讳”之类的精神而作过改动,反不如《竹书纪年》的记载来得可信。《竹书纪年》有关夏代世系的记载基本与《史记•夏本纪》相合。并且,《竹书纪年》还记载了它书不载的夏代史事,如夏与诸夷的关系;所记夏代各王的都邑,也比其他文献更为详尽。 《竹书纪年》可以与不同来源的资料多方印证,说明古史记载的可信度相当之高。作为一本魏国的史书,《竹书纪年》的史料价值珍贵无比。最近刚告完成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在文献资料上很大程度上就依据了《竹书纪年》。[12]

  2、即使“尧生丹陵”如《竹书纪年》所说,但该书没有指明是哪个地方的“丹陵”,怎么就能断定就是攸县的“丹陵”?若说当今中国只有一个叫“丹陵”的地方在攸县,安知古代就没有一个也叫“丹陵”的在别的地方?因为“丹陵”是一个不上地图的小地名。

  答:文先生这仅仅是怀疑,毫无证据。您有什么根据说其他的地方有丹陵,且与尧有关?丹陵与丹朱及尧之关系如上文所论。攸县出现尧山(葬地名)、平阳(都城名)、丹陵(出生地地名,丹陵因丹朱之陵而名,后人即以此地名述尧史。)等成组的与尧帝有关的地名,实非偶然。丹陵在过去是个大地名,比皇图岭的名字还大。

  3、据载,尧是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个人物,先是陶唐氏部落长,后任炎黄联盟首领,史称唐尧。原居河北,后徙山西,是否生于南方,还值得怀疑。

  答:请问居河北、山西的证据何在?是《汉书•地理志》吗?亦或是更晚的书?这可信吗?《汉书•地理志》是刘向所写,后被班固收入《汉书》,其将尧所葬的尧山(冢)分记在河东郡(今属山西省)、中山唐县(今属河北省)、济阴郡成阳县(今属山东省)三处,且相距很远,可见其未审也。关于尧山(陵)的地点,《水经注》曾提出过质疑,并全盘否定了河北、山东二说。在《水经注•滱水》(宋翔凤所辑《帝王世纪》所论与《水经注》相同)里,郦道元说:“唐水在西北入滱,与应符合。又言尧山者在南,则无山以拟之,为非也。阚骃《十三州志》曰:‘中山治卢奴,唐县故城在国北七十五里。’骃所说此则非也。《史记》曰:‘帝喾氏没,帝尧氏作,始封于唐。’望都县在南,今此城南对卢奴故城,自外无城以应之。考古知今,事义全违。俗名望都故城,则八十许里,此城距中山城则七十里,验途推邑,宜为唐城。城北去尧山五里,与七十五里之说相符,然则俗谓之都山,即是尧山,在唐东北望都界。皇甫谧曰:‘尧山一名豆山。’今山于城北如东,崭绝孤峙,虎牙桀立。山南有尧庙,是即尧所登之山者也。《地理志》曰:‘尧山在南’。今考此城之南,又无山以应之,是故先后论者,咸以《地理志》之说为失。” 在济阴郡下,郦道元经过详明分析之后说:“考地验状,咸为疏僻,盖闻疑书疑耳。”而在河东郡下,则曰:“事有似而非,非而似,千载眇邈,非所详耳”。可见河北、山东之说为误。山西之说也不能确定。

  郦道元为什么不同意以上诸说呢?因为这诸说与《山海经》和《墨子》所载不一致。在“济阴句阳县”下,郦道元说:“《帝王世纪》曰:尧葬济阴成阳西北四十里,是为谷林。墨子以为尧堂高三尺,土阶三等,北教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阴。《山海经》曰:尧葬狄山之阳,一名崇山。二说各殊,以为成阳近是尧冢也。余按小成阳在成阳西北半里许实中,俗喭以为囚尧城,士安盖以是为尧冢也。”此中可见郦氏认为尧葬有“成阳”“崇山”二说。

  既然成阳说不确,则崇山说当为可据。

  笔者以为,北方尧迹主要是尧之后代刘累之属带去的。关于尧迹北迁有如下线索:

  《左传》昭公七年:“子产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权虞。”这里的“后帝”指尧,“唐人”指唐尧之后代。尧本人不居此地,若尧居此地,岂非迁实沈与自己同居吗?这里的“唐人”指尧后代,因为要其“服事夏商”。因此陶寺文化为实沈、唐后裔文化。实沈、阏伯北迁,当然打上了尧帝的烙印,带去了一些尧迹。此为第一阶段之尧迹北迁。后来,尧之后代又随夏北迁,到达“大夏”,所以说“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此为第二阶段尧迹北迁。

  《竹书纪年》、《左传》昭二十九年均载:“帝孔甲七年,刘累迁于鲁阳……刘累所畜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阳,其后为范氏。”鲁阳,古注云当今河南之鲁山县,其后人又迁入今山东,并将“鲁”之地名带入山东(曲阜之鲁地原名“奄”“偃”)。至周武王灭商,“封尧之后于蓟”(北京附近)[13],或云“封尧之后于祝”[14]或云“黎”。[15]今河北有唐县,北京有房山(尧为唐尧,其后代曾被封于房)。这样,尧迹便从南方带至晋南,从晋南带至豫南和河北,又带至山东西南。而晋南、河北又都是后世之“冀州”所在地,所以,《竹书纪年》中的“冀”,人们很自然地说成山西或河北了。

  4、尧,高也,某个地方有座较高的山名之曰“尧山”,并不包含特别的意义,为什么硬把此山与尧帝联系起来?……在封建社会君临天下的皇帝都称天子,难道“天子坪”与别的天子无关?

  答:尧固然有高之义,但尧山是专有名词,《山海经》说得非常明确:“……曰尧山……凡夫夫之山、即公之山、尧山、阳帝之山,皆冢也”。而且在《山海经》里只有一个尧山。如果因高就称尧山,与这山等高的不知有多少,为何不称尧山?当然,天子坪属众多证据下的推断,不属笔者所列证据。文先生也讲不出与哪个天子有关。在古代与天子有关的事物可不能随便讲的。

  5、据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考证,尧、舜、禹的权位并非“禅让”而是篡夺,舜把晚年的尧帝囚禁起来,夺取权位。此说是可信的。

  答:此条于攸县尧迹关系不大。古本《竹书纪年》有囚尧说,证明此书较可信。在其他古书如《韩非子》《孟子》也有同样的说法,禅让有主动禅让和逼禅两种,此为逼禅。

  6、《简述》说王船山为《宝宁寺志》所作的序言中有“帝陵在其北”一语,就断定“系指攸县北乡有帝陵”。对此,人们不禁要问:如有帝陵在攸县北乡,为什么攸县人所修和历届《攸县志》没有记载?……就以他在《宝宁寺志》中所写的如下一段话来看:“攸邑自南云之号,隋建为州,洎舆侯之封,汉或分国。洣水同源,帝陵在其北;湘江之合派,祝融峙其南。”就有两处不准确,一是攸建为南云州,是在唐武德四年(621年),非“隋建为州。”二是衡山祝融峰在攸县之西,是“峙其西”,而非“峙其南”。所以对古代的学术权威也不能迷信,尤其不能迷信他的每一句话。

  答:此条是《简述》引用谭特立先生文章[16],本人上文未列为据。祝融峰在今攸县西面,清朝时与攸县为邻。此南北对举,当是为了文彩,不可当作历史记载。而云“帝陵在其北”或可旁证攸县北部有帝陵,或指丹陵乎?在清朝,丹陵之名比皇图岭之名还著名。说《攸县志》为何没记载,那是值得商榷的,几乎现在所见的攸县古志,都记载了南云八景,其一即“丹陵夜月”,可见丹陵是很有名的。至于没明确记载尧陵,那也很正常,即使是《史记》,五帝中也只记了“舜葬九嶷”。

  说不可盲从权威这点最可取,我们决不能盲从了疑古派学者的陈旧观点。

  至于说此段引文有两处错,是值得商榷的。乾隆版《攸县志》云:“隋大业三年,省建宁、阴山、茶陵、攸水,入潭州。”即此时没有攸县,攸县之地称州,即潭州。1990年版《攸县志》:“唐武德四年,……攸县……与阴山、建宁、茶陵均属南云州,州治原攸水县治。贞观元年,废南云州,将所属五县合并为攸县。”此攸县范围即今株洲市五县之范围,上述引文是追述攸县汉隋唐时的攸县,再加上古时地图不可能那么精确,因此衡山在其南也是无可多责的,说隋始置州,也是有根据的。

  7、苍梧之阴,未必就是指在苍梧之北数百里的攸县丹陵。

  答:前文已述,丹陵当为丹朱之陵。《山海经•海内南经》:“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按《路史•国名记》“湘潭到两广为苍梧”。从里耶秦简可知,战国时,在湖南有苍梧、洞庭二郡。而丹陵所在之攸县正好在苍梧之阴。

  8、据载,丹朱是尧帝的儿子,原居山东丹水,故名丹朱。为人傲狠,舜夺取权位把尧帝囚禁起来以后,将丹朱放逐到山东的丹水,今山东鄄城西北尚有“偃朱城”故址。

  答:说是山东的丹水请问有何证据?天下的丹水多的是,在《山海经》里也有两条,一条在南,一条在西北。其实《水经注》所载,我们南岳这里也有丹水。《水经注》卷38;“湘水又北经衡山县,……丹水涌其左,澧水流其右。《山经》谓之岣嵝,为南岳也。山下有舜庙,南有祝融冢,楚灵王之世,山崩,毁其坟,得《营丘九头图》。禹治水,血马祭山,得金简玉字之书。”此南岳周围之二水、古迹,皆云大南岳。大南岳包括七十二峰,故云“丹水涌其左,澧水流其右”,古之地图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如马王堆出土之地图,因此,丹水宜在南岳之左(东),南岳最东一峰为凤凰山,凤凰山出一水流经丹陵,当为《水经注》之“丹水”矣。今攸人谓之“北江”“沙江”,为湘江支流渌水南源。

  说山东鄄城为舜偃丹朱之所,是好事者的附会,是将鄄与偃谐音字联想出来的,没有直接的古史根据。《括地志》云:“……《竹书》云: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17 ],《竹书纪年》所记的这个事可能是有的,但《括地志》将其与鄄城挂上钩,则没有根据。《水经注》济阴句阳县下曰:“按小成阳在成阳西北半里许实中,俗喭以为囚尧城,士安盖以是为尧冢也。”“俗喭”二字表明不可信从,就像马王堆汉墓过去以为是“马王”之墓一样不可靠,因为这没有古文献依据。

  《古本竹书纪年订补》云:“《太平寰宇记》濮州鄄城县下有‘尧城在城北五里’。又有‘偃朱城在县西北十五里’。万廷兰校注云:‘案原本二城下皆引《纪年》云云,且云:《十道志》已录,今不欲去之。究竟事涉荒诞,不见经传,非圣者无法,不如去之。’是万氏所见《寰宇记》原本有引《纪年》二则,而为万氏所删去,刻本遂不见此文。干隆癸丑乐氏刻本亦脱去之。此二则文虽不见,然以万校语词观之,可确信其与《五帝本纪》正义所引相同。雷学淇《考订竹书纪年》中之《辨〈太平御览〉、〈寰宇记〉之误》条,所引《寰宇记》文,即万氏所见之原本。案《寰宇记》所云‘尧城在城北五里’、‘偃朱城在县西北十五里’,与正义所引《括地志》之文同,《括地志》于此文后即两引《竹书》云云。原本所云‘《十道志》已录’,疑《十道志》亦录自《括地志》,并改《竹书》为《竹书纪年》。以未见原本,不入辑。”

  《括地志》,唐公子李泰所编之地理书,所定上古地名事迹未见其根据。因此《古本竹书纪年》之集佚者不入辑。

  9、丹朱未为帝,何来“帝丹朱”?陵,大土山,古代把皇坟墓称作“陵”。丹朱不是皇帝,他的坟墓怎么叫“陵”?不能异想天开,把“丹陵”说成是丹朱的坟墓。

  答:《山海经》一书记载古代首领有帝号的不多,而丹朱却有了帝号,称作帝丹朱。郑玄说:“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这说明丹朱在汉代人眼里是古代很有德望、声名很显赫的人。但《竹书纪年》《韩非子》等记载:“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不与父相见”。可见尧不传子而让位于舜似并非尧之本意,而是迫于舜的威力。或说是舜排斥了尧子丹朱而篡夺了尧位,说明尧并非不想传子,尧子也不一定不肖。这说明当尧之时,位传子还是传贤,家天下还是公天下,正处于激烈斗争当中。《竹书纪年》等也称“帝丹朱”。说明在人们的眼里丹朱就是继尧位之帝,其墓也当为陵。

  《史记•五帝本纪》:“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於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可见舜曾让丹朱当了几年天子,可是诸侯不同意,于是“只好”由舜亲自当天子。因此说丹朱不是帝是没有根据的。从舜囚尧偃塞丹朱看,舜是篡位,篡丹朱之帝位,也可知丹朱原为帝。

  丹、朱,均为红色之义,如荆楚,实为荆或为楚,丹、朱也可简为丹或朱。如古本《竹书纪年》曰:‘后稷放帝朱于丹水’,丹朱简称为朱。古人常以居地为姓,如商鞅被封于商故姓商,帝朱被放于丹水,也许因此而被称为丹朱,这样,丹朱陵便可简称为丹陵。

  10、《山海经》有“怪物”,不可信

  答:清人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序》说:“《山海经》作于禹、益,述于周秦,其学行于汉,明于晋,而知之者,魏郦道元也。”还说:“《五藏山经》三十四篇,实是禹书。禹主名山川,定其秩祀,量其道里,类别草木鸟兽,今其事见于《夏书•禹贡》《尔雅•释地》及此经《南山经》已下三十四篇。”此说很有见地。

  世界各国的上古史都是神话传说合一,中国也不例外,如果不从《山海经》里研究上古史,请问文先生要找哪里的资料?是《史记》这样的正史吗?那是找不到的,那里没有。如果没有就不研究吗?那是历史虚无主义。即使是疑古大师顾颉刚先生也说《山海经》是未经窜改的,保存了最早的史料。至于古文献中有很多怪物,其实不怪,并业已被出土文物所证实。那些“怪物”当是各地古人的不同崇拜物。[18][19]如“三足鸟”(陕西宝鸡出土三足鸟青铜器),“长目人”(四川三星堆出土“长目”铜人),《山海经•海外西经》所载“人面蛇身,尾交首上”之“轩辕国人”(甘肃省甘谷县西坪出土彩陶瓶上之“人面鲵纹”即此。)……都已挖出这类文物。又有的当属风俗之谓,如记在《大荒西经》中“一臂国”,其人似只穿一个袖子衣服的西藏人。至于“头上有翼”的“三苗”人则很似今天九寨沟附近戴翼形冠饰之古羌人后裔,《后汉书•西羌传》记载:“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可见《山海经》信而可证。

  再说“祝融为南方之神,蓐收为西方之神”之类是古人制定历法时所使用的“学术术语”,该书中太昊、炎帝等五帝,亦是与历法相配套的“学术名词”,《白虎通德论》:“太昊者,少阳也”“炎帝者,太阳也”……。后人不知其所以然,概视为神,甚至贬为迷信之类,不亦悲乎!少见才多怪。是故郭璞云:“非天下之至通,难与言《山海》之义矣。” [20]

  关于《山海经》,详笔者专论,

  结语:关于上古帝王,史料奇缺,后人又随意附会,不经细察,因此很是混乱。湖南有炎帝陵、舜帝陵,有祝融庙,有嫘祖墓、二妃墓、善卷(尧帝之师)墓……还有中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的粮食(道县玉蟾岩遗址1万2千年前的),最早的城(澧县城头山古城6200年前的),最早的父系社会及中华宗教文化图案之源(怀化高庙遗址7400多年前的)……湖南的地下文物及远古帝王传说都在中国领先,因此攸县有尧禹二帝史迹不足为怪。至于大禹的攸县史迹本文无暇论及。

  目前,全国都在开发旅游,如,浙江缙云县说是黄帝到过那里,山东禹城说大禹治水在那里停过,广西桂林舜庙也是因大舜曾去过,这些地方都在大力开发,无人反对。再说即使有别地在祭尧帝,也没关系。炎帝至少有陕西、湖北、湖南、山西四地祭,舜帝至少有湖南、山西、广西三地祭,黄帝至少有陕西、浙江、河北三地祭,这些都不要紧。研究传说帝王不必像研究后世帝王那样精确,因为不可能那样精确。只要有文献根据即可。中国先秦史学会法人代表、顾问组组长,原常务副会长孟世凯先生多次指出:“祖先大家祭,不必去争户口”。建议攸县进一步重视尧迹。当前,攸县人民集资建成尧帝宫,说明攸县人民是有远见的。

  参考文献:

  [1] 文有然. 质疑. http://www.yx988.com/list.asp?id=8742

  [2] 刘俊男.刘俊男作品集 http://youzhou.com.cn/bbs/index.asp?boardid=106

  [3] 罗泌.路史(九江详证)[M].影印文渊阁本四库全书.

  [4] 郦道元.水经注(卷40) [M].岳麓书社,1995.

  [5] 皇甫谧.帝王世纪(第二)[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6] 罗苹.路史注(后纪十)[M].影印文渊阁本四库全书

  [7] 刘俊男.〈山海经〉之价值及其所载古帝史迹述论——兼论尧舜禹的南方遗迹.攸州网刘俊男作品专栏:http://youzhou.com.cn/bbs/dispbbs.asp?boardID=106&ID=8938&page=1

  [8] 刘俊男.龙凤文化源于南方的鷩雉崇拜——华夏夷狄同源论[J],人文杂志,2000(3).

  [9] 陆思贤.神话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P184.

  [10] 陈力.今本《竹书纪年》研究.(指导教师:徐中舒 )http://www.wangf.net/vbb/showthread.php?postid=110249

  [11] 刘俊男.竹书纪年价值析[中国先秦史网站:http://www.zgxqs.cn/article/xrwj/lznwj /index.html

  [12]朱渊清.再现的文明——中国出土文献与传统学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http://www.bamboosilk.org/Zzwk/2002/zhuyuanqing/wenming/3-jizhongshu.htm]

  [13]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M] 长沙:岳麓书社1988.

  [14] 礼记(乐记)[M].影印文渊阁本四库全书.

  [15] 吕不韦.吕氏春秋(慎大览). 长沙:岳麓书社,1989.

  [16] 谭特立.帝陵在其北[J].海达风,总第4期.

  [17] 司马贞.史记•五帝本纪正义[M].影印文渊阁本四库全书.

  [18] 陆思贤.神话考古[M], 文物出版社,1995,P196.

  [19] 何幼琦.〈海经〉新探[J],历史研究,1985(2).

  [20] 郭濮.山海经注(序).
发表于 2006-12-3 14:34: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一个利用《山海经》附会古迹的现成案例

二、《山海经》所记古帝史迹疏议







研究先秦史者,当先留意《山海经》中的古帝。司马迁以前的中国古籍里,神人不分,所以司马迁说应“究天人之际”。因此研究《山海经》的重要一步是分清天帝与人帝。研究《山海经》的人,往往只引用其中为我所用的部分,缺乏系统性,显得零乱而无序,往往被书中的只言片语所迷惑。兹将所记全部古帝史迹逐一条陈于下,以利大家从整体上考察并作出判断。我们试图从这系列记载中推断出一些结论性的东西。







炎帝:



1、《北山经》:“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2、《大荒西经》:“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



3、《海内经》:“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



4、《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以上前三条看似讲炎帝子孙的,其中前二条带神话色彩,第3条似说人事,说明从炎帝时代起就开始封侯,“钟”与“乐风”表明开始有了天文历法学。管子曰:“昔黄帝以其缓急作五声,以政五钟,令其五钟,一曰青钟大音,二曰赤钟重心,三曰黄钟丽光,四曰景钟昧其明,五曰黑钟隐其常,五声既调,然后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然后天地之美生。日至,睹甲子木行御,……七十二日而毕……睹壬子水行御……七十二日而毕”《国语·郑语》云:“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者也。”是说虞幕能以风定律,亦天文历法之谓。



陆思贤先生将第1、第4条全解释为有关历法之专业术语[4],有启发意义,但第4条的“炎帝之妻”“祝融处江水”之言,似指炎帝后裔。



《山海经》里没有神农氏、烈山氏之名。关于炎帝神农氏之世系,《易·系辞》疏引《帝王世系》云:“神农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纳奔水氏女曰听訞,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轩辕氏。”    《吕氏春秋·慎势览》称,“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太平御览》引《尸子》云“神农七十世有天下”,可能比较接近史实。如此,则上述所传八世、十七世,可能只是其中较著名而有影响者。炎帝神农氏之裔蚩尤也曾自称炎帝,而且现存汉以前的古籍中的炎帝,大多指蚩尤。炎帝世系因年代久远,很难弄清了。


轩辕:



1、《西山经》:“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无草木。洵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其中多丹粟,多青雄黄。”



2、《北山经》:“又东北二百里,曰轩辕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竹。有鸟焉,其状如枭白首,其名曰黄鸟,其鸣自詨,食之不妒。”



3、《海外西经》:“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 “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在轩辕国北。其丘方,四蛇盯绕。”



4、《大荒西经》:“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







此轩辕国全记在西北,其方位可知,此当为黄帝之前之轩辕古国,黄帝因居之故也称轩辕。而梁·任昉《述异记》多记南方胜迹,有“南海有轩辕之丘”之载。



据宋朝罗泌纂路史,远古氏族集团有:“……钜灵氏、句疆氏、谯明氏、涿光氏、钩阵氏、黄神氏、狃神氏、犁灵氏、大騩氏、鬼騩氏、弇兹氏、泰逢氏、冉相氏、盖盈氏、大敦氏、云阳氏、巫常氏、泰壹氏、空桑氏、神民氏、倚帝氏、次民氏、辰放氏、蜀山氏、豗傀氏、浑沌氏、东户氏、皇覃氏、启统氏、吉夷氏、几籧氏、豨韦氏、有巢氏、遂人氏、庸成氏、史皇氏、柏皇氏、中皇氏、中黄氏、大庭氏、栗陆氏、昆连氏、轩辕氏、赫苏氏、葛天氏、尊卢氏、祝诵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阴康氏、无怀氏【据路史前纪第一卷至第九卷。其中狃【丑改巨】神氏、柏(白改百)皇氏。】太昊氏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当然,这些古氏族难于考真。



第4 条所谓“人面蛇身,尾交首上。”当指图腾形象。并被地下文物所证实。[5]







黄帝:



1、《大荒东经》:“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豸虎(號)。黄帝生禺豸虎,禺豸虎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豸虎处东海,是惟海神。”



2、《大荒东经》:“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3、《大荒西经》:“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4、《大荒北经》:“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



5、《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顺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



6、《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7、《海内经》:“南海之内……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皞爰过,黄帝所为。”。



8、《海内经》:“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此8条记载黄帝史迹及子孙,可谓遍及四海。这与《史记·五帝本纪》等所载一致。从第3、5两条可知,北狄与犬戎是黄帝之后。从第6、第8条可知,颛顼、鲧等都是黄帝之后裔。除第1条是神话外,第4条带有神话色彩,其他均似人迹。尽管其言还有些不雅顺之处,但从黄帝开始,事迹比较明了,所以《五帝本纪》从黄帝开始。当然,《山海经》之后仍有天帝之黄帝。


少昊:



1、《西山经》:“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磈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



2、《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



3、《大荒南经》:“有襄山。又有重阴之山。有人食兽,曰季厘。帝俊生季厘,故曰季厘之国。有缗渊。少昊生倍伐降处缗渊。有水四方,名曰俊坛。”



4、《大荒北经》:“有人一目,当面中生。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







第1条“白帝少昊”指神,非人帝少昊可知,从此条可知五行之观念在《山海经》里即有,南方之神祝融、西方之神辱收之类皆为五行中的神名,其实是古人的学术术语。古人将一年360天分为木、火、土、金、水五个节,每节72天,剩下5-6天为过年。[6]所谓祝融意即“火节”之阳气随“木节”继续上升,《白虎通》云:“暤者大起,万物扰也,其神句芒者,物之始生,其精龙,芒之为言萌也……炎帝者,太阳也……祝融者属续……少暤,少敛也……蓐收,缩也……颛顼,寒缩也……玄冥者入冥也”。第2、3、4条皆为人帝少昊。以上可知人帝少昊之迹主要在东南方。







颛顼:



1、《海外北经》:“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



2、《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



3、《大荒南经》:“又有成山,甘水穷焉。有季禺之国,颛顼之子,食黍。”



4、《大荒南经》:“有国曰颛顼,生伯服,食黍。”



5、《大荒西经》:“有国名曰淑士,颛顼之子。”



6、《大荒西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



7、《大荒西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8、《大荒西经》:“有池,名孟翼之攻颛顼之池。”



9、《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有人焉三面,是颛顼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是谓大荒之野。”



10、《大荒西经》:“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及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11、《大荒北经》:“东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



12、《大荒北经》:“有叔歜国,颛顼之子,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



13、《大荒北经》:“西北海外,流沙之东,有国曰中车扁,颛顼之子。”



14、《大荒北经》:“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有山名曰章山。”



15、《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16、《海外北经》:“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







颛顼是威名显赫的古帝,其史迹遍及全中国,与《史记·五帝本纪》所载“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小大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相一致。其墓地也有载,在务隅之山,今河南省濮阳之颛顼墓当不为虚。



其中第10条所云“颛顼死即复苏”当指季节而言,按五行学术,颛顼是北方之天帝,主冬季水节,此言冬至后阳气开始从降至最低点而复苏。



而所载“驩头”、“苗民”,皆颛顼之后代。而颛顼等帝王皆黄帝后代。


帝俊:



1、《大荒东经》:“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豹、虎、熊、罴。”



2、《大荒东经》:“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土,不妻;思女,不夫。”



3、《大荒东经》:“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豹、虎、熊、罴。”



4、《大荒东经》:“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



5、《大荒东经》:“有五采之鸟,相乡弃沙。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采鸟是司。”



6、《大荒南经》:“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有渊四方,四隅皆送,北属黑水,南属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从渊,舜之所浴也。”



7、《大荒南经》:“有襄山。又有重阴之山。有人食兽,曰季厘。帝俊生季厘,故曰季厘之国。有缗渊。少昊生倍伐降处缗渊。有水四方,名曰俊坛。”



8、《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9、《大荒西经》:“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谷。稷之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



10、《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11、《大荒北经》:“丘方员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



12、《海内经》:“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



13、《海外南经》:“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



14、《大荒南经》:“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







帝俊即帝喾、高辛氏,《山海经》中无高辛氏名号。帝俊是继颛顼之后又一大古帝,其足迹及后代也是遍及全中国。从第3条可知帝鸿不是黄帝。从第13、14两条可知帝俊是葬在南方的,与尧舜所葬之地相距不远。黑齿等也是五帝后裔。






















发表于 2006-12-3 14:34: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一个利用《山海经》附会古迹的现成案例

帝尧:



1、《海内经》:“南海之内……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有木……名曰建木……大昊爰过,黄帝所为”。



2、《中山经·中次十二经》:“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又东南一百八十里,曰暴山……又东南二百里,曰即公之山……又东南一百五十九里,曰尧山……凡夫夫之山、即公之山、尧山、阳帝之山,皆冢也”,



3、《海外南经》“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



4、《海外东经》“两山夹丘,上有树木。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尧葬东。”



5、《海外北经》“帝尧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6、《大荒南经》“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







第5条所载之众帝台是后人建筑,详下“帝禹”之第3条和第11条。第1条载陶唐之丘,即尧之封地。《史记》:“帝尧为陶唐”。说明陶唐氏在南海之内,即南方。其他几条皆记尧之墓葬,而无一例外地都记在南方。其中第2条尤其精确。第3条所谓谓狄山者,凤凰山也。“狄”常作“翟”,如《史记·匈奴列传》狄、翟相通,《淮南子》商祖简狄又作简翟,而在古人的观念中凤凰就是飞得很高的那种雉,又称翟、天翟,如元·伊世珍《琅环记·贾子说林》云墨子的母亲梦见朱鸟凤凰飞进室内,因而怀孕生下墨子,便将其起名翟鸟,其出生地也名为落凤山[7]。凤凰山很多,而南岳最东一峰凤凰山是中国最早的凤凰山。据《南岳志》《南岳仙道记》《拾遗记》等载神农氏受口含九穗禾的朱鸟的启示从而发明了农业,后人将神农追赶朱鸟所到达的这座山起名为凤凰山。这话出现在《海外南经》里,明其葬于南方无疑。从第4条“尧葬东”分析,也可知尧葬在南方,因为《海外东经》从南而北记述,嗟丘在尧葬东,说明尧葬处在正南方。第6条所谓岳山,当指南岳,古湘中、湘北诸山皆泛称南岳。所有相关各条皆记在《南经》里皆可凭据。



从第3、第6两条可知帝喾也是葬在南方的,且无矛盾处,当寻找之。







帝舜:



1、《海内南经》:“兕在舜葬东,湘水南。”



2、《海内南经》:“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



3、《海内南经》:“狌狌知人名,其为兽如豕而人面,在舜葬西。”



4、《海内北经》:“舜妻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一曰登北氏。”



5、《海内东经》:“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



6、《大荒东经》:“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名曰摇民。帝舜生戏,戏生摇民。”



7、《大荒南经》:“南海之中,有泛天之山,赤水穷焉。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



8、《大荒南经》:“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有渊四方,四隅皆送,北属黑水,南属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从渊,舜之所浴也。”



9、《大荒南经》:“有臷民之国。帝舜生无淫,降臷处,是谓巫臷民。”



10、《大荒南经》:“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有关帝舜的史迹全记在《南经》里,而且对其墓葬记载十分准确,这些与《史记》完全一致,《史记》所载之五帝,唯一载明葬处的就是舜帝。从第6条可知,摇族是舜之后裔,摇当为瑶,今天在湖南零陵地区正是瑶族之乡。帝丹朱也葬在苍梧之丘,今湖南攸县有丹陵之地名。史载:尧生于丹陵。



以上尧舜二帝史迹与南方结下了不解之缘,决不是空穴来风。


发表于 2006-12-3 14: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一个利用《山海经》附会古迹的现成案例

帝禹:



1、《中次三经》:“又东十里,曰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墠渚,禹父之所化,中多仆累、蒲卢。”



2、《中山经》:“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也,刀铩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封于太山,禅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



3、《海外北经》:“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4、《海外北经》:“禹所积石之山在其东,河水所入。”



5、《海外东经》:“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



6、《海内西经》:“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7、《大荒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朽涂之山,青水穷焉。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栾,黄本,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



8、《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9、《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



10、《大荒北经》:“有毛民之国,依姓,食黍,使四鸟。禹生均国,均国生役采,役采生修革合,修革合杀绰人。帝念之,潜为之国,是此毛民。”



11、《大荒北经》:“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12、《海内经》:“禹、鲧是始布土,定九州。”



13、《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14、《海内东经》:“会稽山在大楚南。”



15、《南山经》“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无草木,多博石,无玉。处于东海,望丘山,其光载出开车入,是惟日次。……凡南次二经之首,自柜山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







此载大禹治水及令竖亥等人步测山水里程写定《山海经》当为可信,且步测之里程大致可考,因为古人步伐与今人相仿。



大禹足迹遍及全中国,但其即位地则在南方。从上引《山海经》可知:天神祝融居南方,炎帝、颛顼之后裔祝融处江水,亦即南方。从此可以窥见夏代也是从南方兴起的。《竹书纪年》:“夏道将兴,青龙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乃受舜禅,即天子之位”。祝融是南方之神,崇山是南方之山,夏道将兴时,其祥瑞出现在南方可知夏代崛起于南方。至大禹及启伐有扈氏、古魏国、古曹国后才占据北方并以北方为都的。考中国数千年历史,一个部落的崛起地与建都地往往不一致,具有明显的迁移性,北方的辽、女金、蒙古等莫不如此。南方农业起源较早,北上后建都完全是可能的,而当北方民族南下立都时,华夏/汉政权便南下,回归故里。夏桀败后,便“南徙千里”,[8]就是最早的例子。



当然,古书云“大禹出于西羌”,这是舜处理鲧等四凶族所导致的。正如《后汉书·西羌传》所载:“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滨于赐支,至于河首,绵地千里。赐支者,《禹贡》所谓析支者也。”此亦可知大禹于南岳之关系。又,《南岳志》引《符子》云:“舜禅夏禹于洞庭之野”。记载更为明确。此洞庭即今之洞庭湖。



第10条所谓毛民之国,亦当为苗民之国。《海外南经》:“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一曰三毛国”。



从第15条可知会稽山在南次二经之中部,与最东最西之山各距3000多里,从第14条可知,会稽山在大楚南。这个会稽山就是大禹会计万国诸侯的地方,也是娶妻处,还是葬地。皆在湖南。[9]关于大禹会计之处在《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中记载很详,云:“南到计于苍梧”。苍梧即今之湖南南部地。







发表于 2006-12-3 14:37: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一个利用《山海经》附会古迹的现成案例

综合上述材料及论述,可作如下小结:





1、《山海经》所载古帝史迹大都与中国其他古籍相应,并无自相矛盾处,其所载帝名除少数几处为神名(实际是当时的学术术语)之外,其他都为人帝之号。古人将伟大的人帝比之于天帝,因此天帝与人帝同名,我们将其分清楚就行了。较远的炎帝、黄帝记载较略,较近的尧舜禹较具体。总体说,该书相当平实,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不可小视。





2、关于尧、舜的葬地,无一例外地记在南方,是古籍中最早的记载,当不为虚。尧舜禹时,南方,尤其是长江中游当是中国最重要的文明中心。这可是最需大家关注的地方。从考古看,屈家岭文化古城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当长江中游出现城址群时,北方才出现城;当长江中游出现石家河之高等级城址时,北方才出现若干城址。[10]因此,对于《山海经》中的南方记载不可轻视。





3<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0pt; mso-ascii-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3 17: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