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15|回复: 14

北大清华等校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倡议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23 13: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我们对“耶诞节”问题的看法

   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最为直接和集中的体现,莫过于“圣诞节”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与日趋流行。在此,我们,十位来自中国不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研究生,郑重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每值“圣诞节”来临,商场、饭店、宾馆摆放起“耶诞树”,悬挂起“庆祝耶诞”横幅,员工们戴起“小红帽”;幼儿园孩子们围绕在“耶诞树”前载歌载舞,期盼着老师分发“耶诞礼物”;学校里大红大绿的“耶诞舞会”、“耶诞联欢”的海报占据了抢眼的位置;网络、报刊、电视、电台充斥着各种“耶诞信息”;数以万计的“耶诞贺卡”和数以亿计的“耶诞短信”满天飞舞;人们相逢互祝以“耶诞快乐”;“平安夜”里,人们聚众狂欢,流连忘返。
   我们主张宗教宽容、尊重信仰自由,我们无意排斥“耶教”。我们对中国的“耶教”问题抱以了解的同情:盖庞大的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需要精神支撑以重建生活希望,而部分社会精英则欲借“耶教”以“挟洋自重”;盖中国的信仰危机、伦理失范、道德滑坡、诚信缺失、文化匮乏迫使国人寻找身心安顿之所;盖“祛魅”的“现代性”带来的精神支离与价值虚无导致人们重新发现宗教生活的意义;盖“圣诞节”作为巨大的商机和利润而为厂家、商家所鼓噪与利用。
    种种原因使得“耶教”成为部分国人的可能与选择,使得“圣诞节”成为国人无法躲避的文化景观。是故,我们无意攻讦“耶教”和指责中国耶教徒过“圣诞节”。相反,值此“圣诞节”来临之际,我们愿意祝福那些真诚的和爱国的中国耶教徒愉快地度过属于自己的节日。
    但是,我们注意到,大部分国人在不信仰“耶教”乃至对其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不假思索地使用“基督教”、“圣经”、“圣诞节”等只对耶教徒本身而言才具有神圣意味的称谓,甚至浑然不觉地加入到“耶诞狂欢”行列。尤可痛者,在幼儿园、中小学校,教师为孩子们集体过“圣诞节”、树“耶诞树”、发“耶诞礼物”、做“耶诞贺卡”,更是无形中把一种外来文化与异质宗教人为种植在毫无文化鉴别与宗教选择能力的孩子们的心灵之中。
    我们认为,这是国人的一种文化集体无意识,即在对“耶教”没有任何价值认同与宗教归属的情况下,就随“耶教”之波,逐“耶诞”之流,无意中为“耶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泛滥推波助澜,为中国的“耶教化”营造了文化氛围,做了“传教士”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

  “耶教”传播并非单纯文化和宗教问题

    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亦即经过百余年来国人对自家历史文化传统系统而又激烈地批判和颠覆之后,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已经呈建制性退场和整体性崩溃,导致中国缺少主干性的价值信仰和文化形态,进而导致中国现代文化的荒漠化和混乱化,从而为“西风劲吹”和“诸神乱舞”打开了方便之门。
    换而言之,“耶教”在中国泛滥并不是因为其自身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也不是因为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不能为国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提供有效的精神支撑,而是因为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亦即中国缺乏或没有既自信又自主、既具有一贯性又具有民族性的文化与信仰。我们不拟苛责国人在文化上的集体无意识,但我们呼吁国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重建中国人的生命世界和意义世界。
    历史和现实还告诉我们,“耶教”在中国的传播,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文化问题和宗教问题,同时也是西洋国家“软力量”在中国的渗透与扩张。这一点,即使西洋国家内部的欧洲国家也提出了抵制“美式圣诞节”的问题,呼吁过具有欧洲特色的“圣诞节”。
    我们认为,有必要从国家安全和文化安全的角度深刻反思中国的“耶教”问题,从建设中国“软主权”、“软力量”、“软边界”的角度重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积极引导国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警惕和防范中国的进一步“耶教化”。

    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如何慎对“圣诞节”?如何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如何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不揣愚陋,胪列如下几条呼吁和建议以供国人参考:
    第一,不信奉“耶教”者,效法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和现今港台地区的做法,把只对耶教徒而言才具有神圣意味的“基督”、“基督教”、“圣经”、“圣诞节”、“圣诞树”等改称为不带感情色彩和崇拜意味的“耶酥”、“耶教”、“耶经”、“圣诞节”、“耶诞树”等;不以任何形式有意无意地过“圣诞节”,不发送与“圣诞节”有关的短信、邮件、贺卡、礼物;不举行与“圣诞节”有关的联欢、舞会等活动;不去“耶教教堂”祈祷礼拜等等。
    第二,有关部门应该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和法律框架允许的范围内,重新审视和合理规范目前在商场、饭店、宾馆、网络、报刊、电视、电台、学校等部门和行业日渐流行的“耶诞狂潮”。尤其是,我们认为,大中小学及幼儿园内的学生无意识、赶时髦地集体过“圣诞节”,甚至是老师组织孩子们过“圣诞节”,已经违背了宗教不得“防碍国家教育制度”的宪法原则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教育法原则,因而亟需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严加规范。
    第三,对“圣诞节”流行起重要推波助澜作用的厂家和商家,应充分挖掘中国诸多传统节日所蕴含的巨大商机,积极营造传统节日文化氛围,合理创新传统节日活动形式。同时,不必因西洋有个“圣诞节”,中国就必须以孔子诞辰为中国“圣诞节”与之抗衡,但可以考虑将孔诞作为中国教师节,并尽可能使其变得既有神圣肃穆的节日氛围又有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这将有可能成为校园内和年轻人有效化解“圣诞节”影响的一个重要举措。
    第四,反思对宗教问题的传统认识误区,从正面意义上理解宗教的价值与功能,承认人的终极性关怀、超越性追求和团体生活、过宗教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内在愿望与合理诉求。因此既需要尊重中国的耶教徒等洋教教徒的宗教信仰,更需要合理挖掘佛教、道教等中国本土宗教的作用,尤其是需要充分发挥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占据主干地位的儒学的宗教性社会功能,高度重视目前民间社会重建儒教的呼声与努力,积极推动儒教的重建与复兴。
    第五,打破“古非今是”和“中劣西优”的文化偏见,改变“以今非古”和“崇洋媚外”的文化心态,对中国文化持以“了解之同情”与“温情和敬意”的立场,回归传统,承续斯文,创新与发展、恢弘与光大中国文化,树立中国人的自尊心和中国文化的自信心,重建中国人的信仰体系和意义世界。这将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艰巨性的文化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全方位的积极参与。每个有着担当意识的中国人,都应自觉肩负起这一神圣的文化使命。
    无论如何,问题关键在于国人是否能幡然醒悟,是否意识到了自己的文化集体无意识,是否有了走出此种文化集体无意识的自觉和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决心和勇气、责任和使命。我们以为,中国人,应该而且必须朝此一方向努力!奋进!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只代表署名者个人而不代表署名者所在学校的观点。

签名(依姓氏笔画排序)
刘聪 南京大学
刘冰雪 中国政法大学
张连文 清华大学
杨名 中国人民大学
陈乔见 武汉大学
周锋利 北京大学
孟欣 中国科学院
孟志国 南开大学
范碧鸿 中山大学
赵瑞奇 北京师范大学
发表于 2006-12-23 14: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北大清华等校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倡议书

一、作秀!
二、缺少文化胸襟和风度!
三、缺乏文化自信!
发表于 2006-12-23 14: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北大清华等校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倡议书

一、作秀!
二、缺少文化胸襟和风度!
三、缺乏文化自信!
发表于 2006-12-23 14: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北大清华等校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倡议书

双手赞成、抵制圣诞!
其实连元旦也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元旦了!
传统节日对于民族精神在和平时代的凝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不能在漠视中失去中国人自己的精神阵地!
发表于 2006-12-23 19: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北大清华等校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倡议书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抵制洋节,关键是创造性重建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既要保持民族文化的自立与自重,也应理解宽容异文化的节日,因为我们国土上生活的不仅是孔孟文化传人,还有许多信奉其他宗教文化的人士,他们有自己的信仰自由,他们有自己的节日需要。文化主体与文化多元并不矛盾,中国人会自觉认知自己的文化,中国文化的巨大惯性规范着我们,无需我们去以宣言的方式倡导所谓建立传统文化的“集体文化无意识”(很多人不知道啥是“集体文化无意识”,应该是“集体文化意识”)。我们的关键是热情理性地拥抱传统,理性、平和地看待异质文化。我们的东邻日本是高叫着接纳西方文化的,他们的圣诞节也有许多商家的热闹,但照样没有危及它的文化本体,他们也没有圣诞假日,新年照样是上神社或寺庙礼拜。所以我们的博士重视传统文化的热情应该鼓励,也十分难得。但做法却显得有些偏狭。
发表于 2006-12-23 23:31: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北大清华等校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倡议书

十位兄弟大概在肛门期或者口唇期受过什么精神创伤,所以好不容易长大成人后,把全世界的女人都当成了吃人的妖精。
我要是他们的导师,就一人给他们当头一棒,然后命他们在圣诞节这天晚上下山,不拐个妖精就别想回来。
可惜,钟先生的那根拐杖让巴莫jj给赚去了。
[ 本帖由 戈兰 于 2006-12-23 23:37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6-12-23 23:47:5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北大清华等校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倡议书

戈兰 于 2006-12-23 23:31 写道:
十位兄弟大概在肛门期或者口唇期受过什么精神创伤,所以好不容易长大成人后,把全世界的女人都当成了吃人的妖精。
我要是他们的导师,就一人给他们当头一棒,然后命他们在圣诞节这天晚上下山,不拐个妖精就别想回来 ......

妙哉,妙哉
发表于 2006-12-24 00: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北大清华等校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倡议书

妖精这边找:http://eladies.sina.com.cn/z/fa/chrismas/index.html

十兄弟拐到妖精回庙后,重新起草宣言,开头是这样的:

一个幽灵,耶稣圣诞节的幽灵,在华夏大地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儒教中国的一切势力,皇帝和天子、孔夫子和朱夫子、北京的保守派和上海的激进派,都联合起来了。
[ 本帖由 戈兰 于 2006-12-24 01:22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6-12-24 09: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北大清华等校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倡议书

戈兰兄妙文!
这份“北大清华等校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倡议书”,让我想到一个“宣言”、倡议的时代就要到了。我们不仿拭目以待之。
1217讲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抵制洋节,关键是创造性重建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既要保持民族文化的自立与自重,也应理解宽容异文化的节日,因为我们国土上生活的不仅是孔孟文化传人,还有许多信奉其他宗教文化的人士,他们有自己的信仰自由,他们有自己的节日需要。文化主体与文化多元并不矛盾,中国人会自觉认知自己的文化,中国文化的巨大惯性规范着我们,无需我们去以宣言的方式倡导所谓建立传统文化的“集体文化无意识”(很多人不知道啥是“集体文化无意识”,应该是“集体文化意识”)。我们的关键是热情理性地拥抱传统,理性、平和地看待异质文化”。
——说得好哇。这才是一个真正理性的立场。如果不是传统的就一切抵制,我们今天还是猴子也说不定。
发表于 2006-12-24 15: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北大清华等校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倡议书

我倒更愿意听到有更多的博士联名支持中国的节日。
自己民族有这么丰富悠久的节日文化,却需要去抵制别人的,也只能说明自己出了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4 15:48:5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北大清华等校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倡议书


严重同意1217师的观点!!!

也可能这些博士不过是借这种显极端、显幼稚的方式唤起国民对此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跟一学传播学的朋友讨论此问题,她非常干脆地说,炒作!绝对是炒作!只要把问题炒起来,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呵呵。
发表于 2007-1-2 13: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北大清华等校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倡议书

陌上花开 于 2006-12-23 13:36 写道:
刘聪 南京大学
刘冰雪 中国政法大学
张连文 清华大学
杨名 中国人民大学
陈乔见 武汉大学
周锋利 北京大学
孟欣 中国科学院
孟志国 南开大学
范碧鸿 中山大学
赵瑞奇 北京师范大学 ..

哈哈
哈哈
哈哈
发表于 2007-1-2 21: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穿红肚兜戴西式博士帽的义和团

穿红肚兜戴西式博士帽的义和团2006-12-22 11:26:23 来源: 新快报 作者:作者:散人 网友评论 124 条 进入论坛
  每当我想到屏幕后面的居然是穿着红肚兜、戴着西式博士帽的义和团,再想象一下他们在键盘上运指如飞的样子,这情景总是让我忍不住要笑出来。
作者:散人

这两年过圣诞节的时候总有两件事让人很愤怒,一个当然是无良商家趁这个时间大肆打折,以至于某些意志不坚定的女同志———比如我老婆———疯狂购物;一个就是总听见某些人到这个时间段就出来“哼哼”一段“华夷之辨”、“文化殖民”,跟《大话西游》里面那个唐僧似的,连哼哼的词都没啥变化。

今年不出意外,有几个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哼哼教导”。中心思想无外是“重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导致中国现代文化的荒漠化和混乱化”这些话头儿,只有一点比较稀罕:这次是十个博士生发表的联名信,应该说规格比较高了。

就我目前看见的这封联名信而言,满眼都是舶来品的词汇。估计也是没办法,用古文这几位恐怕说不明白这个道理。用西方式的思考方式分析,然后得出诸如“文化侵略”这种洋名词,倒也是颇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精髓。但是,请相信大家是理解他们的,要是用独轮车可以把杨立伟发射到太空上去,这些博士肯定不会用什么火箭。

按照这个逻辑,我们这里应该警惕的东西还真不少。比如我居住的这个地方就有个日本的餐厅,还有好几个西餐的馆子,甚至还有麦当劳啥的。要是说圣诞节都是文化侵略,日本寿司里面的芥末包含着军国主义的祸心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西餐的刀叉肯定是在阉割我们的筷子文化,麦当劳一定是在改变我们孩子味蕾的同时,改变着那颗中国心。

当然,博士们要是呼吁把这些东西也赶出中国我也没啥意见,少吃点异国风味不会出什么大事。我还可以不吃英国的鱼、法国的干酪、德国的巴伐利亚烤香肠等等,还可以不吃印度的咖喱、越南的米粉、俄国的罐焖牛肉……然后我就是纯粹的中国美食家了。

虽然这些五经博士这么“哼哼教导”我们,还是让我产生了一个不好的联想。在我的想象中,这些博士们名正言顺地坐在装着美国人制造的芯片的计算机前,用日本人技术制造的显示器看网上的资源,并用互联网发泄自己的文化情怀。

每当我想到屏幕后面的居然是穿着红肚兜、戴着西式博士帽的义和团,再想象一下他们在键盘上运指如飞的样子,这情景总是让我忍不住要笑出来。(作者系知名网友)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http://culture.163.com/06/1222/11/32UNG9I100280004.html


发表于 2007-1-3 10:52: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北大清华等校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倡议书

                               博士抵制圣诞:学术圈越来越像娱乐圈?



    如今的学术圈越来越像娱乐圈。除了年复一年耗费大量经费的现代化(程度)研究,2006年又冒出两大“新气象”:一是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吴友富教授领衔,重新建构中国国家形象被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若课题完成,龙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形象的地位有可能被颠覆;另一“新气象”是圣诞前夕,国内十所名校的十名在读博士生,联名呼吁抵制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关于圣诞节,我认为某网站专题的判断最准确:“在全球化和商业社会的背景下,中国要不要抵制圣诞节也许是一个伪命题。中国的圣诞节不仅违背了《圣经》意义上的纪念耶稣诞生的原意,也远离了19世纪的情感化的意义,剩下的只有赤裸裸的消费主义。”在这种情形下,十名博士生的联合呼吁毫无意义。

  当然,如果你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去呼吁、去陈情,那是你的权利和自由,就像孩子们爱赶圣诞节的热闹、喜欢圣诞节的礼物,就像商家爱借圣诞节或是中秋节狠赚一笔,只要不违法,别人无权干涉。问题是你以博士生的名义呼吁,那就耐人寻味些了。是不是想暗示博士生在这个问题上比别人更有发言权?是不是意味着博士生比别人更有权干涉别人的权利和自由?

  发出倡议的十名博士分别来自北大、清华、人大等全国十所名牌大学。对此,一位署名“激情老道”的网友比较尖酸刻薄,他毫不留情地写道:我感兴趣的,是这名牌大学的十博士,是如何“联合”起来的?为什么是十博士不是十一博士或九博士?为什么都是所谓名牌大学没有一般高校的博士?他们在联合之前相识吗?联合是谁提议的,又是如何达成的?

  相隔千里的十所名牌高校,怎么刚好都有一位博士加入“联合”的行列?十博士是因为“信念”相同而“联合”倡议的,但是,有如此信念者,恰好是十所学校各一名博士,其中的关节若交代不清,众人也如激情老道般“下作”,把十博士当做露大腿的美女,须怪不得大伙儿。

  笔者非常不解,现在有些院士、博导、教授、博士、博士生,怎么尽在一些鸡毛蒜皮的伪问题上,兴师动众,兴风作浪,而对于国计民生的真问题、对于科学的真问题,却连提出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勇气都没有?学术圈越来越像娱乐圈。如果重温一下普列汉诺夫的名言,这些人应该羞愧得无地自容,他说:“一个人要想对社会有所贡献,必须使他的才能比别人更适合时代的需要。”学术是干什么的?学术是要触摸时代的痛感神经,让时代随之清醒起来、兴奋起来的,而不是只会给时代挠痒痒,让时代昏昏欲睡的!如果学术界不能在时代面前保持清醒,而只会一味地投机钻营、撒娇、挠痒痒以沽名钓誉,那是学术界的耻辱,是时代的悲哀。(童大焕)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于 2007-1-9 16: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北大清华等校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倡议书

关于这个问题俺也曾经问过俺的同学、师弟师妹们,人家说对这些洋节其实并没有太多了解,只是因为好玩所以才过的,说起来还是对中国的节日更熟悉一些
十所名牌大学的十位博士联名倡议是在向我们这些出身不是名门、学历还没有达到博士的学生们示威吗?别以为出身名校、是博士就了不起了,想借用《芙蓉镇》里的一句台词:你也是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3 23:1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