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345|回复: 39

新书亮相:《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29 17: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影





[ 本帖由 戈兰 于 2007-1-13 16:38 最后编辑 ]
封面11.jpg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9 17:54: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新书亮相:《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

目录

导言 《山海经》:一个未解之谜

    上编  岁月图画:《山海经》中的时间观

第一章  仰观俯察:《大荒经》与原始天文学
  第一节  前人对《大荒经》与天文历法关系的认识
  第二节 《大荒经》与华夏上古历法诸环节
第二章 四时晷影:《海外经》与上古历法制度
  第一节  《海外经》四方神与《月令》四时神
  第二节  《海外经》四方神木与四时测影之表
第三章  儒家经典与小说之祖:《尧典》和《海经》历法制度之对比
  第一节  羲和“历象日月星辰”与四时之神
  第二节  舜“巡守四岳”与“日月出入之山”
  第三节  “璇玑玉衡”与盖天说
第四章  飞龙在天:《海经》中的龙星纪时
  第一节 上古天文学中的龙星纪时
  第二节  《海经》中的“烛龙”与龙星纪时
  第三节  华夏龙崇拜与龙星纪时
  第四节  伏羲、女娲、共工神话与龙星纪时
第五章 天书遗篇:古代文献和文物中的“历法图”
  第一节 《管子•幼官》所述之古代月令图
  第二节  子弹库战国楚《帛书》
第六章 天书之晦:《海经》作者对月令古图的误解
  第一节        对月令古图的“地理学误解”
  第二节  对月令古图的“神话学误解”
第七章  图画月令:《海外经》月令考
  第一节 《海经》中的物候事象
  第二节 《海经》中的岁时民俗场景

    下篇 天下意象:《山海经》中的空间观

第八章《大荒经》和《海外经》的地域和年代考
  第一节《大荒经》和《海外经》的地域范围
  第二节《大荒经》和《海外经》与东方民族
  第三节 《大荒经》和《海外经》与大汶口文化
第九章 《大荒经》与封禅
  第一节 封禅与巡守
  第二节 泰山封坛与明堂
第十章 昆仑考
  第一节 《山海经》中的昆仑
  第二节 昆仑与明堂
第十一章  西王母考
  第一节 西王母“西方说”的来历
  第二节 西王母神话的民俗文化渊源
第十二章 《山海经》与战国稷下学术
  第一节 五行说与月令之学
  第二节 《海经》与邹子“大九州”说
  第三节 《山经》与《管子》的地理学

结语
一、《山海经》与华夏世界的时间传统
二、《山海经》与华夏世界的地理想象
三、《山海经》与华夏上古学术史

附录
一、主要参考书目
二、《海外经》和《大荒经》所据古图结构示意图
后  记


发表于 2006-12-29 18:45: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新书亮相:《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

祝贺祝贺,热烈祝贺!
这可是温柔の思想的呕心沥血之作,总算在猪年之前“出笼”了。
这回该轮到谁去“抢书”了呢?
natur005.JPG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9 20:24: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新书亮相:《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

Sylvie 于 2006-12-29 18:45 写道:
祝贺祝贺,热烈祝贺!
这可是温柔の思想的呕心沥血之作,总算在猪年之前“出笼”了。
这回该轮到谁去“抢书”了呢?


花篮里面花儿香,狗尾巴上草儿黄。
Sylvie送的花篮中间有一半插的是狗尾巴草嘛,这大概是狗年岁梢送礼的新时尚。
这无疑是在这一去不复返的狗年的最后的美好时光中所能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其珍贵程度和可收藏指数不亚于夏天最后的一朵玫瑰。

Sylvie的大作明年出版,我决定明天就去买一盆猪笼草,时刻准备着。

另:Sylvie抢书抢成了习惯,见书就抢。但可以断言,俺这本书就算放在马路上插上草标,基本上也不会有人抢,除非赶上周杰伦同学的个唱晚会,也许这本书才会被一抢而空。
原因很简单:
第一,周董的粉丝一般未成年,个头比较矮,这本书垫在脚下可以顿时把身高提高半个脑袋,可以把偶像的音容笑貌尽收眼底。
第二,周董的粉丝一般没教养,脾气比较歪,这本书的书脊的强度相当于板砖,可以砍人,保证砍得对方头破血流,但书本不算凶器,因此砍人者不会被关禁闭。
第三,周董的粉丝一般缺银子,囊中比较涩,这本书尽管比较重,将近700张,才卖叁拾肆块,不够周董粉丝的一顿麦当劳钱【要赶上万恶的旧社会,要卖好几个银元呢,足够一冬的白菜钱。】
第四,周董唱歌喜欢掉书袋,这本书的作者和周董一样的毛病,也喜欢引经据典掉书袋,因此这本书送给周董,也许可以给周董的歌词创作带来新的灵感。
让我们以十二分的热情,期待着周同学继《黄金甲》、《菊花台》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山海经》隆重而闪亮的登场。
这正是:满城尽穿黄金甲,我书独占狗尾巴。《菊花台》后百花煞,《山海经》里话桑麻。






[ 本帖由 戈兰 于 2006-12-29 21:50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6-12-29 20: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新书亮相:《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

戈兰 于 2006-12-29 20:24 写道:
让我们以十二分的热情,期待着周同学继《黄金甲》、《菊花台》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山海经》的隆重而闪亮的登场......


接着就是“最后的独角兽”,那才叫中西合璧 !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9 20: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新书亮相:《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

还别说,《最后的独角兽》要拍大片的话,周董出演到很合适,从年龄上看,独角兽的粉丝正好也是周董的粉丝。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9 21:28: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新书亮相:《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

活着的经典丛书·总序

朝戈金

    这套书系取名《活着的经典》,意思是要谈论那些“活形态”的“经典”。
    长期以来,学术界说到“经典”的时候,总是指那些载于书册的古代文献或是精英文化中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中西学术语境中都是如此。国际人文学界经过长期的反思、检讨和探索,在晚近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术方向,这就是“口头传统”(oral tradition)研究。所谓口头传统,主要指在文字通行之前的史前时代以及现代无文字族群和民间社会中通过口传身授而世代相承的本土文化和草根知识系统。由于一个民族中那些最早被付诸文字简册的经典往往有着源远流长的口头传统渊源,因此,对于口头传统的研究又反过来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于古代典籍的理解。
    该书系的面世,照我的理解,至少有下面几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促进人们对于人类知识结构和评价体系的反思,矫正学界的传统偏见。一个社会的文化,可以大略地分为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上层文化往往和书写传统、统治阶级意志、精英阶层等等联系在一起。而下层文化,则通常是指民间口头的、居于非统治地位的、普通民众保有和传承的文化。那种只专注于上层文化而对下层文化置若罔闻的做法,不是客观的和科学的态度。我们知道,口承和书写是人类传承知识的两种主要途径。人类凭借口头语言传承知识的历史远远比书写文化的历史久远。迄今为止,人们更加关注和研究的,是那些由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们创造的精神产品。这并不错,但远远不够。 重文字记录而轻口头传承,这已经成了学术界知识生产的一种“惯制”。殊不知早期经典中有相当部分就直接来自口头传统。印度的《摩河婆罗多》、希腊的神话和荷马史诗、我国《诗经》中的民歌,都是如此。对于这类经典的理解和阐释,有赖于对口头传统独特的传授、修辞和表达方式以及传播和流布方式的深刻理解。即使那些表面看来并没有保存很多口头材料的经典文本,如汉语典籍《尚书》、《周易》、《山海经》等,由于与古老的口头传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也应当置于口头传统的背景下才能得到中肯的理解。然而,基于书本教育和文献传统建立起来的现代人文学术传统,形成了顽固的门户之见,以书写文化的成见和规则来解读和阐释口头传统,其结果难免隔靴搔痒、言不及义。口头传统的研究维度,有助于学界透过经由文字载体而“经典化”了的表象,认识到这些经典背后的口头传统渊源和法则,从而对于经典做出更加深人的理解。此其一。其二,通常所谓“经典”,往往指那些历史上精英人物的书面著述,而极大地忽略了民间创造的知识产品。在人类知识的宝库中,口头传统与书写传统构成了谱系的或渐进的关系,甚至在高度文字化的文明也离不开口头传统。书面经典与口头经典比肩,二者同等重要。这套丛书,就是希望通过研究口头传统中那些同样伟大的活形态“经典”,矫正人们认识上重书面而轻口头、重“目验”而轻“耳闻”的偏见。
    第二,促进中国人文学术本土化。中国现代学术的建立是西学东渐的结果。近年来,国内学界的本土化意识日益增强,回归本土学术传统的呼声日渐高涨。但是,本土学术传统并不仅仅生长自那些卷浩繁的文献和典籍中。本上传统的血脉,存在于书写传统中,也
存在于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口头传统当中,存在于当下的民俗生活当中。民间口头传统作为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经验、智慧和教化的结晶,它所折射的,正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底色;它所表达的,正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神。因此,我们对本土文化血脉和人文学术传统寻和描摹,离不开对口头传统的关注。
    第三,推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口头传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学术实践有着不言而喻的现实意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口头传统被列为亟需保护的几项人类重要遗产的首位。国际社会已经开始意识到,相对于物质文化,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更加紧迫,因为它们更加脆弱,更加濒危,关注和投人的力度也最为薄弱。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就是为人类保存文化基因,为人类社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民族的民间口头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底蕴深厚,如史诗。藏戏、壮族的歌圩、南方多民族共享的铜鼓文化、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蒙古族的好力定、彝族的克智口头论辩等等,都具有独特的口头艺术魅力,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审美享受,并以多样化的传承方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整体内容和人类共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商务印书馆的倡议和支持下,我们组织撰写了这套《活着的经典:口头传统学术书系》。推出这套书的初衷,主要是:1.推动口头传统研究学科的发展;2.促进国内口头传统研究与人文学术研究各学科的学术对话,推动人文学术研究的理论建设。3.为方兴未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活动提供系统的理论读物和个案研究范例。4.译介国外口头传统研究著述,促进国际学术交流,追踪本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
这套丛书的出版,旨在为读书界提供口头传统方向的系列学术成果,包括理论著作、个案或者专题研究,以及译作。我们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够丰富人们关于中国各民族口头传统、口头艺术、民间表达文化、地方知识,乃至书写传统的认识,推动我国民族文
学、民间文艺学和口头传统的研究与教学,进而推进我们的人文学术建设,同时为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和抢救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做一些具体而实际的工作。【2006年2月】
发表于 2006-12-29 21: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新书亮相:《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

期待这部天书从天而降带来阅读的惊喜。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9 21: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新书亮相:《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

周董的粉丝终于出场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9 22: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新书亮相:《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

      当年第一稿出笼,请一位朋友过目,那位朋友当然不是周杰伦的粉丝,几天后估计他看完了,去征求他的意见,只见他把厚厚的一摞书稿掂量了几掂,说道:“够厚重,好不容易看完了,边看边忘,看到最后,就对你的后记还有点印象。”
    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他是表扬我后记写得好还是批评我书稿写得糟。
    想了想,这倒也正常,黑瞎子掰苞米掰到最后,咯吱窝里剩下的也就是《后记》而已。
所以我把后记贴在下面,奉献给大家。

                                               后  记

    本文用不少的篇幅谈天说地,其旨趣当然不在天和地,在于寄托于这天地之间的天道人文。有一首白族民歌唱道:

        古时候的天地现在还有,
        古时候的日月现在还有,
        古时候的山河现在还有,
        古时候的人现在不见了。

    《山海经》时代的人早已不见了,但《山海经》时代的山川日月还在,他们对山川日月的观照还历历在目地载于《山海经》,透过《海外经》和《大荒经》中的关于天地、日月、山川的记载,我们仍能与古时候人们的精神遥相往来,心领神会。记得刚入钟敬文先生门下时,先生开设民俗学概论课引我们这帮半路出家的学生入门,曾说,中国古代的民俗志,不少都是作者在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之时对家乡旧俗、故园风物的追忆。民俗学这门讲究实证的学科,骨子里却是对家园、对那虽然已如水流逝但却依然让人们梦萦魂牵的精神家园满怀诗意和忧伤的眷恋。《山海经》的时代早成云烟,但日复一日地朝升暮落、年复一年地暑来寒往的仍是那同一轮太阳,今天的农人们也仍然和那时侯的人们一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样在春天播种、在秋天收获,亘古如斯的天道节律,涵养了我们的生活,也深深地塑造了我们的德性,这就是中国老百姓所说的“天地良心”,也就是康德说的星空中的自然律和人心间的道德律吧。
    这种“天地良心”是本文追思的对象,希望它也能成为我进德修业的精神依托。
    是为记。


    OK,贴了前言,贴了后记,整本书也就基本上完整送出了。



[ 本帖由 戈兰 于 2006-12-29 22:34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6-12-29 23: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新书亮相:《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

话说六百多年前的一天夜里,蒙古郡主敏敏特穆尔率众攻上武当山,其时百多岁的老道张三丰初创太极拳剑,即遭暗算。崭露头角的张无忌兄弟只得披挂上阵,边学边用,现炒现卖,一套太极剑法学了两遍就砍了使倚天剑的胳膊!
张三丰传授剑法的秘诀便是要“忘”!忘的越快越好,忘的越干净越妙,全忘了,就得了。
楼主所著,既是天书,不忘,怎么得了?
还嫌忘的不够干净呢:)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9 23:46: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新书亮相:《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

嗯,俺一直找的就是这个“忘”字诀!一定继续努力,忘掉东西南北,忘掉过去未来,忘掉四肢百骸,忘掉七情六欲,争取把咯吱窝里面最后一根玉米棒子也忘掉。
然后才能像郭侠那样兼收并蓄,熔炼百家,融黑道白道黄道红道五迷六道以及三山五岳五湖四海各大门派的精华于一炉,独创一门仙女凌波天女撒花般的杀人功夫。不过,郭襄好象从来没有杀过人吧。

[ 本帖由 戈兰 于 2006-12-30 12:04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6-12-30 10: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新书亮相:《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

戈兰 于 2006-12-29 22:07 写道:
OK,贴了前言,贴了后记,整本书也就基本上完整送出了 ......


“前言”在哪里呢?作者的前言?应该是──

导言 《山海经》:一个未解之谜

请楼主贴出,这样才勉强算作“完整送出”吧?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0 12: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新书亮相:《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

朝氏的总序,算是前言吧。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0 12: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新书亮相:《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

导言

《山海经》:一个未解之谜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山海经》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惑的异数。钻研此书者,虽历代不乏其人,然大多不得要领,致使其本来面目至今秘而不宣。
《山海经》在古代一直是被作为的地理书看待的,《山海经》确实也像一部地理书,因为其中通篇皆是关于山川方国、珍奇博物的描写,但是,自汉迄清,任凭学者们上下求索,却谁也说不清书中那些山在何方?水流何处?现代学者因为受了西方神话学的影响,又见书中充斥着缪悠荒诞、非常奇怪之言论,因此又将此书视为神话之渊薮,但对于那些所谓神话的解释却仍是人言言殊,众说纷纭,到头来,《山海经》还是一个不解之谜,《山海经》,就像一个虚无飘渺的海外仙境,依然是烟波微茫信难求。
《山海经》果真是一个不解之谜吗?古人为什么要留下这样一部著作?是像希腊神话中的那个故意盘踞在人们必经之路上的司芬克斯一样,故意留下这本书考验后人的智慧吗?在《山海经》那异彩闪烁的表象下面究竟是否隐藏着什么秘而不宣的奥秘?书中那些灵怪潜藏、神物出没的山川方国果真曾经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某个地方?或者那只是古人道听途说、东拼西凑的无稽传说?书中那些光怪陆离的故事,究竟是蕴涵着深不可测、妙不可言的真理?或者那仅仅是一些荒诞无稽、浅薄无聊的故事?每一个人走进《山海经》世界的人,心中挥之不去都是诸如此类的一些思绪和疑惑。
《山海经》书本身就足以令人困惑,读了古今中外研究《山海经》的著作和书籍非但不能解疑去惑,反而更令人如坠五里雾中,愈发四顾茫然。汉代学者刘秀、王充相信此书是大禹和伯益在治理九州、周流天下时记载山川风土的地理风俗志;东晋学者郭璞认为此书是荟萃方外珍奇、阐发要道妙论的博物之书;朱熹称此书是依托《楚辞•天问》凑合之作,又称此书与《天问》一样,是摹写图画而成;元代学者胡应麟视此书为古今语怪之祖,纯为战国好奇之士搜采异闻诡物编造而成;明代学者杨慎说此书记载的是禹贡九鼎上那些魑魅魍魉的图像;清代学者毕沅、吴承志、郝懿行都把《山海经》当成地理书解读,毕沅实地勘查西北地理,欲把《山海经》中的山川风物落到实处,吴承志则兼采史传与传闻,把《山海经》的地域扩展到当时的四夷边疆。到了现代,西学输入,学者眼界大开,对《山海经》的认识也异彩纷呈、众声喧哗,鲁迅说它是古之巫书,记载的是古代巫师祭神厌鬼的方术仪典;茅盾、袁珂说它是远古神话,寄托了华夏先民丰富而奇丽的想象。古人眼界有限,故一直将《山海经》的世界局限于华夏九州,现代人视野恢阔,因此,说起《山海经》来也没了遮拦,卫聚贤说《山海经》是印度人写的,苏雪林则称《山海经》是古巴比伦人做的,书中的“海内”、“海外”的“海”就是现在的黑海、里海、地中海、阿拉伯海、印度海,法国人维宁称《山海经》中的汤谷就是北美洲科罗拉多大峡谷,《山海经》又被从古巴比伦扩展到了新大陆。当代学者更是放眼全球,雄心勃勃地用《山海经》征服全世界,据说,北到冰天雪地的北冰洋,南到烈日炎炎的撒哈拉沙漠,西到埃及的金字塔、英格兰的史前巨石群、古希腊的雅典神庙,东到秘鲁森林里神秘消失的雅典太阳神庙、亚马孙雨林中的食人族、古墨西哥阿兹特克人的杀人祭都曾进入华夏先民的视野,都在《山海经》中留下了记忆。如今,随着人类把探险的疆域拓展到太空,关于《山海经》的想象也摆脱了万有引力的束缚和尘世常识的羁勒而神游宇宙,于是,《山海经》就成了外星人留在地球上的“X档案”,而《山海经》中记载的华夏诸神则是曾经涉足人间的天外来客。……《山海经》越来越被说得天花乱坠,《山海经》研究成了妖怪手中的乾坤袋,什么都装得下,什么都掏得出,竟比《山海经》还“山海经”了,民间俗语不是就将漫无边际的聊斋称为“说山海经”吗?
自古迄今,人们一直用一种神秘的眼光看《山海经》,或许,《山海经》原本并无什么神秘的意味,神秘的不是《山海经》,反倒是读《山海经》的人和研究《山海经》的学者,《山海经》也许原本是一本很平淡无奇、朴素无华的书,讲的只是古人司空见惯的事情,只是由于读者的少见多怪,注疏家的东拉西扯,研究者的故作高深,反倒为一本原本朴素的书遮盖上了神秘的色彩,从而把平常的事体变成了不解之谜。因此,要读懂《山海经》,要成为《山海经》的知音,首要的倒不是随波逐流地汇入猜谜者的行列,让前人的凌乱足迹引入歧途。前贤有言:经为解晦,当求无解之初;史为例拘,当求无例之始。因此,要揭开《山海经》之谜,当务之急倒是撇开种种关于《山海经》的陈词滥调和奇谈怪论,甚至撇开古往今来的注释和疏解,断然回到起点,回到文本本身,静下心来体贴地阅读文本,细致地辨识文本本身的差别和层次,系统地把握文本内在的结构和体例,遵循文本本身脉络的引导,倾听文本自身的讯息,或许,《山海经》的秘密就会在此之际楚楚然地呈现出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5 03:1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