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緣起:
郑清文在〈轰炮台〉一文,通过对新庄一地于上元节举办的庙会活动----轰炮台作一叙述,藉此引出一桩深藏内心已久的童年友情故事。他对轰炮台的描述如下:
上元夜,我回到旧镇看轰炮台。轰炮台和猜灯谜是旧镇的年例。
拿一只煤油灯,在四堵各挖一个十多公分的圆窗,在慈佑宫前的广场上,竖起桂竹把它高高挂起,民众聚集底下,手里各拿着香条,或衔一根香烟,用以点燃爆竹,瞄着煤油桶的圆窗抛了上去,爆竹抛进煤油桶里爆炸,就可以拿到一份奖品。那些奖品都是附近农民和市贩所捐赠的,有萝卜、白菜、竹笋,也有鱼、有肉,甚至于也有锅桶碗盘之类的东西,价值虽不高,却是人人都可以提供。主办人依照奖品的价值,把它们一一挂在慈佑宫前的门栅上,再根据这些奖品的价值,依序把煤油灯越升越高。
如非有作家以生花之笔,写下这段绕富民俗风情的画卷,未曾亲见的后人,恐将难以得知。据彰化师范大学副校长林明德教授指正,此种民俗乃是客家人特有的,本人孤陋寡闻仅知《社会风俗三百题》(台北:建宏出版社,1996年1月初版二刷,页45-46)曾记载侗族人「抢花炮」的民俗,类似台湾新庄地区所流传的「轰炮台」,不知道各位大侠可否提供各地类似的风俗以供参考??谨附上相关报导三则以供参考。
相关报导一,http://140.136.114.205/hc/archives/2005/02/e_cc_1.html
February 24, 2005
[文化教育] 鸡年新春庆元宵 焰炮四射抢擂台
【记者苏巧玟/王君瑜报导】鸡年新春庆元宵,新庄各地举办了各式各样的应景活动,邻近新庄老街的碧江公园,也依照传统,举行了「焰炮四射抢擂台」,活动过程惊险刺激,炮声四起,吸引不少附近民众前往参与。
新庄轰炮台与一般熟知的台南蜂炮有所不同,进行方式主要是将老式的煤油桶,将四面挖出直径约二十公分宽的洞,挂于三层楼高处,民众手持与食指一般大小的「老鼠尾炮」,点燃引线后朝洞口丢掷,如顺利在桶内爆炸,便算中彩,并兑换奖品,民众无不使出浑身解数用力丢掷,其中不少神射手抱得金牌与多项礼物,但也有人不幸拿到「拗炮」,迟迟没有反应,或在手里便爆炸,现场惊呼与惋惜声连连。
所谓的「焰炮四射抢擂台」即是传统所俗称的「轰炮台」,是一项由清朝时期便出现的民俗活动,承办本次活动的兴汉里里长简明德表示,轰炮台在新庄地区已有悠久的历史,经过老一辈的口语相传,从日据时代便已开始流传。
这项习俗的出现,主因是早期瘟疫肆虐,神明指示要用炮竹驱离污秽之气,简明德说:「这当然比较神话一点的说法,用科学观点来看,主要是要利用炮竹的火药燃烧来杀菌,轰炮台可说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盐水蜂炮与烧王船的前身。」尽管瘟疫已退,但这样的习俗却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成为新庄在地驱邪避凶的一种仪式。
轰炮台长期以来,便是供奉关帝爷的「武庙」才会举行的一种传统活动,以往都在新庄老街武圣庙前举办,附近的商家也会提供鸡、鸭、葱、蒜等民生用品作为奖品,但由于邻近商圈的繁荣,为避免影响店家生意与安全考虑,现今已迁移至邻近的碧江公园,简明德表示,尽管地点改变,但活动的奖品,还是由老街的商家提供,只是转换为鞋子、脚踏车等实用的物品。
本次轰炮台活动,是由新庄庙街发展协会以及兴汉、文衡两个里共同举办,文衡里里长刘国忠表示,由于活动地点位于两个里的交界处,长期便是由两里共同举办,刘国忠说:「也希望藉由这样的活动,拉近两个里居民之间的感情。」
轰炮台活动,尽管过程惊心动魄,但仍圆满平安的落幕了,而这样的活动,不仅拉近了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将传统文化完整的保存下来,今年来不及参与的民众,明年不妨前来参与,体验一下元宵节动态刺激的另一面。
相关报导二,http://www.sportsonline.com.cn/BIG5/channel21/549/3983/3984/20020807/108868.html:
抢花炮是壮族、侗族群众喜欢的传统体育项目,历史悠久、对抗激烈,且极具民族特色。
抢花炮比赛在长60米的场地上进行。双方各出场8名运动员,在场上激烈争抢花炮。抢花炮比赛全场比赛时间为40分钟,分上下两个半场,每半场20分钟,上下两个半场之间有10分钟为休息时间。比赛开始后,向赛场中央发炮,双方开始争抢,抢得花炮一方快速向对方炮台跑进,可用传递、掩护、假动作等战朮多人配合组织进攻。另一方可以拦截、阻挡、追赶、搂抱(合理)部位等方法,抢到花炮或阻止持花炮运动员前进。当持花炮的运动员越过端线进入对方抛台区,把花炮投入“炮台”(篮内)即得一分。在规定的比赛时间内,得分多者为胜。
相关报导三,http://220.168.18.82:82/gate/big5/www.sports.gov.cn/ct-sports/ct-sports013.htm:
通道侗族自治县广泛流传抢花炮的活动,在该县岩坪一带,已有160多年的历史。抢花炮比赛多半是在农历三月三或秋收以后进行。侗乡有诗歌写道:“侗乡三月风光好,天结良缘枪花炮;要得侗族姑娘爱,花炮场中逞英豪。”可见抢花炮还是青年 择偶的媒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侗乡各村寨每年轮流主持枪花炮的活动。主持的村寨准备篾藤编织的圆圈数个,约茶杯口大小。圆圈周围缠以红布再用丝线扎牢,亦称红炮圈。抢花炮开始时,将红炮圈放在铁炮的炮筒口上,然后点火放炮将其射向高空,待其落地时各选手争相抢夺,无论落到水塘里、悬崖上、屋顶或树枝上,大家都奋不顾身地抢夺。抢到红炮圈者必须甩开他人争抢,把红炮圈送到裁判台上才算获胜。继而是二炮三炮或四炮五炮的抢夺。抡到头炮圈的村寨,由主持村寨发给染红的肥猪一头,银元一包,镜屏若干个等奖品,并获主持来年抢花炮的资格。抢花炮时,双方都严守传统规矩,不打人踏人,不弄虚作假,全凭智能、力量和速度取胜。
1949年以来,首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体委将“抢花炮”进行整理并制订竞赛规则,湖南省信道侗族自治县体委也为完善和推广这项运动作出了相应的贡献。整理后的抢花炮运动,花炮圈已改为直径5厘米的铁环,外缠红绸。赛场长60米,宽50米,两端各队放一花篮。比赛以队为单位,每队上场各10人,全场比赛时间为40分钟,上下半场各15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铁炮置于赛场中央,点燃铁炮将铁环冲至空中落下时,双方运动员蜂拥抢夺、突破、堵截,以抢到铁环并将其送至对方花篮次数多者为胜。1986年5月,在吉首市举行的湖南省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抢花炮列为竞赛项目,吉首市、江华县;江永县、城步县、泸溪县、桑植县依次获一至六名。同年8月10—15日在乌鲁木齐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湖南代表队获亚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