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6|回复: 0

2007.01.1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1 19: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笔者按:近几年来,随着时代经济发展,个人状况的改变,许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为了更好的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沉睡的意识,偶决定每天播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十条,并每天进行相关的名词解释,进行文化遗产扫盲,同时传递给读者,也希望大家能支持!如果有广告行为,希望管理者能够多多谅解!

每天关注!2007.01.1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点击文章题目即可观看)

1、专题报道:送别木偶大师黄奕缺(多图)
1月5日,我国知名木偶艺术家黄奕缺因病医治无效在福建泉州去世,享年79岁。黄奕缺的两个台湾弟子--台北奕宛然掌中剧团总监陈锡煌先生、团长李传灿先生闻讯后,率领剧团的其他工作人员近日赶到泉州,送完恩师最后一程...

2、徽商神话困境重重:莫使遗产成遗憾再成遗物(图)
徽商大宅院是由从民间收购来的26幢濒临坍塌的古民居搬迁“复原”组建而成。而徐普来,这个“疯狂”的文物斗士,为此付出了近20年的心血。他常常对一些乡亲说,“如果你能保护,你保护比我保护好;如果你要出售,卖给外地人不如卖给我好。

3、木版年画 兴旺中悄然衰落 生存还是死亡(多图)
“家家雕刻木版,户户描绘丹青”曾是桃花坞最常见的景象,年画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一件民俗装饰品,那时候桃花坞的木刻年画几元钱就可以买几百张,即使是很穷的人家没有钱,也可以拿鸡蛋去和摊贩换,而现在做年画的人已经是极少的一部分了

4、民俗家的倡议引起关注 拯救民俗文化刻不容缓
很多西方人来中国求学、旅游,正是缘于我国传统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吸引。传统民俗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应当引起我们的珍视...

5、陕西周至鼓乐 震撼了香港著名指挥家(图)
陕西周至南集贤西村、东村、何家营等几家传统西安鼓乐社昨日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国际著名指挥家、香港中乐团音乐总监阎惠昌先生。在听完各乐社的演奏后...

6、农民画家叶洪桐:让义乌农民画名扬海内外(图)
农民画家叶洪桐创作的农民画可是名扬海内外。早在1986年,他创作的作品《大年》就在北京美术学院展出。随后,他创作的伟人漫画和京剧脸谱作品曾到美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参展,获得一致好评..

7、陶痴一脚踩上宝物 寻宝穷得只剩古董(图文)
他世代生活在陶都。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一脚踩上宝物,把陶都历史向前“踩”了五百年。从此,他迷上寻宝之路,并深陷其中。因为寻宝,他耗尽家产,穷得家徒四壁...

8、《富猪哼春》福客民俗专家宁锐向网友提前恭贺新春(图)
富猪哼春春意闹,2007年又来到。劝君惜春莫误春,人生不在老与少。我向师友来贺春,今春总比去春好。借此十二生肖末位尊神值年之际,特送上俗歌《富猪哼春》一首,以供一乐...

9、北京大学楼宇烈:国学百年争论的实质(组图)
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认为,所有的国学讨论,归根到底都是东西文化的交流,是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思考如何正确对待本国已有的文化传统,如何建设具有本国、本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国家...

10、手艺人生 湖南陬市镇开棺材铺的李树民(组图)
李树民师傅今年48岁,从20岁开始学习做棺材,已经快30年了。他是个少言的人,只有问他什么,他才答一两句,回答的也很简单。当问他这28年是不是就一直做棺材时,他一笑:做了大半辈子了,估计这辈子就与棺材打交道了

本日扫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解释---成年礼

  成年礼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人生仪礼。

  在世界上许多原始民族中,成年礼是一个人由个体走向社会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有的过程十分隆重而且带有考验的性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成年礼仪还有比较明显的保留。

  传统社会中,汉族人的成年礼一般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在男子二十岁时,由主持仪式者为男子戴三次帽子,称为“三加”,分别为“缁布冠”(布做的帽子)、“皮弁”(皮做的帽子)、“爵弁”(据说是没有上綖的冕,色似雀头赤而微黑,用于祭祀)象征冠者从此有了治人的权利、服兵役的义务和参加祭祀活动的资格。传统冠礼中还有“命字”,即由嘉宾为冠者取新的字号,冠者从此有了新的名字。

  女子在十五岁时要行笄礼,但是规模比冠礼要小得多。主要是由女性家长为行笄礼者改变发式,表示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可以嫁人。

  这种传统意义的成年礼在现在民间,大多已与婚礼或幼子养育习俗相结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5 11:1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